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濤
(晉中學院 文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
【歷史文化研究】
古籍載張仲景事跡與《張仲景傳》的輯成
賈利濤
(晉中學院 文學院,山西 晉中030619)
漢末名醫(yī)張仲景,漢魏史書未立傳,關(guān)于其生年事跡的記載均湮沒無存。兩晉之后,關(guān)于張仲景事跡的資料漸次增多。年代愈是晚近,張仲景的材料愈是豐富。唐宋時,張仲景的相關(guān)記載在不斷累積的基礎(chǔ)上具備了人物小傳的形態(tài)。明清時形成了多種事跡完備、內(nèi)容翔實、形式完整的《張仲景傳》。通過梳理古籍所載的關(guān)于張仲景出生、學醫(yī)、功名、交游、行醫(yī)、著述、授徒、逝世等方面的事跡,可以得見《張仲景傳》均是以民間傳說為基本素材,對傳說材料進行選擇、改造,以此裁輯成史傳形式的《張仲景傳》。
張仲景;古籍記載;《張仲景傳》;民間傳說
《傷寒雜病論》在中國醫(yī)學史上享有“群方之祖”的地位,其作者張仲景是聲名隆盛的醫(yī)家,然而張氏史書無傳,頗令人不解。劉知幾說:“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若元則、仲景,時才重于許、洛,何楨、許詢,文雅高于揚、豫;而陳壽《國志》、王隱晉史,廣列諸傳,而遺此不編。此亦網(wǎng)漏吞舟,過為迂闊者。”[1]他直接批評修《三國志》的陳壽“過于迂闊”,乃至于“才重于許、洛”的張仲景也沒有收入進來。不獨《三國志》無張仲景傳,《后漢書》亦沒有立傳。至于史書無傳,理由很多,材料不足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醫(yī)學家在古代地位不高也是經(jīng)常被強調(diào)的一個因素,金人趙秉文就認為“以其方技使無聞也哉,漢書不傳張仲景,唐書不傳王冰,識者尚有遺恨”[2]。
兩晉之后,關(guān)于張仲景的資料漸次多了起來,后人不斷將新出的材料補充到張仲景傳中來,時間越后,張仲景的資料越趨完備。現(xiàn)根據(jù)可見記載,對張仲景的基本事跡稍作梳理。為敘述方便,依照模糊的先后順序,但此順序絕非年譜式的考證。對于仲景事跡,僅考索記載與否,不證求謬真。
主要包括張仲景的姓名字號、出生(或生活)時代、出生地。理論上講,《傷寒論》卷首所題的“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述”和序文所署“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可以較為清晰地說明張仲景姓張名機字仲景,漢代人,出生在南陽。又可依據(jù)《傷寒論序》中提到的“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的說法,得知張仲景是后漢人,活動在建安年間。現(xiàn)在對于張仲景的出生情況,上述幾點基本屬于共識。
然而,現(xiàn)在可見最早的《傷寒論》版本不過宋元,遠非王叔和撰次時的原貌。雖不至于像清人姚際恒在《古今偽書考》中說的那樣:“《傷寒論》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此書,本為醫(yī)家經(jīng)方之祖,然駁雜不倫,往往難辨。讀者苦不得其旨要,予友桐鄉(xiāng)錢曉城煌謂此書為王叔和參以己說,故真?zhèn)伍g雜,致使千載蒙晦?!盵3]王叔和是否在《傷寒論》中摻雜己說,甚或托張氏之名,時代久遠,爭訟無果。宋元人刻書時根據(jù)當時人的認識,給《傷寒論》加上若干字,成為“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述”模樣,亦未可知。
張仲景實有其人,姓名籍貫爭議較少。甘伯宗《名醫(yī)錄》云:“張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4]序3。這種說法,從宋時的《醫(yī)說》《歷代名醫(yī)蒙求》到元《文獻通考》,再到明《醫(yī)史》,再到清《古今醫(yī)史》,代代轉(zhuǎn)引,作為定論。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基本無異議;生卒年近人考據(jù)甚繁,古人持后漢末期為定論;出生地為南陽,基本無異議。清人陸懋修(九芝)《世補齋醫(yī)書》作《補后漢書張機傳》曰:“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人。”[5]46不知何據(jù)。張仲景是南陽人,千余年幾無改易,近人十數(shù)年間頓生張氏里貫十余說,乃至具體到縣到鄉(xiāng)到村到巷[6],可謂用力過甚。
張仲景師從同郡的張伯祖,并且醫(yī)術(shù)后來超過了其師。此事跡唐前未見,唐時書《名醫(yī)錄》已佚,宋人引唐人書始有此論。
林億校正《傷寒論》序引《名醫(yī)傳》云:“(張仲景)始受術(shù)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盵4]序3
宋張杲《醫(yī)說》亦說:“受術(shù)于同郡張伯祖”,并另引《張仲景方序論》說:“張伯祖,南陽人也,志性沈簡,篤好方術(shù),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7]27。
大概同時的宋周守忠《歷代名醫(yī)蒙求》引《名醫(yī)大傳》“受術(shù)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于伯祖?!盵8]
后來的明《醫(yī)史》、清《古今醫(yī)史》亦作此說。
張仲景舉孝廉,并官至長沙太守。是否舉孝廉,《名醫(yī)錄》前未見載。是否仕至長沙太守,宋元刊本《傷寒論》卷首題“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述”和序文所署“長沙太守張機仲景”或可為據(jù),但卻同樣面臨證據(jù)過于晚出的問題。
林億校正《傷寒論》序引《名醫(yī)傳》云:“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盵4]序3《醫(yī)說》《歷代名醫(yī)蒙求》均作此說,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言:“傷寒論十卷,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撰”[9]。說明他看到的《傷寒論》便是帶有“長沙太守”字樣的題名。至少在宋代,張仲景“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的說法已經(jīng)基本得到公認。明《醫(yī)史》、清《古今醫(yī)史》亦從此說。
逮至明清,河南(尤以南陽)、長沙等地方志均有張仲景任長沙太守的記載?!堆a后漢書張機傳》所言更詳:“靈帝時,舉孝廉,在家仁孝,以廉能稱;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跡?!盵5]46
張仲景交游的事跡并不多,只有何颙一事?!昂物J妙有知人之鑒。初,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颙,颙謂之曰:‘君用思精密,而韻不能高,將為良醫(yī)矣。’仲景后果有奇術(shù)?!盵10]
事跡來自《太平廣記》,原書言引自《小說》,當指《殷蕓小說》,該書已散佚,今人將何颙條根據(jù)《太平廣記》輯入《殷蕓小說》。又有《太平御覽》述何颙事曰引自《何颙別傳》,該書先亦不可見,并不可考。
《歷代名醫(yī)蒙求》《醫(yī)史》亦載此事?!堆a后漢書張機傳》略述云:“總角時,同郡何永(即何颙)稱之,許為良醫(yī),果精經(jīng)方。”[5]46
張仲景行醫(yī)的事跡是最多的,曾在京師行醫(yī),并被稱作名醫(yī)。重要的行醫(yī)事跡有四,分別是穿胸以納赤餅、診王仲宣、診漢武帝、診老猿。
1.在京師為名醫(yī),于當時為上手
劉知幾說“若元則、仲景,時才重于許、洛”,《醫(yī)說》言:“(張機)在京師為名醫(yī),于當時為上手,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也”[7]26?!夺t(yī)說》此言,前半部分引自《仲景方論序》,后半部分引自《針灸甲乙經(jīng)》序,是掐頭去尾的拼合版。
后來引述者不乏其人。
2.穿胸以納赤餅
此句出自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意思不可解。原文是:“越人救虢太子于既殞,胡醫(yī)活絕氣之蘇武,淳于能解顱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摯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納赤餅,此醫(yī)家之薄技,猶能若是,豈況神仙之道,何所不為?”[11]
從上下文來看,“仲景穿胸以納赤餅”應(yīng)當是與扁鵲救治虢太子、胡醫(yī)救治蘇武、淳于開顱、華佗刳腹、文摯救危困一樣的醫(yī)療事跡,這樣的事跡具有神奇的特點,而且在當時廣為人知。據(jù)字面推斷,“仲景穿胸以納赤餅”大概是類似于開膛后貼藥于病患處之類的手術(shù)。這句的背后應(yīng)當隱藏著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很早已失傳了。后來關(guān)于張仲景的事跡中,也絕少提到“穿胸以納赤餅”的事了。
3.診王仲宣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序》載:“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詈迨瘻擅?。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倬霸唬骸蚬谭欠\,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12]2
此事后人引用甚多,幾乎凡言及張仲景事跡處,必有診王仲宣事,以為仲景醫(yī)術(shù)高超之顯例。
4.診漢武帝
《醫(yī)說》引《泊宅編》的一則“仲景治渴”事跡如下:
提鑄錢朝奉黃久病渴極疲瘁,予每見必勸服八味丸,不甚信。后累醫(yī)不痊,謾服數(shù)兩遂安?;騿柨识园宋锻柚沃我??對曰:“漢武帝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蓋渴多是腎之真水不足致然,若其未至于消,但進此劑殊佳,且藥性溫平無害也。”[7]115
明趙獻可《醫(yī)貫》亦從《醫(yī)說》此說,清徐大椿《醫(yī)貫砭》在此事跡下評曰:“仲景是漢獻帝時人,與武帝相去二百余年,明明可考,乃造岀此語,何耶?趙氏所談,無往非夢,而此則又夢之最不經(jīng)者”[13]。
由于明顯的時代錯誤,這則事跡最少為張仲景作傳者矚目。
5.診老猿
這個事跡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有仲景為老猿治病,后有仲景得二古琴。
張仲景入桐柏山采藥,遇一病者求治。仲景診之曰:“子腕有獸脈,何也?”其人曰:“我?guī)F山穴中老猿也?!敝倬俺瞿抑兴庮m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古桐也,聊以為報。”仲景斲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萬年[14]。
《廣博物志》《青蓮舫琴雅》《太古正音琴經(jīng)》均有載?!稄V博物志》言引自《古琴記》,后書已佚。這個事跡看來在明代廣為人知。
今存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中有言:“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15]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序》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shù)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y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盵12]2《太平御覽》引高湛《養(yǎng)生論》云:“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核遺文,采摭群論,撰成《脈經(jīng)》十卷。編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盵16]3198后世經(jīng)籍志及醫(yī)史皆從此說。
張仲景授徒之說當起于《仲景方序》,原文已不得見。
《醫(yī)說》引仲景方序曰:“杜度不知何許人也,仲景弟子。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于驕矜,尚于救濟,事仲景多禁方,遂為名醫(yī)。”[7]27
《太平御覽》引仲景方序曰:“衛(wèi)汎好醫(yī)術(shù),少師仲景,有才識。撰《四逆三部厥經(jīng)》及《婦人胎藏經(jīng)》《小兒顱囟方》三卷皆行于世?!盵16]3198
張仲景去世時間、去世地點等已不可詳考。后人將仲景奉為醫(yī)圣,并祠墓紀念,可作為張氏去世后的一些外圍事跡。
金代劉完素將仲景稱為“亞圣”,是把張仲景看作最接近醫(yī)圣的人,但卻沒有明確提出張仲景是醫(yī)圣。真正把醫(yī)圣名號戴在張仲景頭上,逮及很晚的明清。
考諸古籍,明清之前,雖然張仲景的醫(yī)學成就越來越得到重視,但還沒有達到一個“封圣”的高度。即使在明代,有了將張仲景奉為醫(yī)圣的傾向,但并沒有十足地確定下來。例如明代人李中梓在《刪補頤生微論》中說:“仲景東垣共稱醫(yī)圣”[17],孫承恩又在詩里把扁鵲稱為醫(yī)圣(《扁鵲墓》:“醫(yī)圣從聞術(shù)有神,千年冢骨已飛塵?;脑淙瘴黠L里,猶有紛紛乞艾人”[18]。到了清代,張仲景醫(yī)圣的稱號才確定下來?!豆沤襻t(yī)史》說:“后人賴之(仲景)為醫(yī)圣。”[19]魏荔彤《傷寒論本義》:“故后世稱為醫(yī)圣?!盵20]所以說,到清代,張仲景是醫(yī)圣的說法才普遍開來。
至于出土帶有“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字樣的所謂晉碑,純屬無稽,不足為證。
從上文的梳理可見,張仲景的事跡分別出自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記載的詳略也各不相同。整體而言,時代越晚近,張仲景的事跡越豐富、越系統(tǒng)。搜集整合這些事跡,成為補史書所闕張仲景傳的基本素材。明清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張仲景傳》有明李濂《醫(yī)史》中的《張仲景小傳》、清王宏翰《古今醫(yī)史》的《張機》、清陸九芝《世補齋醫(yī)書》的《補后漢書張機傳》,今人黃竹齋的《醫(yī)圣張仲景傳》。其中黃氏所傳綜合了清以前張仲景傳研究成果,考據(jù)周詳,引證廣泛,敘述嚴謹,為近代張仲景傳的范本,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擬將上文所列事跡與黃氏《醫(yī)圣張仲景傳》略作比較。見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但凡古籍中出現(xiàn)過的有關(guān)張仲景的記載,絕大部分都可以作為張仲景的事跡列入張仲景傳中;無論這個事跡出現(xiàn)的時間早晚,都被看作張仲景傳的重要材料。但是,也有一些記載被排擠出張仲景傳,例如穿胸以納赤餅、診漢武帝、診老猿這三個事跡,理由當然很簡單,穿胸以納赤餅事語焉不詳,不知所云,只好舍棄;診漢武帝事時代差錯得太明顯了;診老猿的事跡是杜撰的故事,不能當作史實看待。如此說來,后世的眾多所謂張仲景傳,對古籍記載中的張仲景事跡做了適當?shù)娜∩?,去掉了明顯不符合史實的內(nèi)容,將剩下的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作為張仲景傳。后人不斷充實起來的《張仲景傳》有向正史人物列傳靠近的傾向,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依照史傳的標準。越是到晚近,越是有將這些出現(xiàn)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事跡按照張仲景人生軌跡重新排列的傾向。陸九芝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他作《張機傳》本就是為了“補后漢書”;現(xiàn)代人根據(jù)這些層層相疊的記載來推定更為細致的張仲景年表。歷史上逐漸進入張仲景傳,并逐漸固定下來的張仲景事跡一定是史實嗎?或許事實恰恰相反。師從張伯祖事、何颙事、王仲宣事等種種事跡并無充分的史料支撐,而且均出自軼聞雜記,是不折不扣的傳說,只不過出現(xiàn)的年代較早,并披著歷史的外衣而已。因此,歷史上乃至今天無數(shù)的《張仲景傳》,都不是史學意義上的“傳記”,而是民間文學性質(zhì)的“傳說”。
[1]劉知幾.史通[M].四部叢刊初編·史部(第5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13.
[2]趙秉文.任子山壙銘[G]∥趙秉文.滏水集:卷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0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202.
[3]姚際恒.古今偽書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5:28.
[4]林憶.校正《傷寒論》序[G]∥中華醫(yī)書集成:第2冊.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
[5]陸懋修.補后漢書張機傳[G]∥楊士孝.二十六史醫(yī)家傳記新注.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6]劉世恩,等.仲景里貫十二說[C]∥國際張仲景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04:59-62.
[7]張杲.醫(yī)說[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2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8]周守忠.歷代名醫(yī)蒙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34.
[9]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北京:中華書局,1985:368.
[10]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1665.
[11]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1.
[12]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M].影印明刻醫(yī)統(tǒng)正脈本.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
[13]徐大椿.醫(yī)貫砭[M]∥徐大椿醫(yī)書全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145.
[14]李日華.六研齋二筆[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649.
[15]張仲景.傷寒論[M]∥中華醫(yī)書集成(第2冊).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序2.
[16]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7]李中梓.刪補頤生微論[G]∥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4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537.
[18]孫承恩.文簡集[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1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318.
[19]王宏翰.古今醫(yī)史[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4.
[20]魏荔彤.傷寒論本義[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7:序12.
[責任編輯賈馬燕]
Zhang Zhong-jing’s Stories from the Record of Ancient Books andthe Writing of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JIA Li-t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nzhong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In the history books of Han-Wei Period, there was neither biography nor any life story about Zhang Zhong-jing, a famous doctor at the end of Han Dynasty.However, after the Jin Dynasties, the record of his life story was gradually on the rise.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formation about him accumulated to such an extent of biographical works.B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had been completed with rich stories, detailed content and full forms.By sorting out his stories recorded in the ancient books, such as his birth, study of medicine, official ranks, travels, medical practice, books, teaching and death, it can b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materials are based on folk legends, so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and revise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Zhang Zhong-jing; record of ancient books;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folk legend
K825
A
1001-0300(2016)02-0097-05
2015-11-25
賈利濤,男,河北武安人,晉中學院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