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瑜 通訊作者:郭昊睿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臨床醫(yī)學院,鄭州450000)
?
逐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偏身汗出22例
張曉瑜通訊作者:郭昊睿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臨床醫(yī)學院,鄭州450000)
中風后偏身汗出是中風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上較為多見,患者多于患側汗出,有自汗者,有盜汗者,還有兩者兼有者[1],常反復發(fā)作,較難治愈,時刻影響中風患者的預后。我科在治療該病時,結合中風之痰瘀致病理論,采用逐瘀化痰法治療22例中風后偏身汗出患者,療效頗佳,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我科從2013年11月—2014年8月共收治22例中風后偏身汗出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均在49歲以上,均無手術、外傷史,且肝腎及心肌功能正常,均為中風后患側偏身汗出較多,有時可浸濕衣物,活動后癥狀加重,既往無偏身汗出史,為中風后發(fā)病。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以逐瘀化痰類藥物化裁而成,方藥如下:桃仁15 g,當歸20 g,川芎20 g,丹參20 g,石菖蒲20 g,遠志15 g,麻黃根15 g,浮小麥15 g,白芍9 g,郁金10 g,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10劑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1個療程后汗出癥狀消失的為17例,癥狀緩解的為3例,無效為2例,總有效率為90.91%。
討論
西醫(yī)學認為汗出異常多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又多源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異常[2]?!端貑枴り庩杽e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笔钦f汗是由陽氣蒸化人體津液所化,津液從玄府達于體表形成[3],即汗由津液所化。然中風后偏身汗出是在中風病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是“中風”與“汗證”的合病,是在中風基礎之上發(fā)病,比一般汗證嚴重,病機除正氣不足,脈絡虧虛外[4],多挾痰、虛、瘀等。在該病的發(fā)病過程中,痰濁和瘀血有著致病因素的意義,作為兩種不同的病理產物,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在中風后偏身汗出過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影響貫穿始終。中風病位在心腦,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所致,而該病則為氣血、陰陽失調之體現,《中醫(yī)臨證備要》云:“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氣血不周?!惫逝c脾腎密切相關,可涉及心、肝、腦等,在病機方面,痰瘀被普遍認為是主要的病機。
中藥治療該病時效果頗佳,對于中風后偏身汗出采用逐瘀化痰法,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逐瘀化痰,則新血自生、氣機條達、臟腑功能協(xié)調,汗出自止,桃仁、當歸、川芎、丹參等活血化瘀藥物可通過降血脂、抗氧化損傷、調節(jié)內皮活性物質分泌、平衡凝血與抗凝系統(tǒng)活性物質、抗細胞凋亡等方面,達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5]。石菖蒲有降低全血黏度,明顯抑制紅細胞的聚集和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6]。郁金有降血脂、改善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的作用[7]。浮小麥、麻黃根均有斂汗之功,浮小麥性味在《本草蒙筌》云:“斂虛汗。”諸藥并用以活血、行氣、化痰、止自汗。
中風后偏身汗出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較大的影響,不當的治療及預防措施會影響病情預后,我科采用逐瘀化痰法治療,療效顯著,而臨床上應觀察更多病例,以總結完善療效,以期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曲紅.周蔓蔓.中風后遺癥之汗證亦可從痰瘀論治[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3):213-214.
[2]胡曉晴,康紅千.針刺配合中藥治療中風后偏身汗出1例[J].四川中醫(yī),2013,31(1):126-127.
[3]崔娜娟,王洪琦.汗的來源及其機理探析[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6(3):8-9.
[4]王媞.桂枝湯加減治中風半身汗出38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04,6(5):45.
[5]李偉,王德忠,朱宗濤,等.活血化瘀類中藥對血管內皮細胞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7):2554-2557.
[6]吳啟端,吳清和.石菖蒲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6):477-480.
[7]李敏,唐遠,付福友,等.郁金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現代化,2004,6(2):35-39.
(收稿日期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