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慶 肖 軍
?
人民陪審員對法律審補益作用的探析
——以人民陪審員職權改革方向為視角
●劉玉慶肖 軍
人民陪審員職權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要求,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先后出臺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和《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改革辦法》),為人民陪審員職權改革明確了方向。在人民陪審員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視角下,如何發(fā)揮好人民陪審員對于法律審的補益作用,對于提升人民陪審員陪審效果,促進職權改革的不斷深入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陪審員對法律適用審理補益作用的比較法考量
縱觀世界各國(地區(qū))的陪審制度,不外乎三種形式:以美國、英國、香港等為代表的陪審團制;以德國、法國、日本等為代表的參審制;以韓國、臺灣等為代表的混合制。①方金剛 、胡夏冰:《國民參與審判制度:點評與展望》,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10月31日。三種形式的陪審制度,在陪審員職權設置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例如美國的陪審團制度,陪審團在刑事案件中的權力是審查證據(jù)、聽取辯論,并對被告人是否有罪的事實問題做出裁斷,在民事案件中則是對被告是否構成侵權做出裁決。即美國陪審團獨立完成對事實部分的認定,法官只對法律適用進行審理。②趙靜:《美國陪審團制度與中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比較研究》,載《法制與社會》2012年第33期。與美國的陪審團制不同,實行參審制的法國,陪審團既參與法庭對案件事實的審理,又以秘密投票的方式參與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陪審團成員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上與法官具有同等的權力。③鄧宇:《法國陪審制度》,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10月10日。實行混合制的韓國,陪審員參與案件的事實審和法律審,單獨就被告人是否有罪進行評議,并與法官就量刑問題進行討論并陳述意見。但陪審員的評議意見不拘束法院判決,只具有勸告性效力。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3月韓國大法院向國會提交了陪審制深化改革方案,重要變化之一就是將陪審團的決議分為定罪決議和量刑決議,定罪決議對法官具有約束力,而量刑決議對法官僅具有參考意義。④胡夏冰:《韓國陪審制的基本內(nèi)容》,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9月26日。從上述三種陪審員制度的職權設置來看,參審制和混合制下的陪審員在法律適用上均發(fā)揮了各自作用,在制度設計上對陪審員關于法律適用的意見給予了足夠重視,體現(xiàn)了參審制和混合制對陪審員關于法律適用審理的補益作用的認可。特別是近年來對陪審制度大力開展改革的韓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地區(qū)),在陪審員職權設置上,充分考慮了陪審員在法律適用方面的作用發(fā)揮。例如臺灣地區(qū)2012年1月公布的《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規(guī)定,參審員在終局評議時就事實認定、法律適用、量刑陳述意見,法官判決不受參審員陳述意見拘束,但判決書應當說明不采納參審員多數(shù)意見的理由。⑤胡夏冰:《臺灣人民參審制的基本內(nèi)容》,載《人民法院報》2014年10月17日。
(二)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適用審理補益作用的現(xiàn)實意義
就類型而言,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整體上屬于參審制,在參加審判活動過程中,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與法官有同等權利。針對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人民陪審員作用發(fā)揮不充分的問題,本次司法改革提出了人民陪審員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改革方向。審視十年來的人民陪審員參審實踐,在推進法律審與事實審分離改革過程中,應當對人民陪審員法律適用審理的補益作用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許霆案為例,許霆因ATM機故障,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惡意取款17.5萬元,一審由三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以盜竊罪判處許霆無期徒刑,引發(fā)了輿論和公眾的關注,最終二審改判為有期徒刑5年。二審做出反差如此大的判決,除了在法律適用上的專業(yè)考量之外,不能不讓人考慮社會價值判斷和公眾認可度對量刑所起的作用。另外,從我國目前基層法院,特別是非城區(qū)基層法院受理的審判案件類型來看,以法律關系簡單,與群眾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件為主。這些案件當事人,特別是農(nóng)村當事人證據(jù)意識相對較弱,在案件審理時,相對于法律適用,事實認定更容易成為案件的重點和難點。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律師和法律工作者在訴訟中參與度不斷提高,在庭審中會對法律適用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此外,普通群眾對發(fā)生在身邊的訴訟判例具有天然的關注度,對與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常用法律都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大多數(shù)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關系簡單的案件做出法律適用方面的判斷難度并不大,可以期待人民陪審員對案件法律適用做出具有一定價值的建議。建立讓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適用問題提出意見,并對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予以吸收的工作機制,會對公正判決發(fā)揮積極的補益作用。
(三)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適用審理補益作用的審判實務需求
審判實踐中,有時事實審與法律審交織在一起,很難絕對分開,往往事實認定依賴于法律適用,法律適用直接決定事實認定。比如關于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如何理解和適用法律關于舉證責任的規(guī)定,有時會對裁判結果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事實查證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把舉證責任分配給誰,可能就意味著誰就要承擔敗訴的風險。以一起因砍伐樹木引發(fā)的訴訟為例,甲將乙栽種的樹木強行砍伐并拉走賣掉,乙將甲訴至法院,要求甲賠償樹木損失。法院在審理該案過程中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甲要求乙賠償損失,應當證明損失數(shù)額,因樹木已經(jīng)無法找回,難以鑒定樹木價值,應當以原告甲證據(jù)不足駁回訴訟請求。另一種意見認為,在甲證明了乙確實將甲的樹木砍伐并出賣的事實后,甲完成了舉證責任,對樹木的價值應當由乙進行證明,乙舉證不能的情況下,應當按甲所訴的賠償數(shù)額支持甲的主張。顯然,舉證責任的分配不同,裁判結果截然相反,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導向也不同。在上述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在事實認定時,首先要解決的是有關舉證責任規(guī)定的法律適用,但法律如何適用,直接決定了案件的事實認定,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是融合在一起的,難以進行明確分割。在這種與事實認定直接相關的法律適用問題上,給予人民陪審員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既是人民陪審員事實審的延伸,同時可以有效發(fā)揮其對法律適用的補益作用。
(一)人民陪審員法律適用建議的提出及效力
在人民陪審員只對事實認定進行審理,對法律適用不再審理的前提下,應當建立適當?shù)某绦?,允許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適用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法官可以從中獲取有價值的內(nèi)容。在制度設計上,規(guī)定在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基礎上,對事實認定問題,與法官共同進行評議和表決。對法律適用問題,法官與人民陪審員應當共同進行評議,并分別發(fā)表自己對法律適用的意見,但人民陪審員的意見對法官沒有拘束力,只具有建議作用,法律適用問題最終以法官意見為準。
(二)庭審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評議
在庭審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若要確保庭審調(diào)查的順利進行,首先必須將舉證責任分配問題解決。在法官與人民陪審員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應當休庭后立即進行評議,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分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法官應當認真聽取人民陪審員的評議意見,法官對舉證責任分配有最終決定權。
(三)人民陪審員法律適用建議在判決書中的體現(xiàn)
如果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人民陪審員對法律適用的建議作用很可能會流于形式。對人民陪審員關于法律適用的不同觀點,不一定在判決書中明確寫明,但可以在判決書說理中進行適當分析,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其他人對判決提出相同的質疑,也可以使判決說理更全面、更周延。
(一)事實審與法律審不分離的案件范圍
此類案件應嚴格限定在專家陪審類案件。200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特殊案件需要具有特定專業(yè)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具有相應專業(yè)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內(nèi)隨機抽取”,從而確立了專家陪審制度。設立專家陪審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助專家的知識和經(jīng)驗,解決案件涉及的專業(yè)問題,其中既包括專業(yè)技術問題,也包括該領域內(nèi)的相關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交易習慣等。根據(jù)審判實務,這類案件主要涉及金融、票據(jù)、證券、期貨、知識產(chǎn)權、醫(yī)療等領域,但應當嚴格把握一個標準,即事實認定的具體問題必須涉及復雜的專業(yè)問題。比如同樣是醫(yī)療糾紛,可能對是否存在醫(yī)療不當產(chǎn)生爭議,也可能對醫(yī)療費存在爭議,顯然前者涉及的專業(yè)性更強,可以適用專家陪審,后者則沒有必要適用專家陪審。⑥蘇小聰:《專家陪審制度的職權配置與程序設計》,載《東南司法評論》2011年卷。對于采取專家陪審的案件,由于專業(yè)人民陪審員在相關專業(yè)方面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上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不用擔心其在法律適用審理時在法律專業(yè)方面的能力不足,因此該類案件讓專業(yè)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審理,恰當?shù)乇U狭巳嗣衽銓弳T的陪審權利,效果更好。
(二)專家陪審程序的啟動和合議庭組成
專家陪審制可以通過當事人申請啟動,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另一方不同意的,法院可以在審查后做出是否適用的決定。對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專業(yè)性較強的案件,法院認為必要的,可以直接決定適用專家陪審制。由于專業(yè)人民陪審員選任范圍較窄,行業(yè)特點明顯,為了確保公開公正,在確定合議庭成員時,應當讓當事人在專業(yè)人民陪審員名冊中進行隨機抽取,并將抽取到的專業(yè)人民陪審員的詳細信息告知當事人,有利于當事人決定是否提出回避申請。采取專家陪審制的案件,合議庭中的專業(yè)人民陪審員應不少于2人,便于專業(yè)人民陪審員的意見相互印證,防止出現(xiàn)“技術壟斷”下的訴訟風險。
(三)專家陪審程序的評議機制
專業(yè)人民陪審員在進行評議時,不應簡單地發(fā)表結論性意見,而應當充分說明得出結論的事實依據(jù)、推理過程。借鑒英美法系對專家證詞的規(guī)制,專家人民陪審員對待證問題的意見或推理應符合:(1)基于充分的事實或資料;(2)由可靠的原理或方法推論而來;(3)將這些原理或方法可靠的適用于案件事實。⑦吳廣強:《知識產(chǎn)權專家陪審之正當性與制度完善》,載《人民司法》2014年第23期。案件經(jīng)合議庭評議后,如果法官與專業(yè)人民陪審員就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形不成一致意見的,法官可以報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
(一)區(qū)分案件情況確定合議庭組成
人民陪審員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后,由于人民陪審員職權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應當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確定合議庭組成??紤]到司法資源、效率等因素,一般案件通常由3人組成合議庭。組成合議庭前,應當對案情進行初步梳理,對案件事實爭議較大、證據(jù)認定比較復雜的案件,應當由2名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突出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方面的作用發(fā)揮。對當事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事實爭議不大的案件,可以由1名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但對于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眾利益、群眾廣泛關注或者社會影響大的案件,可以由3名以上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
(二)合議庭表決中的新情況應對
人民陪審員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后,以3人合議庭為例,表決時會出現(xiàn)新的情況:在一名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的情況下,如果兩名法官對法律適用意見不一致時,合議庭形不成多數(shù)意見。這種情況下,可以將案件提交專業(yè)法官會議討論并由其提供咨詢意見,合議庭根據(jù)咨詢意見再次進行評議,仍然就法律適用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可以將案件報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對于事實問題的表決,適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但持少數(shù)意見的法官或人民陪審員認為多數(shù)意見可能會導致裁判錯誤的,可以將案件提交專業(yè)法官會議討論,并根據(jù)咨詢意見再次評議。有必要的,可以將案件報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
(三)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的責任確定
“落實審判責任制,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是本次司法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⑧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并對事實問題做出認定,按照權責相適應的原則,應當對案件承擔責任。在人民陪審員職權改革后,因為人民陪審員僅對案件事實部分有表決權,因此在確定案件責任時,應當注意加以區(qū)分。另外,由于人民陪審員與法院沒有隸屬關系,在任職資格、管理、責任承擔等方面與法官不同,人民陪審員應當承擔怎樣的審判責任,出現(xiàn)錯案如何追究等,都有待于做出進一步的規(guī)定。
(作者單位:章丘市人民法院)
責任編校: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