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秋(云南藝術學院650000)
淺析滇東南沙丘北縣沙系壯族服飾設計的科學合理性
張琳秋(云南藝術學院650000)
滇東南沙系壯族服飾作為沙系壯族人民遮體保溫的物質(zhì)資料,更是壯族人民審美的表達,情感的依托,智慧的總結。另外從其設計方面看,它所具有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包含的生態(tài)觀在當今人類由于自身欲望膨脹利而肆無忌憚?chuàng)]霍資源,無視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不顧他人身體健康地亂用化學染料染的布料進行“快餐式”的服裝設計生產(chǎn),甚至無視地球上其他生命殘忍無比地剝下其皮毛為衣料的混亂、冷漠、惡劣的設計環(huán)境里顯得格外珍貴,所以特此文章淺析展示該服飾設計這份獨立于浪潮之外的對設計的科學性和生態(tài)性的堅守,望更多民族民間中的優(yōu)秀設計被挖掘、保護、借鑒。
壯族服飾;地理特點;藥理;宗教;科學性;綠色設計
丘北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3°34'~104°45',北緯23°45'~24°28',地處滇東南巖溶山原丘陵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六詔山支系大總山縱橫全境。境內(nèi)最高海拔為2501.8米(羊雄山頂峰),最低海拔為782米(弄位村)。氣候總體上屬于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為13.2~19.7°c,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1270毫米?!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于是這里形成了“苗族住山頭,瑤族住箐頭,壯族住水頭”的居住分布大致格局。
這里的壯族大多依水而居。馬克思哲學理論所認為“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耙浪倍赢a(chǎn)生的聯(lián)系是這里的壯族人民有著深厚的“稻作文化”這從它的“那”文化就可以窺探一二?!澳恰弊衷趬炎逭Z言的意思是”稻田“的意思。據(jù)統(tǒng)計云南文山以“那”為地名的地方很多很多。且根據(jù)紀錄片《麗哉勐僚》記載在丘北所屬的文山州境內(nèi)至今仍然能發(fā)現(xiàn)了古老稻種的存在,且在物質(zhì)材料較為富饒的今天,該地仍把稻米當作節(jié)日和祭祀不可或缺的部分。
世代先人在與環(huán)境的不斷的磨合后形成了今天丘北縣沙系壯族平時穿著的服裝設計。稻作使這里的人們需要常頂著烈日在稻田里勞作。所以該套平日服飾的特點為衣型上身短小,衣袖窄小,全身沒有什么繁復奢華的裝飾,只在袖口和領口側邊處點綴一些繡的花紋。樸素且實用,衣袖窄小是為了在稻田進行插秧等時容易固定卷起的手袖,而且蚊蟲不易在人們把手伸進田里勞作時爬進衣服里。由于屬熱帶、亞熱帶,頂著太陽辛苦勞作容易因為悶熱而引起中暑,為避免此類情況發(fā)生該服裝被設計得比較短小。衣擺下方較寬呈鳥尾狀翹起的形式除了是其對“鳥崇拜“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一種能增加衣物通風性幫助散熱的設計。極具因地制宜的合理科學性。
(一)服飾設計與特有工藝相結合的科學性
丘北縣沙系壯族服飾的主要特點是除了平時穿著的一套極為樸素的服飾外,他們還有一套在重要場合(類似婚禮等)穿的盛裝。這套服裝全身用銀飾進行華麗的裝飾,上衣與裙子分開。“具體為頭戴深藍色滾紅白相間的邊飾織巾,頭巾外配戴著有墜飾的銀牌,身著深藍色右襟布扣衣,下襟邊呈圓弧形,領口,襟邊及袖口鑲有多道彩織錦,頸肩,胸及胸前佩戴層層疊疊的各式銀牌或者銀牌墜飾,腰部以下還佩有三圈以縷孔小方形銀牌綴連的銀帶,下邊重拉各式精致墜飾,下身著深藍百褶長裙,顯得古樸莊重,富麗氣派?!?/p>
這套盛裝除了整體銀飾的華麗和刺繡的精致度令人大為觀止外,它的下身的百褶裙也很有看點。它經(jīng)過人工“浸泡”“染制”“折疊”“捶打”“渡光”“再折疊”后一點點縫制而成。其中“渡光”工藝是特有工藝。渡光不僅使得染制出來的顏色在捶打渡光后變得更光滑而具光感,還能使布料更結實。
(二)服飾設計與植物,金屬的藥理性相結合的科學性
這個深藍色的百褶裙是當?shù)厝艘虻刂埔说乩卯數(shù)厮a(chǎn)的南板藍進行染制而成的。這染料與工業(yè)化學染料不同,源于自然不易對自然造成污染。這與“綠色設計“要求設計應當多利用綠色材料而不是難以被自然界降解的復合型材料?!辈恢\而合。
其次,因該地屬熱帶和亞熱帶的地區(qū),壯族又經(jīng)常依水而居,所以環(huán)境多潮濕悶熱,容易滋生蚊蟲,使細菌滋生,甚至在古書中常把該地記載為”瘴癘之地“。但是歷史上云南省發(fā)生的幾次大型的瘧疾蔓延都沒有波及壯族地區(qū)。其實這一定程度上與其服飾用這一染料有關。因為南板藍有一定的防蚊蟲,殺菌,等很多的藥用價值。據(jù)《論藥性.》記載∶解小兒疳熱,消瘦,殺毒。而《開寶本草》《本草綱目》《開寶本草》等都有關于它藥用價值的描寫。而丘北縣沙系壯族服裝中,盛裝里和小孩帽子上常用的裝飾形式——銀子。它也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銀飾的利用除了因為壯族信奉的“摩教”認為銀器具有辟邪祈福的作用外。其實據(jù)《本草綱目》記載:銀本無毒,其毒則諸物之毒也,令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毒者死,亦以銀物以試之,則服之無毒可征矣。其入藥,亦是平肝鎮(zhèn)怯之義?!彼哉f小孩的帽子上等點綴銀飾,很好地防止了幼兒因為免疫力低下而被有害細菌和微生物入侵從而引發(fā)生病。
仔細研究丘北縣沙系壯族傳統(tǒng)服飾的花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前其服飾上的花紋大多為自然界的“云紋”“花狀紋樣”“草狀紋樣”“太陽”“魚紋”“鳥紋”“蛙紋”“蛇紋”等動植物。到了農(nóng)業(yè)興起后又逐漸出現(xiàn)“稻谷”等農(nóng)業(yè)作物的紋樣。這些紋樣見證了人們的生活習俗風俗的變遷,同時也反應了壯族人民因為信奉“摩教”對生命,對自然所體現(xiàn)出的刻進骨子里的愛戴感和敬畏感。
“摩教”屬于自然崇拜的一種宗教。丘北沙系服飾上面運用的動植物紋樣是“摩教”里“萬物有靈”相信把人性的外推與泛化將生命力和靈魂賦予外間實物,使有生命力的動物,植物和無生命的自然事物及人工物都具有生命和靈魂,于是物質(zhì)自然界變成了有生命和靈魂的萬物有靈的世界,變成了人性化的精靈世界。而這些精靈與神靈能予以人們庇護和保護。而這份信仰所產(chǎn)生的壯族的“蘢山”和“節(jié)日時期不能上山下水”確實在一定程度使他們所居住的生態(tài)得到休養(yǎng)生息和保護。服裝紋樣背后宗教所反映的自然觀不正是當今綠色生態(tài)設計所需要的嗎?值得借鑒。
所以說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沙系壯族傳統(tǒng)服飾設計不管是從其材料運用的因地制宜性還是染料的保健自然或者從其制作工藝的特殊性,從其紋樣背后體現(xiàn)自然觀都有著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它對當代設計而言有著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1]宋恩常.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 教初編[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黃全安.壯族風情錄[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