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琪(大連廣播電視臺總編室,遼寧 大連 116000)
?
“海的聲音 山的回響”
——初探遼南民歌
孔 琪
(大連廣播電視臺總編室,遼寧 大連 116000)
【摘要】“遼南民歌”是我國遼南民間音樂文化藝術的奇葩,它是遼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民間音樂形式,充分表現(xiàn)了當?shù)孛耖g的人文風俗和生產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本文試圖從民歌的起源、來源、風格特點、傳承與保護等方面為切入點,探究這一遼南地區(qū)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獨特的民間音樂藝術。
【關鍵詞】遼南;民歌;特點; 傳承
遼南民歌也稱為“遼南東北民歌”、“新金民歌”,是東北民歌的組成部分。它既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善于表現(xiàn)東北人豪爽氣質的特點,又具有山東民歌質樸、淳厚、詼諧、風趣等特點,特別是受到遼南影調戲的影響,還具有細致、曲折、婉轉的韻味,有著很強的表現(xiàn)力。它是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民間音樂傳承方式,充分表現(xiàn)了當?shù)孛耖g的人文風俗和生產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題材主要包括男女愛情、勞動歡愉、傾訴悲苦、勸人向善、四季風光、家園美好及天倫之樂,還有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處世交友的仁義之道等內容,其內容豐富而歌情達意。然而,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這些依靠人民群眾口傳心授的民間音樂,有些已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建生態(tài)文明的今天,普蘭店民歌是值得倍加珍惜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于遼南民歌的起源說法不一,根據(jù)《新金縣志》記載,清順治年間,也有史料記載遼南民歌的歷史可追溯千年前的唐代。筆者比較同意源自唐代的觀點,其理由有三:其一有傳說故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二次東征之時,因為渡河死傷太多,哀慟致病。軍中讓士兵用羊皮單鼓圍著火堆邊跳邊唱,避禍祈福,李世民的病霍然而愈。這個方法后來傳到民間,老百姓就用打單鼓來慶豐收、賀喜事,這樣逐漸形成了豐富、成套的單鼓音樂。這些音樂有些演化為歌謠、俚曲,就成為新金民歌。其二一般認為小調、單鼓、影調、鼓樂是遼南民歌的基本來源,而其中單鼓和鼓樂則最早載于漢代。其三音樂源于生活,有人之時必有歌,在現(xiàn)在可以區(qū)別的幾種來源之中,定有源遠流長的其他民間歌唱因素融于其間。由此看來,遼南民歌其實是一個在漫長歷史中演化、交融著的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在音樂形式上兼收并蓄,而且在內容、情緒上也豐富多彩。可以說,凡是生活中可以經(jīng)歷的事情,可以擁有的情感,都可以在其中表現(xiàn)出來。
遼南民歌發(fā)展到如今,其音樂心態(tài)出處更是多樣。例如根據(jù)根據(jù)《旅大民間歌曲集》、《北三縣皮影唱腔集》、《皮影音樂(金州以南地區(qū))》、《新金太平鼓音樂》、《旅大民間吹打樂》、《大連地方大鼓音樂選集》等文化以及歷史資料記載,遼南民歌來自幾個方面:
(一)來自民間小調。南方地區(qū)的民歌,大量的是山歌,而遼南則主要是小調,所謂小調是流行于城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中,產生于群眾生活的休息、娛樂、集市等場合中的一種音樂形式,這也符合近二三百年遼南城鎮(zhèn)比較密集,人民生活比較悠閑的特點。
(二)是來自于單鼓音樂。傳說唐朝軍隊以打鼓來祭祀土兵亡靈,而且遼南是漢、滿雜居地區(qū),深受滿族薩滿歌舞即打單鼓跳大神的影響。后來,人民群眾就以打單鼓來慶豐收、賀喜食。單鼓班子幾乎遍及各個鄉(xiāng)鎮(zhèn),逐漸形成了豐富、成套的單鼓音樂。而這些音樂有些則演化為歌謠、俚曲,成為新金民歌的一脈。
(三)是來自于皮影音樂。清嘉慶年間,從河北灤州傳過來的“驢皮影兒”在遼南影響很大,許許多多的皮影班子走街串戶,村村放映,人人學唱,皮影音樂為新金民歌注入了活力,后經(jīng)民間藝人的演化、加工、形成了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四),還有一些新金民歌,是來自于當?shù)貍鹘y(tǒng)的民間鼓樂、人們喜聞樂見的“二人轉”演唱等。主要有:唱男女愛情、勞動歡愉、家園美好、報父母恩情等等。
總體來說,遼南民歌主要類別有小調秧歌類、單鼓音樂類、皮影音樂類、勞動號子類(漁民號子比較多,另外還有裝卸號子等)、古曲類、新民歌類。1980年,旅大市,民歌編選小組收集到的各類民歌有1000多首,已經(jīng)匯集成冊的有《旅大民間歌曲集》、《北三縣皮影唱腔集》、《皮影音樂(金州以南)》、《新金太平鼓音樂》、《大連地方大鼓音樂選集》、《旅大民間吹打樂》等等。2007年5月,被認定為“遼寧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南民歌是東北民歌的組成部分,因此它也具有東北民歌的高亢、熱烈,能夠充分表現(xiàn)出東北人的豪爽。另外,由于歷史上大連地區(qū)的山東移民比較多,所以遼南民歌還具有山東民歌的質樸、淳厚、詼諧等特點。此外還有受到了遼南影調戲的影響,遼南民歌還具有細致、曲折、婉轉的韻味,有著很強的表現(xiàn)力,民歌的內容包羅萬象。凡是人們生活、生產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皆可入歌。其風格特點如下:
(一)遼南民歌多用襯腔、襯詞和甩腔
襯腔、襯詞、甩腔的使用不僅僅是出于節(jié)奏的調整,更重要是一種情緒的表
達。如:《退彩禮》歌曲的最后一句的甩腔,就準確地表現(xiàn)了待嫁的姑娘對心上人那種羞澀、甜蜜、撒嬌的神態(tài)和心理。
(二)遼南民歌的演唱主要是真唱,很少用假唱,要求吐字清晰
新金民歌在演唱形式上分為獨唱、對唱和“一人領、眾人和”等,注重與觀眾對答互動。演唱時有的使用樂器伴奏,有的不使用樂器伴奏。演唱遼南民歌技巧較高的是遍及遼南各地的單鼓班子、皮影班子、大鼓班子、鼓樂班子中的民間藝人。這些人有一定的音樂基礎,能編能唱。受到他們影響,普遍的百姓也都爭相學唱,從而構成了傳唱新金民歌的基礎隊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外來文化及新興文化的迅猛發(fā)展,加之民間藝人相繼去世及消費趨向多元化等多種原因。民歌演唱上后繼無人,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民間藝術品種面臨消亡的危險。因此,對于遼南民歌的保護,普蘭店市文體局等部門都已采取了相關措施。各部門先后成立了遼南民歌保護工作辦公室,開始進行全面的調查、搜集、整理遼南民歌的有關的資料,并做好同周邊各縣市區(qū)的協(xié)調與合作,著力做好保護和傳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目前已整理出多部民歌選編冊、民歌專輯等等。相信在眾人的努力下,普蘭店的民間藝術定會余音久長,煥發(fā)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