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被“遮蔽”的啟蒙
      ——解讀“五四”時期的高一涵

      2016-02-13 02:47:44
      天府新論 2016年2期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

      張 玲

      ?

      被“遮蔽”的啟蒙
      ——解讀“五四”時期的高一涵

      張 玲

      摘要:多年以來,關于“五四”的研究可謂蔚為大觀,但高一涵這個名字似乎一直遺漏在時代的縫隙之中。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高一涵的啟蒙思想多限于法政學內(nèi)部,二是關于高一涵的資料核實困難。但作為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最得力的助手與撰稿人,高一涵對于現(xiàn)代國家的性質(zhì),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人權、民主、自由等問題有著系統(tǒng)而全面的見解,對推動“五四”時期的輿論走向和思想啟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一涵 新文化運動 思想啟蒙 現(xiàn)代國家 平民政治思想

      由《青年雜志》發(fā)軔的新文化運動距今已整一百年。一百年來,學界對這場文化運動的評價可謂眾說紛紜。周策縱先生在《五四運動史》中指出:“五四運動”①是一個復雜現(xiàn)象,“它不是一個單純不變,組織嚴密的運動,而是許多思想紛歧的活動匯合而成,可是其間并非沒有主流”。〔1〕仔細研究其所言主流,這便是1917年前后,“新起的思想界人物,以《新青年》雜志和國立北京大學為中心,團結(jié)他們的力量,發(fā)起新思想和新文化改革”〔2〕,這也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與西方的接觸中覺察到有徹底改革中國文明之必要后的積極舉措。

      只要提及“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甚至和那個年代有關的歷史事件,首先蹦入腦中的便是《新青年》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陳獨秀、胡適、蔡元培、李大釗、周氏兄弟等一大批熟悉的歷史人名,確實,他們是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印跡的偉大的歷史領袖。然而,因歷史記憶的斷裂,又有多少引領一時的人物瞬間便轉(zhuǎn)入了歷史暗夜。單從《青年雜志》首期的作者來看,除陳獨秀外,還有高一涵、李亦民、易白沙、劉叔雅、陳蝦、劉半農(nóng)、蘇曼殊等人,作為《新青年》的重要撰稿人,他們同樣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為這場運動作出了杰出的思想和文化貢獻。我們要更真實地回顧歷史,揭開被遮蔽的歷史真相——這些都是近現(xiàn)代史上繞不過去的重要歷史人物。

      多年來已基本達成共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濫觴,以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為標志,而在《新青年》這一文化陣營中,尤其是創(chuàng)刊伊始,除陳獨秀外,發(fā)表文章最多、份量最重的當屬高一涵。作為陳獨秀的得力助手,他無疑是為這場運動沖鋒陷陣、搖旗吶喊的領軍人物,是思想啟蒙的一員戰(zhàn)將。分析考察高一涵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啟蒙思想,當然將更有助于了解這場運動的真實面貌。筆者通過材料的整理與分析卻發(fā)現(xiàn),多年以來,關于“五四”的研究可謂蔚為大觀,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全方位、多元化、立體化的考察,從性質(zhì)到意義,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主要領軍人物到學生運動等等,但高一涵這個名字似乎一直遺漏在時代的縫隙之中,研究者們對他的關注可謂寥寥,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即使稍有涉獵,也簡而帶過,并未作過多探討。對他的忽略,影響了我們對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整體認識,基于此,本文從思想啟蒙的角度來考察高一涵在“五四”期間的民主啟蒙思想的重要意義。

      (一)

      高一涵,安徽六安人。1912年,27歲的高一涵赴日留學,進入明治大學政治經(jīng)濟科,系統(tǒng)地接受西方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律等方面的教育,這些形成了他對人權、民權、自由、憲政等一系列政治理念的獨特理解。正因如此,他的啟蒙思想也更多局限于法政之學內(nèi)部,他是從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與思想變遷的視角,來關注這場運動。他更多關注的是政治思想,立足于政治而非文化運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忽視了這場運動自身的時代性因素與環(huán)境特征。因而相比較其他的文化運動倡導者,高一涵的思想與言論則更偏向?qū)嶋H的政治改革,正如他所說:“做社會運動,就是做政治運動,做社會事業(yè),也就是做政治事業(yè)。政治生活就是社會生活,社會生活也就是政治生活?!薄?〕其文章更具有學理性,但同時也缺乏了一定的學科思想文化史意義。后期高一涵在接觸馬克思唯物史和經(jīng)濟學原理后,將目光更多地從政治的平等權利移向了經(jīng)濟的平等權利,尤其是對黨政制度的探索。他的全部著作基本都呈現(xiàn)于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如《政治學綱要》、《歐洲政治思想史》、《中國御史制度的沿革》、《中國內(nèi)閣制度的沿革》等。而其本人在30年代后也開始步入政界,逐步遠離學界,與時代思想漸行漸遠,導致日后他的名字在中文學科史和思想史上不大彰顯,逐漸淡出。

      奠定高一涵在新文化運動乃至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地位的,主要是《新青年》時期所刊發(fā)的系列文章,然而在眾多研究者看來,這些文章只不過是響應了陳獨秀的號召,高一涵也許只是陳獨秀思想的一個傳聲筒而已。作為安徽同鄉(xiāng),高一涵的出場一直是與陳獨秀在一起的,從安徽到日本再到北京,從《甲寅》到《新青年》再到《每周評論》,共同的理念與志向,使兩人成為摯友,即使是時任《新青年》的編輯,他的身份也是陳獨秀最得力的助手,給予了陳獨秀最全面的配合。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大談青年的“修身治國之道”,高一涵便在《新青年》上連續(xù)三期發(fā)表文章《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來對青年進行民主啟蒙教育;陳獨秀致力于個人思想解放與地位提高,高一涵便發(fā)表《國家非人生之歸宿》、《讀梁任公革命相續(xù)之原理論》、《樂利主義與人生》等文,關心人生問題,尊重個人,闡述人權,“人格為權利之主,無人格則權利無所寄,無權利則為禽獸、為皂隸,而不得為公民”?!?〕陳獨秀崇尚自由之精神,高一涵便在《自由與自治》、《戴學英國言論自由之權利論》、《讀彌爾的自由論》等文章中大談自由之道。因而在眾多研究者們眼中,或許他只是進一步具體深入地闡發(fā)陳獨秀的思想,執(zhí)行“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為本志之天職”〔5〕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否認,他的身影基本被陳獨秀的巨大光芒所遮蔽,從而忽視了他真正的聲音。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fā),這一時期乃是高一涵思想最為激進的時期,即使是面對革命大潮,高一涵的根本傾向仍為改革而非革命,他關心的依然是中國的政治走向以及民治思想。借鑒西方現(xiàn)代政治思想,結(jié)合中國自身的傳統(tǒng)政治,他建立起自己對于現(xiàn)代政治的理解。作為一名法政學者,他首先反思的是國家主義,在討論國家主權和民權之時,始終離不開對國家法治的關注,強調(diào)依法治國,認為法治是現(xiàn)代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標志之一。由于《新青年》更偏重于思想文化方面內(nèi)容,陳獨秀和李大釗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成為政治評論的言論空間。作為“五四”時期重要的政治刊物,高一涵從《新青年》轉(zhuǎn)戰(zhàn)到《每周評論》,發(fā)表大量的政論性文章,成為主要的撰稿人,據(jù)他自己的回憶:“一九一八年底我們辦一個《每周評論》。經(jīng)常是我們幾個人寫稿?!薄?〕因而高一涵的定位一直是中國現(xiàn)代政治學科體系的重要的奠基者。而以往的研究更局限于學科史內(nèi)部,忽略了各學科間的鏈接以及相互之間的產(chǎn)生的影響,對像高一涵這樣當時很突出但后來較一般甚至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銷聲匿跡的歷史人物,關注不夠。無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新文學運動,中文學科的研究者們更多地是從文化或者文學的視角去看待這場運動的學科史意義,但高一涵的思想始終落實在法政之學內(nèi)部,脫離了文化范疇,也許這是高一涵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被淹沒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因其自身所具備的深厚的西方政治學素養(yǎng),以及在“五四”時期所作出的一系列的政治行為和言論,使得高一涵更多地被認為是一位政治家,而忽視了他的這些思想言行作為“五四”新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對推動“五四”時期的輿論走向和思想啟蒙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及作為民主啟蒙思想運動的先驅(qū)者,為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和歷史進步所作出的建設性意義。

      高一涵長期以來一直被學界忽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其相關材料的查找與核實困難。我們能找到的關于高一涵的資料主要是他發(fā)表在報章雜志中的文章以及高大同先生編著的《高一涵先生年譜》,目前尚無一本他人所撰寫的關于高一涵的回憶錄或者高一涵日記出版,而高一涵本人晚年也極少寫關于自己歷史活動的回憶錄,在僅有的回憶“五四”運動的文章《從“五四”運動中看究竟誰領導革命》、《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中,即使是關聯(lián)到自己的內(nèi)容,也是一筆帶過,這不僅影響到研究者們對高一涵的重視,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實際上,高一涵作為“五四”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學家,“對推進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和‘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對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建構尤其是政治學的建立有著突出的貢獻?!薄?〕甚至有學者聲稱:“要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現(xiàn)代國家理念的傳播,其代表人物卻不是陳獨秀,更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高一涵?!薄?〕如此重要的人物,所受到的關注與其在“五四”中所作出的貢獻卻極不相稱,因此,研究高一涵對于還原歷史真實面貌,推動中國學術史的進一步發(fā)展,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

      1916年,高一涵回國后與李大釗同辦《晨報》,經(jīng)常撰稿《新青年》,并協(xié)辦《每周評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主力軍。提到新文化運動,就不得不提到的一本重要的刊物——《甲寅》,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性刊物,它以民主和科學理論為宗旨,團結(jié)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高一涵、易白沙、陶孟和、劉叔雅等人,而這批人則是《新青年》雜志初期的主要撰稿人,可以說“《甲寅》雜志為《青年雜志》的誕生準備了作者隊伍”,不僅如此,“兩刊的欄目設置幾乎完全相同”、“《甲寅》月刊和《新青年》的發(fā)刊宗旨在思想上脈絡貫通”,甚至《新青年》創(chuàng)刊之初陳獨秀提出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某種程度上也是《甲寅》“政本”精神的一個延續(xù)?!?〕陳萬雄在《“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一書中也指出,“《甲寅雜志》之于《新青年》雜志,在人事在思想言論實有不可忽視的淵源”〔10〕。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甲寅》與《新青年》之間的確有著不可分割的承傳關系,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并作了有力的政治方向的指引。

      1914年5月,章士釗先生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辦《甲寅》雜志(月刊),正在日本留學的高一涵成為《甲寅》的重要撰稿人,并由此結(jié)識了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從那時起他就不斷發(fā)表文章,抨擊時政,意在開啟明智,啟蒙思想。作為民主啟蒙思想家,他在《甲寅》上先后發(fā)表《民國之禰衡》、《民?!贰ⅰ蹲诮虇栴}》等文章,力圖以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來解決中國的制度危機,極力為中國尋找新的出路。對于袁世凱復辟帝制之行為,他強烈反對,并撰稿強烈譴責袁氏之舉,“今袁氏既叛民國而建帝國,則非與我對立與同一國體之下者也,與非立于同一國體下之人言調(diào)和,是與滿清末季欲召革命黨入京組織內(nèi)閣之事相類,而同為無意識之尤。且憲法既絕,不能認革命為法律上之權利,則凡屬革命,自憲法視之,均為叛逆。”〔11〕高一涵認為:“袁之大權,自謂與清廷蛛絲相接,其性質(zhì)不變,行駛之方法亦不變?!币蚨赋觯骸敖裨献猿姓J帝制之日,即為失去總統(tǒng)資格之時,故今日之袁在法僅得謂之叛逆?!薄?2〕在高一涵看來,袁世凱之所以有稱帝之行為,并在思想文化領域大行文化專制主義,主要是因為辛亥革命雖然宣告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jié)束,為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了基本條件,但并未能鏟除封建社會的根基,尊孔讀經(jīng)思想依然盛行,舊文化思想仍然嚴重阻礙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國家的振興?;诖耍钍芪鞣叫滤汲庇绊懙母咭缓?,感到思想啟蒙的迫切需要,立即發(fā)表《宗教問題》一文,抨擊封建主義思想文化,向民眾宣揚科學民主思想,呼吁民眾能夠樹立正確的宗教觀。針對當時社會上不少鼓吹“宗教為人類所必不可無”的孔教文章以及言論,來討論“人類應否終有宗教問題”,他認為“人謂佛家言不可思議,即是佛家怠惰。其言雖逼,要足策人猛省。斯賓塞曰:學之道出于思,由明而誠者也;教之道本乎信,由誠而明者也。然則守漠然之信,何如由厘然之思?”指出諸多民眾將不明事物歸于神秘這一迷信思想的錯誤性,“昔者地雷風火,舉拜為神。今雖四者真因,仍不可得,即象推尋,歸諸物理,不謂設于神意,此理固甚明矣?!薄?3〕高一涵以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論證了人類認知能力不斷進步的科學性,從學理上辨析“宗教”問題,從社會進化角度有力地反擊了當時尊孔復古的言論,從社會進化論、民眾思想解放等角度進一步闡發(fā)了思想啟蒙的重要意義。

      高一涵在批判袁世凱專制主義統(tǒng)治時,認為要言“國利”問題,首先必須對“國家”作出新的闡釋,重建新的國家政權制度。在《民?!罚ǖ谝痪淼谒奶枺┮晃闹?,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現(xiàn)代國家理念,“國家、人民,以性質(zhì)言,則無二體,以權力言,則相互對待……國家職務,在致民于各得其宜,不在代民行其職務。質(zhì)言之,國家為人民之監(jiān)督保護者,而非代理者。”〔14〕這一思想在新文化運動中被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成為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新青年》陣營創(chuàng)建之初啟蒙知識分子們試圖把啟蒙運動限定在思想領域,而不涉及現(xiàn)實政治活動,胡適一直認為,“這個文化運動既然被稱為‘文藝復興運動’,它就應該撇開政治,有意識地為新中國打下一個非政治的(文化)基礎。我們應致力于(研究和解決)我們所認為最基本的有關中國知識、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問題。我并且特地指出我們要‘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15〕可以說,胡適主張的是一條“為文化而文化的路線”〔16〕。但事實證明,這條路線似乎并不是很順暢,以陳獨秀為首的部分啟蒙思想者發(fā)現(xiàn)廣大的民眾缺乏一定的國家觀念和政治觀念,他們往往只關心家事而不問國事,并無心系天下之精神。陳獨秀在《我之愛國主義》一文中指出:“今其國之危亡也,亡之者雖將為強敵,為獨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國民之行為與性質(zhì)。欲圖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國民性質(zhì)行為之改善?!薄?7〕他認為沒有民族的自主、國家的獨立,個人的權利和解放就無法真正實現(xiàn)。因此陳獨秀提出一條為政治而文化的路線,并在《談政治》一文中堅定自己的政治路線:“本志社員中有多數(shù)人向來主張絕口不談政治,我偶爾發(fā)點關于政治的議論,他們都不以為然。但我終不肯取消我的意見。”〔18〕但他“批評時政,非其旨也”〔19〕,其目的并不是落實在純碎的政治上,陳獨秀認為辛亥革命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對民眾進行民主政治思想的宣傳,沒有對他們進行思想啟蒙,因此這場文化運動必須對之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這也是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宗旨所在,即“人權”與“科學”,“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變古之道,而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權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是也?!薄?0〕這是新文化運動高舉的旗幟,也是高一涵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謹遵的宗旨與理念,以“科學”和“人權”為口號,呼吁尊重自由獨立人格和個體價值的啟蒙運動正式拉開序幕。深受西學影響的高一涵,極力主張依世界潮流之趨來進行中國的政治選擇,“然則述西人政治思想之變遷,以為吾國政治思想變遷之引導,誠為今日之急務焉”〔21〕,以西方的政治思想為標榜來改造中國,分別從“國家觀念之變遷”、“樂利主義之變遷”、“民治主義之變遷”等方面來進一步強調(diào)中國進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他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配合陳獨秀從政治到文化、再從文化回到政治的戰(zhàn)略路線,針對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高一涵提出“國家者非人生之歸宿”、“權利亦非人生之歸宿”〔22〕而“國家者,以人生之歸宿為歸宿者也”〔23〕的思想,并撰文《國家非人生之歸宿論》,從國家與人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具體闡釋其“主權在民”的國家觀念,“人民國家有互相對立之資格,國家對于人民有權利,人民對于國家亦有權利。人民對于國家有義務,國家對于人民亦有義務?!薄笆枪薀o人民不成國家,無權利不成人民,無自由不成權利,自由、權利、國家均非人生之歸宿,均不過憑之藉之,以達吾歸宿之所耳。人民藉自由權利以鞏固國家,復藉國家以保護其自由權利為憑藉。就自由權利而言則國家為憑藉,就人民而言則國家自由權利舉為憑藉,人民藉自由權利以求歸宿?!薄?4〕高一涵多次反復強調(diào)人民的重要性,把人民作為闡發(fā)國家的基本依據(jù),要求尊重民眾的政治地位,猛烈抨擊傳統(tǒng)的專制主義,提倡平民政治思想,從而突出了人民權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即是“五四”時期強調(diào)的“人”的地位的提高的最具體的實踐。而這一思想后來也得到了胡適等人的充分肯定與支持。1920 年8月1日,胡適、李大釗與高一涵等人在《晨報》發(fā)表《爭自由的宣言》,聲稱:“我們本不愿意談實際的政治,但是實際的政治卻沒有一時一刻不來妨害我們。自辛亥革命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九個年頭,這九年在假共和政治之下,經(jīng)驗了種種不自由的痛苦?!伪破任覀兊竭@樣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便不得不起一種徹底覺悟,認定政治如果不由人民發(fā)動,斷不會有真共和實現(xiàn)。但是如果想使政治由人民發(fā)動,不得不養(yǎng)成國人自由思想自由評判的真精神的空氣?!边@就是高一涵在他的文章中反復強調(diào)的平民政治思想,呼吁開啟民智、重視人的自由意志的原因所在,而這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重點所強調(diào)的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和精神內(nèi)核。

      1915年,陳獨秀自日本回國,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向高一涵約稿,并“特約先生為其擔綱助陣”〔25〕,高一涵成為《新青年》編輯之一。陳獨秀在發(fā)刊詞《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的修身治國之道,應該追求“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等特點,并自二卷一號將《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進一步明確辦刊宗旨:“國勢陵夷,道衰學弊,后來責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蓋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將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指向青年。針對陳獨秀這一“青年觀”,創(chuàng)刊號上緊接著便刊登高一涵的連載文章《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與陳獨秀的思想進行強烈呼應,文章進一步闡明其主張的共和國家理念,對國民尤其是青年進行民主啟蒙教育:“吾共和精神之能煥然發(fā)揚與否,全視民權之發(fā)揚程度為何如。……我任重道遠之青年,安得不聳起雙肩,自負此責。吾人又安得不以此責,舉而加諸我任重道遠之青年之雙肩也耶?!币虼怂貜娬{(diào)“今日吾輩青年,正當努力以與舊習俗相戰(zhàn),以獨立自重之精神,發(fā)揚小己之能力”〔26〕,落實了《新青年》的定位,無疑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一個最重大的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人”。毫無疑義,新文化運動的崛起,其首要的內(nèi)在動力是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與總結(jié)。一次次的失敗與教訓,使得思想界逐漸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鏟除舊的文化制度,建立一種新的文化秩序,應向西方學習。但對西方的文明與理念,大多國人并不了解,對他們來說可謂“近不知中國之情,遠復不察歐美之實”〔27〕,魯迅曾批評曰:“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學之語,則亦引以為愧?!薄?8〕學習西方,“曰非物質(zhì),曰重個人”,并非僅效仿其物質(zhì),更多在于精神,人的精神。正如魯迅1907年在《文化偏至論》中所提出的“立人”思想:“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29〕,只有“尊個性而張精神”,中國才能“生存兩間,角逐列國”〔30〕?!叭说奈膶W”也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周作人甚至將新文學的本質(zhì)界定為“重新發(fā)現(xiàn)‘人’的一種手段,根本目標在助成人性健全發(fā)展?!薄?1〕啟蒙運動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權、民權、平等、自由”的思想,在整個新文化運動中,新文化的倡導者們對“人”的重視甚至超過了對“科學”的呼吁。在《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伊始,創(chuàng)辦人陳獨秀就特別強調(diào)人權思想在啟蒙中的重要性:“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變古之道,而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權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是也。”〔32〕人權儼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中之重,作為《新青年》陣營中最重要的啟蒙者之一,高一涵也秉承著這一啟蒙思想,以張揚“人”的權利為宗旨,但作為專門接受過西方政治學理論專業(yè)學習的他,不同于《新青年》群體中的其他啟蒙者,他的啟蒙思想更彰顯出獨特的學理性特色。

      高一涵著力宣揚了西方的人權學說,以平等和自由為基礎,建構其理想的人權觀。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人應該具備的第一個品質(zhì)就是“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這里的自由不僅指行為的獨立,更指思想的自由與獨立,不受外界的強力支配,真正獲得人格上的解放。正如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所解釋:“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又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奴他人。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職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薄?3〕同樣,在高一涵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即特此自主自用之資格,惟具有此資格也,故能發(fā)表獨立之意義。此人品之第一義也。”〔34〕必須尊重人的個性與人格的獨立。新文化運動大呼人的解放與自由,尊重人的個性發(fā)展,人既為世界的主體,就要具備人的自主與自由,“顧自由要義,首當自重其品格。所謂品格,即尊重嚴正高潔其情,予人以凜然不可犯之威儀也”〔35〕只因“人格為權利之主,無人格則權利無所寄,無權利則為禽獸、為皂隸,而不得為公民?!薄?6〕高一涵從自己的“人權觀”出發(fā),批評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意識,反對君主專制,“古今萬國,凡國權過大而無一定之界限者,未有不侵及民權”〔37〕,倡導要建立新的人權制度,確定個人對于國家、社會的獨立價值,而國權“僅能支配人類外部行動,決不可干涉人類的思想、感情、信仰?!薄?8〕作為個人,“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39〕。但高一涵的獨立與自由并不是絕對的獨立與自由,他否定“人生來就是絕對獨立的,無論何人,也不能侵犯他獨立自由”〔40〕這一人權說觀點,認為人是“平等的自由”,是以尊重他人人格和自由為基礎的自由,“欲尊重一己之自由,亦必尊重他人之自由。以尊重一己之心推而施諸人人,以養(yǎng)成互相尊重自由權利之習慣,此謂之平等的自由也,發(fā)揚共和精神根本賴此,凡我青年時應以自省也?!薄?1〕與新文化運動的其他啟蒙者不同的是,高一涵在反復強調(diào)自由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自治的重要性。何為“自治”?高一涵在《自治與自由》一文中這樣解釋:“以我克我曰自治,不以他克我曰自由”,自治與自由兩者之間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牽制的一體,“自由乃自治之歸宿,自治實自由之途徑。二者常相得相用,而不可相離。舍自治以求自由,自奴而已,自縛而已矣,北轍而南其轅,寧有能達之時邪?”他反對對獨立人格的壓制,認為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前提下,才能促進人民的獨立自治,這也正是他在“五四”運動中所強調(diào)的共和精神的根本大義。高一涵對于人權觀的闡釋可以說是近代啟蒙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

      1918年《每周評論》創(chuàng)刊,作為“五四”時期的重要刊物,對新文化運動起到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12月22日,該刊首期出版。在創(chuàng)刊詞中,陳獨秀首先聲明:“我們發(fā)行這每周評論的宗旨,也就是‘主張公理,反對強權’八個大字”。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啟發(fā)國民反帝反封建意識,是《每周評論》的重要政治立場,也是此時高一涵的重要思想。針對巴黎和會上對中國山東問題的處理,高一涵堅決主張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陸續(xù)發(fā)表《青島交涉失敗史》(《每周評論》第21號)、《青島問題在歐會中經(jīng)過的情形》(《每周評論》第22號)、《簽字不簽字的害處》(《每周評論》第22號)、《關于膠州和約的修正意見》(《每周評論》第24號)、《和平會議的根本錯誤》(《新青年》第6卷第1號)等文章,揭發(fā)日本的欺騙性質(zhì)以及侵略野心。他對青島問題的披露,有助于國人對日本偽面孔下真相的認知,對激發(fā)國人的反帝斗爭起到了積極的領頭作用,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五四”運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擴展?!拔逅摹睍r期,中國依然處于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高一涵連續(xù)發(fā)表《甚么叫做“國民治憲”》(《每周評論》第4號)、《真真費解的“國民大會”(社論)》(《每周評論》第6號)等文章,甚至直接表明,要“推翻中等以上的階級,打倒軍閥,使全體國民享受幸福,才是現(xiàn)在的社會革命呢”,毫不留情地批判當局。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愛國學生運動爆發(fā),隨即,高一涵在《晨報》上發(fā)表《市民運動的研究》以及《學生事件和國家法律問題》等文章,把鋒芒直指向北洋政府及其統(tǒng)治的法律制度,“像這樣的國家和法律,不許人愛國,不許人保全領土,不許人講公理,不許人談正義,就是對他革命也無法,何能甘心去受他的委屈呢?”〔42〕這些言論揭露了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現(xiàn)實,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的反封建思想和重建民主政治的愿望,對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這樣的言論也進一步激化了之后的暴力革命。

      除上述思想和言論之外,高一涵對“自由主義”的理解、對“共產(chǎn)主義”的認知、對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闡釋以及對現(xiàn)代民主國家建構的努力等等,無一不彰顯了他在“五四”運動和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在這場運動中,他不僅充分利用《新青年》、《每周評論》、《晨報》等輿論平臺,發(fā)表大量文章,抨擊當政,呼吁反帝反封建斗爭,極力宣揚民主啟蒙思想;進入北京大學后,更是以極大的愛國熱情積極投身于各種社會活動,高舉新文化運動的旗幟,為爭取國民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而站在這場運動的最前列奮力搖旗吶喊。尤其是他對于現(xiàn)代民主國家理念、國家性質(zhì)、國家與人民的關系以及相關重大政治命題等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與闡釋,這在當時的新文化陣營中幾乎無人可以與之較衡,這些“國家理念不僅與前代人康有為、梁啟超等大不相同,而且比魯迅、胡適、陳獨秀等人全面和周密”,〔43〕為《新青年》集團彌補了許多不足,為新文化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學理基礎。

      不可否認,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宣揚民主啟蒙思想的重要人物,高一涵在“五四”運動中的某些見解與言論也有囿于時代局限性的一面,這也許也是其在時代發(fā)展中逐漸沉寂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要走近歷史全部真相,就必須走近類似于高一涵這樣的沉寂者們,也許他們身上更能呈現(xiàn)出歷史的另一種面相。揭開時代的面紗,通過這些被“遮蔽”的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挖掘與發(fā)現(xiàn),更能還原真實的歷史現(xiàn)狀,豐富歷史的真實內(nèi)涵,從而對“五四”歷史時期有更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了解。

      參考文獻:

      〔1〕〔2〕周策縱.五四運動史〔M〕.陳永明等譯.岳麓書社,1999.6,7.

      〔3〕高一涵.歡迎中山先生脫離軍政府〔J〕.每周評論,1919,(35).

      〔4〕〔24〕〔36〕〔37〕高一涵.國家非人生之歸宿論〔J〕.新青年,1915,1(4).

      〔5〕〔19〕通信〔J〕.新青年,1915,1(1).

      〔6〕高一涵.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五四運動回憶錄(上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341.

      〔7〕吳漢全.高一涵研究的現(xiàn)狀及今后努力的方向〔J〕.安徽史學,2007,(11).

      〔8〕李新宇.高一涵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國家理念〔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9〕劉桂生.章士釗與《甲寅》月刊和《新青年》〔J〕.百年潮,2000,(10).

      〔10〕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J〕.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2.

      〔11〕〔12〕一涵.國本〔J〕.民彝雜志,1916,1(1).轉(zhuǎn)引自郭雙林,高波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高一涵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60,56-66.

      〔13〕高一涵.宗教問題〔J〕.甲寅,1914,1(4).

      〔14〕高一涵.民?!睯〕.甲寅,1914,1(4).

      〔15〕胡適.五四運動——一場不幸的政治干擾.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譯注).胡適文集(第1冊)〔C〕.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58.

      〔16〕歐陽哲生.新文化的傳統(tǒng)——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121.

      〔17〕任建樹.陳獨秀著作選編(1897-1918)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2.

      〔18〕陳獨秀.談政治〔J〕.新青年,1920,8(1).

      〔20〕〔32〕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J〕.青年雜志,1915,1(1).

      〔21〕高一涵.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變遷〔J〕.新青年,1918,4(1).

      〔22〕高一涵.國家非人生之歸宿論〔J〕.新青年,1915,1(4).

      〔23〕高一涵.樂利主義與人〔J〕.新青年,1916,2(1).

      〔25〕高大同.高一涵先生年譜〔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15.

      〔26〕〔34〕〔35〕〔41〕高一涵.共和國與青年之自覺〔J〕.青年雜志,1915,1(1).

      〔27〕〔28〕〔29〕〔30〕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一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180,179,193,193.

      〔31〕周作人.平民文學〔J〕.每周評論,1919,(5).

      〔33〕陳獨秀.敬告青年〔J〕.青年雜志1915,1(1).

      〔38〕高一涵.非“君師主義”〔J〕.新青年,1918,5(6).

      〔39〕陳獨秀.一九一六年〔J〕.青年雜志,1916,1(5).

      〔40〕高一涵.斯賓塞爾的政治哲學〔J〕.新青年,1919,6(3).

      〔42〕高一涵.學生事件和國家法律〔J〕.晨報,1919,(5).

      〔43〕李新宇.高一涵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國家理念〔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責任編輯:謝蓮碧)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人關于西南邊疆認識的嬗變邊疆

      [作者簡介]張玲,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上海 210097

      [收稿日期]2015-10-01

      猜你喜歡
      新文化運動
      楚怡學校與湖南新文化運動
      新文科建設: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文化運動”
      下篇走向覺醒的文化與精神
      醒獅國學(2019年5期)2019-09-16 04:39:30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立足教材知識,提升歷史素養(yǎng)——近年高考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考點例說
      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SOLO理論指導下的聽評課——以《新文化運動》觀課為例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基于學情設計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新文化運動》為例
      突泉县| 连江县| 贵南县| 洞头县| 吴桥县| 高碑店市| 长子县| 林口县| 寿宁县| 吕梁市| 塔城市| 青神县| 贵州省| 资阳市| 虞城县| 丹东市| 芜湖县| 正定县| 永年县| 麻栗坡县| 莱阳市| 永清县| 克山县| 务川| 荣成市| 台湾省| 顺昌县| 伊通| 彝良县| 新绛县| 凤山县| 视频| 呼玛县| 东阿县| 仪陇县| 芷江| 嘉荫县| 克拉玛依市| 五河县| 枣阳市|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