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喆
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價值分析
程喆
目的分析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價值。方法30例(33只眼)視網膜脫離患者行MRI診斷,觀察記錄本組患者MRI形態(tài)表現、信號特征情況。結果檢出視網膜完全脫離9例、部分脫離21例;T1WI圖像中20只患眼為略高信號,10只為較低信號、3只為較低信號。結論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價值高,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視網膜脫離;MRI診斷;價值
視網膜脫離(RD)為致使視力下降、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直接、間接檢眼鏡、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B型超聲等診斷方法多樣化,常使選擇陷入困難中,但上述方法均帶有醫(yī)生一定的主觀判斷因素,易出現誤診情況[1]。鑒于目前臨床上多使用MRI診斷視網膜脫離患者,為了明確其價值,本研究將對其使用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30例(33只眼)視網膜脫離患者,男女比例13:17,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4.23±8.15)歲,病程1 d~2年,平均病程(0.23±0.55)年;其中左眼18例,右眼10例,雙眼2例。
1.2 方法 MRI檢驗采用GE Signa 1.5T EXCITEⅡ型超導體核磁共振儀,8個通道,使其頭頸相連,組成控線圈;患者行仰臥位,頭先進入,掃描時應叮囑患者閉目。采用軸位 FSE/T1WI(FOV=16,TR=575 ms,TE=Min Full)與 FSE/T2WI (FOV=16,TR=4025 ms,TE=85 ms)加脂肪抑制型序列掃描;冠狀位設定為FSE/T2WI(FOV=16,TR=4025 ms,TE=85 ms)加脂肪抑制型序列掃描,雙眼患者加掃描軸位FSE/T1W (FOV=16,TR=575 ms,TE=Min Full)脂肪抑制部位;矢狀位FSE/T2WI(FOV=16,TR=4025 ms,TE=85 ms)脂肪抑制型序列,控制層厚/距為3.0/0.5mm。
1.3 觀察指標 MRI形態(tài)表現:完全脫離、部分脫離;MRI信號特征:高信號、低信號、略低信號、略高信號。
2.1 MRI形態(tài)表現 本組30例患者中,檢出視網膜完全脫離9例,其中MRI橫軸位圖像呈“V”字形5例、“Y”字形4例;檢出視網膜部分脫離21例,脫落圖像呈“V”字形13例、月牙形5例、弧形3例。
2.2 MRI信號特征 本組患眼多顯像為視網膜下液體高信號,其中2例雙眼患病患者,其左眼視網膜T2WI可體現為視網膜下液體三層分化,上層高信號、下層低信號、中層略低信號。此外,T1WI圖像中20只患眼為略高信號(20/33),10只為較低信號(10/33)、3只為較低信號(3/33)。
視網膜是由色素上皮與視網膜感覺網所組成的,通過兩層薄膜于視盤及鋸齒邊緣處進行緊密連接,進而促使?jié)撛谛钥障兜男纬桑磺乙暰W膜脫離即表現為視網膜內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進行強制性分離,根據脫落程度各異一般分為完全脫離與部分脫離;其中完全脫離時視網膜兩端至鋸齒邊緣均呈漏斗狀,MRI表現為 “V”或“Y”字形;而部分性脫離時視網膜兩端未延伸至鋸齒邊緣,多呈“V”或月牙、弧形[2,3]。
本研究通過觀察MRI形態(tài),結果顯示:本組30例患者中,檢出視網膜完全脫離9例,其中MRI橫軸位圖像呈“V”字形5例、“Y”字形4例;檢出視網膜部分脫離21例,脫落圖像呈“V”字形13例、月牙形5例、弧形3例;表明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效果明顯,能有效分辨出圖像形態(tài)。可能因為臨床上常依據病因予視網膜脫離狀態(tài)進行分類,主要為孔源性及非孔源性,其中孔源性較多見;患者常因視網膜血管炎的產生,從而引發(fā)黃斑水腫、玻璃體出血等現象,進而以視網膜做牽拉作用,最終致使其脫離[4]。然而MRI檢驗能有效檢出此類情況的變化,通過圖像的有效顯示,可以清晰的予以辨別視網膜所呈形狀,以此做為判斷患者視網膜脫落情況的工具,從而提高檢出可能性,減少誤診、漏診。
此外,通過觀察分析MRI信號特征,結果顯示:T1WI圖像中20只患眼為略高信號(20/33),10只為較低信號(10/33)、3只為較低信號(3/33),表明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效果明顯,能有效顯示出信號的高低??赡芤驗镸RI所使用的是長T1長T2的信號頻段,且其在T2壓脂顯像時均表現為高信號。當視網膜脫離后,易導致雙層間隙內殘留的潴留液體較多,學術上多稱為視網膜下液體,其主要成分為水,顯示為高信號,且其與脫離的視網膜呈對等信號,較雙側玻璃體直觀性更高[5]。因此,MRI診斷時能有效根據信號的特性,予視網膜下液性質進行判斷,從而達到協(xié)助醫(yī)生診斷的作用;且加之下液中脂質、有機酸等物質電解質含量較低,不易對弛豫時間造成影響;所以常使用蛋白質和水進行判斷,因蛋白質的MRI信號較T1短較T2長,水則相反,進而促使裂孔性視網膜脫離時間增長,使得蛋白質含量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T2WI下層出現低信號是由于視網膜出血時間較長,進而促使紅細胞加速溶解,并加之與高鐵血紅蛋白的氧化,促使半色素體產生,從而達到提高信號辨識度的目的。
綜上所述,MRI因能在多方向進行參數性序列成像,且具較高的空間分辨能力,能在有效診斷視網膜脫離的前提下,詳細分析其中所含下液體的性質,為臨床診斷提供豐富可靠的信息,具實際應用價值。
[1]張衛(wèi)善.錳離子增強MRI在視覺相關研究中的應用.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3,29(2):306-309.
[2]張鵬,惠延年,張自峰,等.視網膜和視網膜色素上皮聯(lián)合錯構瘤的眼底影像特征.中華眼底病雜志,2014,30(6):554-557.
[3]趙曉瑜.視網膜剝離的超聲診斷應用分析.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24):119-120.
[4]洪壁楷,代海洋,肖葉玉,等.視網膜母細胞瘤的CT與MRI診斷價值.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4,23(3):242-244.
[5]賈明勝,閆呈新,史兆娟,等.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2):12-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51
2015-09-09]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