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與孫子治軍思想之比較

      2016-02-01 23:49:48閆海青
      孫子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將帥治軍禮義

      閆海青

      荀子與孫子治軍思想之比較

      閆海青

      荀子與孫子的治軍思想有相似和不同之處。在治軍宗旨上,孫子主張“修道保法”;荀子主張“隆禮重法”。在將帥觀與治軍舉措上,孫子要求將帥必須具備五德“智、信、仁、勇、嚴”;荀子在為將之道和治軍舉措上提出“六術”“五權”“三至”“五無壙”等治軍思想。

      荀子 孫子 治軍思想 比較

      《孫子兵法》被稱之為“百代談兵之祖”。對孫子軍事思想的研究,人數(shù)眾多,成果頗豐。荀子,作為先秦儒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軍事思想也是“先秦儒家軍事思想最系統(tǒng)的總結者與最權威的詮釋者”①。對荀子軍事思想的研究,是隨著荀子學的興起而受到關注的②。目前,對孫子和荀子軍事思想進行比較研究的論文所見不多③。本文將對孫荀兩家的治軍思想加以比較研究與闡釋。

      一、修道保法與隆禮重法

      軍隊是貫徹國家意志的國家機器和武裝集團,提高軍隊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治軍思想和宗旨。因為時代、形勢和自身經(jīng)歷的不同,孫子和荀子分別提出了各自特色的治軍思想和宗旨。孫子主張“修道保法”,重點在“保法”上;荀子主張“隆禮重法”,重點在“隆禮”上。

      (一)孫子的治軍宗旨:“修道保法”

      孫子在《形篇》中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比绾巍靶薜辣7ā??落實到治軍上,就要求軍隊領導者先行仁義,關心軍隊建設,愛護士兵,建立上下一致的官兵關系,以凝聚戰(zhàn)斗力;其次加強軍隊法制建設,以法治軍,嚴明軍紀,使得軍隊管理有序,行動一致。但是,孫子注重的是“保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孫子治軍強調(diào)“修道”?!靶薜馈敝皇且环N手段,目的是讓士兵以生死相搏,“上下同欲”?!暗勒撸蠲衽c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保ā队嬈罚┘粗诬姳仨毿薜?,才能使士卒感其恩惠,死生存亡與上同之,決絕而無所畏懼。對待士兵要達到“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地形篇》),這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但孫子又說,對待士兵不能只講“道”,必須恩威并用,否則就會“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用,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地形篇》)落腳點在使用上,在功利上。所以,即使是孫子講“修道”,也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這就可以理解“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了。

      第二,孫子治軍強調(diào)法制。孫子強調(diào)的是“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保ā队嬈罚┢渲校浦杠婈牭慕M織編制、區(qū)域劃分,金鼓旌旗的規(guī)范使用;官道指各級將吏的職責與管理;主用指主軍之資、糧、器、輜重的管理與運輸。這些制度建設完善了,才能達到有效管理,將領在戰(zhàn)場上才能占用主動權,做到臨危不亂,胸有成竹。孫子將“法”列為“五事”之一,把它作為衡量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可見孫子對“保法”的重視程度。加強軍隊法制建設,才能使將裨校尉各司其職,軍用物資充分保障,將士上下同心,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才得以顯現(xiàn),這是最現(xiàn)實的“利”。

      第三,孫子治軍強調(diào)重賞罰、嚴軍紀。古人皆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于是重賞罰,用物資獎勵鼓勵士兵建立戰(zhàn)功,奮勇殺敵?!秾O子兵法·作戰(zhàn)篇》強調(diào):“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彼^“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是也。春秋時期,有些諸侯國,除了給予士兵物資獎勵外,還分給田宅,甚至是爵位,改變士兵的經(jīng)濟和政治地位,以此來激勵士氣,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秾O子兵法·九地篇》里更是主張在拔城、隳國時可以“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用超常規(guī)的物質(zhì)獎勵激賞士兵以達到取勝之目的,與《司馬法》中“見敵作誓,瞻功行賞”類似。軍紀嚴明是軍隊令行禁止、步調(diào)一致的基礎和保證。在治軍上,既要“令之以文”,更要“齊之以武”(《行軍篇》),用軍紀軍法去約束士卒,養(yǎng)成士兵服從命令的習慣?!傲钗凝R武”“修道保法”與《計篇》中的“將帥五德”是孫子治軍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秾O子兵法·行軍篇》曰:“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這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和訓練中就要養(yǎng)成服從、執(zhí)行命令的習慣,才能“與眾相得”。

      (二)荀子的治軍宗旨:“隆禮重法”

      荀子在治軍思想上主張“隆禮重法”,認為治理軍隊既需要剛性的法制和刑法,也需要柔性的禮儀和仁義思想,而且禮是治國、治軍的根本。荀子曰:“治之經(jīng),禮與刑”④、“隆禮至法則國有?!雹?,從而援法入禮,禮法并重,完善了先秦儒家的治軍思想。荀子“隆禮重法”,重在“隆禮”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荀子主張“隆禮”,是實行王道的根本,也是治軍的宗旨。荀子觀點鮮明,在《荀子·議兵》上指出禮是“治辨之極”“強國之本”和“威行之道”。推行禮治,可以“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⑥??梢?,把“禮”置于治國之根本的地位。“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隆禮尊賢”⑦才能達到“王道”。在荀子眼中,“禮”是實現(xiàn)王道的根本宗旨,治軍必須“隆禮”。

      如果不“隆禮”呢?荀子從反面進行了論證:“大國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若是,則夫朝廷群臣亦從而成俗于不隆禮義,而好傾覆也。朝廷群臣之俗若是,則夫眾庶百姓亦從而成俗于不隆禮義,而好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則地雖廣,權必輕,人雖眾,兵必弱”⑧“上不隆禮則兵弱”⑨在荀子這里,對“禮治”的強調(diào)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禮樂”成為軍隊強盛和戰(zhàn)爭勝利的基本保證。

      第二,荀子在具體的治軍方略上,崇尚禮儀教化,使士兵樹立正確的戰(zhàn)爭觀。荀子反對孫子以物質(zhì)獎勵激賞士兵的做法,認為賞賜、刑罰、權勢和欺詐作為一種治軍方法,不過是“傭徒鬻賣之道也”,不足以團結百姓,使國家美好,更重要的是“不足以盡人之力,致人之死”⑩。治軍的正途是用禮儀教化培養(yǎng)士兵的德行,提高他們的修養(yǎng),以達到建設“正義之師”“仁義之師”的目的。荀子在《議兵》中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長養(yǎng)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風俗以一。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然后賞于是起矣?!竦裱煽h貴爵重賞于其前,縣明刑大辱于其后,雖欲無化,能乎哉?故民歸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為者化而順。暴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diào),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為說明禮儀教化的重要性,荀子還對比了齊、魏、秦三國的治軍方法。他認為齊、魏、秦用賞罰治理出來的都是追求賞賜、貪圖物資的軍隊,不足以抵擋齊桓公、晉文公有素養(yǎng)、有法紀的軍隊,而齊桓公、晉文公的軍隊又無法抵擋湯武的仁義之師。這是“賞刑之兵”與“仁義之師”的區(qū)別。荀子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孟子“仁者無敵”的思想,這使得荀子“更注重以政治家的眼光和頭腦來判斷形勢,主張以王者之兵赴仁義之戰(zhàn),從而達到了政治思想和軍事思想統(tǒng)一,超越了兵家所固有的局限”。

      第三,荀子既堅持“隆禮尊賢而王”,也主張“重法愛民而霸”。戰(zhàn)國后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戰(zhàn)爭紛起,新興的地主階級主導了各國變法,這些社會現(xiàn)實使荀子看到了“法”的力量,因此在治軍思想上,他提出“隆禮而重法”,禮法并重。表現(xiàn)在治軍上,他認為“政令信者強”“刑威者強”,因此治軍要“制號政令,欲嚴以威”。臨武君在向荀子請教何為“王者之軍制”時,荀子提出“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 。嚴明軍紀,就要上下一心,步調(diào)一致,服從命令。更重要的是,荀子在強調(diào)軍事紀律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政治紀律,用法制維護禮義,如:

      不殺老弱,不躐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賊,則是亦賊也。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奔命者貢。

      這種政治紀律是王者之師、仁義之旅所應奉行的準則。荀子的這種治軍思想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政愛民”,維護了自己所倡導的“隆禮貴義”主張。

      孫子“修道保法”,注重以法治軍,用峻法約束軍隊,以達到凝聚戰(zhàn)斗力,“上下同欲者勝”的目的;荀子“隆禮重法”,強調(diào)以禮義治軍,推崇以禮義教化建設“仁義之兵”,實現(xiàn)“王道”之目的。二者雖有側重點,甚至雙方互有抵牾之處,但都認為法制和禮義是辨證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在治國治軍和戰(zhàn)爭指導方面有著互相補充的作用。以孫斥荀或以荀斥孫,均非持中之論。

      二、將帥觀與治軍舉措

      軍事指揮員的素質(zhì)優(yōu)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軍隊建設和戰(zhàn)爭勝負,但士兵同樣重要。有兵無將,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有將無兵,就象無基之塔,不攻自破。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即“兵為將膽,將為兵魂”是也。孫、荀二人對此問題的認識亦有不同之處,具有比較的意義。

      (一)孫子的將帥觀與治軍舉措

      孫子認識到將帥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對將領的地位、選拔、任用有深刻的領悟?!秾O子兵法》十三篇都貫穿著對將帥的最高要求,孫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qū)⒄?,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謀攻篇》)。他認為將帥是國君的助手,輔助周密,國家就會強盛;輔佐有缺陷,國家就一定衰弱。顯然,他是把優(yōu)秀將帥的作用提高到“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作戰(zhàn)篇》)的高度來認識的。因此,在政治品質(zhì)上,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在才能上,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地形篇》)、“通于九變”(《九地篇》);在管理上,要“令素行以教其民”“與眾相得”“使士卒‘親附’”(《行軍篇》);在品格修養(yǎng)上,要“靜以幽,正以治”(《九地篇》)。同時,要避免驕橫自大、輕舉妄動、勇而無謀、貪生怕死等缺點。在將帥的選拔上,一定要選“智、信、仁、勇、嚴”五德俱全而能為我所用之人。唐杜牧注曰:“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賞也;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保ā队嬈罚┪宓陆詡?,然后才可以為大將。

      孫子既講“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也講“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篇》)。選將、任將,君王有主動權,“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則去之。選好將帥之后,為確保將帥在戰(zhàn)爭中有效、靈活的指揮,孫子主張對將權適當?shù)剡M行集中和專一,國君不能對軍中事務和作戰(zhàn)方法等進行亂指揮和橫加干涉,不能從中掣肘。孫子指出,國君危害軍隊行動的情況有三種:“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保ā吨\攻篇》)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只能導致“亂軍引勝”,自取敗亡。因此,“將能而君不御”為“知勝”之一,即軍事成敗的前提之一。這就要求在治軍思想上要“君命有所不受”。

      《孫子兵法》也比較重視士兵和將士關系問題。首先,孫子提倡愛護士卒,認為做到“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乃是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的先決條件。只有這樣,才能造成“上下同欲”、上下一致的將士關系,也才能使軍隊達到“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的最佳戰(zhàn)斗狀態(tài)。孫子甚至提出對于敵軍之俘虜士兵要“卒善而養(yǎng)之”,從而在削弱敵人的同時,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其次,重要的是對士兵要嚴格。訓練嚴格,把“士卒孰練”作為重要的制勝因素;軍紀嚴格,要求明確,避免出現(xiàn)“教道不明”“兵無選鋒”的情況。再是,將帥與士卒的關系也是治軍思想體系中重要的問題。在將帥與士卒的關系中,將帥處于主導地位,將帥必須具備并身體力行“五德”,尤其是信、仁、嚴,即賞罰分明,言而有信;愛兵如子,恩威并施;能行法令,嚴格執(zhí)法。

      (二)荀子的將帥觀與治軍舉措

      荀子似乎對將帥在國家及軍隊中的地位看得沒有那么重要。荀子在回答趙孝成王和臨武君“王者之兵,設何道何行而可”時指出:“凡在大王,將率末事也”。意思是說王者之兵如何行動一切在于君主,將帥都是次要的。在回答學生李斯的問題時,荀子再次提到:“凡在于君,將率,末事也?!避髯訛槭裁磿@樣說?應該和孔孟荀一直主張的仁義、禮義教化有關。

      首先,荀子看重的是禮義和國君的重要性。《荀子·議兵篇》曰:“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強調(diào)國君的重要性,與強調(diào)仁義的重要性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因為禮義教化的推行要靠國君,將領只是命令的執(zhí)行者。荀子在分析了國家強弱的根本之后,繼續(xù)說理,拋出“強弱之凡”“強弱之?!钡恼摂啵?/p>

      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足卬則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也。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jié),次也;上功賤節(jié),下也:是強弱之凡也。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荀子在分析國家強弱的關鍵時,再次對比分析了禮義、法度、戰(zhàn)功的問題,凸顯“隆禮重法”的重要性。上功賤節(jié)為下,可見將帥的地位在荀子治軍思想中的地位。故司馬遷評價荀子的軍事思想和孟子差不多,多言治道而疏于切實的爭勝之術,即“迂遠而闊于事情”。

      其次,孔孟荀所倡導的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提出的。這一點和孫子站在軍事家的角度寫作《孫子兵法》不同。雖然孫子也講“道”,甚至可以說“最早創(chuàng)立了仁詐辨證統(tǒng)一的戰(zhàn)爭指導理論”。荀子看重的是政治,“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本c民建立良好關系,形成強大合力,顯然將帥的作用就被遮蔽。所以,學生陳囂評價荀子:“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

      第三,荀子雖然把將帥的地位看得沒有國君、仁義重要,但將帥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的。不論守城或攻戰(zhàn)、運籌帷幄或決勝千里,領導作戰(zhàn)還是非靠將帥不可的。在先秦儒家中,看重軍事又提出為將之道的,荀子是第一人。荀子在《議兵篇》里專門討論了軍隊將領、統(tǒng)帥的職責及所應遵循的治軍指導原則,即“六術”“五權”“三至”“五無壙”。所謂“六術”,就是“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財以固;徒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zhàn),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將帥必須嚴令法度,恪守信用,領兵時謹慎穩(wěn)重,分析敵情時要隱秘深入,決定戰(zhàn)略戰(zhàn)術時要果斷勇敢。所謂“五權”,就是“無欲將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內(nèi)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五權是應勢而變的原則,告訴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全面、深刻。不要只想著行動而厭惡止息,不要急于求勝而忘記失敗的可能,不要只對內(nèi)部威嚴而對外輕敵,不要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視其有害的一面,凡事要深思熟慮而用錢財行賞則要慷慨大方。所謂“三至”,就是“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將帥“不受命于主”的三種情況,是將帥品德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所謂“五無壙”,就是“敬謀無壙,敬事無壙,敬吏無壙,敬眾無壙,敬敵無壙?!避髯诱J為“敬”特別重要,所謂“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是也,告誡將帥要謹慎行事。荀子還提到最好的將領要做到“主不能喜,敵不能怒”,這與孫子對將帥的要求“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有異曲同工之妙。荀子認為,如果奉行以上原則就能夠所向無敵,揚威于天下。即“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恭敬無壙,夫是之謂天下之將,則通于神明矣?!避髯哟颂幍臑閷⒅酪仓v“不受命于主”,也講“威”“信”“敬”,這些內(nèi)容與孫子兵法論“將”的意思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由兵家之論發(fā)揮而來的,如孫子說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辈幌嗤闹皇菍O荀二人對將帥地位的看法。這表明荀子根據(jù)當時社會政治變革的需要,在明確弘揚儒家仁政和禮義教化的前提下,在軍事思想上進行了調(diào)整。荀子吸收了兵家的有關學說和思想,從而在軍事思想和治軍思想方面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豐富了儒學的思想內(nèi)容。

      孫子的將帥觀直白而鮮明,將帥地位重要,“國之輔也”;對將帥的要求也多,如必須具備五德“智、信、仁、勇、嚴”,具備“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钡恼纹焚|(zhì);也講“君命有所不受”,“將能而君不御”,治軍思想系統(tǒng)而完整。荀子的將帥觀被他的禮儀教化所遮蔽,認為“將率末事也”,與軍事家孫子相比,稍遜一籌。但是他詳細地提出為將之道,指出將領必須遵循“六術”“五權”“三至”“五無壙”等治軍原則,又是在先秦儒家中看重軍事,提出治軍思想的第一人,故荀子以本末看待政治與軍事的關系,并不是輕視軍事。

      荀子與孫子的治軍思想有諸多相似和不同之處。不管是荀子吸收了孫子的有關治軍思想,還是經(jīng)獨立思考而與孫子主張暗合,都說明荀子感受到了戰(zhàn)國時代大背景下軍事和治軍的重要性,并且對“仁義之兵行于天下”寄予厚望;二者之所以不同,皆在于荀子秉持儒家傳統(tǒng)本色,倡導禮義教化和“王霸”思想,從政治的角度提出治軍思想,而孫子則是從軍事家的角度來看待治軍思想的。

      注釋

      ①黃樸民:《荀子軍事思想簡述》,《邯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9-12頁。

      ②對荀子軍事思想的研究,主要論文有向仍旦的《讀荀況的〈議兵〉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王常忠的《論荀子的兵學思想》,《管子學刊》,1990年第4期;劉玉明,劉昌毅的《論荀子的“一民”軍事思想》,《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姜國柱的《荀子的軍事思想》,《管子學刊》,1997年第1期;廖名春的《荀子兵論初探》,《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楊少涵的《論荀子隆禮重法的軍事倫理思想—從孔孟荀評管子論王霸說開去》,《蘭州學刊》,2007年第5期;張曉薇的《孟子、荀子軍事思想比較研究》,《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黃樸民的《荀子軍事思想簡述》,《邯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楊海文的《湯武放伐與王霸之辨—從〈荀子·議兵〉看孟荀思想的相似性》,《哲學研究》,2014年第10期。

      ③對孫子和荀子軍事思想進行比較研究的論文主要有王啟發(fā)的《荀子與兵家、縱橫家初探》,《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1期;吳秋紅的《〈孫子兵法〉與〈荀子·議兵〉之比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④荀況著,方勇、李波譯注:《荀子·成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下同。

      ⑤《荀子·君道》。

      ⑥《荀子·禮論》。

      ⑦《荀子·強國》。

      ⑧《荀子·土霸》。

      ⑨《荀子·富國》。

      ⑩《荀子·議兵》。

      (此文為作者在2016年3月2日山東孫子研究會舉辦的“中華文化與孫子兵學學術論壇”上發(fā)表的論文)

      (責任編輯:劉慶俊)

      A Comparison of Xun Zi's and Sun Zi's Thinking of Commanding Troops

      Yan Haiqing

      Xun Zi’s thinking of directing troops has both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with Sun Zi’s. With respect to the purpose of directing troops, Sun Zi was of the opinion of “cultivating the policies and strictly adhering to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le Xun Zi was of the opinion of that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given to rites and laws. With respect to the outlooks concerning 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s and the measures of directing troops, Sun Zi required that the 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s should have five virtues—intelligence, credit, benevolence, courage and strictness. As far as the conducts of the 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s and the measures of directing troops, Sun Zi put forward such thinking as “six measures,”“five rights,” and “three actions.”

      Xun Zi; Sun Zi; Thinking of Directing Army; Comparison

      E8

      A

      2095-9176(2016)03-0040-06

      2016-2-19

      閆海青,濱州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將帥治軍禮義
      英文目錄及摘要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北方文學(2018年27期)2018-12-02 22:30:50
      與眾不同的老鼠
      我黨治軍從不手軟
      《同仇敵愾:黃埔將帥浴血抗日記》等56則
      全國新書目(2009年5期)2009-04-21 05:17:20
      《為將帥書寫輝煌》出版
      軍事歷史(2003年6期)2003-01-17 18:13:03
      朱元璋在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中的治軍方策
      軍事歷史(1993年3期)1993-08-21 06:16:06
      馮玉祥治軍特點初探
      軍事歷史(1991年6期)1991-08-16 02:22:04
      岳池县| 六安市| 沙河市| 蒲江县| 休宁县| 金湖县| 青海省| 中阳县| 威远县| 和龙市| 克山县| 蒙自县| 石家庄市| 准格尔旗| 永新县| 琼结县| 太湖县| 方正县| 和林格尔县| 罗山县| 象山县| 古丈县| 乐陵市| 张家界市| 湟源县| 许昌市| 曲靖市| 田阳县| 上饶县| 高碑店市| 新化县| 潮州市| 东丽区| 麟游县| 饶河县| 嘉兴市| 资中县| 四会市| 维西| 寿宁县|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