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體征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生命體征的相關知識。
【關鍵詞】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是機體內(nèi)在活動的一種客觀反映,是衡量機體身心狀況的指標,臨床上稱為生命體征。正常人生命體征在一定范圍變化較小。而在病理情況下,其變化較敏感。因此,通過準確地測量和細致地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zhuǎn)歸,為預防、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
溫度以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F)來表示。
1.1正常體溫 正常體溫的范圍如下。①口溫:37.0℃(36.2~37.0℃,97.2~98.6°F)。②肛溫:37.5℃(36.5~37.5℃,97.7~99.5°F)。③腋溫:36.7℃(36.0~36.7℃,96.8~98.1°F)。1.2 異常體溫
1.2.1體溫過高 又稱發(fā)熱。臨床上發(fā)熱類型以口溫為準,將其按下列劃分。低熱:37.5~37.9℃(99.5~100.2°F)。中等熱:38.0~38.9℃(100.4~102.0°F)。高熱:39.0~40.9℃(102.2~105.6°F)。超高熱:≥41℃(105.8°F)在體溫單上,繪制體溫的各種體溫曲線的形狀稱為熱型。某些發(fā)熱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熱型,這些熱型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1)稽留熱:體溫升高,≥39.0℃,持續(xù)數(shù)天或數(shù)月,24 h波動≤1℃。常見于肺炎、傷寒等。
(2)弛張熱:體溫升高,≥39.0℃,24 h波動>1℃,但始終高于正常體溫水平。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等。
(3)間歇熱:體溫驟然升高,≥39.0℃,持續(xù)數(shù)小時或更長時間,之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jīng)過一段間歇,又反復發(fā)作。常見于瘧疾等。
(4)不規(guī)則熱:體溫升高無規(guī)律,且持續(xù)時間不定。常見于流行性感冒、惡性腫瘤等發(fā)熱。
1.2.2體溫過低 是指由于各種原因?qū)е庐a(chǎn)熱減少而散熱增加,從而體溫低于正常范圍。常見于早產(chǎn)兒、全身衰竭病人等。①體溫過低臨床分期。輕度:32~35℃(89.6~95.0°F);中度:30~32℃(86.0~89.6°F);重度:<30℃(86.0°F),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致死溫度:23~25℃(73.4~77.0°F)。②臨床表現(xiàn)。皮膚蒼白冰冷,口唇及耳垂發(fā)紺,發(fā)抖,心跳、呼吸減慢,血壓降低,嗜睡,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
2.1正常脈搏 正常成人脈搏跳動均勻,在安靜狀態(tài)下脈率和心率一致,每分鐘脈搏搏動的次數(shù)為60~100次/min。
2.2異常脈搏
2.2.1脈率異常 ①速脈:成人在安靜狀態(tài)下,脈率>100次/min,又稱心動過速。常見于發(fā)熱、甲狀腺功能亢進、大出血等。②緩脈:成人在安靜狀態(tài)下,脈率<60次/min,也稱心動過緩。常見于顱內(nèi)壓增高、房室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病人。
2.2.2節(jié)律異常 ①間歇脈: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規(guī)律的脈搏中,提前出現(xiàn)一次較弱的脈搏,其后有一較正常延長的間歇(即代償性間歇),也稱為期前收縮。若在每次或每兩次正常脈搏之后出現(xiàn)一次過早波動,則稱為二聯(lián)律或三聯(lián)律。常見于心臟病、洋地黃中毒等病人。②脈搏短絀: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脈率小于心率,脈律完全不規(guī)則。常見于心房纖顫等病人。
2.2.3強弱異常 ①洪脈:脈搏強大有力,稱洪脈。見于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人。②絲脈脈搏細弱無力,捫之如細絲,又稱細脈。見于大出血、休克及主動脈瓣膜狹窄等病人。③交替脈:隨著心室收縮的強弱交替而出現(xiàn)強弱交替的脈搏,稱為交替脈。見于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死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病人。④水沖脈:是一種驟起驟降、急促有力的脈搏。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人。⑤奇脈:是一種吸氣時明顯較弱或消失的脈搏,稱為奇脈,是心包填塞的重要體征之一,見于心包腔積液、縮窄性心包炎等病人。
2.3測量脈搏的方法
2.3.1測量部位 凡淺表靠近骨骼的大動脈都可以用來診脈。常用的測量部位有橈動脈,其次是顳動脈、頸動脈、肱動脈、腘動脈、足背動脈和脛后動脈等。
2.3.2注意事項 ①病人劇烈活動,應休息20~30 min后再測量。對于偏癱的病人,應選擇健側(cè)肢體測量。②測量脈率時,應注意脈律、強弱、動脈管壁的彈性等情況。若脈搏細、弱,難以測量,用聽診器測量心尖搏動1 min。
3.1正常呼吸 正常成人在安靜狀況下,呼吸頻率為16~20次/min,節(jié)律規(guī)則、均勻無聲且不費力。
3.2異常呼吸
3.2.1呼吸頻率異常 ①呼吸增快:成人呼吸>24次/min,常見于高熱、疼痛以及缺氧等病人。②呼吸減慢:呼吸頻率<10次/min,常見于顱內(nèi)疾病、安眠藥中毒等病人。
3.2.2呼吸節(jié)律異常 ①潮式呼吸:又稱陳—施呼吸,呼吸由淺慢逐漸加快加深,達高潮后,又逐漸變淺變慢,暫停數(shù)秒之后,又出現(xiàn)上述狀態(tài)的呼吸,如此周而復始,呼吸呈潮水漲落樣。潮式呼吸特點是呼吸逐步減弱以至停止和呼吸逐漸增強兩者交替出現(xiàn)。潮式呼吸周期可長達30 s~2 min,暫停期可持續(xù)5~30 s,需要較長時間才可觀察到這種周期性呼吸。多見于中樞神經(jīng)疾病、腦循環(huán)障礙和中毒等病人。②間斷呼吸:又稱畢奧(Bior`s)呼吸,表現(xiàn)為呼吸和呼吸暫停現(xiàn)象交替出現(xiàn)。特點:有規(guī)律地呼吸幾次后,突然暫停呼吸,周期長短不同,隨后又開始呼吸。如此反復交替出現(xiàn)。間斷呼吸是呼吸中樞興奮性顯著降低的表現(xiàn),但比潮式呼吸更為嚴重,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現(xiàn)。見于顱內(nèi)病變、呼吸中樞衰竭病人。
3.2.3呼吸深度異常 ①深度呼吸:又稱庫斯莫呼吸,是一種深而規(guī)則的大呼吸,常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酸中毒等病人。②浮淺性呼吸:淺表而不規(guī)則的呼吸,有時呈嘆息樣,常見于瀕死的病人。
3.2.4呼吸聲音異常 ①蟬鳴樣呼吸:吸氣時出現(xiàn)一種高音調(diào)、似蟬鳴樣音響,見于喉頭水腫、痙攣,以及喉頭異物等病人。②鼾聲呼吸:呼氣時出現(xiàn)一種粗大的鼾聲,見于深昏迷的病人。
3.2.5呼吸方式異常 多見于胸部或肺部疾病的病人,或腹膜炎、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腫瘤等病人,或妊娠后期的孕婦。
3.2.6呼吸困難 病人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淺度均發(fā)生改變。表現(xiàn)為呼吸費力、胸悶煩躁、不能平臥、口唇及指(趾)發(fā)紺、鼻翼扇動等現(xiàn)象。多見于喉頭水腫、喉頭異物、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部感染、大量胸腔積液等病人。
3.3測量呼吸的方法 測量脈搏后,將手一直放于病人的診脈部位,以轉(zhuǎn)移病人的注意力,觀察病人胸、腹部的起伏狀況,以一吸一呼為1次,計數(shù)0.5 min,結(jié)果乘2,即為呼吸頻率。
3.4注意事項 ①病人劇烈活動后,休息30 min后測量。②對于小兒、呼吸異常病人,呼吸應測量1 min。③對呼吸微弱或危重病人,可用少許棉花置于病人鼻孔,觀察棉花吹動次數(shù),計數(shù)1 min。④在測量呼吸時,應觀察呼吸的節(jié)律、深度、聲音、方式,有無特殊氣味、呼吸運動是否對稱等情況。
4.1正常血壓 成人收縮壓為90~140 mm Hg (12~18.6 kPa);舒張壓為60~90 mm Hg(8~12 kPa);脈壓為30~40 mm Hg(4~5.3 kPa)。
4.2異常血壓 ①高血壓:成年人收縮壓≥140 mm Hg(18.6 kPa),舒張壓≥90 mm Hg(12 kPa)。②低血壓:成年人收縮壓<90 mm Hg(12.0 kPa),舒張壓<50 mm Hg(6.6 kPa),即為低血壓。多見于大量失血、休克等病人。③脈壓異常:脈壓增大多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硬化等病人;脈壓減少多見于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等病人。
4.3測量血壓的方法 常用的血壓計有水銀血壓計(又稱汞柱式血壓計,包括臺式和立式兩種)、無液血壓計(又稱彈簧表式血壓計)及電子血壓計。①測量部位:常采用上肢的肱動脈或下肢腘動脈測量。②物品準備:血壓計、聽診器、記錄紙及筆。③操作方法:以測量上肢肱動脈為例。a.病人暴露被測肢體,肘臂伸直,掌心朝上,肱動脈與心臟在同一水平面。b.血壓計平放于病人上臂旁,驅(qū)盡袖帶內(nèi)的空氣,將袖帶平整地纏于上臂中部,其下緣距肘窩2~3 cm。c.將聽診器放在肱動脈搏動最明顯的部位,并用手稍加固定。d.打開血壓計水銀槽開關,戴上聽診器,關閉輸氣球氣門。e.充氣至肱動脈搏動音消失,再升高4 kPa后,慢慢放開氣門,以0.5 kPa/s的速度緩慢放氣,眼睛視線與水銀柱保持同一水平。f.在聽診器中聽到第一聲搏動,此時水銀柱所指刻度,即為收縮壓;隨后搏動音繼續(xù)存在并增大,直到搏動音突然變?nèi)趸蛳?,此時水銀柱所指刻度為舒張壓。
4.4注意事項 ①根據(jù)病人情況,選擇合適的袖帶。袖帶過寬,測得的數(shù)據(jù)偏低;袖帶過窄,測得的數(shù)據(jù)偏高;小兒應選擇其上臂直徑的1/2~2/3的袖帶為宜。②在病人運動、情緒激動、進食等情況的20~30 min后測量。③纏袖帶應松緊適當,以放入一指為宜。袖帶過松或不均勻使測得的數(shù)據(jù)偏高;袖帶過緊則使測得的數(shù)據(jù)偏低。④對于偏癱病人,應測量其健側(cè)肢體。對于一側(cè)肢體正在輸液或施行過手術(shù)的病人,應選擇對側(cè)肢體測量。對于需要嚴密觀察血壓的病人,應做到定時間、定部位、定體位和定血壓計。⑤一般需要非同日測量3次來判斷血壓升高,尤其對于輕、中度血壓升高者。⑥血壓計應定期檢查,保持準確性;平穩(wěn)放置,不可倒置;打氣不可過高、過猛,避免水銀溢出;用后應驅(qū)盡袖帶內(nèi)空氣、平卷,擰緊氣門螺旋帽,關閉水銀槽開關,放于盒內(nèi)固定位置,輕關盒蓋,避免壓碎玻璃管。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73-03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39
收稿日期:(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