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加琪 沈 燕
《劍橋中國研究》推出“日常生活中的北京”專輯
蔡加琪 沈 燕
作為劍橋研究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Cambridge Studies)主辦的學術期刊,《劍橋中國研究》(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致力于通過對高質(zhì)量的有關中國的研究之傳播來促進世界對中國的理解,從而助力于中西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期刊最初名為《劍橋研究》(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創(chuàng)辦于2005年,并于2006年正式發(fā)行第一期。最初,期刊的內(nèi)容只關注教育領域,很快期刊內(nèi)容擴展到中國的經(jīng)濟、法律、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2014年,期刊易名為現(xiàn)名,著名的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艾倫?麥克法蘭(Alan Mcfarlane)出任榮譽主編。
2016年《劍橋中國研究》第一期推出了由岳永逸博士擔綱主持的“日常生活中的北京”專輯,這也是“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的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都市民俗學視野下地位群體的日常生活研究”(SKZZB2015032)的階段性成果。七位年輕中國學者的研究,分別從不同側(cè)面展示了北京這個現(xiàn)代化都市的表情,繼而拼接出一幅較為完整的北京日常生活圖景。
正如韓書瑞(Susan Naquin)在《北京的寺廟與城市生活:1400-1900》(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中綿密的梳理所展示的那樣,廟宇和廟會是明清以來北京城日常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角。岳永逸的《精神性存在的讓渡:舊京的廟會與廟市》一文,以“廟會(temple festival)”一詞在近一百多年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演進,透析了作為一個“流體”的舊京的自我蛻皮、更新的現(xiàn)代化進程。文章指出,作為鄉(xiāng)土宗教的一種展示性時空存在,廟會兼具公開性與私密性,本是由異質(zhì)性群體共享的精神世界,是普通民眾虔誠經(jīng)營的烏托邦。受“廟產(chǎn)興學”等時勢所趨,在時間與空間雙重認知改造之下,廟會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窄化為源自并依附于廟會的、物化存在的廟市(temple fair)。廟宇也從精神上共享的“空的空間”異化為物理意義上的“空殼空間”。有著悠久歷史傳承和生命活力的鄉(xiāng)土宗教的尷尬處境不言自明。片面強調(diào)廟會的經(jīng)濟功能和文化功能,正反映出“神人一體”的基本信仰關系在“人神共存”之神圣感維度上撕裂的陣痛。在物欲與無神論相交織的語境中,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在擺脫農(nóng)業(yè)文明,即鄉(xiāng)土性的外在形態(tài)的同時,也逐漸剝離了“詩意棲居”的世界觀和生活品味,緊張而忙碌。
王耀鳳、岳永逸的《信仰抑或休閑:妙峰山廟會的百年流變》,關注作為圣山的妙峰山和與之一體的老娘娘信仰,爬梳妙峰山廟會之緣起、時空分布與敬拜方式。通過鋪陳妙峰山廟會外在形態(tài)的諸多嬗變,文章呈現(xiàn)出在政治、經(jīng)濟、自上而下的非遺運動、現(xiàn)代都市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介入影響下,市井小民悄無聲息的“生活革命”。妙峰山廟會百年來的歷史沿革亦可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文章強調(diào),作為一種通過儀禮,廟會是日常生活的延續(xù),是精神需求與現(xiàn)實利益共謀的產(chǎn)物,其人神、官民互動的動態(tài)平衡在于傳統(tǒng)文化邏輯與對它的世俗性應用之間的張力。由此,當下的妙峰山廟會也就出現(xiàn)了四面八方的朝、聚的“上山”和山上的人(神)下山與民眾禮尚往來的“下山”的相向而行的賽局圖景:宗教信仰日漸式微、休閑娛樂漸強。這與圣山景區(qū)化、香會表演化互為因果,也是舊京旗人閑暇性情的另類還魂。
廟會操演的具體時空往往與寺廟不可分割。鞠熙的《北京的下層寺廟與城市街區(qū)——以“九龍二虎”傳說為例》,以“九龍二虎一統(tǒng)碑”的俗說為切入口,文獻溯源結合實地探尋,鉤沉清末民初西直門內(nèi)大街的寺廟生態(tài),從而挖掘城市寺廟之社會身份背后民眾的宗教觀、世界觀、宇宙觀與宗教實踐。作為建筑實體,寺廟本身的宗教性與公共性使之更有效地成為街巷胡同的記憶場。而寺廟內(nèi)部的等級秩序與分工,使得直面失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社區(qū)小廟”能更有效地融入街坊鄰里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也就更容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地標、關鍵符號而口耳相傳。又因鄉(xiāng)土宗教的日常性與文化意象自身的符號性,下層寺廟不僅寄托了街坊鄰里之于福壽安康的基本愿景,更反映了一種傳統(tǒng)認知模式主導下生存空間與精神世界的同構性審美。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作者提醒“新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須考慮民眾記憶城市景觀的方式。
不容置疑,胡同及其日常生活圖景是北京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之一。在《都市化進程中胡同生活空間的變遷》一文中,楊青青就北京胡同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演進狀態(tài)做了生動的描繪。作者從“胡同”這一名稱開始溯源,勾畫了其最初的居家功能到如今被展示的旅游景觀功能的變遷,并分別從胡同及四合院的物理空間(physical space)、抽象空間(abstract space)及社會空間(social space)三個層面的演進展開論述。結合仍在胡同生活或已經(jīng)搬離胡同的老北京的口述,該文讓讀者了解到一段城市化進程也是現(xiàn)代性歷程中北京胡同被逐漸“空殼化”(empty shell)的歷史。胡同已經(jīng)從屬于生活其間的人們的“中間地帶”(intermediate region)轉(zhuǎn)變成了屬于游客的公共空間,也即表演的“前臺”(front stage)。北京胡同事實上正在逐漸成為失去了靈魂的、任由游客遐想的“活態(tài)”(living)博物館。正如文中一位訪談人所說:“首都還是在這兒,但北京已經(jīng)消失了?!?/p>
在北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城市面貌的劇變,“胡同游”逐漸成為游客懷舊情緒主導下的熱門選擇?!昂巍钡耐伙@也讓研究者開始關注“人力車夫”這個似乎老舊的職業(yè)群體。張麗君的《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三輪車夫與都市民俗旅游敘事》一文,對北京現(xiàn)代三輪車夫口頭表演的敘事、實踐、空間和身份認同進行民族志研究,呈現(xiàn)集導游、人力車夫和市民于一體的胡同游人力三輪車夫日常生活的群像和認同。作者運用表演理論,通過對什剎海景區(qū)一位張姓人力車夫的白描,對敘事表演的語境、過程娓娓道來。作為兼職導游,人力車夫往往能靈活運用地方性知識,將歷史、民間傳說等與日常生活聯(lián)合起來,繼而建構起他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于是在日常的職業(yè)實踐中,他們便能將地面景觀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立體地呈現(xiàn)給游客。顯然,這種旅游的生產(chǎn)與消費不只是為了經(jīng)濟效益,人力車夫的敘事表演背后隱藏著一個職業(yè)群體對什剎海周邊地方文化的認知、重構的努力和對自我身份的表達。如此,獲得游客的認可也就成了當下人力三輪車夫?qū)崿F(xiàn)和感知自我價值的策略。
王雅宏的《日常飲食、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現(xiàn)代北京的素食者》,則向讀者展示了現(xiàn)代北京另一個日漸壯大的地位群體——素食者。作為一個話語,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素食者”(vegetarian)有著不同的含義。作者通過對12名素食者和5名非素食者的田野調(diào)查,展示出對素食者群體內(nèi)部由于年齡、國別的不同而對素食、素食者及素食主義的不同理解。比如,佛教徒素食者拒絕食用的“五葷”,在新一代素食者看來則是可以食用的蔬菜,外國素食者對乳制品和蛋類不屬于素食這樣的清晰分類,在中國素食者身上則并不明晰等。國內(nèi)對素食者(素食主義)的公眾意識仍很模糊甚至并不存在這樣的意識。于是,雖然只是食物的選擇,但卻如同同性戀一樣,素食者就維護自己的身份方面常常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特別是面對家人的不解與憤怒。在一定程度上,素食餐廳的出現(xiàn)緩解了這一危機。素食餐廳不僅是素食者安心就餐的地方,事實上還成了都市中產(chǎn)階級表達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地方,比如對健康、環(huán)保、生態(tài)的追求,等等。換言之,素食主義的商業(yè)化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北京這個現(xiàn)代都市,也以可見的消費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文化。
在中非國際合作不斷升溫的同時,前往非洲的華工群體的生活常態(tài)也日益受到關注。楊蓓蓓的《理解流動性:中國勞工前往贊比亞的動機、聘用與遷移》一文,通過對贊比亞地區(qū)幾個建筑工地上40名中國工人的調(diào)查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別闡明了中國大陸工人選擇去贊比亞等非洲國家工作的原因、找工作的路徑以及他們在非洲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其中,作者特別強調(diào)海外的中國國有企業(yè)在勞工遷移中的強大推動力,而這是為之前學者所忽視的。這些勞工背井離鄉(xiāng),生活在非洲的“中國營”(Chinese Camp)中,大多不會英語,有的勞工即便在當?shù)毓ぷ鞫嗄辏踩蕴幱谝环N與當?shù)厣鐣綦x的狀態(tài)。他們大多懷揣賺錢的目的,以便改善家人的經(jīng)濟條件。雖然這篇文章與北京無直接關聯(lián),但正如岳永逸在本輯“導論”中所言:“前往非洲的大陸勞工沒有北京人”,這本身就在告訴我們“北京的優(yōu)越性”,“以及為何很多中國人都有成為‘北京人’的夢想”。
這七篇文章,各自擁有不同的主題,但這“異”中又存著“同”。北京,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于一身,是一個擁有著巨大包容性與可能性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正如這些文章所呈現(xiàn)的那樣,我們既能體味到特定群體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能感受到抽象的物質(zhì)追求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張力。正在快速發(fā)展的北京,是現(xiàn)代中國的一個縮影。這期專輯的出版,反映的是中國學者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所面臨的微觀或宏觀問題的反思,更是普通大眾對自己生活的反思。見微知著,它將有助于世界更好地理解北京,也更好地理解中國。
[責任編輯:王素珍]
K890 [文獻標識碼] A
1008-7214(2016)04-0123-03
蔡加琪,北京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沈燕,北京師范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