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
理性情緒治療法干預癌癥患者的恐慌
劉瑩*1
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西安710300
摘要:社工以理性情緒治療法為干預手法,對癌癥患者的恐慌情緒進行輔導,首先從引發(fā)案主非理性信念的村莊集中患癌事件探究,分析因事件造成的案主的恐慌和自卑,以及事件之后案主經常做惡夢等行為,針對這一案例社工采用了理性情緒技巧的干預,從而使案主的恐慌在短期內得以消除,樹立了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也存在治療的局限性。
關鍵詞:癌癥患者恐慌;理性情緒治療法;干預
一、案例背景
案主王婆婆,67歲,關中某鄉(xiāng)村村民,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均已成家,現(xiàn)和老伴與小兒子長住。王婆婆于2015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目前正在家人的陪同下接受治療,治療后王婆婆恢復良好,現(xiàn)在和老伴一同在家照看小孫子。
自2013年起王婆婆所住的村莊接二連三有十余位中老年人患上了癌癥,大多確診后不過兩三年光景就去世了。村莊中集中患癌的陰影籠罩著這座美麗的村莊,村民也都陷入惶恐。而王婆婆在看到鄰里發(fā)生的事情也令自己整日恐慌,并做噩夢,夢到患癌癥的鄉(xiāng)鄰們,并預感著自己的宿命,深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
二、理論依據(jù)
理性情緒治療法采用人本主義價值立場,對人的信念、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論假設有:
(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
從人本主義的價值立場來看,人都是有價值的,而且這種價值不因任何事物的轉移而改變,這種本性天生就是在不斷追求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這種發(fā)展的兩種趨向,一種是理性的健康發(fā)展;另一種是非理性的,不好的,例如追求完美、苛刻要求、強制完成等,容易產生不健康的發(fā)展趨勢。
(二)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關鍵詞句有:絕對、必須、至少、就是、認為、一定是、應該、完美、每一個、人無法控制外在因素、逃避更容易、過去是等等。這些絕對化的過高要求自己、抽象化的將特定的認識作為一般化的認識,普遍化的將自己對某件事物的看法概括為所有事物的普遍特征,這些都是非理性方式的認識。
三、干預過程與技巧
(一)治療過程
1.明確輔導要求
通過第一次的接觸,社工向王婆婆完整介紹了輔導要求和方法,讓王婆婆理解了自己現(xiàn)在的恐慌是由于自己的非理性情緒,如自卑、擔心、不了解癌癥的常識、不相信醫(yī)生的診斷等,而非是由于村莊中的集中患癌引發(fā)的。
2.檢查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強調,社工需要積極的介入個案輔導過程,扮演指導、咨詢和教育等重要角色,此階段要鼓勵王婆婆認識到自己的恐慌情緒和常常做惡夢、害怕等行為困擾其背后的其實是自己對癌癥認識的非理性信念,社工需要幫助王婆婆認識到非理性信念與困擾之間的關系。
3.學會理性生活方式
在社工與王婆婆就非理性的信念進行辯論之后,接下來應該讓王婆婆認識和學習到更改的信念,社工幫助王婆婆將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如,學會與孩子們溝通,說出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心理感受,得到孩子們的支持和理解;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正常生活;參加村子里每天晚上組織的舞蹈班,與其他婦女們聊天、跳舞,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等。
(二)治療技巧
對于理性情緒治療法,治療技巧相當重要。在此案例中,社工主要用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治療技巧:
1.在非理性信念的檢查技巧中,主要運用了識別技術
在與王婆婆的輔導中,社工主要的操作手法是識別。經過社工與王婆婆的分析得出村中集中患癌并非是同質性事件,對自己現(xiàn)處于癌癥的初期,完全有治愈的可能性,以及子女對其的支持等,讓王婆婆首先樹立正確的信念,從而幫助王婆婆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信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在與非理性信念辯論中,主要運用了辯論和替代性選擇技術
社工根據(jù)王婆婆對自己身體狀況自卑、恐慌等特征設計讓其王婆婆在生活中樹立起信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照顧孫子,并參加村中的健身活動等,以健康、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替代自卑與恐慌。
(三)社工的輔導角色
1.支持者
在與王婆婆的接觸中,社工首先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通過與王婆婆的交流,關心其身體狀況,并關注其平日里的日?;顒?,鼓勵支持其多交流,并從專業(yè)的角度給予王婆婆有關癌癥認知的見解。逐漸與王婆婆建立了信任的輔導關系。
2.教育者
在王婆婆對非理性信念執(zhí)迷不悟時,社工通過給王婆婆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其學習和了解有關癌癥治療的知識,從而消除因自身無知,而引起的恐慌。同時,向王婆婆的家庭建議訂閱相關的報紙,共同學習,幫助王婆婆樹立理性的情緒,正確看待癌癥,科學治病。
3.咨詢者
與王婆婆建立了信任關系后,社工成為了王婆婆的咨詢者。當王婆婆出現(xiàn)情緒困擾時會找社工請求幫助,特別是在身體感到不適時,王婆婆怕給子女造成負擔,向社工咨詢了這一情況,后來經過與王婆婆的協(xié)商,在兒子的陪同下到醫(yī)院去接觸復診。
四、評估與反思
(一)對治療進行評估
1、在過程評估中,社工對王婆婆是否配合進行了評估,王婆婆在后來的治療中根據(jù)社工的建議完成了家庭作業(yè),并逐步樹立了理性的情緒,改變了自卑恐慌的情緒,形成了健康的鍛煉習慣;
2、效果評估,王婆婆在對癌癥治療的認知后,逐漸認識到了自身的情況是有治愈的可能性的,因此變得開朗起來,愿意與人交流了,并時不時的到別的兒女處走動,逐漸恢復了原有的開朗的性格,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以積極地心態(tài)面對癌癥;
3、目標評估,對王婆婆的目標基本達到,從王婆婆參加舞蹈隊等活動,得出王婆婆已經愿意打開心扉,不在封閉自己,覺得自己病入膏肓了,愿意與社工及鄰里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家庭事務等。
[參考文獻]
[1]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5-185.
[2]鄧恩遠.社會工作方法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會,2009:174-178.
[3][美]理查德·S·沙夫(Richard S.Sharf)著.心理治療與咨詢理論:概念與案例[M].董建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4版),2009:249-250.
*作者簡介:劉瑩(1985-),女,漢族,陜西漢中人,研究生,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社區(qū)管理與服務。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9-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