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祥偉
(山東理工大學 齊文化研究院,山東 淄博 255000)
論《管子》法治文化軟實力與當代社會治理
卜祥偉
(山東理工大學 齊文化研究院,山東 淄博 255000)
《管子》法治思想萌生于先秦社會變革的特定歷史背景之下,總結并汲取了先秦諸多法家學說的基礎上,糅合了齊國歷史現(xiàn)狀與社會變革需要,形成了獨具特色兼有開創(chuàng)性與時代性為一體的法治思想。管仲等適應齊國社會變革與社會治理的需要,確立了“法度者,萬民之儀表也”的法治核心,踐行了“以身先之”“法不二”的法治原則,形成了《管子》的法治思想體系?!豆茏印贩ㄖ嗡枷胱鳛橐环N文化軟實力,伴隨者齊國的歷史崛起,影響深遠,其所倡導的“德法結合”的法治精神,對當代社會主義依法治國下的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與指導意義。
《管子》法治思想;文化軟實力;當代社會治理
《管子》的思想內(nèi)容是廣泛的,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管子》的思想境界?!豆茏印烦珜У摹叭f民儀表”之法是適應春秋齊國發(fā)展需要及社會治理實踐的產(chǎn)物,具有時代開創(chuàng)性,其法治精神對當代社會治理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管子》法治思想萌生與形成經(jīng)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既有齊國姜氏政權尚法的傳統(tǒng),也有齊國社會發(fā)展需要及管仲等人對當時齊國社會狀況判斷等因素。齊國重法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開創(chuàng)者姜太公?!妒酚洝そ兰摇酚涊d:“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薄端麟[》譙周條認為姜尚為伯夷之后,姜尚“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呂,子孫從其封姓,尚其后也”[1]1477。伯夷在堯帝時掌管刑法,《尚書·呂刑》記載:“伯夷降典,折民惟刑?!薄稘h書·刑法志》引師古曰:“《周書·甫刑》之辭也。悊,知也。言伯夷下禮法以道人,人習知禮,然后用刑也?!盵2]1109呂尚為伯夷之后裔,其家族有著尚法的傳統(tǒng)。另呂為“社稷守”,《尚書》中指出“呂刑”為社稷守所布,“呂刑”出自于姜姓,楊向奎先生在《論〈呂刑〉》[3]一文中有詳細論述,其論證基本是可信的。姜太公本人也崇尚法治,《六韜逸文》中記載:“文王問太公曰:‘愿聞治國之所貴?!唬骸F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太利,太利則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隨世俗之所善以為法,故令出必亂,亂則復更為法。是以法令數(shù)變,則群邪成俗,而君沉于世。是以國不免危亡矣。’”[4]姜太公的貴法思想為齊國法治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管子》法治思想的萌生提供了理論支持。
齊桓公入位前的齊國,政權腐化、社會矛盾尖銳,其典型代表就是齊襄公失德與荒淫。《國語·齊語》記載,齊襄公“九妃六嬪,陳妾數(shù)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可見齊襄公生活已經(jīng)十分奢靡,然而這種生活仍不能得到滿足,甚至做出與君主身份更不相稱的行為。《史記·齊太公世家》曰:“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shù)不當,淫于婦人,數(shù)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弊鳛榫?,一味的胡作非為,這勢必會導致政治的混亂,上行下效,社會狀況可想而知。齊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為相,施行改革,倡導法治,這也是當時穩(wěn)定政局的有效途徑。《管子·明法解》曰:“明主者,一度量,立儀表,而堅守之,故令下而民從。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髦髡哂蟹ǘ戎?,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以下凡引此書只注篇名)法令可以規(guī)范國君的行為,故有“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實用也”(《任法》)的說法。為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還要對國君以外的人們加以約束,以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管子》認為“百姓知主之從事于法也,故吏所使者,有法則民從之,無法則止。民以法與吏相距,下以法與上從事。故詐偽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為非。故明法曰: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明法解》)?!豆茏印返姆ㄖ嗡枷氘a(chǎn)生是適應當時齊國發(fā)展的時代需要,是社會變革的產(chǎn)物。
《管子》法治思想中首先注重立法。管仲拜相時,統(tǒng)治者雖有一定的法治觀念,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沒有制定相對成型或者成文的法令,這對整個社會的治理與穩(wěn)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管仲掌權后,適應齊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開始著手制定法律,確定了法令有國君制定,官民都要遵守的原則,即“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君臣上》) 。國君享有立法權,《管子》認為“威不兩錯,政不二門”(《明法》),肯定了國君的權威。立法講求的是法律的穩(wěn)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主張“圣君失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而民從之(《任法》)?!币龅健胺ㄕ?,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亂之所出也”(同上)。同時《正世》還強調(diào)立法要注重民意,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為“欲正世調(diào)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從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薄度畏ā愤€講到立法的目的,“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仲執(zhí)政時期,制定的法令較多,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國語·齊語》中記載的“蔽明”“蔽賢”“下比”之法等。還有一些具體性的,如土地折算法、四民定居法、婚姻法等法令。通過立法,以實現(xiàn)“君據(jù)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教者,眾共奸之,則為上者佚矣”(《君臣上》)。
普法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保障。再好的法律不能有效的傳遞給百姓,讓百姓知曉、遵守,這些法律就會束之高閣成為一紙空文。法令頒布后,要進行必要的宣傳、公告,讓廣大民眾知法,這是法治踐行的先決條件?!读⒄酚涊d了普法的過程,“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于國。五鄉(xiāng)之師,五屬大夫,皆受憲于太史。大朝之日,五鄉(xiāng)之師,五屬大夫,皆身習憲于君前。太史既布憲,入籍于太府,憲籍分于君前。五鄉(xiāng)之師出朝,遂于鄉(xiāng)官,致于鄉(xiāng)屬,及于游宗,皆受憲?!薄豆茏印分赋?,每年的正月初一國君要向全國發(fā)布法律法規(guī),并逐級傳達,讓老百姓了解法律的具體內(nèi)容,這樣才能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做到令行禁止,“上令而下應,主行而臣從,此治之道也”(《任法》)。法令的宣傳、傳遞在古代那種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是較為復雜的,因此普法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法律產(chǎn)生并得到普及后,嚴于執(zhí)法就成為維護法律權威的重要手段。社會秩序的維護、人們生活有序進行、國家機器正常運作都需要嚴格的法律保障,執(zhí)法必嚴也成為歷代明君賢相所奉行的一套治國理政法則?!豆茏印氛J為,法是全民的法,全國上下都要遵守,即“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任法》)。法律面前無貴賤,這是執(zhí)法必嚴的前提,《管子》中甚至對法律的制定者君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其做全民守法的表率。《法法》中記載,“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則民輕死。上好仁,則民輕財。故上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顧上不行則民不從。彼民不服法死制,則國必亂矣?!本饕?guī)范自己的行為,要做萬民的榜樣,否則“法不法,則令不行。令而不行,則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則修令者不審也。審而不行,則賞罰輕也。重而不行,則賞罰不信也。信而不行,則不以身先之也”(《法法》) 。
執(zhí)法要公平,慎分親疏,這是執(zhí)法必嚴的關鍵?!吨亓睢吩唬骸胺擦钪幸?,必待近者之勝也,而令乃行。故禁不勝于親貴,罰不行于便辟,法禁不誅于嚴重,而害于疏遠,慶賞不施于卑賤二三,而求令之必行,不可得也。能不通于官,受祿賞不當于功,號令逆于民心,動靜詭于時變,有功不必賞,有罪不必誅,令焉不必行,禁焉不必止,在上位無以使下,而求民之必用,不可得也?!睆囊闹锌梢钥闯觯豆茏印分袑?zhí)法的種種行為都做了嚴格的規(guī)范,注重法律公平,正確處理“親貴”“便辟”的關系,對功罪賞罰都有嚴格的要求。對于違法者,《管子》中也有明文規(guī)定,要“制斷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正之,服之,勝之飾之,必嚴其令,而民則之,曰政”(《正》) 。這里的“刑”發(fā)展到齊桓公時期,各種刑罰亦較為完備,“五刑”也有了具體的所指。《白虎通·五刑》記載“五刑者,五常之鞭策也”,想必各種刑罰的實施,勢必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這也是法律的另一作用所在。通過制定成熟的法令,嚴格執(zhí)法的行為,《管子》塑造的是一種“君據(jù)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進而實現(xiàn)“百姓順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教者,眾共奸之,則為上者佚矣。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君臣上》)的和順穩(wěn)定局面,以達到嚴于律法的真正目的。
《管子》法治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開創(chuàng)性,影響是廣泛的,其法治思想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至今仍然影響著現(xiàn)行的法制體系及當前的法治國家建設,尤其在當代社會治理中,使依法治國成為社會治理的主旋律,意義深遠?!豆茏印贩ㄖ挝幕瘞в幸欢ǖ臅r代特征,同時也有法治文化所特有的共性?!豆茏印贩ㄖ挝幕鳛橐环N文化軟實力對當代社會治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社會治理中引進了法治觀念,使法治思想深入到社會之中;其次在社會治理中堅持德法相結合的原則,使社會治理內(nèi)容與方式更加多樣化;再次就是對社會治理中正確處理法治與人治關系做了初步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當代社會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社會治理中法治思想觀念的樹立。
當代社會治理是一新理念,首次提出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中,其主要內(nèi)容是把一些改革內(nèi)容規(guī)范到社會治理中來。而社會治理作為一種行為已伴隨著國家的產(chǎn)生而以不同形式事實存在,這是一個既新(新內(nèi)涵、新舉措、新思路)又具歷史感的概念。社會治理的形式、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而把法治作為社會治理重要保障,或者說是治理重要手段當首推《管子》,它在社會治理實踐中提出了諸多法治思想,使法治觀念深入到社會治理的始終,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桓、管時期正是春秋“禮壞樂崩”的時期,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歷史階段,此時社會法治觀念相對淡薄,社會新秩序亟需建構,《管子》法治思想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依據(jù)齊國社會發(fā)展狀況,《管子》在社會治理中首先要樹立的就是法治觀念,要依法治國?!睹鞣ń狻分刑岬剑骸胺踩酥髂挥涿裰靡病J姑裼谜?,必法立而令行也。故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故貧者非不欲奪富者財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強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誅也。故百官之事,案之以法,則奸不生。暴慢之人,誅之以刑,則禍不起。群臣并進,策之以數(shù),則私無所立?!睆娬{(diào)法律的重要性,運用法律可以有效的維護社會秩序。《管子》其它論述中也有對依法治國作用記載的材料,如“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領海內(nèi)而奉宗廟也。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同上)《管子》中已經(jīng)認識到在社會治理中法治的不可替代性,這說明在社會管理層中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法治意識。
法律的靈魂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也是法律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是法律踐行中執(zhí)法主客體共同所奉承的法理準則,也是檢驗法律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豆茏印穼Υ颂岢隽恕熬忌舷沦F賤皆從法”的思想,體現(xiàn)公平正義。在具體實踐中,要求做到“明君不為親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親;不為君欲變其令,令尊于君;不為重寶分其威,威貴于寶;不為愛民虧其法,法愛于民?!?《法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受到歷代所傳承,雖然在中國古代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下很難被有效的執(zhí)行,但是其思想仍被保留下來,成為今天法治的靈魂,并被寫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中?!稇椃?(簡稱)第二章第三十三條明文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盵5]這一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貫穿于依法治國的方方面面之中。普通公民要遵守各項法律、法規(guī),我們的政府官員也要帶頭遵守,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近期中央所推行的反腐運動,“老虎”“蒼蠅”一起打,這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在社會治理中堅持依法治國道路,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決心和勇氣。
(二)社會治理中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運用。
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體系,在治理的方式上不但要求法治,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兼以德治,做到禮法并用?!豆茏印分匾暦ㄖ?,上文中已有論述,同時認為在社會治理中也要適當?shù)氖┮缘轮?。《君臣下》曰:“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明信之。”在用人上“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以德弇勞,不以傷年。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同上)人才在社會治理有著特殊意義,選擇知法守法且具有良好道德的人,社會治理秩序會相對清明?!缎】铩酚涊d:“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大夫曰寧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義,光德繼法,紹終以遺后嗣,貽孝昭穆,大霸天下,名聲廣裕,不可掩也。則唯有明君在上,察相在下也?!?/p>
在具體的社會治理實踐中,也要講求恩威并施?!秶Z》記載:“昔管敬仲有言,小妾聞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從懷如流,去威遠矣,故謂之下。其在辟也,吾從中也?!睆囊闹锌梢钥闯觯苤偎劶暗姆ㄖ尾⒉皇菄佬炭岱?,而是注重治民取其中,堅持寬嚴有度、恩威并施的復合型的法治,這種治理模式時至今日仍具有指導與借鑒意義,這與當今奉行的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具有一脈相承性。
這里需要討論一個問題,在社會治理層面上,《管子》倡導的是德(禮)法同治,但二者在社會治理中比重關系是怎樣的,即哪個為重的問題?!稑醒浴分v的是“法出于禮,禮出于治,治、禮,道也。萬物待治,禮而后定”。引文說闡析得很明了,法是從禮中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禮要早于法,這種認識與先秦的歷史發(fā)展基本上一致的,禮儀制度畢竟要早于法治制度,但是后文中又提到“禮出于治”,禮儀又來自于社會治理中,社會治理中本身就包含著法治,這似乎也不難理解?!度畏ā分袆t記載“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這似乎與上文記載相矛盾,但仔細分析當時齊國所處的時代背景就不能發(fā)現(xiàn)。春秋時期沿襲了三代的諸多社會制度,禮在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時的社會法治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管仲勵精圖治,想借助法治實現(xiàn)齊國的整肅,但是他也不得不考慮齊國的所處的社會現(xiàn)狀,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禮法并施,或者說是一者占絕對比重的特定歷史狀況,可《管子》法治思想的初衷倒是“彰法以教,明法以期”,禮(教)法互補、互用。
(三)社會治理中法治與人治關系的初步探索。
社會治理中法治與人治的關系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當今社會法治建設中亟需化解卻短時期內(nèi)很難徹底解決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歷史上做過諸多的探索與實踐,《管子》中就有諸多論斷?!度畏ā酚涊d:“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薄豆茏印氛J為法律是由君主頒布、產(chǎn)生,法律反映的是君主的意志,普通民眾要執(zhí)行,此意帶有明顯的人治色彩,這與齊國當時的諸多制度和狀況是吻合的?!吨亓睢吩唬骸胺簿龂仄?,莫重于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嚴罰。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嚴,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睆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管子》重視法治建設,認為法律是一嚴肅的規(guī)范,任何人都要遵守,且要貫徹執(zhí)行,實行依法治國,這是典型的法治思想。
雖然在具體的論述個案中《管子》對法治與人治關系似乎論述不清,然而從《管子》法治思想上看,二者關系并不矛盾?!豆茏印氛J為法治是在約束性、規(guī)范性的人治基礎上踐行的,法出自君主,但是君主也不能任意所為,法具有權威性,不能任意改變?!度畏ā吩唬骸笆ゾO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倍酥问窃谟邢拗菩缘姆ㄖ未蟊娀碌牡湫托陨鐣卫矸绞?,君主并不能肆意枉法,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法律的約束?!栋仔摹吩唬骸疤觳粸橐晃锿髌鋾r,明君圣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百姓平?!碑斎?,《管子》探究的法治與人治是歷史時代下的產(chǎn)物,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但他對二者的論證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歷史開創(chuàng)性,為后世社會治理中正確處理二者關系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體現(xiàn),對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盵6]《管子》法治思想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為齊國政權的重生與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探索性的開創(chuàng)了一個法治時代,同時在社會治理中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實踐案例,時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是傳統(tǒng)文化軟實力在法治領域的重要體現(xiàn)。傳承和弘揚《管子》法治文化對當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視閾下的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楊向奎.論《呂刑》[J].管子學刊,1990,(2).
[4]呂望.六韜逸文[Z]//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J].2014.10.15.
(責任編輯:谷玉梅)
2016-05-23
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華傳統(tǒng)源文化傳承的認同性研究”(批準號:J15WA18)。
卜祥偉(1981—),男,山東臨沂人,歷史學博士,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化史。
B226.1
A
1002-3828(2016)04-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