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華
兒童腹瀉患者沙門菌感染血清型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余新華
目的了解本地區(qū)兒童腹瀉患兒沙門菌感染血清型分布及耐藥性分析。方法對1762份臨床診斷腸道沙門菌感染患兒檢出的沙門菌進行血清學分型、藥物敏感試驗、流行病學分析。結果1762份腹瀉糞便標本,分離出82株沙門菌,檢出率為4.7%;患兒中位年齡12個月,3歲以下患兒占92.7%,秋季高發(fā);有23種沙門菌血清型,以鼠傷寒沙門菌和腸炎沙門菌為主;腸道沙門菌對AMP耐藥性較高達74.2%,對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敏感性較好,耐藥率低于鼠傷寒沙門菌。結論腸道沙門菌流行在嬰幼兒多見,具有季節(jié)性分布特征;沙門菌對抗生素存在不同耐藥性,但對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敏感性較好。
沙門菌;流行病學;血清型;耐藥性
腸道沙門菌是引起兒童食源性腹瀉的常見病原體。中國非傷寒沙門菌感染監(jiān)測顯示,腸道沙門菌檢出率較高達4.5%,而且對常用藥物的耐藥性要高于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然而由于大多數研究納入的人群包括所有年齡段,兒童腹瀉患兒沙門菌感染血清型分布及耐藥狀況相對缺乏。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抗生素在臨床抗感染領域以及動物飼料添加劑的廣泛使用,沙門菌血清型分布以及耐藥狀況可能發(fā)生改變。因而,本研究了解本地區(qū)兒童腹瀉患兒沙門菌感染血清型分布及耐藥狀況,以期為臨床經驗用藥提供依據,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菌株來源 回顧性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兒科門診及其病房感染性腹瀉患兒,選擇臨床診斷沙門菌感染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感染性腹瀉定義:24 h內連續(xù)腹瀉≥3次,且糞便性狀異常者,或伴有發(fā)熱、嘔吐、腹痛等。同時通過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獲取患兒的基本資料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排除年齡>14歲,重復菌株。
1.2 主要儀器及試劑 麥康凱瓊脂平板(MAC)、改良亞硒酸鹽磺綠增菌肉湯(SBG)、M-H瓊脂培養(yǎng)基均購自廣州市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沙門菌顯色培養(yǎng)基(購自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沙門菌屬診斷血清(購自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ATB 32E腸桿菌鑒定板條(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抗生素藥敏實驗紙片(購自英國OXOID公司)。
1.3 細菌鑒定及藥敏實驗 采集新鮮糞便標本,接種于SBG增菌液,37℃培養(yǎng)過夜,接種MAC和沙門菌顯色培養(yǎng)基。挑取可疑菌落(MAC平板呈灰色或無色、沙門菌顯色板呈紫色)進行初步生化鑒定,同時應用沙門菌診斷血清,根據Kauffman-White血清分型標準,確定沙門菌血清型。采用K-B法進行手工藥敏試驗,藥物包括氨芐西林(AMP)、頭孢噻肟(CTX)、頭孢他啶(CAZ)、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氯霉素(CHL)、復方新諾明(SXT)、慶大霉素(GN)、環(huán)丙沙星(CIP)、四環(huán)素(TE),藥敏結果判定標準依據2010~2014年CLSI M100(每年套用新的CLSI折點標準)。
2.1 一般資料 研究共納入82例沙門菌感染患兒,其中男44例,女38例,中位年齡12個月,男女比例1.16:1,入院時患兒體溫(38.6±1.2)℃,平均腹瀉時間為(3.2±2.1)d,呼吸頻率(29.9±4.9)次/min,心率(125.2±11.5)次/min,體重(10.8±5.4)kg,平均住院時間為(7.2±2.9)d,所有患兒經臨床治療后均好轉,無一例死亡。
2.2 不同年份腸道沙門菌檢出率分布情況及與患者年齡、季節(jié)的關系 2010年送檢268份,檢出菌株數7株;2011年送檢340份,檢出菌株數13株;2012年送檢370份,檢出菌株數22株;2013年送檢449份,檢出菌株數21株;2014年送檢335份,檢出菌株數19株。5年研究時間腸道沙門菌總體檢出率為4.7%,2012年檢出率最高為5.9%。發(fā)病年齡:0~1歲57例,1~3歲19例,3~7歲4例,7~14歲2例,0~1歲多見,占69.5%。發(fā)病季節(jié):發(fā)病季節(jié)春季(1~3月)11例,夏季(4~6月)10例,秋季(7~9月)38例,冬季(10~12月)23例,在秋季(46.3%)更為常見。
2.3 腸道沙門菌血清型分布狀況 共分離腸道沙門菌血清型23種。除了4株沙門菌(4.9%)未能定型外,其中以鼠傷寒沙門菌分離率最高42.7%(35/82),其次是腸炎沙門菌14.6%(12/82),斯坦利沙門菌8.5%(7/82),乙型副傷寒沙門菌3.7%(3/82),德爾卑沙門菌2.4%(2/82),圣保羅沙門菌2.4%(2/82),其他占20.7%(17/82)。
2.4 腸道沙門菌耐藥性分析 腸道沙門菌對AMP耐藥性較高達74.2%,SXT為36.2%;對頭孢三代保持較高活性(>85%);腸炎沙門菌耐藥性要低于鼠傷寒沙門菌,但兩者對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敏感性較好,均未發(fā)現(xiàn)TZP耐藥的菌株。
非傷寒沙門菌感染是兒童腹瀉的常見病原體。由于患兒胃腸功能、免疫系統(tǒng)還不完善,腸道感染可導致患兒出現(xiàn)相應臨床癥狀。正如在本研究中,大多數患兒平均腹瀉時間為3 d且入院時體溫>38℃。腸道沙門菌血清型分布各地區(qū)稍有差異。比如來自上海地區(qū)關于兒童腹瀉患兒非傷寒沙門菌感染監(jiān)測提示:鼠傷寒沙門菌和腸炎沙門菌較常見,檢出率與季節(jié)變化有關,主要集中在秋季。然而在中國臺灣,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腹瀉以鼠傷寒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為主。最近來自武漢地區(qū)的報道,在0~3歲腹瀉兒童中,腸道沙門菌檢出率達5.9%,其中以鼠傷寒沙門菌、德爾卑沙門菌分離率較高。然而本研究中腸道沙門菌總體檢出率稍低,這與病例選擇與培養(yǎng)方法有關;菌種分布排位稍有不同而以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較為常見,發(fā)病年齡以0~3歲患兒多見,發(fā)病季節(jié)在秋季更為常見,這與廣東地區(qū)[1]報道基本一致。腸道非傷寒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腹瀉一般屬自限性感染,無需抗生素治療。但由于患兒免疫功能下降,治療不及時可容易導致腸外感染如敗血癥。因而了解腸道沙門菌耐藥性狀況有助于臨床針對性地治療。
本研究結果提示腸炎沙門菌耐藥性低于鼠傷寒沙門菌,腸道沙門菌對AMP耐藥性較高達74.2%,對頭孢三代保持較高活性;但兩者對頭孢菌素類、磺胺類、氟喹諾酮類敏感性較好,均未發(fā)現(xiàn)TZP耐藥的菌株,與國內地區(qū)報道基本一致,低于國外報道。但氟喹諾酮類不建議為兒童使用,可能導致軟骨發(fā)育。此外,由于兒童平時很少接觸這些,加之農業(yè)、畜牧業(yè)藥物使用,導致食物鏈可能受到污染,因而有必要加強對食品的監(jiān)測。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①雖然歷時5年,但收集例數較少,檢出率稍低,可能與本研究對象限定為兒童、醫(yī)院結構、培養(yǎng)方法有關。②沒有采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去鑒別菌株是否流行或散發(fā),但是依據最近中國非傷寒沙門菌感染監(jiān)測報道提示,本地區(qū)仍以散發(fā)病例為主。
總之,腸道沙門菌流行在嬰幼兒多見,具有季節(jié)性分布特征;沙門菌對抗生素存在不同耐藥性,但對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敏感性較好。
[1]何冬梅,柯碧霞,鄧小玲,等.2010年廣東省沙門菌監(jiān)測及其病原學特征分析.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5):4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31
2015-09-15]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