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浪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關于性別問題存在兩種研究取向:或強調男女兩性之間的相似,或集中在男女兩性的差異上[1]。相似取向強調社會文化的建構作用,而差異取向又稱本質主義,突出個體生物學特征對性別差異的影響。當前,單純強調生物因素作用的觀點越來越受到質疑,更多的研究者認為,生理和社會因素交互地決定著個體的性別行為和角色認同。John Money 和Anke Ehrhardt 綜合考慮了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認為生物基礎引導并制約著男性和女性的發(fā)展,而社會因素也在個體形成性別角色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自我身份認同的研究有兩條線索,一是從個人的、心理學的立場去關注個人與社會間的相互關系,如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另一條是從社會的角度去關注個體身份的形成,如社會認同理論?;诓煌睦碚?,認同分為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吉登斯提出,自我認同不是個體自身特質的組合,而是在一系列的個人經(jīng)歷中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它同時受到個人經(jīng)歷或社會文化的影響[2]。社會認同理論則指出,社會認同是指個體對特定的社會群體存在歸屬感,能感受到作為群體成員帶來的情感和價值意義[3]。
性別認同在許多心理發(fā)展的描述中是一個核心建構,迄今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被定義。Huston(1983)指出以往性別研究結論不一致主要是由概念的定義不同所導致的[4]??茽柌駥⑿詣e認同定義為個體對自身性別狀態(tài)的理解和認知。Schaffer(1996)認為性別認同是指個體能正確指明自己和他人的性別。這類概念主要強調生理認同,另外的研究者則從社會性別的角度來定義性別認同??ǜ研詣e認同看作是個體感知到自己符合固定的文化性別模式的程度。貝姆認為,性別認同是個體內化性別一致性的社會壓力的程度[5]。
在國外研究者的基礎上,中國人也相繼提出了性別認同的概念。林崇德[6]認為,性別角色認同是指個體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符合社會性別期望的態(tài)度、行為和價值觀,最后發(fā)展成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周運清[7]認為,性別認同有兩個方面:內在性和外在性,前者是指個體對自身生理性別的認知;后者是指根據(jù)性身份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應的性別行為。
心理分析理論假設了男性生殖器在性別認同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兩性性別認同的發(fā)展模式不同。男性因閹割焦慮而放棄戀母情結,通過認同父親將社會準則轉化形成超我。女性最初因陰莖妒羨認同父親,愿望受挫時轉而認同母親。這一理論基于生物學的差異,夸大了陰莖崇拜,認為男性才是主體,女性只是有缺陷的邊緣性人群。
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了個體性別認同形成的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一是父母及他人對個體性別行為的直接強化;二是個體對同性榜樣的觀察及模仿。社會學習理論只強調了性別認同過程中外顯行為的可塑造性,而忽視了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動。
認知發(fā)展理論討論了兒童性別概念的形成??茽柌裰赋?,性別認同是兒童掌握性別的基本組織者,一旦個體形成性別認同,就會獲得與之對應的穩(wěn)定的性別信念,并表現(xiàn)出一致的行為。這一理論在生理性別的基礎上,強調了個體內部認知因素與主體能動性的作用。
性別圖式理論認為,在個體的大腦中存在關于性別的圖式,對個體的行為和思維產(chǎn)生直接影響。性別圖式負責信息的組織,搜索并匹配與圖式一致的信息,忽視或轉化與圖式不一致的信息。
該理論認為,性別認同的影響因素包括家長的性別和家庭結構。Johnson 提出,父親和母親在兒童性認同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嬰兒時期主要是形成對母性角色的認同。到了兒童時期父親角色對性別認同起重要作用,使兒童形成社會性別規(guī)范。
米德通過在三個原始部落中的調查發(fā)現(xiàn),兩性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的不同不是由生理結構的不同決定的,而與部落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其中男人和女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形成成年后的性格和構成鮮明的性別差異的最重要的因素。這種文化影響的機制是,在一種社會結構中,文化通過內化為一種社會標準,自個體出生就對其施加影響,使得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為適應環(huán)境而按其標準行事??傊?,是社會規(guī)范規(guī)定了人的品性,而非性別。
Egan 和Perry[8]通過人們對一系列有關性別問題的回答,總結出了性別認同的五個主要成分:成員資格知識(建立在性別分類基礎上對成員資格的知識);性別典型性(個體感覺到的自己是性別分類里典型成員的程度);性別滿意度(個體對被分配的性別的滿意程度);感覺到的性別一致性的壓力(個體感覺到的來自父母、同伴以及自身與性別刻板印象保持一致性的壓力);內群體偏愛(個體相信自己的性別優(yōu)于異性的程度)。
性別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身性別的認知和評價[9],而性別認同是它的一個主要成分。以往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測量性別自我概念,一是外顯的性別角色類型的測量,二是性別自我概念的外顯和內隱雙重結構的探索。
在雙性化的概念提出以前,研究者普遍認為,性別角色是一個以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為兩極的一維結構。直到Rossi 指出,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相互獨立,個體可同時擁有二者。貝姆根據(jù)雙性化的概念,在符合社會期望的性別特質詞匯中選取詞匯,進而編制了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隨后中國學者陸續(xù)引進并按照相同的模式編制了適合中國人自己的性別角色量表。目前國內用的比較多的性別角色量表有錢銘怡[10]和劉電芝[11]分別編制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以及王登峰[12]編制的中國人性別角色量表。
錢銘怡的量表增加了負性量表,考慮了社會贊許性的影響,但同時增加了被試的負擔。劉電芝的量表在選詞時綜合了BSRI、CSRI 和中國人人格量表中的詞匯,最終確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分別體現(xiàn)出男性的 “工具性” 特質和女性的 “表達性”特質。王登峰的量表并不局限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可以用來測定各個年齡階段的個體的性別角色類型。
考慮到自我矯飾等因素對外顯測驗的影響,研究者開始將內隱聯(lián)想測驗的方法應用在性別自我概念的研究中。
蔡華儉[13]等通過外顯的自陳式量表和內隱聯(lián)想測驗表明,性別自我概念包含內隱和外顯雙重結構,內隱結構只有一個維度,它的兩極分別是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外顯結構則包含男性正性特質——女性負性特質和男性負性特質——女性正性特質兩個維度,二者相互獨立。劉亞平[14]等通過相同的方法,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結果。兩人的實驗一致說明,性別自我概念存在相互獨立的內隱和外顯的雙重結構。
國外研究者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性別焦慮癥的成因、治療及其對行為的影響上。在性別認同障礙的個體身上存在著對生理性別的苦惱不安、與生理性別相關的社會角色所帶來的壓力、生殖解剖與性別認同在主觀經(jīng)驗上不一致等現(xiàn)象。Alavi[15]比較了跨性別者與正常男女的性別認同,結果發(fā)現(xiàn),女變男的個體比正常男性更缺少女性化,男變女的個體同正常女性一樣,甚至更女性化,即性別認同障礙的個體在性別的再建構過程中,徹底認同他們所希望的性別角色,甚至更夸張。
縱觀國外研究,研究對象大部分是臨床人群,更多的是對性別焦慮癥進行診斷,而很少去考察正常人的性別認同。先前研究大多使用了在男性和女性上彼此分離的問卷,因此阻隔了個體同時作為男人和女人的性別認同的評定??傊?,評估性別焦慮癥而非性別認同、只強調臨床群體和二元對立的性別認同的評估,這些都忽視了正常人多樣的、非二分的性別經(jīng)驗。正如Joel 等人針對正常個體性別認同情況的研究表明的那樣,當前將性別認同看作是二元單一的觀點并沒有反應大多數(shù)正常個體的性別經(jīng)驗。要重建一種新的性別范式,以強調和允許性別認同經(jīng)驗的多樣性和流動性[16]。
在中國,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性別認同,桂守才[17]對大學生自我認同感的調查發(fā)現(xiàn),性別認同在自我認同的各個維度上程度最高且存在性別差異,表現(xiàn)為男生比女生更加滿意于自己的性別。但是也有一些研究運用內隱聯(lián)想測驗得到了相反的結論。王濤[18]和唐艷超[19]的研究表明,在外顯層面上,兩性被試都積極評價自己的性別角色;在內隱態(tài)度上,男女大學生均表現(xiàn)了內群體偏差,對同性的評價顯著高于對異性的評價,且女生的內群體偏愛趨勢更明顯,即在內隱層面女性群體比男性群體更加偏愛自己的性別角色。
性別認同不僅在男女兩性中存在性別差異,在單純以女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不同。特別是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的女性美德與現(xiàn)代平等多元文化的雙重影響下,女大學生和女性碩博生表現(xiàn)了不同的性別認同。朱曉映[20]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在性別認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對身份意識 “不可名狀” 的困惑,經(jīng)常感受到人際焦慮和成功焦慮,同時在她們身上還存在著自信和自卑、獨立和孤僻并存的矛盾。龍妮[21]通過訪談10 位高學歷女性(碩博生)發(fā)現(xiàn),受訪者整體性別認同程度較高。社會文化塑造了她們具有女性特質的性別認同,同時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她們對自我的追求與認知卻又不限于傳統(tǒng)的女性性別特征。
性別認同是一個貫穿一生、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國內外研究者都試圖通過訪談法來解釋性別認同的發(fā)展階段。Downing 與Rous(1985)最早提出了女性主義認同發(fā)展階段論,分為五個階段。一是被動接受:接受傳統(tǒng)的性別刻板印象;二是揭露期:出現(xiàn)矛盾或危機,開始關注;三是嵌入/發(fā)散期:根據(jù)經(jīng)驗反思自己的性別詮釋參考架構;四是整合期:通過思考超越傳統(tǒng)并作出決定;五是積極投入期:按照新建立的性別認同來行動。性別認同的過程并非是這五個階段的單向發(fā)展,而是不斷地循環(huán)過程。Helms 在1990 年也提出了四階段論,分別為遭遇前、遭遇、沉浸——再出發(fā)和內化。這些模式都大致描述了女性從無意識的接受傳統(tǒng)性別角色到經(jīng)歷困惑沖突,最后經(jīng)過反思形成并內化性別認同的過程。
以同性戀和變性人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身份認同發(fā)展階段。Cass[22]提出了同性戀個體性別認同發(fā)展的六個階段。一是困惑期:對自己的與眾不同感到困惑,性傾向開始個性化;二是比較期:懷疑自己是同性戀,關注信息以求證;三是容忍期:確認自己是同性戀,積極接觸同類群體;四是接受期:接受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并對部分人暴露身份;五是驕傲期:對自己的身份感到驕傲,活躍在同性戀群體中;六是整合期:不再敵對異性戀,性傾向與自我達到統(tǒng)一。
Nuno 和Carla[23]探討了變性人的性別認同的各個階段及其誘發(fā)因素。大致經(jīng)歷了五個階段:一是身份混亂和性別差異意識的增強;二是尋找解釋和標簽:探索認同;三是決定何時該做什么:探索選擇;四是接受性別認同:執(zhí)行新的社會認同和改變生理性別;五是認同的鞏固和內化。其中在各個階段分別有不同的誘發(fā)因素導致進入下一階段。
在中國,陳曉瑜[24]和馬川[25]分別考察了青春期女生性別認同發(fā)展的概況。前者研究發(fā)現(xiàn),處于這一時期的女生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規(guī)范的認同度不高,但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她們會從最初的排斥到被迫接受,最終會自覺內化。馬川的結果表明,3-12 年級女生性別同一性發(fā)展經(jīng)歷了性別原型和規(guī)則調節(jié)、自主選擇、女性化發(fā)展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并存發(fā)展,再到以雙性化發(fā)展為主的發(fā)展軌跡。黃海艷[26]以女博士為研究對象,描繪了性別認同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一開始受學校、家庭、同輩群體等的影響,女性會無意識地被動接受性別刻板印象,在經(jīng)歷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后,促成了性別意識的覺醒。
王中杰[27]對男同性戀大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在兒童期存在無意識的非典型性性別偏好和行為、到了青春期開始出現(xiàn)同性情感困惑,由此引發(fā)了主動探索,及至成年期接受并認定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王冬[28]探索了雙性戀個體身份認同的主要階段及影響因素,包括一是探索期:感到困惑;二是接受期:初步認同;三是維持期:存在壓力;四是超越期:整合身份四個階段。在整個過程中,有家庭、個人經(jīng)歷、學校及社會文化等因素會對性別認同產(chǎn)生影響。
當前性別認同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概念模糊。不同的研究者對同一概念有不同的關注點,這就造成了與性別相關的各種概念間內涵和外延的邊界不定,沒有一個統(tǒng)一可量化的操作性定義。二是研究工具。當前的性別角色量表在編制上大多基于性別二分的觀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暗示傾向。三是研究對象。關于性別認同的研究國外多是針對性別認同障礙的個體,國內主要針對女性或同性戀等弱勢群體,未來的研究可擴大樣本群體,探討各個群體多樣的性別經(jīng)驗。四是研究方法。運用不同的方法,如外顯測量和內隱測驗得出的結論有差異或者截然相反,有待后續(xù)研究的證實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