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君特·菲加爾
(弗萊堡大學 哲學系, 德國 弗萊堡 79098)
人類總已經(jīng)居住著了,這并非偶然。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把居住理解為人類生活的本質(zhì)要素。植物生長,然而它們并不居住;動物活著,但它們也不居住。居住也不是特殊的人類狀態(tài)或活動。不如說,居住囊括了一切特殊的人類活動和狀態(tài)。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居住本身既不是主動的也不是被動的;居住并非實踐活動,而是某種逗留(stay)的方式。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住居(habitation),并將其標示為一切習慣的基礎(chǔ)和潛在狀態(tài)(the potential)*根據(jù)作者的說明,the potential(潛在狀態(tài)、潛能)應當被理解為possibility(可能性)。——譯者注。
是海德格爾將居住引入哲學的。從某種角度看這是令人詫異的,因為對于人類而言,居住幾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傳統(tǒng)的實踐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的實踐哲學過分地關(guān)注人的行為,關(guān)注如何才能活得好,從而那些可以被稱為人類生活的周遭之物的東西被置于邊緣。個別的人及其政治生活僅僅被置于人的性情和活動之下來考量,而這些活動的位置(place)則未被考慮。按照黑格爾的描述,希臘藝術(shù)以雕塑為中心,因此也就是以單個的人物形象為中心,與之相仿,希臘哲學同樣以單個的人為中心,盡管人從本質(zhì)上被理解為是政治的人。
海德格爾的思想與之不同。人類此在從本質(zhì)上被規(guī)定為“在世界中存在”(being in the world)*請注意,此處言及的“being in the world”中的“being”是與上文言及的“individual human beings”與“being political”里的“being”相比較而言的,所以才談得上希臘人與海德格爾對同一種“(human) being”的不同理解。譯文中無法將此關(guān)聯(lián)再現(xiàn)出來。——譯者注,這一規(guī)定指示出一種與之相應的、對人之存在的描述,這種描述包含著人與事物脈絡(luò)(context of things)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方式。并且,這種關(guān)聯(lián)不能僅僅被理解為意向性的[關(guān)聯(lián)]。作為人而存在意味著被對我們有意義的事物所圍繞;我們存在于有意義的事物中間,這種存在方式就可以被稱為“住居”或“居住”。正如海德格爾指出的,在世存在就是居住,居住意味著:習慣這些事物,逗留于熟悉的事物,關(guān)照這些事物。
海德格爾將如此被說明的住居視為此在的一個基本規(guī)定。住居或居住并非偶然的或轉(zhuǎn)瞬即逝的狀態(tài)——說得好像此在可以從居住中抽身出來一樣。對海德格爾來說,居住即存在。當海德格爾說“ich bin”(“我是”、“我存在”)的時候,這一表達與“bei”這個詞語有密切的聯(lián)系,后者意味著“靠近”、“依寓于”。于是,依海德格爾所言,“我存在”的意思就是“我居住”、“我依寓于熟悉的世界”。[注]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67, S. 55 (GA 2, 73).
然而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還沒有大談上面這個規(guī)定。這或許是因為“依寓于世界”(bei der Welt)只被理解為此在非本真的存在方式,于是“在之中”(being-in)這一存在論狀態(tài)就不能在存在論層次上成為對此在的一般規(guī)定。進一步說,居住在《存在與時間》中也是非本真的。與“依寓于世界”的非本真狀態(tài)相反,此在本真的存在方式始終伴隨著“惶然失所”(unheimlich)[注]這個詞按字面義即“不在家的”、“沒有家的”,它的常用意義是“陰森可怖的”;海德格爾同時取這兩個意思。“惶然失所”這一譯法見于歐東明譯《時間概念史導論》,這個譯法的好處是可以同時保留兩個意思,惶然失所即不在家,不在家自然無處可居住,于是本真的惶然失所和非本真的居住就絕緣了?!g者注的感覺。在世界中,本真的此在 “不在家”,并且,因為本真性優(yōu)先于非本真性,海德格爾就能夠說:“不在家必須在生存論上和存在論上被理解為更源始的現(xiàn)象?!盵注]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67, S. 189 (GA 2, 252).
但這并不是海德格爾關(guān)于居住的最終定論。作為對我們存在方式的一般刻畫,居住對于海德格爾來說一定顯得特別有道理,所以他寧愿修改“在世存在”這一概念,而不再堅持說惶然失所是一種本真的而且更源始的現(xiàn)象。然而,在這樣做的時候,海德格爾也并沒有認可“依寓于世界”這一日常的存在方式。本真的此在仍然被理解為一種例外的、超出常規(guī)的自身確證的東西(self-assuredness)。[注]即此在立足于自身,不以世界中的他人與他物來評判自己?!g者注但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開始,居住不再被海德格爾等同于非本真狀態(tài)。相反,它被理解為一種例外的、“本真的”冒險(venture),理解為此在探入一個全新而且本真的世界的冒險?,F(xiàn)在,居住被以荷爾德林的方式理解為詩意的居住(poetical dwelling),這意味著:居住被理解為作為語言之冒險的存在之冒險。從本真的詩歌中生發(fā)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只要語言的詩意冒險被保存下來,并提供出理解世界的潛在可能(potential),那么,這個全新的世界就始終處于日常之物之外。
經(jīng)過這番描述,我們或許已經(jīng)能夠理解居住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問題。這個概念預設(shè)了一種獨特的詩歌理解,任何詩人都不能輕易地滿足這種理解,即便是海德格爾心目中唯一的那位詩人——荷爾德林——也一樣。詩人們真的在拿我們對世界——請注意,不僅是特殊地就某個角度而言,而且是就作為整體的世界而言——的理解冒險嗎?我們按照一種特殊的詩意籌劃的精神居住嗎?我們能夠這樣居住嗎?而且,一般而言,我們以這樣一種方式——把居住本身理解為“在”語言“中”存在——居住在語言中嗎?
在海德格爾的晚期作品中,他也會認可這一點。[注]指再前一段中說的,詩意的居住(作為一種本真的冒險)敞開了一個本真的世界。——譯者注在一篇寫于五十年代早期的題為《人詩意地居住》的文章中,他強調(diào)說,唯有詩歌能夠是本源的筑造,在此意義上,詩歌就是居住的本源。詩歌,“作為對居住之維度的本真測定”,也就是“筑造的源始形式”。而且,海德格爾還進一步解釋說:“人居住并不是由于,人作為筑造者僅僅通過培育生長物同時建立建筑物而確立了他在大地上天空下的逗留。只有當人已然在作詩的‘采取尺度’意義上進行筑造,人才能夠從事上面這種筑造?!盵注]Matin Heidegger, “Poetically Man Dwell,”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pp. 213-229, p. 227. (中譯文引自[德]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212-213頁?!g者注)
真的是這樣嗎?耕種依賴于詩歌嗎?一切建筑物都是按照詩歌精神筑造的嗎?這種斷言始終是成問題的,就算我們考慮到海德格爾在前面引述的句子中修改過的說法,它也還是成問題的,依據(jù)這個修改過的說法,“唯有詩人存在”,“本真的筑造”才得以可能。本真的建筑必須奠基于詩歌之中而不能成為一門自足的藝術(shù)嗎?要承認這一點,我們通常都會感到猶豫,因為每一種沒有奠基于詩歌之中的筑造最后都會是非本真的,這對一切關(guān)于建筑藝術(shù)的思考來說都是難以處理的結(jié)論。
我們總結(jié)一下,不僅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發(fā)展出來的居住概念是成問題的,而且他晚期作品中的相關(guān)思考也是成問題的。這就是說,不能按照海德格爾的方式來理解居住。但海德格爾晚期的思考畢竟顯示了一條出路、一個方向,讓我們得以更恰當?shù)厮伎季幼?,這也是在以一種較為平實的方式更多地朝向日常的居住經(jīng)驗。在晚期作品中,海德格爾在與筑造以及與建筑物的本質(zhì)關(guān)系中來討論居住,這似乎并非偶然。居住,這種無所不包而又毫不顯眼的人類狀態(tài)似乎在建筑物中達乎顯現(xiàn)。看起來,居住需要建筑物,因此也需要由建筑學落實的筑造,建筑學即所謂的筑造藝術(shù)(the art of building)[注]此處也可譯為“建筑藝術(shù)”。——譯者注。另一方面,建筑物被理解為居住的顯現(xiàn)(manifestations of dwelling),并且作為居住的顯現(xiàn)而出現(xiàn),作為居住的外殼而出現(xiàn),甚至當建筑物無人居住的時候尤其是這樣。居住者留下的公寓和房屋都在言說著居住者的故事,這些故事比那些居住者的自述更加意味深長。大體上我們可以將建筑物理解為居住的客觀顯現(xiàn)。為了理解建筑物與筑造,需要先理解居住。
這確是一條可行的道路,因為它把我們帶到這一事實上,即居住超越于一切特殊的人類行為。關(guān)于人類的描述無法把握居??;居住所囊括的范圍太廣而它本身又太不顯眼了,它根本不像行動或遭遇(action or affect)那樣出眾顯眼。為了試著以哲學的方式描述居住,我們必須注意不顯眼的東西。但這看起來是一個矛盾的要求。如何去注意某種東西,它甚至可能都不是“某種東西”,至少不是某種顯眼的從注意力中隱沒的東西?另一方面,不顯眼的東西并不是隱藏的東西;它就在那兒,所以我們要試著盡量去關(guān)注它的特殊的在場。
建筑物就是在此起作用的。那種無所不包而又毫不顯眼的人類狀態(tài)可以隨著建筑物一道顯現(xiàn),而建筑物盡管被看作是巨大的東西,倘若我們逗留于建筑物內(nèi)部的話,它們也會變得毫不顯眼。當我們逗留于一座建筑物之內(nèi)部,或者具體來說,當我們逗留于建筑物中的一個房間里時,我們并不能以和事物打交道的方式來對待這座建筑物或者這個房間。房間包圍著(surround)我們,所以房間與任何種類的對象都有本質(zhì)區(qū)別。居住——作為在事物之間存在——看起來可以在對建筑物的描述過程中被描述出來,建筑物是建筑學的落實,這種建筑學又是所謂的筑造藝術(shù),因此也是住居或居住的基本條件。
然而,建筑物如其所是地顯現(xiàn),顯現(xiàn)為居住的外殼,甚至當建筑物無人居住的時候尤其是這樣,居住者留下的公寓和房屋都在言說著居住者的故事,這些故事比那些居住者的自述更加意味深長。居住似乎因為建筑物而成為客觀的;建筑物似乎是居住的客觀顯現(xiàn)。要理解建筑物和筑造,需要先理解居住。
可能會有人質(zhì)疑說,這種方法是一個循環(huán)。如果沒有先理解什么是居住,如何去理解為了居住而被筑造的建筑物?誠然,建筑物為了所謂居住的目的而被筑造。但建筑物本身并沒有完全被這個目的所消融。它們就在那兒,由石頭、混凝土、鋼筋、木頭和茅草筑造。理解了建筑物之為建筑物,我們也就知道能夠進入它,往里面走,發(fā)現(xiàn)大大小小的房間。房間可能是為了居住的目的而被設(shè)計和建成的,但它們的空間特性不能被還原到居住上。毋寧說,居住倒似乎需要房間提供出來的空間。這樣一來,房間就并不是為了居住的目的而提供出空間,而是相反,只有就空間和房間來看,居住才是其所是。憑借建筑物的空間特性,我們或許才能理解居住本質(zhì)上是什么。
說建筑學——作為筑造藝術(shù)——要涉及空間和房間,這似乎是廢話。如何以別樣的方式來構(gòu)想建筑學呢?但,建筑學也并不總是按這種方式被理解的,至少不是明顯地如此被理解的。傳統(tǒng)建筑學對空間的處理,當然,還有對房間的處理,主要是在這些方面被了解的:處境、比例、裝飾。對空間的發(fā)現(xiàn)作為建筑學的主要挑戰(zhàn)和任務(wù)——雖說不上是唯一的挑戰(zhàn)和任務(wù)——直到現(xiàn)代才完成,確切說是由現(xiàn)代建筑學之父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完成的。賴特的方案不再是筑造他稱為“盒子”的建筑物,這種建筑物被分割為一個個單元,并且只在需要入口的地方才打開,這種入口分別是居民的進出口或者是洞口,后者大多是矩形的,偶爾也會是圓的或橢圓的,以便讓空氣和光線進入房間。賴特所說的盒子被其封閉性所規(guī)定,或者按建筑學的說法,被其墻壁所規(guī)定。
為了終結(jié)這種盒子式的建筑,賴特不得不重新規(guī)定墻壁的地位。他寫道,他所說的“墻壁的意義”“不再意味著盒子的邊界”。毋寧說,墻壁是“對空間的包圍,以便只在必要時抵御風暴和炎熱”。而且賴特還寫道:“墻壁也要將外部世界帶進屋子內(nèi),讓屋子的內(nèi)部通達屋子的外部?!辟囂氐慕ㄖ桨甘冀K“致力于讓墻壁具有屏風的功能,成為一種打開空間的方式”。[注]Frank Lloyd Wright, “The Natural House,” Bruce Brooks Pfeifer ed., The Essential Frank Lloyd Wright. Critical Writings on Architec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pp. 319-364, p. 328.以這種方式保持開放的、被分隔開的房間讓房間的內(nèi)部與外部活生生地交互運作?;蛘?,如賴特所言:“現(xiàn)在再也沒有作為外部的外部了”[注]也可以譯為“再也沒有外部本身了”或“再也沒有單純的外部了”?!g者注,再也沒有和內(nèi)部分離開的外部,與此同時,內(nèi)部也是室內(nèi)(interior)[注]根據(jù)作者的說明,此處“interior”的意義是“與外部連通的內(nèi)部”,與“單純的內(nèi)部”(the inside)相區(qū)分。這個詞作者只使用了這一次,我們譯為“室內(nèi)”?!g者注,它構(gòu)造出自己的周遭。依照賴特意義上的建筑學,“我們再也沒有作為兩個分離之物的內(nèi)部和外部”。而是相反,“外部能夠進入內(nèi)部,內(nèi)部能夠而且確實通達到了外部。外部是內(nèi)部的,內(nèi)部是外部的[注]此句原文為:“They are of each other.” 為了突出of的屬格作用才選擇按字面翻譯,這句話也可以譯為“內(nèi)部與外部相互依存”?!g者注”。
我們可以通過參觀賴特設(shè)計的房子來了解他這里說的是什么意思,例如參觀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s),或者參觀美國風住宅(Usonian Houses),又或者參觀他的杰作(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位于賓夕法尼亞西部的流水別墅(Fallingwater)。為了了解他的意思,我們同樣也可以參觀那些受賴特影響的建筑師——賴特給他們以最初的沖擊和動力——所建造的房屋,這些建筑師有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理查德·諾依特拉(Richard Neutra)、魯?shù)婪颉ば恋吕?Rudolph Schindler)或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注]Paul Venable Turner, “Frank Lloyd Wright and the Young Le Corbusier,”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oral Historians,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當代的建筑師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或者約翰·帕森(John Pawson)。除卻這些建筑師的藝術(shù)之間的差異,他們的方案一直是一致的而且是清晰可見的。有待于經(jīng)驗的是敞開之連續(xù)性(continuity),是內(nèi)部與外部的交互運作,內(nèi)與外共屬一體就仿佛硬幣的兩面。在這類建筑物中,房間——如果諸房間竟可以被劃分為分離的房間的話——不僅是空間性的(spacious),房間就是空間(space)。房間是作為空間的房間,相應地,空間是作為房間的空間。讓我們再一次引述賴特的話,在這類建筑物里,“房間-空間本身”顯現(xiàn)出來。[注]Frank Lloyd Wright, “The Natural House,” p. 332.
盡管我們可以經(jīng)驗到賴特所說的“房間-空間”,盡管在這種經(jīng)驗中我們能夠強烈地直覺到它,但我們?nèi)院茈y說出這種脈絡(luò)中的空間是如何被構(gòu)想的。從而空間就會顯明為一個奧古斯丁意義上的真正的哲學現(xiàn)象:我們知道某個東西是什么,但我們無法描述它,更無法規(guī)定它。[注]Augustin, Confessions XI, 14, 17.不過也沒必要把事情搞復雜。如果賴特及其追隨者了解他們所追求的東西,那么他們所造的建筑物本身必定顯示了什么是“房間-空間”以及什么是房間中的空間。因此,只還需要對之稍稍留意,輔以一些反思,應該就能對成問題的現(xiàn)象做出穩(wěn)靠的描述。
我們應該從比較而言更為我們熟悉的東西——房間而非空間——開始。人人都知道房間,尤其是因為房間是位置(place)[注]“place”也可以較為日常地譯為“地方”,房間是地方,工作的地方、休息的地方、開會的地方、居住的地方。僅僅是為了保持術(shù)語一致我們才在此選擇較為別扭的“位置”譯法。——譯者注——工作的位置、休息的位置、開會的位置等等。一座建筑物或多或少都被明確地劃分為房間,建筑物不僅提供房間(rooms),而且提供出空間(room),建筑物自身作為空間就是一個位置:可以住居的位置。但建筑物還不只是一個位置;就它也占據(jù)位置而言,它還是一個特殊的位置。建筑物的位置必須和[作為位置的]建筑物本身區(qū)分開。建筑物樹立于其上的那個位置之前就在那里了,建筑物被拆毀后這個位置還是在那里。但是,建筑物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個位置;例如,熊溪(Bear Run)所在的溪谷是流水別墅所在的位置,它本身不是建筑物這樣的位置。但這兩種位置互相依存。建筑物被設(shè)計和建造為——按照勒·柯布西耶的說法——“réponseausite”(對場所的應答)。建筑物要是建在別處,它就不再是同一個建筑物。而另一方面,場所也是對建筑物的應答。它讓建筑物作為在那里的存在而在那里。因此,對于流水別墅或者勒·柯布西耶設(shè)計的朗香的圣母院教堂(Chapel Notre-Dame-du-Haut in Ronchamp)來說,位置是雙重的。這兩種位置互相強化交合并因此作為別具一格的位置而共屬一體。通過立于場所之上的建筑物,位置本身可以被經(jīng)驗到。
作為房間(room)的建筑物或多或少被嚴格地劃分為諸房間(rooms),這建筑物不僅是一個位置,也不僅提供出一個位置,而且這個位置還是自由空間(free space),或者我們可以說:空間中的自由。有一塊自由空間,是可供移動的空間性的自由(spatial freedom to move),它也可以用來放置或儲存物品。建筑物里的房間也是為了多種多樣的活動或遭遇,同樣也是為了事物的顯現(xiàn),從而是敞開的或自由的;例如,畫作需要自由空間來在場,家具也需要自由空間來在場,人們需要自由空間來相遇并為了彼此而在場。但建筑物并非只是自由空間;它們也需要自由空間來顯現(xiàn)并作為可通達之物被經(jīng)驗到。就建筑物而言,不僅位置是雙重的,而且自由空間也是雙重的,兩種自由空間同樣也互相強化交合;空間在其自由中在此,并且能夠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被經(jīng)驗。
房間不只是位置和自由空間;房間同樣也按比例延伸,就此而言房間是廣袤(wideness)的受到限制的顯現(xiàn)。但廣袤本身是不受限制的。原則上我們總是可以沿著任何一個方向不斷地走下去,因此限制只能切入(interrupt)不受限制的廣袤。限制留下標記,有時標記出內(nèi)部和外部。按賴特的話說,如果內(nèi)部可以通達外部、外部能夠進入內(nèi)部的話,那么建筑物的廣袤就特別清晰了;這樣一來,建筑物的受到限制的廣袤就能夠被經(jīng)驗到。接著,同樣自明的是,建筑物的受到限制的廣袤融入到不受限制的廣袤本身。建筑物是廣袤之中的廣袤。從內(nèi)部與外部的交互運作中可以直接地看出這一點。
建筑物尤其是稱得上藝術(shù)品的建筑物特別地提供出一種有關(guān)位置、自由空間和廣袤的強烈經(jīng)驗,或者我們也可以簡單說:一種特別的對空間的經(jīng)驗。空間本身并非別樣于位置、自由空間和廣袤的東西。對所謂的空間的經(jīng)驗總是顯現(xiàn)為一種對位置、對自由空間和對廣袤的經(jīng)驗,但并不一定是在同樣程度上經(jīng)驗這三者;位置可能居于主導地位,但自由空間和廣袤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或者所有這三者可能在幾乎同樣的程度上被經(jīng)驗。無論如何,空間在本質(zhì)上在這三個面向中被經(jīng)驗。
但這肯定不是說,有關(guān)這三個面向的思考會窮盡對空間的描述。對空間的經(jīng)驗還要更加復雜;例如,對空間的經(jīng)驗還包含了方位(orientations),就此而言,這種經(jīng)驗通常只能被表示地點的短語——如“這兒”、“那兒”、“在……旁邊”、“緊挨著”、“遠離……”、“低于……”、“在……下面”、“超出……”和“在……上面”——表達出來。
就經(jīng)驗建筑物而言,空間的另一個面向甚至比上面提到過的定位可能性更加本質(zhì),這另一個更加本質(zhì)性的面向是空(emptiness)。但空只有先附加上與實(fullness)的對比才成為空間的一個本質(zhì)性的面向??臻g不一定是空的。誠然,只有空間是空的,它才能被充實。但充實過的空間仍是空間,所以空間本身不能被等同于空。只不過空間在空的時候能更加強烈地被經(jīng)驗到。一個空的房間就是一個房間,它本來就不是為了[容納]某種東西。這就澄清了,空必定不能與純粹的虛空(vacuum)混淆起來??盏姆块g中仍然有著某些東西,也就是那些組建著這個房間的東西,例如墻壁、窗戶、門、天花板和地板,里面甚至可能還有桌子、凳子和椅子。盡管如此,如果所有這些東西是屬于房間的而不是在房間中的話,我們?nèi)詴沼羞@樣的印象。接下來,房間將強烈地顯現(xiàn)為空間性的;的確會有賴特所說的房間-空間,相應地,空房間將會提供出最強烈的對空間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會顯明逗留于房間和建筑物中伴隨著一種別具一格的對空間的經(jīng)驗,以及顯明這種伴隨是如何發(fā)生的。
這就又回到了居住這一主題上。如果居住可以被理解為住居在任何一種建筑物中的話,那么居住就因此依賴于建筑物,這樣一來,居住就別具一格地是空間性的。但居住并非僅僅發(fā)生“在”空間“中”;它并不等同于一種“對”空間的經(jīng)驗。居住和空間如此親密地共屬一體,我們甚至可以把居住定義為去生活空間(living space)。居住就是去生活空間(to live space)[注]此處將“to live space”譯為“去生活空間”。加一個“去”字以表明這里的“生活”是動詞,后文仿此。動詞“to live”在英文中一般沒有及物的用法。作者以“to live space”這一短語要表達的意思是,類似于“說話”、“玩游戲”并非“對”話的說、“對”游戲的玩,居住、生活與空間的關(guān)系亦并非“對”空間的居住、“對”空間的生活,而是以一種自然的、非對象的方式居住(動詞!)空間、生活(動詞!)空間?!g者注;居住是作為生活的空間的一種別具一格的顯現(xiàn)。
經(jīng)過之前有關(guān)建筑學的思考,我們似乎不難說明,如何才能更詳盡地了解上面說的這些話。依據(jù)之前的思考,居住只能被描述為生活位置、自由空間和廣袤。空間的這些面向在居住中表現(xiàn)出來,它們本身與生活一起被經(jīng)驗到——就像語言本身在說話中被經(jīng)驗到、游戲在玩耍中被經(jīng)驗到一樣。然而,這種經(jīng)驗(指居住——譯者注)絕不能被還原為空間的諸種特殊面向;空間(空間本身)必定就在這種經(jīng)驗之中。唯有如此,位置、自由空間和廣袤才稱得上是空間的諸面向。居住——作為去生活空間——必定有雙重含義;居住必定是去生活空間的特殊面向,以及在這些面向中去生活空間[本身][注]也可以譯為“居住必定是對空間的特殊面向的經(jīng)歷,以及在這些面向中對空間的經(jīng)歷”?!g者注。
為了彰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再一次考察對房間中的空間的住居。對我來說,如果一個房間是一種在此(being here)的可能性,那它就是一個居住的位置。然而,作為“在此”,這種居住有一種獨特的性質(zhì)??偸且呀?jīng)有事物無處不在地圍繞著我。但是,在一個住居的房間中,這些事物并不僅僅在那里(there),在我之外的其他位置上。毋寧說,它們也在此(here),在這房間或者建筑物里。這些事物在我的周遭中在此,它們也在這建筑物的延展開來的此之中在此。它們屬于建筑物所是的這種周遭,因此也屬于在這房間、在這建筑物里的我的在此。這并不是說這些東西是我的。它們可能是別人的,但在這房間和建筑物中,我尤其地與它們相關(guān)聯(lián)。在此關(guān)聯(lián)中它們屬于我,我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處于它們之間。將它們與我聯(lián)系起來、將我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的東西,就是這個房間或者這座建筑物本身。作為位置的房間就是這種關(guān)聯(lián)(correlation)。房間就是事物與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它是關(guān)聯(lián)活動(correlating)。
房間的延展開來的此并不排除事物也可能在那里。事物甚至能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在那里。在那里的事物是我可以通達的;我可以指向它們,與它們打交道,在它們那一方面,它們會在那里(there)、在對面(over there)顯現(xiàn)自身(show themselves)。一個房間并非只是一個延展開來的此,而且還是讓事物顯現(xiàn)的自由空間。在房間的這一特殊而且出眾的性質(zhì)中(指房間的“此”——譯者注),我與事物的交道以及事物的顯現(xiàn)變得尤為清晰。在一個特殊的房間中,事物可以就在那里[存在],就像[我們所在的]這個房間讓事物就在那里[存在],作為在對面的對象而站立(standing as objects over there)[注]英語“object”是對德語“Gegenstand”的翻譯,“Gegen-stand”從字面上看就是“在對面-站著”。文章中的“over there”即是對“gegen-”這一前綴的翻譯?!g者注;它們是可通達的,就像這個房間提供出它們的可通達性一樣。這種可以被通達,以及相反地可以讓事物就在那里[存在],就是聯(lián)系和關(guān)聯(lián)。但這必須和位置的關(guān)聯(lián)區(qū)分開。后者并不讓事物在周遭環(huán)繞著我,也并不讓我處身于諸事物之間;位置的關(guān)聯(lián)讓顯現(xiàn)(appearance)得以可能,因為位置是由通達與對象性的關(guān)聯(lián)(connection of access and objectivity)組建而成的,也即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組建而成的。
事物就在那里(there)、在對面(over there),它們并不僅僅作為顯現(xiàn)被經(jīng)驗到,甚至也不僅僅在顯現(xiàn)中被經(jīng)驗到。事物也與我產(chǎn)生距離(distanced from me),它們也互相間產(chǎn)生距離。[注]此處也可直譯為“事物遠離我,它們之間也互相遠離”?!g者注它們或多或少是切近的,或多或少又是遙遠的。在房間中或建筑物中,我與事物的距離以及事物之間相互的距離是依據(jù)于對房間或建筑物的限制活動而被測量的。在房間或建筑物的受限制的距離中,事物能夠以別具一格的方式是有距離的。房間或建筑物讓諸事物各自的距離得以可能。
唯有在廣袤中,距離才是可能的;距離是受到限制的廣袤,就此而言,距離能夠被經(jīng)驗為切近(nearness)和遙遠(remoteness)。又因為廣袤本身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它可以讓距離改變。在這種距離的改變中,事物接近或者遠離。但在每一種距離的改變中都有一種關(guān)聯(lián);唯有對有距離的東西,才能與之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沒有距離,就沒有關(guān)聯(lián),因此,關(guān)聯(lián)是從廣袤產(chǎn)生的。廣袤本身并非關(guān)聯(lián),而且正如前面已經(jīng)說過的,關(guān)聯(lián)也不僅僅是廣袤,它還是位置和自由空間。只不過在房間或建筑物的受到限制的廣袤中,我們能以別具一格的方式經(jīng)驗到關(guān)聯(lián)。這是在距離中的關(guān)聯(lián)。由于廣袤不受限制的性質(zhì),它也是一種與超出特殊的房間限制之外的事物的可能關(guān)聯(lián)。
空間,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活動與聯(lián)系活動。但空間并不僅僅特殊地聯(lián)系著和關(guān)聯(lián)著;它是所有特殊關(guān)聯(lián)或聯(lián)系的潛在狀態(tài),這些關(guān)聯(lián)本身是空間性的。作為這種潛在狀態(tài),空間并不按照經(jīng)驗周圍之物的方式被經(jīng)驗到,即作為對象性地顯現(xiàn)出來的事物或者作為在距離中的事物被經(jīng)驗到。我們不能和空間打交道;它從每種意向性態(tài)度(intentional attitude)面前隱沒。盡管如此,空間——作為關(guān)聯(lián)性的潛在狀態(tài)——還是在每一種意向性態(tài)度中被經(jīng)驗到,通常是默默地(tacitly)被經(jīng)驗到,因為我們在意向(intention)中關(guān)注或者瞄向的是我們與之打交道的事物。在意向性態(tài)度中,空間就與這種意向一道被經(jīng)驗。意向把距離連接起來,而意向又只有在距離中才得以可能;關(guān)注某種顯現(xiàn)之物時,我們穿過了顯現(xiàn)之自由空間,并與我們身處其中、在那里環(huán)繞著我們的周遭事物打交道。
但盡管我們不能與空間打交道,我們卻能留意空間。住居或有待于住居的房間不僅僅是空間這種關(guān)聯(lián)性的潛在狀態(tài)的實例,而且它們還是為了提供出位置、自由空間和廣袤,從而把我們和我們打交道之何所交關(guān)聯(lián)起來而被筑造和安置的東西。因此,房間使空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質(zhì)得以被規(guī)劃、設(shè)計和實現(xiàn),空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質(zhì)能在其建筑學的實現(xiàn)中(即建筑物中)被經(jīng)驗到。
這種經(jīng)驗并非種種經(jīng)驗中的一種。在一座作為真正的建筑藝術(shù)品的建筑物中,建筑物總是對我們在場。通常,如果建筑物并不是真正的藝術(shù)品的話,這種在場就會顯得勉強和卑微。如果我們在一座建筑物里住上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它就不再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和參觀游覽的情形不同。它不會把我們從我們的活動中抽離出來。相反,它將會不顯眼地聚集(gather)起我們可能會與之打交道的事物,并以此喚起我們對一個整體(whole)或強或弱的印象。并非一切事物都適合這個整體,某個東西應該或不應該留在房間里,這是由我們來決定的。這就表明,建筑物的整體并不是封閉的,而是向添置和改變開放的,是我們來決定是否要添置某物或改變某物。而且,如果我們讓一切都按照它們已經(jīng)是的這樣繼續(xù)存在,房屋整體或建筑物整體就可以被經(jīng)驗到。這個整體——作為關(guān)聯(lián)活動和聯(lián)系活動——為我們的行動或遭遇奠定基礎(chǔ)并囊括了一切行動或遭遇。因此,這種整體不怎么在特殊的經(jīng)驗中對我們在場——因為特殊的經(jīng)驗是對特殊的東西的經(jīng)驗——而是在經(jīng)驗活動本身(experiencing as such)之中在場。經(jīng)驗活動在這個語境中不應當被理解為經(jīng)驗的實行;毋寧說,經(jīng)驗活動是經(jīng)驗中的意向活動(intending),是后者的延展和延伸,因此是其空間性。經(jīng)驗活動在一種先然的、無需工具的測量活動中測量房間。與特殊的經(jīng)驗不同,經(jīng)驗活動不僅測量出從此處到意向?qū)ο竽抢锏木嚯x,它還測量整個房間,包括其他打交道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它測量出我們與之交道之物的脈絡(luò)(context)。這通常是一種默默的而非明確的測量。它會被熟悉,融入習慣而被適應。它還會融入在此的、去中心化的(decentered)許多其他人中間,與我共享一個房間,這個房間也是一切東西的共同的房間。
如此被理解的經(jīng)驗活動即是居住,更確切地說,是日常生活的居住。正如剛才指出的,如果與他人以及與事物的聯(lián)系的潛在狀態(tài)在日常居住中在場,日常生活本身就不能是非本真的。不需要一種特別的事件把生活帶入本真狀態(tài)。然而,在對房間的經(jīng)驗中在場的空間能夠或多或少地在場;就其在場而言,它的在場有強弱程度之分。在房間中對空間的經(jīng)驗能夠在沉思(contemplation)中——確切地說不是聚焦于特殊事物上的沉思,而是去中心化的、非意向的沉思——達到一種特殊的清晰性,這種沉思的非意向的態(tài)度使得房間的整體性本身出現(xiàn)——材料的交互運作、敞開和封閉、讓光線進入[房間]的方式、聲音和寂靜,一言以蔽之:房間的氛圍(atmosphere)以及(基于空之上的)房間-空間,房間中的空間。這樣一來,居住仿佛就不只是我們的行動和遭遇的根據(jù)。毋寧說,居住就是居住——它發(fā)現(xiàn)了我們的空間性,讓我們得以去經(jīng)驗空間,后者復又讓我們?nèi)缈臻g為我們存在的那樣存在。居住,如果不被抽離出來,那它就是去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