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大連 116026)
?
奧列隆慣例集①
王彥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大連116026)
茲為奧列隆海事判決令狀[1]
第一條
某人被任命為船長,該船為兩人或者三人所有,該船從所屬國家駛離,抵達波爾多、拉舍爾或其他港口載貨,駛往外國,未獲得船東授權的,船長不得出售該船;但若急需給養(yǎng),經(jīng)與船員商議,船長有權質(zhì)押某些船舶屬具。如是判決。
第二條
船舶在港內(nèi)等待良好的時機起航離港,一俟離港時機來臨,船長應征詢隨行船員的意見,并對他們說:“諸位,起航時機到了。”同行船員中有人會說:“天氣不好。”而其他人會說:“天氣良好。”船長應聽從多數(shù)隨行船員的意見。否則,船舶及貨物不幸滅失的,如果船長有支付能力,船長應賠償船舶以及貨物的損失。如是判決。
第三條
如果船舶不幸于任何地點滅失,船員應竭力救助。如果船員實施了救助,船長若無足夠的資金,應質(zhì)押部分前述所救貨物并將船員送回所屬國家。如果船員未實施救助,船長無需向船員提供任何供給;相反,若船舶滅失,船員不得獲得工資*本條與前條旨趣完全契合,旨在使船長與船員共擔責任與風險。Pardessus評論說,更為古老的海商立法中,例如羅馬法,船舶失事時,船員能從被救貨物中主張報酬,到了中世紀,這一規(guī)則可能發(fā)生了變化,其著眼于船員保護船舶的需要。。除非經(jīng)過船東的授權,船長無權出售船舶屬具;但在知曉船東的處置意見前,船長應妥善保管該屬具。船長應忠誠行事,否則,如果船長有支付能力,其負有賠償義務。如是判決。
第四條
船舶駛離波爾多或其他港口;該船不幸失事,船員竭力救助了酒類和其他貨物。貨商與船長發(fā)生爭執(zhí),貨商向船長索回[貨物]。如果船長同意*Pardessus譯為,如果船長索要運費——指出羅馬法中規(guī)定如果沒有完成航程,船長不得要求支付運費。筆者采取了Twiss的譯文,此時更符合文義。在筆者看來,本條當然認為,在船長不存在過失而船舶失事時,船長有權依照完成的航程主張相應比例的運費。同時,船長有權選擇接受該部分運費或者(通過修復船舶或者租用他船的方式)繼續(xù)履行合同,并要求支付全程運費。,在支付已經(jīng)完成航程應得運費后,貨商有權取得貨物。
如果船長希望繼續(xù)完成余下航程,而船舶很快可以修好,船長可以修好該船*Twiss譯為:“he may properly repair his ship”(他可適當修理船舶)。;否則,他有權雇傭另外一艘船舶完成航程。船長有權就以任何方式救助的貨物取得運費*英語、弗蘭德斯語和卡斯提語的文本本條到此就結(jié)束了,但法語文本本條后接著是關于救助費用的規(guī)定。。如是判決。[2]437
第五條
無論是否載貨,船舶從一港出發(fā)抵達另一港,未經(jīng)船長同意船員不得上岸;如果船舶意外滅失或者受損,如果前述船員有支付能力,應進行賠償。但如果船舶已經(jīng)使用四根錨鏈錨泊*“更古老的文本一致要求采用四根錨鏈系泊。諾曼與布列塔尼文本僅僅要求兩根或者三根錨鏈系泊,之后,船員可以離船上岸。”,船員可以上岸并按時返回*下文第二十一條對本條規(guī)定進行了補充。。如是判決。[2]215
第六條
船員受雇于船長,未經(jīng)船長同意,部分船員未經(jīng)許可擅自上岸且發(fā)生醉酒,導致爭吵,致使前述部分船員受傷;船長無需為之醫(yī)治,也無需為之提供餐食;相反,船長可使之滯留岸上,并雇用他人以取代前述船員;如果所雇之人所需費用高于前述船員,且船長發(fā)現(xiàn)該船員任何財物的,該船員應支付多余的費用。但如果船上船員依船長命令在船舶上履行職責因此受傷的,該船員應得到救治,由此產(chǎn)生的費用由船舶負擔。如是判決。
第七條
一名船員(兩名或者三名亦同)履行職務時罹患疾病,致使不能繼續(xù)留在船上*Twiss譯為:“and the sick man can do nothing in the ship as he is so ill”(該患者由于患病嚴重不能行事)。,船長應安排其離船上岸,為其提供住宿場所以及油燈或者蠟燭*Twiss譯為:“with tallow or a candle”(動物脂或者蠟燭)。Pardessus譯為:“de la graisseou chandelle”(油脂或者蠟燭);但筆者采用的文本(也是最佳的文本)清楚地表明該處文字為“cresset”或者“crescet”(油盞或油壺),即一種以油脂為燃料的照明燈具。,并安排一名船上服務生或者雇用一名女傭?qū)χM行照料。船長應向其提供在船船員一樣的餐食,即份量等同于其身體健康時于船上所正常享用的份量,不得多于前述份量,但船長另外同意者不在此限。如其(即患病船員)要求更精美的餐食,船長無義務滿足該要求,但[患病船員]自己*據(jù)Twiss認為,在大部分荷蘭語文本中,此處為“unless it be at the cost of the master”(但船長負擔該費用的除外),但布魯日文本中此處為“unless it be at his cost”(除非自己負擔費用)。對照該短語譯文的不確定性以及其他文本中出現(xiàn)的變體,我們的文本可能保留了最初的形式。書記官錯誤理解了“demeigne”或者“demeine”(可能是“demaine”)一詞的含義,將其解讀成“master(船長)或者mariner(船員)”,而其本意應是“own”(自己的)。這在13世紀的時候是一個尤為常見的現(xiàn)象。負擔費用的除外。船舶不得因患病船員延誤航程,相反,該船應繼續(xù)航行;如果該船員康復,其應獲得全部航程的工資*根據(jù)較為現(xiàn)代的文本,這種寬松的工資支付方式需要扣除船長發(fā)生的任何費用。;如果該船員不幸病亡,其妻或者近親屬應有權主張之。如是判決。[3]11
第八條[4]13
一船從波爾多港或者其他地點載貨,海上突然遭遇猛烈風暴,以至于非拋棄船上部分載貨而不能脫險,船長應告知貨商:“諸位,我們必須拋棄船上部分酒類或者其他貨物,否則不能脫險?!碑旊U情發(fā)生的時候,若船長主張拋貨的理由很明顯,貨商(如果有)回答到,他們愿意并同意立刻拋貨;如果他們不同意,船長不應拋棄超過其認為適當數(shù)量的貨物。當他們安全抵達口岸時,船長與三名船員應向福音書發(fā)誓*發(fā)誓人員的人數(shù)在多個版本中差別很大。英語版本和荷蘭語版本中表明“三名”,即船長和兩名船員。:“船長僅為救助人命、船舶、其他貨物以及酒類之目的而拋棄貨物*本條的前半部分與羅馬法一致,但提到如果為了船舶的安全需要拋貨時,即使貨商反對,船長也可繼續(xù)拋貨,這一點與羅馬法不同。?!北粧仐壺浳飸鶕?jù)安全抵達的其他貨物的市場價格進行估*此處的估價基準與羅馬法不同,根據(jù)后者的規(guī)定,拋棄的貨物按照購買價格估值,被救的貨物按照市場價值估價?!兑啡隼浞睢?Assizes of Jerusalem)將這一規(guī)定制成法律,即只考慮買價?!秺W列隆慣例集》確定的這一原則,在中世紀似乎并沒有得到普遍采用。然而,這一原則在當代海商立法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由貨商共同分攤。船長計算船舶或者運費所遭受的損失(由船長決定),計入前述損失并進行補*更為古老與可靠的文本與我們的文本在此點上一致,將運費與船舶分開看待。拋貨時,船舶的船長應負責賠償,這一原則從一開始就被認可,但責任的確定方法有很大不同。公元1285年,愛德華一世規(guī)定,只有貨物才參與分攤,船舶并不分攤。。船員的一個大酒桶可免于分攤,但其他大酒桶應參與分攤,分攤依據(jù)在于他在船上的財物,前提是他盡到海員的職*這一項古老規(guī)則被認為是出現(xiàn)險情時,鼓勵船員盡力救助。當時的年代,雇用船員的方式盛行,據(jù)此,這些船員有權在船上攜帶一定數(shù)量的貨物,作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報酬,他們也可以將這一權利轉(zhuǎn)讓給貨商(見下文第十八條)。。如果船員未盡到適格船員應盡之責,該船員不得豁免分攤。船長一旦宣誓,其應即被相信。如是判決。[5]328
第九條[4]14
如遭遇惡劣天氣船長須砍斷桅桿,船長應首先召集貨商,向其征詢意見:諸位,為了救助船舶和貨物必須砍斷桅桿;[為了救助船舶以及貨物,有時需要砍斷錨鏈棄錨;]它們應按照拋貨的原則計算實際價值;在卸載貨物前,貨商應進行分攤并毫不遲延地支付。如果船舶擱淺,由于貨商存在爭議,致使船長耽擱起航并導致酒桶滲漏,船長不應承受此項損失,相反,應如同所救的其他貨物一樣獲得這部分酒類貨物的運費。如是判決。
第十條
船長安全抵達卸貨港;船長應向貨商出示其將用于吊卸貨物的繩具。如果他注意到前述繩具需要維修,船長應進行維修,因為如果因為吊索或者繩具的瑕疵導致酒桶滅失,船長與船員應予以賠償;船長應依據(jù)其收取的吊卸費用進行分攤,吊卸費用應首先用于賠償損失,剩余損失應在船長和船員之間平分*奇怪的是,Twiss將“amongst them”解讀為“amongst the merchants and the master and mariners”(在貨商、船長和船員之間)。顯然,Pardessus的理解是正確的,他認為吊卸費僅在“船長與船員之間平分”,因為吊裝費必定是向貨商收取的。。[但若未向貨商出示繩具,繩具發(fā)生斷裂,他們應賠償所有損失。但如果貨商表示繩具完好,后來繩具斷裂的,每一個人,即酒類貨物的貨商都應分攤損失。]如是判決。[3]15
第十一條
船舶在波爾多港或者其他地點裝貨,將木桶出租用于裝運酒類并離港*據(jù)筆者所知,本句一直沒有得到充分解讀。Twiss譯為:“A ship loads at Bordeaux, or elsewhere, and hoists sail to convey her wines and departs”(船舶在波爾多港或者其他地點裝貨,升起船帆起航,運送酒類貨物并離港)。而Pardessus省略了幾乎一半的單詞,采取了意譯的方法。西班牙語的文本更加貼近原意。該文本清楚地表明,船舶提供運輸酒類貨物的木桶?,F(xiàn)存眾多文本將“Veylle”(木桶)與“velle”(船帆)混淆。,船長與船員未裝牢貨艙的[隔板]*Twiss評論說,“boucles”的通常意思在此處并講不通,可能是相當于英語中的“bulkhead”的法語詞,即用于將船分割成多個艙室的木板。,[2]223海上遭遇惡劣的天氣,船艙中的木桶致使酒桶受損*“看起來,當時在波爾多港和倫敦港之間進行的葡萄酒貿(mào)易中,船東提供木桶(作為船舶家具)用于葡萄酒運輸是通常的實踐做法?!?;[2]223船舶安全抵達,貨商說木桶致使酒類貨物受損,船長予以否認;如果船長以及貨商挑選的[三名]或者四名船員發(fā)誓說貨商的酒并不非因船上木桶致?lián)p,即使貨商猜度并非如此,船長和船員也應免責并予以釋放;如果他們不愿發(fā)誓,應賠償貨商的損失,原因在于他們應在離開裝貨港之前妥善管理隔板及其艙口。如是判決*Pardessus評論說,盡管在大部分的古代海商法中都可以找到本條體現(xiàn)的原則,但僅僅通過宣誓就可以免除船長和船員的責任是中世紀的特點。。[3]17
第十二條
船長雇用船員后,應使船員之間和睦相處。如果一名船員傷害另外一名船員,鑒于船長為船員提供飲食,船長應成為船員的裁判官*本句的意思是,因為船長是船員的雇主,所以船長有擔任裁判官的權力。。如果一名船員對另一名船員撒謊,該船員應支付4便士;如果船長自己向其他人撒謊,船長應支付8便士;如果船員對船長撒謊的,該船員支付的金錢數(shù)量與船長支付的相同*僅僅是無禮的行為,尤其是對別人說謊,會受到懲罰。這種嚴厲性應予以注意,因為在更早的海商立法中未見這種規(guī)定。例如,羅德法并不處罰船上人員之間除實際毆打以外的無禮行為。;如船長毆打一名船員(無論用拳頭還是巴掌)*Pardessus注意到,本條并沒有規(guī)定可能出現(xiàn)的船上船員毆打其他船員的情形(第六條涉及船員在岸上的斗毆行為);他認為,前述情形通常是由普通法調(diào)整。,該船員應忍受一次擊打;但如果船長再次毆打該船員,該船員可以進行自衛(wèi);但如果船員首先毆打船長的,船員應被罰100先令或者被罰砍掉一只手*對于這一處罰問題,眾多的文本存在分歧。Twiss認為,波爾多文本中這兩項處罰采取并罰方式是錯誤的,普遍同意二者是選擇關系。在中世紀,砍手的刑罰并不少見。另外的一個例子參見第二十五條,該條為南安普頓文本特有。,具體判罰由其他船員[或者該船員]決定*Twiss認為是由涉事海員選擇適用處罰。。如是判決。[5]332,[2]227
第十三條
船舶在波爾多港或者其他地點裝運,抵達裝貨*大部分文本寫作“discharge”(卸貨)而非“charge”(裝貨),這種寫法被Pardessus和Twiss采納。另一方面,有文本和南安普頓文本的寫法一致,即采用了“charge”,注意,本條與在目的港卸貨無關,只是涉及運輸方式和航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費用問題。應予以注意的是,在下文第十八條同樣也有“charge”和“discharge”混淆的問題。采用“charge”的寫法消除了Twiss提出的疑問。,訂立租船合*Twiss認為,“charter-party”(租船合同)源于這樣一種做法:將合同書寫在紙上,撕成兩半,合同雙方各持一半。當時為羊皮紙,每一半羊皮紙的邊緣故意撕的不齊整,以便于核對。更為古老的文本中,這種租船合同似乎是在卸貨的時候簽訂,一定是不同于為租船而簽訂的租船合同不同。它可能記載費用分擔的問題,即在船長和貨商之間分擔。本條的其他部分意思不清,令人迷惑。,[5]85拖船費、引航費由貨商負擔。駛過里昂管轄下的巴斯島*Twiss認為,所有英語文本都缺失了本句文字。巴斯島是布列塔尼公國的一個小島嶼,而布列塔尼公國臣服于里昂子爵,貨商路過此地的時候要繳納稅費。,[2]227去往布列塔尼海岸的貨商支付引航費;駛過格恩西*譯者注:位于英吉利海峽,現(xiàn)法國的西北部。,由去往諾曼底和英格蘭的貨商支付引航費;[駛過加*譯者注:法國來海峽省的一個城市。,由去往弗蘭德斯的貨商支付引航費;]駛過雅茅斯*譯者注:英國城市名。,由去往蘇格蘭的貨商支付引航費*Pardessus指出,在古代多個海商法中,如果船長在危險水道沒有雇用引航員,船長要對貨商負責,且船長自己負擔由此可能產(chǎn)生的費用,該內(nèi)容作為運輸合同的一部分,運輸合同即按照預定的費率將貨物運往指定地點。但訂立與這種做法相反的協(xié)議也并非無效,貨商基于某些考慮,可以承諾承擔雇用港口引航員的費用;基于船長可能在任何可能的時候雇用引航員,而船長自己卻不需要工作,為了防止船長權力的濫用,貨商的權利必須受到保護。本條明確規(guī)定,在航程的不同區(qū)段(當然航線不同,區(qū)段也不同),船長根據(jù)該協(xié)議向貨商收取引航費。貨商也可能僅負擔一半的引航費,Pardessus隨后評論道,在法國,根據(jù)1861年法令,貨商支付2/3的引航費,即使當時,像本條這樣的條款也是必要的(即分區(qū)段的方式——譯者注)。。如是判決。[6]
第十四條
船長與船員之間在船上發(fā)生爭吵的,船長下令該船員離船前,船長應令該船員禁食三次*Pardessus譯為,“the master can only dismiss a mariner after excluding him from three consecutive meals”(船長連續(xù)禁止船員三餐后才能驅(qū)逐船員下船),本句的意思并不清晰,但他的翻譯符合中世紀的習慣,即拿走客人面前的桌布以表示對客人極度不滿。Twiss認為“table cloth”只是一個比喻的用法,表示不讓海員吃飯。;但如該船員依據(jù)其他船員的裁決,主動向船長悔過,如船長拒絕接受道歉并令其離船的,該船員可跟隨該船至卸貨港,并獲得正常的薪水,如同他已經(jīng)依據(jù)其他船員的裁決,彌補了過錯;如船長未能雇用與該船員一樣稱職的船員取代該船員,船舶因事故不幸受到損失的,船長若有支付能力則有義務對船舶和船上的貨物作出賠償。如是判決。[2]229
第十五條
一船停泊于錨地,另一船與停泊的船相撞。后船的撞擊致使前船受損,致使木桶中的酒類貨物溢出;應對該損失進行評估,且兩船應平均分擔該損失。兩船載運的酒類貨物應分擔貨商之間的損失。碰撞它船的船舶船長和船員應對福音傳教士發(fā)誓,他們這樣做絕非出于故意;作出本判決的原因在于,一艘破舊船舶如果可以從另外一艘船舶索賠全部損失,破舊船舶會主動擋住狀況優(yōu)良的船舶的航路。
第十六條
如果一艘、兩艘或兩艘以上的船舶停靠港內(nèi),港池內(nèi)只有少量的水;一艘船舶的錨地變干,且離另一艘船太近,該船船長應對處于干錨地的船舶船員說:“諸位,請起錨,因為貴船的船錨離我們太近了,可能會對我船造成損害?!比绻麑Ψ酱瑔T拒絕起錨,可能受到損害的船舶船長和船員有權替對方船舶起錨,將其置于遠離自己船舶的地點;如果對方反對起錨,一旦對己方船舶造成損失的,對方應完全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對方船錨沒有安放浮標,致使己方船舶造成損失的,對方應完全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船舶??考磳o水的港口,他們有義務在船錨上系好浮標,以防在高潮位時看不到船錨*幾乎所有更早的文本都有這個否定副詞(not),然而,Pardessus與Twiss將這個否定副詞省略了,譯為,“and if they are in a haven which dries, they are abound to put floats to their anchors, that they may appear above water.”(如果他們??繜o水的港口,必須在船錨上安放浮標,這樣在水上可以看到船錨的位置。這種解讀并不讓人滿意,本條語境清楚地表明在低潮位時,港口變干,因此船錨是可見的;在高潮位時,某些船錨被淹沒,會對它船造成危險,除非利用浮標標注船錨的位置。。如是判決。[2]231
第十七條*在Morice、Garcie、Cleirac提供的文本中,本條和下一條的順序是顛倒的。
去往布列塔尼海岸的船員一天只能用一次餐,因為往返航次都提供酒供船員飲用。但去往諾曼底的船員一天用餐兩次,因為在開出的航程中船上只提供飲水;當船舶抵達產(chǎn)酒地時,船長應為船員買酒以供飲用*Pardessus從本條中發(fā)現(xiàn)了可信的證據(jù),即《奧列隆慣例集》最初在法國制定,本條的做法也是法國當?shù)氐牧晳T。注意,個別文本并沒有“產(chǎn)酒地”這樣的措辭。。如是判決。[2]111
第十八條
如果一船抵達波爾多港或其他地點載貨,船長應對隨船人員說:“諸位,你們是愿意使用自己的船舶艙位裝貨運輸*Pardessus認為,雇用船員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允許船員裝運一定數(shù)量的貨物,其二是支付一定比例的船舶運費。這兩種方式在古代并不為人所知。然而,第二種方式在羅德海法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些許痕跡,但第一種方式直到中世紀才得以出現(xiàn),尤其是海上貿(mào)易中。船員在船上堆放貨物的權利(作為支付工資的方式),會獲得搬運費。這些貨物經(jīng)常享有一些特權,例如免除通行費和關稅,全部或者部分豁免拋貨分攤價值(見第八條)。,[5]336還是根據(jù)整船運費受雇呢?”他們應作出選擇。如果他們選擇根據(jù)船舶運費受雇,他們應獲得和船長一樣多的運費;如果他們選擇使用自己的艙位自行裝運,則他們應確保自己裝運方式不應導致船舶遲延。如果碰巧他們未找到裝船貨物,船長不承擔責任;船長應確定他們的艙位,并為每人確定積載貨物量,以便在其艙位堆放貨物。如果他希望裝運一桶水,一旦發(fā)生海上拋貨,水桶被拋棄入海,該水桶應視為一桶酒或者按照比例換算成其他貨物,這樣船員可能會在海上盡力合理救助*本條的目的是勸誘船員自愿舍棄他們的貨物,以維護船舶安全,當然也是鼓勵船員在船舶失事的時候盡力救助貨物,因為他們有權享有的補償與救助情況成比例。。如果他們將船舶艙位出租給貨商,貨商與船員享有的權利相同*Twiss認為,船員將艙位出租給貨商的行為是被康索拉度法禁止的,但是公元1397年的安科納法令是允許這種做法的。。如是判決。[3]25
第十九條
船舶抵達卸貨港卸完貨后,船員希望支付工資。如果某個船員在船上沒有床鋪也沒有箱柜的*Twiss認為,就本條來看,船員需要攜帶睡床和儲物柜上船。,船長有權依法扣留該船員的部分工資,直至該船員將船駛回始發(fā)港,但船員提供足額擔保以完成整個航次的除外*本條與第五條互為補充。古代海商法中并無此種規(guī)定,大約旨在防止船員不服從命令。。如是判決。[2]235, [5]337
第二十條
如果船長在船籍港雇用船員,可以采用以完成冒險分享運費的方式雇用部分海員,還可以采用支付工資的方式雇用其他海員*與第十八條相比,當時存在三種雇用船員的方式:(1)分配一定比例的運費;(2)允許船員利用自己的艙位冒險,即裝載運輸一定數(shù)量的貨物,風險自擔,或者將這項特權讓與貨商;(3)完成整個航程支付固定的金額。最后一種方式在羅馬法中也可以見到。需要注意,在《奧列隆慣例集》中,并沒有出現(xiàn)按月雇用船員或者在一定期限內(nèi)雇用船員的方式,中世紀并不了解這種方式,Pardessus從羅德海法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他們發(fā)現(xiàn)在裝貨地沒有貨物可運*即他們在最初的目的地沒有發(fā)現(xiàn)用于裝運的貨物。船員一般在奧列隆島雇用,要去拉舍爾或者波爾多港裝運貨物。Pardessus忽視了這個事實,認為本條只適用于返程。,他們必須繼續(xù)航行。共同冒險的人應隨船繼續(xù)航行,但支付工資而受雇的船員而言,船長應按超出航程的比例增加工資。如果他們航行的距離短于約定的距離,船員應同樣獲得全部工資,但如果船長希望船舶返航,在上帝的佑護下,船員應將船舶駛回始發(fā)港。如是判決。
第二十一條
當船舶抵達波爾多港或者其他任何地點,兩名船員可以按照其在船上的標準攜帶一頓餐食上岸,攜帶面包的數(shù)量與他們在船上一餐可以享用的數(shù)量相同,但不能攜帶酒類。上岸船員應迅速回到船上,以防船長錯過船舶營運;否則,由此導致?lián)p失的,上岸船員有義務作出賠償;或者如果上岸船員離船期間導致其船上同伴受到傷害的*“即,由于船員已經(jīng)上岸,不在船上,缺少幫手,致使其他在船船員受傷”;或者,正如西班牙語文本所言,“through the lack of help form those who are ashore”(由于缺少離船船員的幫助)。,上岸船員須承擔受傷同伴的康復費用,并對其受傷同伴、船長以及同桌用餐的船員進行補償*羅德海法第三編第二十四條也提及類似情況。。如是判決。[2]237
第二十二條
貨商租用船舶并載貨,船舶進入港口,在港口停留時間過長,致使船長無錢可用*南安普頓文本譯文為“A merchant freights a ship, and loads her, and sets her on her way, and the ship enters a port and remains there so long that money fails him…”(貨商租用船舶并載貨,船舶進入港口,在港口停留時間過長,致使無錢可用),按照語法理解,此處應為“致使貨商無錢可用;但這種解釋與后段內(nèi)容(即船東派人回國求援)矛盾。故,此處宜解釋為“致使船長無錢可用”。;船長照管貨物,他有權派人回國請求資金援助;但是他不應錯過起航時機,否則,船長有義務向貨商賠償全部損失。但為了獲得供給,船長有權拿出部分酒類貨物用于出售*這種情況下船長有權出售貨商的貨物,在羅馬法中并沒有明確授予船長這項權力。羅德法僅僅是允許在遇險的時候,船長可令其他人的給養(yǎng)拿出來共大家享用。。船舶抵達卸貨港時,船長出售的酒類貨物應根據(jù)其他酒類貨物的出售價格進行估價,不得高于也不得低于其他酒類貨物的出售價格。與其他酒類貨物一樣,船長應取得這些酒類貨物的運費*從本條可以推斷出,在拋貨的時候,根據(jù)第八條,船長也有權就拋棄的貨物收取運費。。如是判決。[5]339
第二十三條
船長將船舶租給貨商,雙方自愿訂立租約,并為其確定裝船時間,該貨商未在指定的時間裝船,使船舶及船員滯留十五天或更長的時*看起來裝船期為15天,逾期就要支付滯期費,該部分費用在船長和船員按照固定比例分配。北歐版本中提及的裝船期為14天。,致使船長喪失了合適風力的機會不能開航,并由于貨商的過錯產(chǎn)生費用,貨商有義務對船長進行賠償;船員應獲得賠償額的四分之一,船長應獲得賠償額的四分之三,原因在于船長提供了給養(yǎng)費用。如是判決。[2]237
第二十四條
一年輕人受雇為船舶引航員,將船引領至卸貨港。碰巧船舶??康男敦浉蹫榉忾]港*Twiss認為,封閉港口可能是港口入口有延伸的鎖鏈或者木頭障礙物。。船長自己和船員應共同確定船舶的泊*Twiss認為,卡斯提語文本表明的是一種干船塢,底部為沙子。,并在[船錨上]安放浮標,以防在高潮位時看不見船錨,或者確保浮標適當指示泊位的位置,防止貨商受到損失;如果發(fā)生了損失,船長有義務進行賠償,但船長作出有效解釋的除外。將船舶安全引領至泊位之時,視為引航員已經(jīng)適當履行完自己的職責,其后應由船長和同行船員負責*Twiss認為,“在船舶達到泊位前,引航員一直負責船舶的安全;之后,若船舶沒有靠近泊位則由船長和船員負責?!?。如是判決。[2]241
第二十五條*Studer校對的文本中,都不包含第二十五條的內(nèi)容。較早的文本在第二十四條后就結(jié)束了。然而,西班牙語文本中,有另外一條規(guī)則涉及引航員,但是對具有過失的引航員的處罰是“如果其有經(jīng)濟能力,應進行賠償”?!逗J潞谄分械牡谌龡l和第三十四條的來源相同,但是懲罰措施更為嚴重,即船長和船員可以砍掉過失引航員的頭顱,且無需負法律責任。
由于引航員經(jīng)常會引發(fā)巨大損失,引航員同意將船引領入港,不當駕駛船舶,致使船長和諸多貨商遭受巨大經(jīng)濟損失,我們希望:如果引航員承諾將船安全引領入港,由于不當駕駛,引航員未能知悉港口入口的情況,法律規(guī)定由于他背信地進行了引航行為,該引航員應被罰砍掉右手,并剜掉左眼。如是判決。
[1]STUDER P.The“OakBook”of southampton of c.AD 1300 (Vol.Ⅱ)[M].Southampton:Cox & Sharland,1911:55.
[2]TWISS T.The black book of the admiralty (Vol.Ⅱ)[M].London:Longman & Co.,Paternoster Row;Trubner & Co.,Ludgate Hill;also by Parker & Co.,Oxford;Macmilian & Co.,Cambridge;A.& C.Black,Edinburgh;and A.Thom,Dublin,1873.
[3]TWISS T.The black book of the admiralty (Vol.Ⅲ)[M]. London:Longman & Co., Paternoster Row; Trubner & Co., Ludgate Hill; also by Parker & Co., Oxford; Macmilian & Co., Cambridge; A.& C. Black, Edinburgh;and A. Thom, Dublin,1873.
[4]蔣躍川.共同海損[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JIANG Yue-chuan.General average[M].Beijing:Law Press,2009.(in Chinese)
[5]PARDESSUS J.Collection de lois maritimes (Vol.Ⅰ)[M].Paris:Imerime,Par Autorisation Du Roi,1837.
[6]TWISS T. The black book of the admiralty (Vol.Ⅳ)[M].London:Longman & Co., Paternoster Row; Trubner & Co., Ludgate Hill; also by Parker & Co., Oxford; Macmilian & Co., Cambridge; A.& C. Black, Edinburgh;and A. Thom, Dublin,1873:85.
The Rolls of Oléron
WANG Yan
(Law School,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2016-08-08
王彥(1979-),男,山東濟寧人,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海商法專業(yè)博士研究生,E-mail:dmuwangyan@hotmail.com。
DF961.9
A
2096-028X(2016)03-0093-06
①譯者注:大約1160年,阿基坦的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通過了《奧列隆慣例集(theRollsofOléron)》,原文為古法語。后世流傳的《奧列隆慣例集》版本繁多,本譯文依據(jù)的文本收錄于P.Studer所編的《TheOakBookofSouthampton(第二卷)》一書。P.Studer(1879—1927),哈特利學院法語、德語教授。P.Studer對眾多版本進行了校對與比較分析,認為收藏于南安普頓市立圖書館的《奧列隆慣例集》最貼近歷史原貌。該版本共有二十五個條文(另有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為后人所加,未譯),主要涉及船長與船員、船長與貨商、船長與船東、船舶與船舶之間的關系。除了特別指明譯者注外,其他均選自作者注。
王彥.奧列隆慣例集[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6,27(3):93-98
編者按:海法歷史源遠流長,歷經(jīng)古代海商法萌芽階段(以《羅得海法》為代表)、中世紀私人編纂海事慣例時期(以《奧列隆慣例集》《康索拉度海法》《維斯比海法》代表)、近代國家制定海商法時期、現(xiàn)代海商法國際統(tǒng)一化時期四個階段。目前,除王小波博士所著《羅得海商法研究》外,鑒于資料匱乏等原因,國內(nèi)罕見海商法史研究成果。為推動海法史研究,本刊將從本期開始陸續(xù)推出中世紀海法史譯注,歡迎對海法史有興趣的讀者踴躍投稿,為學界研究海法歷史提供基礎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