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電視新聞播音與新聞稿寫作的相互作用
楊勇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它是“聽”和“看”相結(jié)合的一種寫作文本。而電視新聞播音是播音員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對電視新聞稿所呈現(xiàn)的新聞事實信息進行播報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它們是構(gòu)成完整電視新聞傳播的兩個重要方面。
電視媒體是聲音和畫面相結(jié)合的一種媒介,電視新聞是通過電視媒介傳播新聞事件的一種常規(guī)普遍的節(jié)目形態(tài),它在電視節(jié)目中收視率高,傳播廣泛,觀眾喜聞樂見。播音員在播報新聞,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完成播音創(chuàng)作時,應準確理解新聞稿,依據(jù)文稿的語法語態(tài),客觀真實準確地把新聞事件傳播給受眾。
1.語義連貫,語句流暢。新聞稿多為敘述性語言,在播音時要根據(jù)文稿的內(nèi)容合理斷句,多連少停,使新聞稿語義連貫,語句流暢,讓觀眾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更多的信息量。例如:“國務院有關(guān)部門負責人,今天就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到大陸探親一事,向新華社記者發(fā)表談話,指出▲臺灣當局采取這一措施對兩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這段文字中有三個逗號,播音時不能受其限制,應連起來。而在“指出”后(雖然此處文字沒有標點)稍加停頓。這樣處理,語義清楚、連貫,語句流暢、自然。如果按照原文的標點停頓,有聲語言的語句就散了,碎了。
2.重音少而精。重音是詞、詞組、句子里要重讀的音。人在平常生活中,一句相同的話,重音不同產(chǎn)生的意思也會不同。日常語言如此,一篇新聞稿更是如此。在新聞播音中,重音如果不準、過多,勢必會造成意義表達錯誤、拖沓,直接影響語速。例如,鄧小平同志說:“現(xiàn)在人們說中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對一些外賓說過,這只是小變化。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可以說是中變化。到下世紀中葉能夠接近發(fā)達國家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边@段話中,如果把“明顯”“大”“中”“小”“翻兩番”“分量”“作用”“較大”等都作為重音強調(diào),會造成播音不流暢、拖沓,勢必會影響語速。而如果把“明顯”“小”“中”“大”等融在語氣里自然說出,把“到那時”作為重音強調(diào),這段話的播音就能達到更尊重原意的效果。
3.把握政策,分寸得當。電視新聞中,時政類新聞占到相當大的比重,這類新聞的播報也是需要播音員仔細拿捏把握的。不管是陳述類,還是評論類的新聞,都要求播音員熟悉有關(guān)方針政策,根據(jù)實際內(nèi)容,分清輕重緩急,分出層次,強調(diào)有度,分寸得當。
4.文本內(nèi)容不同,播音處理方式也不同。電視新聞中除了占有相當比重的時政類新聞外,還有典型人物報道、事件追蹤、社會生活等題材的新聞。播音員在播報這些新聞時,應根據(jù)不同的新聞內(nèi)容區(qū)別對待,播報出不同的重點。比如,人物類新聞應重點關(guān)注人物的主要事跡和精神實質(zhì);事件類新聞應把文稿中對事件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等過程和它們之前的起承轉(zhuǎn)合播報清楚;社會生活類新聞有服務性,也有實用、有趣、好玩、稀奇的生活百態(tài),要求播音員在播報這類稿件時輕松自由,讓觀眾一聽了然。平時多關(guān)注多分析不同的新聞稿,形成自己的備稿習慣,播音時才能對不同內(nèi)容不同題材的新聞稿處理胸有成竹。
5.駕馭情感,創(chuàng)造播音特色。播音是二度創(chuàng)作,是在文章作者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的聲音再創(chuàng)作,一切都必須圍繞文章的語意表達來進行。有些播音員片面認為,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聽起來好聽,就運用到任何文體的播音上。其實不然,消息是客觀的,必須以客觀的語調(diào)去把握;通訊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要按照文章感情的起伏進行加工,最大化地還原作者的主觀色彩。在情感的把握上,播音員可以依靠重音、斷句等手段為文章劃清層次,通過語調(diào)的輕微變化體現(xiàn)輿論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引導聽眾思考。而對于文藝作品而言,則需要播音員圍繞作者的主觀情緒來結(jié)構(gòu)播音作品。例如電視散文《夢里水鄉(xiāng)》開頭寫道:“夢里水鄉(xiāng),生在一泓欲語的荷色上,荷色是上好的絲綢,上面繡一朵睡蓮,名字叫周莊……”播音員在播這一段文字時充滿了深情,語速隨著畫面中緩緩流動的水面舒緩而悠長,給人以一種淡雅、清新的感覺。假如這段文字以客觀的描述性語調(diào)來播,不僅毫無美感,也會破壞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播音是一門語言藝術(shù),語言的理論基礎是字詞、語句和文章的語法文法規(guī)范,播音員在電視新聞播音時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播音的基本規(guī)律也要求新聞稿在字詞、語句和文章的寫作中,創(chuàng)作適合播音員的有聲語言表達的新聞稿。
1.多用雙音詞和多音節(jié)詞。單音詞只有一個音節(jié),讀起來聲音短促,不夠響亮,很容易一晃而過,受眾聽不清楚;單音詞表達的意思也沒有雙音詞清楚,也不符合人們?nèi)粘5目谡Z習慣。所以,應盡量少用單音詞,改用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詞,聲波留得長一些,給受眾留下的印象深一些。如因、能、但,電視新聞稿的寫作,一般應將這些單音詞改為因為、能夠、但是等雙音詞或多音節(jié)詞。
2.多選用響亮的字。為了讓播音員在播報電視新聞時朗朗上口,盡量將讀音不夠響亮的字換成讀音響亮的字,盡可能使觀眾聽得清楚明白。漢字中有兩類字聲音響亮:一是開口度大的字,就是以拼音字母a、i、o等為主要元音的字;另一類是平聲字,即普通話中的陰平、陽平。平聲字說起來能拉長聲音送得遠,且比較洪亮。譬如,將此次、立即、氣候換成這次、馬上、天氣等,多用開口度大的響亮的字詞,增加語言的美感,提高傳播的效果。
3.適用口語化語言,少用書面語和文言詞。電視新聞講究真、新、快,具有瞬時易逝的特點,電視新聞稿應盡量用受眾一聽就懂的口語化生活化語言,避免出現(xiàn)書面化的詞句,讓受眾不容易理解,失去傳播效果。例如乃、換言之、曾幾何時等等,由于它書面化,半文半白,很容易影響觀眾對新聞的理解。在撰寫電視新聞稿時,應將這些詞語改為就是、換句話說、不知什么時候等通俗易懂的詞。不過,對于通俗易懂語言的運用還需要把握一個度,新聞播音也不能全照搬家??谡Z,過于通俗。諸如“蓋了帽了”“沒治了”“就那么回事”“這家伙”等等,這些口語在廣播節(jié)目中應盡量少用,使用過度就顯得俗了。
4.多用短句,講究韻律美。電視新聞稿是一種聽覺語言,要讓觀眾愿意聽并且能聽得進去,就要寫得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說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入耳,播音員解說起來順暢自如,給觀眾以交流感。電視新聞稿宜多用短句,句子成分宜單純。句子太長了,受眾不容易準確理解和記憶。注意聲調(diào)和諧,平仄相調(diào),不單是掌握聲調(diào)、字音、修辭手法,在遣詞造句時應把握詞句的韻律。
(作者單位:吳江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