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藝穎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試論二胡演奏中對小提琴藝術的借鑒
商藝穎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在二胡藝術發(fā)展的百余年時間里,受到了來自多種藝術門類的影響,也因而形成自身兼收并蓄、表現能力強、音樂形象塑造范圍廣的特點。其借鑒的音樂種類復雜多樣,既包括了琵琶藝術、古琴藝術等中國傳統的藝術門類,又包括了小提琴、鋼琴等西洋音樂,而其中對二胡影響最大的,則要屬同為貢獻樂器的小提琴了。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就二胡演奏中對小提琴藝術的借鑒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試圖探究二胡藝術的發(fā)展方向,為二胡音樂在未來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胡;小提琴;演奏;借鑒
在二胡藝術發(fā)展之處,其藝術地位底下,演奏者也不受人民尊重,被人們稱之為“叫花子”樂器,在傳統樂隊中也一直以充當伴奏樂器這一形式出現。而改變這一情況的正是現代二胡藝術的鼻祖劉天華先生。由于劉天華先生身處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之中,因此他首先將只在民間范圍內傳播的二胡藝術迎進了高等藝術院校的大門,創(chuàng)辦了二胡學科,讓二胡進入了大雅之堂;另外,由于劉天華先生受過多年小提琴演奏藝術的訓練,因此他也將小提琴技術、訓練方法及藝術理念等融入到了二胡藝術之中,為二胡藝術學院化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二胡對小提琴藝術借鑒的第一個階段。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改革開放之后大量的西方音樂融入中國,二胡藝術又再一次的受到了小提琴藝術的巨大沖擊,并在演奏技術方面產生了飛躍性的發(fā)展。
二胡作為我國傳統樂器,在最初的學習過程中一直是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既沒有正式樂譜,也沒有訓練系統,老師完全是憑借著自己的經驗以及自身演奏水平的高低來進行教學。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方法的不一致,如果因為一些原因要更換老師,那么恐怕又要重新學起,這大大的阻礙了二胡藝術的發(fā)展。劉天華先生意識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之后,借鑒小提琴的訓練方法,自己創(chuàng)造了47首難度各異,針對性強的二胡練習曲,使得學習者能在學習樂曲之前,先根據樂曲的技術特點挑選與之相對應的練習曲進行訓練。這一改革措施,使得二胡的練習方法更加科學、系統,為二胡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小提琴藝術的傳入也為二胡人在自身樂器的表現力方面產生了新的思考,同樣身為弓弦樂器,為什么小提琴就可以塑造出悠揚、深沉、活潑、奔放等多種藝術形象,而二胡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只能描繪哀傷凄涼的畫面呢?因此,二胡作曲家及演奏家們也主動向小提琴藝術學習,模仿《流浪者之歌》、《察爾達斯》等采用民間音樂元素而創(chuàng)作出的小提琴名曲,深挖民間音樂素材,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為基礎的,運用了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而寫成的二胡曲。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就要數王建民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狂想曲》系列作品。其第一、二、三、四號作品分別采用了云南、湖南、新疆、西北等地民間音樂語言,描繪出了截然不同的藝術形象,為二胡藝術形象的多樣性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除了在訓練方法及觀念上對二胡藝術的發(fā)展有所影響以外,小提琴藝術還對二胡的演奏技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里,首先要說的就是二胡右手的技巧。我們知道,在當今的一些創(chuàng)作二胡曲或移植二胡曲中,大量的運用了顫弓、跳弓、頓弓等技法,然而這些在最初的二胡演奏技法中是不存在的,都是小提琴藝術傳入我國之后,二胡演奏者發(fā)現為了豐富自身演奏方法而借鑒而來的。以顫弓為例,劉天華先生在其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光明行》的尾段大量的運用了顫弓,營造出了一種昂揚向上、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其不僅開拓了二胡新的演奏方法,還與樂曲的主題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可謂二胡演奏借鑒小提琴演奏方法的典范。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頓弓技術,在小提琴演奏中主要表現活潑俏皮的場面,這一技術也被二胡藝術學習并廣泛運用在樂曲演奏之中。然而對于二胡來說,由于其弓子處于兩弦之間且兩弦發(fā)力方式不同,因此在演奏頓弓及連頓弓時較之小提琴來說都更有難度,因此需要學習者努力練習方能熟悉其發(fā)力方式。
筆者認為,二胡藝術發(fā)展到今天,正在朝一個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首先,二十世紀末期瘋狂練習移植作品,以拉好移植作品為最高目標的情況已經消失,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味的向西方音樂學習、將二胡小提琴化是錯誤的發(fā)展方向,西方音樂對于我們來說只能是欣賞與借鑒,切不可做拿來主義者,將西方音樂的發(fā)展模式生搬硬套到我們民族音樂之中。其次,上文中提到的小提琴的訓練理論及演奏技術在二胡中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呈現出一種小提琴技術二胡化的現象,二胡藝術正以其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吸收更多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外來因素,二胡藝術自身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然而,我們并不能為了已經取得的些許成績而沾沾自喜,相較于傳承了數百年的小提琴藝術來說,二胡藝術不管是從訓練體系、音樂表現力還是藝術影響力上,都還遠遠的落在后面。因此,如何能夠使二胡藝術更好的發(fā)展,是我們這一代二胡人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
在本文中,筆者就二胡演奏對小提琴藝術的藝術觀念及演奏方法等兩個方面的借鑒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在文章的最后描述了對于二胡藝術發(fā)展現狀的思考。筆者認為,二胡藝術只有做到兼收并蓄,努力吸收其他藝術的長處,豐富自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增加自身藝術表現力,才能夠在新時期擴大自身影響,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1] 楊松權.論西方小提琴演奏藝術對中國近現代二胡藝術發(fā)展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 田碩碩.論提琴技法在二胡狂想曲中的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