尹海晶吉林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日拒絕語表現(xiàn)的對比分析
——以親疏關(guān)系為中心
尹海晶
吉林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
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各種各樣的語言行為中,不能接受對方的愿望和意愿時,表達拒接的語言是很難使用的語言之一。拒絕行為,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必須注意的禮儀文化,也是在異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謹慎處理的問題。在進行拒絕的時候,必須慎重的選擇表現(xiàn)方式。特別是在異文化交流中,了解兩國文化基礎(chǔ)上再進行表達及其重要。本稿主要是以人際關(guān)系中的親疏關(guān)系為中心,運用調(diào)查問卷的形式,調(diào)查兩國人民使用拒絕表現(xiàn)的異同和語言表達的習慣及其特征,并且從文化和語言上闡述其不同的原因。伊藤(2002)在《斷り表現(xiàn)における特殊性》中提到日語母語話者在拒絕勸誘的時候與說道歉語相比傾向于說理由。施信余在《依頼に対する「斷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臺灣人の比較》中分析了日本人臺灣人的言語行為的異同,但是調(diào)查對象都是女性。
拒絕表現(xiàn);親疏關(guān)系;上下級關(guān)系;社會文化;曖昧表現(xiàn)
本稿主要以日本三重大學和延邊大學的各100名大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對在被依賴時,日本人(JJ)和中國人(CC)對拒絕言語的使用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從上下級和同輩之間,以親疏關(guān)系為中心進行比較。以下,日本人大學生縮略為JJ,中國大學生縮略為CC。
根據(jù)學研國語大辭典的解釋,拒絕言語是言語交流的表現(xiàn)之一,是關(guān)于對方的依賴和勸誘時,表示不接受的一種言語表現(xiàn)。
1、上下級之間的拒絕表現(xiàn)
當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是必須考慮對方與自己的關(guān)系,進而進行合理的對話。通過調(diào)查問卷,整理分析,本稿主要對以下概率相對高的三種回答方式進行對比分析。
1.1 對于上級的拒絕表現(xiàn):(1)直接拒絕:較親的上級JJ為3%,CC為9%;不親的上級分別為9%和8%.(2)曖昧的說話方式:對于比較親的上級,JJ為20%,CC為9%;不親的上級,JJ為20%,CC是3%。(3)使用解釋、理由:較親的上級JJ為63%,CC為72%;不親的上級,JJ為60%,CC為80%。
1.2 對于下級的拒絕表現(xiàn):(1)直接拒絕:較親的下級JJ為28%,CC為36%;不親的下級分別為28%和35%.(2)曖昧的說話方式:比較親的下級,JJ為8%,CC為3%;不親的下級,JJ為9%,CC是1%。(3)解釋+理由:較親的下級JJ為62%,CC為58%;不親的下級,JJ為59%,CC為61%。
因此,無論親疏,上下級之間都多使用“理由”等間接方式。不太使用直接拒絕。但JJ和CC,對于下級的直接拒絕的表現(xiàn)有所增加,并且日本人曖昧的方式也比較明顯,中國幾乎不使用。無論上下級,日本在親疏關(guān)系上變化不明顯。
2、同輩之間的拒絕表現(xiàn)
對于對同輩之間的拒絕表現(xiàn)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果:(1)直接拒絕:較親的同級,JJ為35%,CC為40%;不親的同級分別為34%和30%.(2)曖昧的說話方式:對于比較親的同級,JJ為10%,CC為0;不親的同級,JJ為7%,CC是1%。(3)解釋+理由:較親的同級JJ為55%,CC為57%;不親的同級,JJ為59%,CC為65%。
在對同輩拒絕時JJ和CC以“解釋+理由”的表現(xiàn),為主,其中“曖昧的說話方式”CC幾乎不使用。而CC中與不親近的同輩相比,對于比較親近的同輩來說,直接拒絕的比例要高一些,JJ卻變化不大。
綜上所訴,日本人和中國人都會考慮親疏關(guān)系,但是與日本人相比,中國對于親疏關(guān)系更加重視。并且70&的兩國人民表示不太會拒絕。從此可以得知,中國人注重親疏關(guān)系,日本人更注重上下級關(guān)系。曖昧表現(xiàn)也是日本人獨特的說話方式之一,中國人幾乎不使用。
從文化角度上來說,中國有56個民族,文化,習慣等各個方面都很復雜多樣性,并且受中國儒教的影響,中國人在拒絕他人時為了不破壞關(guān)系,多以“代案”理由的方式進行拒絕。同樣日本受文化的影響,為了保持與他人的關(guān)系,盡量減少摩擦,多「すみません」「悪いけど」「ごめん」(對不起)等道歉以及曖昧的方式來表達。日本受集團意識的影響,人們更加注重上下級關(guān)系,以及集體的看法,在與他人交往時,比中國人更加注重語言行為的使用。這種發(fā)話心理,也成為了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
從言語上來看,為了避免摩擦,兩國都多選用“間接拒絕”的否定表現(xiàn),而很少使用“直接拒絕”的肯定表現(xiàn)。并且在日語中,從古至今,人們?yōu)榱瞬唤o他人添加麻煩,而逐漸形成的曖昧表現(xiàn)也是日語中獨特的特征。例如「ちょっと」(有點兒...)、「せかくですが」(真抱歉特意來問我...)等曖昧表現(xiàn),即使不說后句,對方也會明白其中含義,這也間接體現(xiàn)了日本人曖昧的性格。
由于社會文化,民族性格等不同,中日兩國在拒絕語的表現(xiàn)上也有所不同。中國相對于上下級關(guān)系更注重親疏關(guān)系,雖然很少使用直接拒絕但是隨著關(guān)系的拉近,直接拒絕的比例在升高。而日本人更注重上下級,無論親疏,多使用間接并摻雜曖昧的表達方式。中日關(guān)系有所不同特別是在拒絕這種比較容易造成摩擦的交流中,更應該了解兩國文化語言差異,了解其特征以及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異文化交流,促進兩國人民的溝通。
[1]辻川泰.上手な斷り方のコツ[M].日刊工業(yè)新聞社,1978.
[2]野村美穗子斷りの表現(xiàn)―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含意―[M].言語學論叢第10 11號1992.
[3]藤森,弘子.日本語學習者斷り」行為の場合―名古屋學院大學日本語學日本語教育論集第1號(1994)
[4]高木,美嘉.依頼に対する「受諾」と「斷り」の方法[J].早稲田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第2號(2003)
[5]施信余.依頼に対する「斷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臺灣人の大學生の比較-[J].早稲田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2004)
[6]任炫樹斷りとアイコンタクトことばの科學[J].名古屋大學院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