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杰
(運城市康杰中學,山西 運城 044000)
?
淺談高中音樂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王廣杰
(運城市康杰中學,山西 運城 044000)
【摘要】教師是文明的傳播者,課堂教學語言則是師生間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是課堂教學中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最直接體現(xiàn)主要通過語言表達,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也和教師的語言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音樂教師,除了研究音樂教學方法外,還必須注重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發(fā)揮其三大作用,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高中音樂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感染;引導;激勵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僅是一種教學工具,更是一門藝術。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打動人心的談話的藝術?!币粋€知識淵博,但口齒不清、說話啰嗦、缺乏邏輯性的教師,是很難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任務。教師是文明的傳播者,課堂教學語言則是師生間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是課堂教學中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最直接體現(xiàn)主要通過語言表達,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也和教師的語言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多年來,我在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對于語言藝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感悟越來越深。
現(xiàn)在的高中學生,思維敏捷,感情活躍,接受言語能力強,身心發(fā)展趨于成熟,內(nèi)心極其渴望情感的表達和體驗,面對高考大關,他們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既要通過音樂課給學生釋放減壓,又要讓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使其個性達到發(fā)展,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的獨特功能,去凈化學生的美好心靈,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精神品位。如果教師不注重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藝術性,應付了事,那就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如何能高質(zhì)量的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享受,可以給學生帶來快樂、溫暖、真誠和激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并不是教師所想象的全都是充滿陽光、朝氣的學生,他們性格迥異,有的古怪精靈、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抑郁脆弱……,教師如果能適時、適度地使用風趣幽默、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語言,輔之以輕重緩急的語調(diào)和語氣去感染學生,則能使音樂作品中塑造的音樂形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產(chǎn)生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真正地融入到音樂中,接受藝術的感染與熏陶,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所謂的“言為心聲、以聲傳情、以情感人、以樂動人”就是這個意思。長此以往,可以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情,完善他們健康的人格。 這種正是當前素質(zhì)教育所提倡的課堂氣氛,既達到了美育的功能,又為課堂教學增色不少。
其次要上好音樂課,音樂教師除了要有美的文學語言,還應有恰到好處的形體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眼神、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的變化和恰當?shù)氖褂?,會給課堂教學錦上添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關注的眼神和無視的眼神或多或少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能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的成敗。教師的指揮就是一種肢體語言,不論是教唱還是欣賞作品教師都不可避免的會運用手勢、身體的動作變化來傳情達意,利于學生更好、更直觀的理解音樂作品。如果課上教師只說不動,整個課堂氛圍也會破壞掉,也就失去了音樂課的作用和意義。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欣賞二胡名曲《賽馬》這首曲子時,眼神黯淡,面無表情,說話有氣無力,動作過于夸張或不夠準確,必然會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所以,教師不能只注重文學語言而忽視了教學語言中的形體語言,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身邊人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就能“一語點破”,頓時幡然醒悟。其實學習也是一樣的,當學生遇到各種問題時,必定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思路有時候無法打開,一時間手足無措,這時候,如果教師適時點撥一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豁然開朗,找到問題的答案。
“話有三說,巧說為妙”。 課堂語言也不例外,教師的引導性語言可以說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靈魂,形象生動、幽默風趣、極具親和力的導語設計能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讓整堂課節(jié)奏豐富,學生思維流暢、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靈感得到迸發(fā);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失望的情緒,適得其反。尤其是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精心設計與安排,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而不是隨意提問。通過提問,打開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一定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恰當?shù)奶釂?,學生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愿意思考,配合教師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反之,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混淆概念,答非所問,甚至鬧出笑話。課堂小結(jié)更是如此,教師如果能用藝術性的語言將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技能完美歸納總結(jié),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創(chuàng)新探究意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加強研究,不斷積累經(jīng)驗,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獲得真知,感受音樂的魅力,讓課堂出彩。
《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激勵評價也是廣大教師采用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xiàn),十分渴望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肯定與表揚,教師一個贊許的目光、一
句贊賞的話、一個滿意的點頭、一個親切的動作,這種無聲的評價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哪里有表揚,哪里就有進步。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杰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的語言就像一把金鑰匙,恰到好處的評價,可以打開學生的心扉,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促使學生健康發(fā)展,樹立自信,體會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fā)他們的潛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表揚也要有度,在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地學生閃光點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學生的不足,我們應該有技巧地針對不同問題、不同情況、因人而異的抓住時機進行啟發(fā)、贊賞、激勵、反思,創(chuàng)造出適合的教學語言,把表揚和批評二者有機結(jié)合,“寓獎于褒”,才能使學生在尊重和賞識中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發(fā)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道出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音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想科學、藝術地駕馭好整個課堂,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藝術性,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僅要重視音樂教學法的研究,還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熟練掌握音樂教學語言的運用和技巧,反復推敲,才能不斷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易然,邵有云:音樂課堂中語言的運用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 2009(9).
[2]唐喆:讓音樂滋養(yǎng)心靈[J].人民教育,2008(12).
[3]王英奎:簡論音樂課堂教學語言藝術[J].中國音樂教育,2008(2).
[4]駱小蘭:教師語言的藝術[J].文教資料,2005,3?47.
作者簡介:王廣杰(1970—),男,漢族,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大學本科,講師,音樂組組長。研究方向:高中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