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琳
(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道教音樂美學思想和審美風格研究
——以清水道教為例
范琳琳
(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200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獲此殊榮之后,這種漸成冷門的傳統(tǒng)音樂形式再次走向臺前。本文基于這一背景,首先簡單介紹道教音樂的概況,進而探討道樂的美學思想和審美風格,并以清水道教音樂為例加以深化。
道教音樂;美學風格;清水道樂
道教沿襲了道家的思想,而在這種宗教文化土壤上興起的道教音樂,也不可避免地帶上濃重的道家氣息。走近道教音樂,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美學思想和審美風格,挖掘道樂和道家精神的內(nèi)在吻合性,進而對其獨特的音樂和美學風格,有更全面深入的把握。
道教音樂又名道場音樂、法事音樂,據(jù)記載大約興起于南北朝時期。它古老而肅穆,在渲染宗教氛圍、寄托崇敬信仰上作用顯著,因而成為道教儀式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道教音樂吸收古代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精華,滲入道教信仰的虔誠,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藝術(shù)風格,是漢民族傳統(tǒng)宗教音樂的重要成分。一般認為,道教延續(xù)了道家思想,他們緣起于同一種極其古老的宗教[1]思潮,因而欣賞道教音樂,我們既能沉醉于無邊的靜謐,又會被其深重的宗教文化洗禮,得到超脫的美感體驗。當然,道教音樂并非歷史的陳跡。2008年6月7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道教音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表明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是為人們珍視的藝術(shù)瑰寶。
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續(xù),在此基礎上,道教音樂還進行了相應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美學思想是道教音樂的理論基石,它服務于道教教義,也決定了道教音樂獨到的審美風格。這種美學思想和審美品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道教音樂的自然之美
“道”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將它應用于音樂中則體現(xiàn)為道仙自然之美。無論在風格、形態(tài)、語言抑或表現(xiàn)等各方面,道教音樂都顯現(xiàn)出獨有的自然美感。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也沒有大做文章的刻意,道教音樂追尋的是原生、淳樸的自然之“道”。清新脫俗的音階、曲折婉轉(zhuǎn)的旋律、和諧美妙的曲調(diào),舒緩的節(jié)奏…聆聽道教音樂,仿佛步入仙境[2],置身于和自然的親密對話之中,超脫、自由、心無旁騖,唯有傾聽自然之聲、享受自然之美的無盡快感。道教理論主張,自然存于道之中,而道的本質(zhì)即為自然,基于這樣的心理背景,寓自然之美于道教音樂之中,我們聽到的無異于不受干擾、修身養(yǎng)性的“仙音”。
(二)道教音樂的靜謐之美
靜而后定,這是道教傳統(tǒng)的養(yǎng)性之法。道教音樂被稱為“仙音”,而這種內(nèi)煉成仙的音樂形式離不開對“靜”的追逐。只有置身于“靜”,人們才能觀心,才能真正走進音樂所營造的世界。因而,道教音樂追求靜謐之美。沒有世俗樂曲的雜亂無章、沒有旋律線條的起起伏伏、更沒有表演情緒上的大起大落。聆聽道教音樂,仿佛眺望一望無邊的平靜水面,少了幾分波瀾壯闊,但又別有一番風味。正如喧囂的音樂能引人駐足,卻往往被拒于心門之外。相反,唯有寧靜才能走進內(nèi)心,而后安定。
(三)道教音樂的虛空之美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國思想,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世界的本源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在老子看來,最動聽的音樂實則是人們聽不到的音樂,“大音希聲”,追求一種“虛無”的聲音,順應道教自然、淳樸、空靈的音樂之美。因而,道教的音樂文化注重虛空,排斥一切具有強烈反差的元素,講求音樂章法的微妙變化,給聽眾以虛懷若谷之感。同時,道教音樂的虛無空靈也反映了道人的心理狀態(tài),無欲無求卻超凡脫俗。在道人審美心理的掩映之下,道家音樂形成了其清虛、空靈的獨特美感。
道教音樂這一傳統(tǒng)音樂形式,迅速在全國范圍內(nèi)傳播開來,并不斷與各地民族音樂滲透融合,形成了不同地域、風格各異的道樂流派。清水道教音樂就是在清水地區(qū)形成、發(fā)展起來的道樂分支。本文將以清水道樂為例,對道教音樂進行美學分析。
清水地處甘肅省東南部,自然環(huán)境清幽寧靜、山明水秀;人文氣息厚重古拙、民風淳樸。清水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堅實厚重的文化底蘊,為道教文化和道教音樂提供了絕佳的棲居之所。清水道教音樂源于全真[3]道派,既傳承了道樂自然、古樸的一般屬性,也生發(fā)出獨具清水風情的地域特質(zhì)。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清水道樂逐漸分化成兩大流派:“龍門派”和“華山派”,并延續(xù)至今?!褒堥T派”曲調(diào)在音階運行上呈現(xiàn)出婉轉(zhuǎn)柔和、低回纏綿的特點,結(jié)構(gòu)嚴謹、變化細微、連貫性強,既無曲風節(jié)奏的跳躍,也不給人以喧囂繁雜之感,正體現(xiàn)了道家音樂一以貫之的自然、靜謐和空靈之美?!叭A山派”則節(jié)奏舒緩悠長,旋律中彰顯一種柔中帶剛的獨特韻味,寓波動于寧靜,也印證了道樂的美學思想。總體來看,清水道樂講究抑揚有致、強弱相濟,曲調(diào)雖按照一定的課韻程式發(fā)生變化,但不影響整體的和諧自然。
此外,清水道樂通過相應的道教科儀和民俗文化活動,在審美娛樂的同時,教化育人,引導人們棄惡揚善、消愁解憂、修身養(yǎng)性等,這種精神層面的先導性,也與道家思想有共通之處。
道教音樂的美學思想和審美風格,或多或少體現(xiàn)了道家的精神特質(zhì)——和諧自然、寧靜致遠和清虛空靈,在音樂陳述中我們能窺見道家的文化品格。音樂形式只是載體,文化才是內(nèi)核,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但歸根究底,道教精神更應當被視若瑰寶,千古流傳。
[1] 傅利民.道教音樂美學思想與審美品格探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02:9-11.
[2] 蒲亨強.陰柔清韻——道教音樂審美風格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01:63-75.
[3] 王玉國,吳凱飛.清水道教音樂 秦安小曲榜上有名[N].天水日報,2008-06-18:001.
范琳琳(1976-),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