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慧( 貴州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18 )
?
【語言學(xué)研究】
《篆隸萬象名義》抄本文字的筆畫組合及特征
張穎慧
( 貴州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18 )
摘 要:《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僧人空海依《玉篇》刪削而成的一部字書,是手抄本。該書的文字在筆畫組合時顯現(xiàn)出一些獨特的現(xiàn)象,和其他形式文字的筆畫相比也顯示出自身的特征。
關(guān)鍵詞:《篆隸萬象名義》; 抄本; 筆畫組合; 特征
《篆隸萬象名義》(以下簡稱《名義》)抄本用字的筆畫有各自的類別及類別特征,但在筆畫組合中,又展示出一些不同于單用時的現(xiàn)象,主要由以下幾種。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所引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圖片,見本人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研究》(中國人民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2年),另,《名義》文字圖片后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為該圖片所在《篆隸萬象名義》一書中的頁碼,文中不再一一說明。
(一)增筆現(xiàn)象
《名義》中有的文字增筆并非長期傳承之形,而是顯示出一定的階段性,例如文字所從“俞”形?!睹x》從“俞”之字可分成兩類:一是以(三九上)、(四三下)、(一一八上)為代表的一類;二是以(一一四上)、(九〇下)為代表的一類。其中第一類字例二和三所從之“俞”是字例一所從之“俞”的異寫形式,第二類字例二所從之“俞”是字例一所從之“俞”的異寫形式。這些異寫字的形成是筆畫增減、變形的結(jié)果。(云夢秦簡)、(云夢秦簡)、(秦?。?、(云夢秦簡)、(云夢秦簡)、(云夢秦簡)、(祖楚文)[2]1018-1020等出土文字所從“俞”只同《名義》第二類文字所從“俞”。南北朝石刻文字中也未見《名義》第一類中的“俞”字之形?!抖鼗退鬃值洹分袕摹坝帷敝钟校骸?、、等,特別是“踰”字有三形:、、[3]512-515綜合《名義》及《敦煌俗字典》中從“俞”之字的寫法,《名義》第一類的寫法在隋唐以降好像更通行些。
(二)缺筆現(xiàn)象
《名義》筆畫橫鉤在運行距離較短且其組成的構(gòu)件不處于顯著位置時,橫鉤常略作撇或點,如在(二九〇上,第二筆)、(二八九下,第六筆)、(二〇三下,第六筆)等字中即如此。(二九〇上、)(二九〇上)中的橫鉤運行距離較長且處于主要位置,一般不會略寫。
柳紅不響。蘇秋琴說:“你擔心什么呢?白天明敢在城里找野女人,我就敢給他戴綠帽子;再說在城里你只要掰掰大腿就是錢,錢來得不要太容易呵。”
(三)連筆現(xiàn)象
當短撇參與的構(gòu)件單獨為字時,筆畫會呈現(xiàn)出一種原態(tài)樣式,例如(二三一上)。但當這一構(gòu)件成為組字構(gòu)件時,撇畫往往會和下一筆連寫,例如(二三一下)、(二三一上)。有時會變形作點畫,如(二三二下)、(二三二下)。(二〇四上)《說文》“反”作形,睡虎地秦簡文字作、[7]42。在文字隸變之后,形變?yōu)閮僧?,如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石尠墓志》)、(《慈慶墓志》)。而《名義》“昄”字之“反”前兩筆書作“”,顯系連筆。(二二七下)字,其左下四點連寫作“一”形,“馬部”下所有的字,其構(gòu)件“馬”之“灬”亦作“一”。(二〇五下)也是四點連寫作“一”形。(一〇三上)、(一〇三上)等字,構(gòu)件“止”的最后一筆和構(gòu)件“匕”的撇畫連寫作“”形。
連筆產(chǎn)生的原因多為快速書寫所致,這一點尤其在抄本、寫本文字中表現(xiàn)明顯。
(四)斷筆現(xiàn)象
(五)簡筆現(xiàn)象
第二層意思是略掉了原有某些筆畫。這里所指的“略掉”指省略的是相同的兩筆或四筆,而且這兩筆或四筆屬于構(gòu)件的一部分,但不是構(gòu)件。因“略掉”的不是一筆,所以我們不看作缺筆。例如(四四上)右上構(gòu)件兩個“貝”的四點畫略作兩點,成“”形;(二六上)上部雙“貝”下的點畫全部略去,文字構(gòu)成變?yōu)椤啊?“”的形式。
《名義》文字受抄寫、國別及時代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一系列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gòu)字時筆畫常連筆
《名義》文字單用時筆畫較正規(guī),但在組合成構(gòu)件構(gòu)造文字時,其筆畫組合連筆情況較多。如上文(二三一上)、(二三一下)、(二三一上)、(二三二下)、(二三二下)等字例。也有連筆書寫日久已約定俗成,致使文字在單用和作為構(gòu)件使用時均作連筆的,如(二二七下)、(二二七下)、(二二八上)、(二二八下)、(二二九上)等,無一例外。
(二)筆畫的兼容性變化
為了字形結(jié)構(gòu)上的兼容及整體上的美感,筆畫會有伸、縮、增、刪等變化。如“永”,其單獨成字時作(一九七下)形,在和“日”構(gòu)成“旭”字時作(一九七下),“永”字撇筆脫,最后一筆捺伸展變形作豎彎鉤。
(三)筆畫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不太固定
《名義》文字處在由隸到楷的不定型的階段。一方面其文字的筆畫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有隸書甚至篆體的影子,另一方面筆畫書寫形態(tài)表現(xiàn)出非系統(tǒng)性一面。
(四)運筆行程在筆畫上有明顯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梁)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
[2]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3]黃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唐)顏元孫.干祿字書[M]\文淵閣四庫全書(22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5]洪鈞陶.草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張穎慧.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2012.
[7]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8]張穎慧.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源流舉隅[J].銅仁學(xué)院學(xué)報,2014,(6).
(責任編輯 白俊騫)(責任校對 張鳳祥)(英文編輯 田興斌)
Strokes Combin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Codex Characters In Zhuanli Wanxiang Mingyi
ZHANG Yinghui
( T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
Abstract:Zhuanli Wanxiang Mingyi, a manuscript, is a lexicon cut out by Japanese Buddhist monk, Konghai, on the base of Yupian.The characters of the book shows some unique phenomena in the combination of strokes. And compared to other forms of characters, the stroke also display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Zhuanli Wanxiang Mingyi, codex, strokes combination and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H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639 (2016) 02-0164-03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國家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點項目“秦漢六朝字形專題研究”(13AZD0504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穎慧(1971-),男,山東鄆城人,教授,文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古文獻、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