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
?
論憲政的基本精神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本文主要從憲政的基本精神進行解讀,即限政、人權、民主和法治。憲政是以憲法為基礎,限制政府權力為本質,保障人權為最高價值目標,實現(xiàn)民主政治為前提,并通過法治這個根本途徑來實現(xiàn)的一種政治理念。理解和把握憲政的真正涵義,深刻領會憲政的基本精神,才能建立真正的憲政國家。
關鍵詞:憲政;限政;人權;民主;法治
憲政作為反對君主封建專制統(tǒng)治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文明成果,它宣揚了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理念,促進了人類政治生活的進步與發(fā)展。早在1215年英國就通過了《自由大憲章》,首開了通過法律控制國王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的先河,后美國于1776年發(fā)表了《獨立宣言》,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憲法。到1791年法國頒布了《人權宣言》,成為歐洲大陸的第一部憲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也先后制定了四部憲法,尤以“八二”憲法最為全面、成熟。當今世界,幾乎只有三個國家沒有一個被稱為憲法的單獨文件,似乎,憲法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文明程度的標志。本文主要通過對憲政基本精神的領略,進一步了解憲政的本質和價值目標,探尋其最佳的實現(xiàn)路徑。
一、憲政即“限政”
與中國人性本善的觀點相異,西方世界受宗教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性本惡。18世紀英國哲學家、政治理論家休謨就提出了“無賴假定”,形象的指出了人性中惡的一面:貪婪、野心、虛榮、欺騙、卑鄙、偽善、兇惡等特性。①所以在談到憲政制度的設計時指出:“在設計任何政府體制和確定該體制中的若干制約、監(jiān)控機構時,必須把每個成員都設想為無賴之徒,并設想他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謀求私利,別無其他?!雹谡菍θ诵灾斏鞯乃伎?,人都是不完美的,而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所以,必須對政府權力加以限制,以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
縱觀世界各國,對權力的使用無不慎之又慎。英國的憲政發(fā)展主要在于限制君主的權力,實行議會至上,議會享有最高的立法權。而美國憲政的主要特征在于分權和制衡,將國家主權分割為獨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以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我國憲法也明確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其產(chǎn)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
二、憲政與人權
人權是憲政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價值目標,憲政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制約,歸根到底就是為了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梢詮娜齻€角度來揭示人權的內容:第一為應有人權,是作為一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力,洛克稱為:“天賦人權”。第二為法定人權,是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下來的法律權利。第三為實有人權,是一個人實際享有的權力。如果說憲法在應有人權向法定人權的轉化過程中起著首要、必不可少的作用的話,那么毫無疑問,憲政則是法定人權向實有人權轉化所不可逾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③
對人權的保護歷來被各國所重視,不僅要在思想理念上提高公民對個人權利的認識,國家也要把保障人權作為設置和規(guī)范國家權力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我國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這在中國人權史上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憲政與民主
相對專制政治而言,當代社會最大的進步就是實現(xiàn)了民主政治。民主是防止專制的最有效籌碼,民主制度的精髓就是:“主權在民”?,F(xiàn)代民主業(yè)已跨越古代直接民主而走向間接民主,是一種基于對權力的監(jiān)督與限制的代議制民主。然而,民主并不等于憲政,民主與憲政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一方面民主是憲政實施的基礎與前提,是摧毀君主專制的強力武器。民主堅持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試圖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在政治程序中提高公民的參與來限制政府權力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另一方面,由民主產(chǎn)生的政府也存在著實行專制的可能,甚至會異化為更可怕的集權民主,演化為多數(shù)人的暴政。所以,憲政體制的設置既要實現(xiàn)民主,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在民主與自由、多數(shù)人與少數(shù)人之間尋求平衡點,又要對政府設置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限制。④并通過憲法、代議制民主、司法獨立等功能來維持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平衡。
四、憲政與法治
法治區(qū)別于人治的最本質特征是它將政府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中,政府與庶民同罪。早在中世紀的歐洲,日耳曼法中古老的“王在法下”傳統(tǒng),就是孕育法律至上的觀念和原則的母體。此外,自然法思想也是法律至上合理性的理論依據(jù)。人們在自由狀態(tài)下所享有的平等、自由、人權,在結成契約社會后依然享有,且不容許任何人侵犯。憲政實現(xiàn)的唯一途徑是實行法治,即依法治國,更準確的說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憲政最為重要的標志,也是法治的核心和首要要求。法治不僅僅是治民,同時也要治官,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約束和限制國家權力是法治的重點和難點。有了憲法就一定有憲政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一部合乎憲政精神的良憲,既要對政府權力的配置,制約和規(guī)范作出明確規(guī)定,又要對公民的各項權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保護。
憲政與法治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憲政是法治的基本依托,離開了憲政,法治亦可能步入“惡法亦法”的專制統(tǒng)治。憲政是對法治的進一步強化、深化和提升,是法治的最高層次,離開了法治,憲政就失去了自己的政治體制載體。
[注釋]
①休謨.道德原理探究[M].王淑芹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17.
②王彩云.”無賴假定”與憲政設計[J].社會科學,2005(1).
③鄒平學.憲政界說[J].社會科學研究,1996(5).
④文正邦,柯姍.憲政的法哲學分析[J].求是學刊,2006(1).
中圖分類號:D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6-0151-01
作者簡介:陳潔*陳潔(1989-),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