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云南外事外語職業(yè)學院,云南昆明651700)
?
淺析儒家思想中的德育理念對中國高校學生道德教育啟示
姚瑤
(云南外事外語職業(yè)學院,云南昆明651700)
[摘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面臨著文化多樣性、價值觀多樣性、不良網(wǎng)絡信息以及反對馬克思主義思潮等巨大的挑戰(zhàn)。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我們更應該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根基,結合儒家思想當中的德育理念,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儒家思想;德育理念;道德教育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后數(shù)次在公開場合發(fā)表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講話,全面地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背景、思想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歷了出現(xiàn)了多種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不斷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順應中國社會發(fā)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fā)展更新,因而是極具生命力的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儒家思想當中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視個體情感教育以及在知、情、意、行各個階段的轉化和融合。這種德育教育的理念在歷史的印證中,顯示出在德育教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將儒家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理念融入到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當中去,有利于解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孔子的《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全書可以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儒學當中德育教育的經(jīng)典之作。從儒學當中吸取智慧,從知、情、意、行的角度來探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習總書記的這一行動向全世界展示和傳遞了中華民族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堅強決心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绷晻浀闹v話充分闡述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這幾個層次的整體性,揭示了道德建設在興國立人方面的重要價值。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的重要地位。“立德樹人”德是放在首位的,只有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為個人、為社會、為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重視德育教育,并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和意義,因此,從儒家思想當中學習經(jīng)典的德育理念,對高校學生的道德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正如胡適所說,“孔子指出一種理想的模范,作為社會及個人標準,使人擬知而后言,儀之而后動。他平日所說‘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標準”。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德育教育當中應十分重視君子人格的塑造。孔子在《論語·季氏》當中認為君子應該“三戒(戒色、戒斗、戒得)”、“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矣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從孔子的觀點當中我們看到,孔子對于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的認知要求是非常清楚的。在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上,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發(fā)展了具體的仁愛教育的理論,即“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孝悌為仁之本”等。
當今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素質(zhì)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發(fā)展當中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相對穩(wěn)定的思維模式、心理規(guī)范和人格模式,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文化本身還具有同化的作用,能夠在人們共同的生活與工作中涂抹上“底色”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審美觀、是非觀、善惡觀,引領社會群體實現(xiàn)共同的價值取向。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中所提到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課程當中,如果能夠從孔子德育教育的理念講起,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借鑒孔子的“君子“理論,提升個人品行,同時也能讓學生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智慧結晶,激發(fā)愛國情緒。
針對當今社會當中年輕人的奢靡之風和享樂之風盛行的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評價個體行為的準繩,在表象層面上體現(xiàn)為主體判斷客體有無價值、價值多寡的尺度,在深層次上表現(xiàn)為價值取向與價值追求。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價值觀較為穩(wěn)定且持久地引導著人們關于好壞得失、善惡美丑等價值與選擇。關于價值觀的樹立和培養(yǎng),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的難點之一。當今高校當中的年輕學子都是富有朝氣、個性十足的一代,對于這樣一群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來說,道德教育應采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讓學生有所感悟。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重視學生道德情感的陶冶,孔子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知之到好之,從好之到樂之的過程,是情感由低到高的過程,儒家思想注重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自己的情感主動性,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就是是情感認同的過程。
對高校學子的道德教育過程,就是動之以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抓住情感因素,推動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因。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誠地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交友和身心健康等問題。從情感的角度拉近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知到關心和關愛。同時時刻謹記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和影響每一位年輕學子??傊赖陆逃龖⒃谄降群妥鹬氐幕A之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從而培養(yǎng)學生成為高尚的人。
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認為,人生有三大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穿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王國維先生的話中,我們體會出人生境界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外在到內(nèi)心的過程。同儒家思想所說一致,儒家思想認為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應該只追求物質(zhì)的滿足,還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能只去追求功利性的東西,而應該去崇尚更高層次的“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培養(yǎng)學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儒家思想認為一個人只有具備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意志,才能攀登人生的高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錘煉學生堅強的意志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的,我們要借鑒孔子的“克己內(nèi)省”的道德修煉方法,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及時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心里需求和道德標準的變化,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引導大學生進行經(jīng)常性的自我反省,啟發(fā)大學的道德覺悟,使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視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大學生自我學習的潛能。
儒家思想當中孔子特別重視弟子的德行教育??鬃诱f:“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知識文化的傳播,而行、忠、信都是德行的教育。儒家思想當中鼓勵學生“言必行、行必果”,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是道德養(yǎng)成的基本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成果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行動當中,通過知識的傳承、情感的培養(yǎng)、意志的錘煉,最終在行動當中有所體現(xiàn)。
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關鍵在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是否能真正踐行德育思想中的思想內(nèi)核,是否能腳踏實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發(fā)揮到實際生活當中。李大釗說:“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做踏實的功夫。以此態(tài)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tài)度做事,則功業(yè)可就?!比寮宜枷氘斨辛己玫男袨榘ǎ汗?、寬、信、敏、惠、公。它的含義是指:(1)恭則不侮——神情莊重則不會受人侮辱;(2)寬則得眾——款后者能受人擁戴和追隨而得到民心;(3)信則人任焉——誠信就能夠受人倚仗和被人信任、信賴;(4)敏則有功——勤敏就能夠建立功業(yè),有成績和成就;(5)惠則足以使人——慈惠者就可以役使和指揮他人;(6)公則下屬高興,愿意追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將知、情、意要全部落腳在行動當中去培養(yǎng)學生。高??梢酝ㄟ^采取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播放影片的方式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結合黨日、團日活動,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心。
李澤厚指出:“儒家思想對于我們的民族文化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論語》當中的思想、道理、法則已經(jīng)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廣為傳播,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習慣成自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觀點體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就是將“知、情、意、行”結合起來,統(tǒng)一到德育教育的旗幟之下。道德認知教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化的核心要素;道德意志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道德行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因此,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當中的積極因素,是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1-29.
[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8,86.
[3]孔憲峰.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局出版社,2013.
[4]康晨霖.論個體價值觀形成中的非理性因素[D].北京交通大學,2007:8.
[5]楊伯峻.論語譯著[M].北京:中華書局,1980:83,93.
[6]胡建.李大釗箴言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4.
[7]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046(2016)2-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