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帆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論我國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王梓帆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重要途徑,也是言論自由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但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展開,人民法律意識逐漸增強,在關注新聞的同時也在討論新聞是否侵權的問題。因此,如何發(fā)展新聞事業(yè),使其做到價值最大化,又要保證社會公民的合法權益,已經(jīng)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本文主要圍繞新聞自由與人格權保護的聯(lián)系和矛盾,結合國內(nèi)外案例,主要運用分析、比較、舉例等方法,對處理我國新聞自由和人格權保護的糾紛,健全相關機制,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新聞自由;人格權;言論自由;依法治國;新聞侵權
新聞是是民眾關注民生的直接方式,新聞自由也體現(xiàn)民眾對自己國家關注程度。法律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公民的隱私權是法律保護的重中之重,隱私權的保護側(cè)面反映了這個國家法律狀況的良好情況,也是民眾滿意度的體現(xiàn)。
一、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概念
(一)“新聞自由”的概念通常包括“出版自由”、“言論自由”、“意見自由”、“表達自由”等名詞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1644年發(fā)表的著名演說《論出版自由》來反對新聞檢查,在當時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從積極的角度肯定言論自由的重要性。
(二)媒體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了其他的問題,最為嚴重的就是侵犯隱私權的問題。那么究竟何為隱私權的問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規(guī)定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
二、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的規(guī)定
我國的三大基本法中沒有隱私權的保護的直接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的保護力度遠遠趕不上隱私權被侵犯的力度。我國憲法第38條的規(guī)定是一種狹義的人格尊嚴,但是不包括對公民私生活進行保護這種人格權意義上的隱私權保護,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規(guī)定現(xiàn)階段是零散階段尚不能集合成冊。由此可見,我國隱私權的立法保護雖然從法律層面上看有了零散的規(guī)定,但權威性明顯不夠,造成我國公民根本沒有辦法從法律層面上尋求對自己隱私權的保護。
三、我國隱私權法律保護制度的不足
(一)部門建設不成體系
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公民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對法律的認知是缺乏的,上級機關不能即使得到公民真實情況的反應,導致中央部門不能針對相關問題做出解決。渠道被堵住了,自然就沒有辦法向外界傳達信息了。
(二)立法普及范圍片面
在設置法律保護的模式中,要遵循“以憲法人權一般條款+法律設置為宜”,是指除了在刑法方面做出規(guī)范之外,還須在私法和行政方面制定措施,另一方面,制定法僅為“預備設置”,不可能指望其滿足實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無論是國際人權保護還是各國國內(nèi)隱私權的保護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判例創(chuàng)立新的具體實事,立法普及要想取得突破,不光要發(fā)展新的隱私保護領域,還要借鑒國外的優(yōu)秀隱私權保護判例,從中吸取經(jīng)驗,完善自己,學會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三)保護對象的限制
隱私權的對立面是知情權,知情權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tài)的、積極的權利,那么隱私權就可以理解為一種靜態(tài)的、消極的權利,知情權在某種程度上是促進獲取某種信息,而隱私權則是抵制獲得某種信息。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新聞自由和隱私權會不斷發(fā)生摩擦。為什么會發(fā)生新聞媒體不斷打探別人隱私的行為呢?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中,對隱私權的限制大致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國家工作人員是與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家庭、收入,有屬于自己的出身、品行、學歷、背景等等,他們從事的往往是關于國家政策,政府計劃的相關行業(yè),他們手中有著普通人不具有的權利,在使用這些權利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是為什么老百姓會對國家工作人員持有一下負面意見,他們覺得身為國家工作人員,應該用自己的權利為廣大百姓謀取幸福,而不是讓自己過的高人一等,媒體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對一大批高管進行深層析解析,他們的起居,財產(chǎn)都被曝光,其中不缺乏貪官腐敗的問題。這種方式雖然對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有好處,但是使用的手段卻是不太可取的,所以我國法律在完善隱私權保護的同時應該抓住完善的本質(zhì),就是為什么會發(fā)生隱私權的侵犯問題。
第二個方面是最近頻發(fā)的公共人物的私生活被曝光時間,個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不應該作為被公眾做周知的事情,明星也是如此,我國對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還是欠缺的,不光要嚴厲打擊公眾人物進行違法犯罪的行為,鼓勵媒體對此類事情進行跟蹤報道和舉報,還要保護公眾人物的日常生活。所以,國家立法時應注意不能只著重對舉報違法亂紀事情的媒體盡享表彰,還應該注意管制為了賺取群眾眼球而不惜違反職業(yè)道德的媒體,否則過度的偏袒行為不利于我國的法制建設。
綜上所述,即為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侵犯之間的矛盾及解決辦法,建立合理合法的法律機制,在長期的完善修整中一定能構建出既能保證新聞自由又能防止隱私權被侵犯的法律法規(guī),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參考文獻]
[1]王秀哲.隱私權的憲法保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27,235.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15.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93-01
作者簡介:王梓帆(1993-),男,蒙古族,遼寧葫蘆島人,沈陽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