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吉彬
(淄博張店建橋?qū)嶒瀸W校,山東 淄博 255000)
?
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管窺
丁吉彬
(淄博張店建橋?qū)嶒瀸W校,山東 淄博 255000)
把學生當成容納知識的倉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用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這種觀點早已受到普遍的批判。然而,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這種情況仍大量存在著。教師是實施素質(zhì)型教學的根本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倉庫型教學為素質(zhì)型教學,開拓初中語文教學的新境界。接下來,我們從“教”與“學”兩個維度來分析走上素質(zhì)型教學軌道的策略。
倉庫;素質(zhì);語文教學
把學生當成容納知識的倉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用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是看向?qū)W生灌輸了多少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考了多少分。這種傳統(tǒng)的倉庫型教學模式早已受到普遍的批判。然而,這種情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大量地存在著。我們?nèi)允沁^分重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語文學科內(nèi)在的人文美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這樣的語文教學,只是注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另外一個屬性——人文性。
“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是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知識經(jīng)濟正撲面而來,初中語文教學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存在著許多機遇。怎樣才能切實走上素質(zhì)型教學的軌道?筆者想從“教”與“學”兩個維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 授人以漁——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中“教”的高境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中國教育史源遠流長,幾千年前我們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論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diào):“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生學?!盵1](P23)可是,初中語文教學仍在很大程度上與此相悖?!罢n堂上僅重視學生聽課,把課本教‘死’——課后只要求學生完成小山似的作業(yè),所謂‘水多了泡倒墻’——只關心學生考了多少分,成績惟一?!睆哪撤N意義上說,這仍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軌跡。
教學最忌一葉障目,教師的眼睛不能只盯著成績,而應該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追求教的高境界。我們認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歸宿應該是人,是人性全面、自由地發(fā)展。學生通過對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要素的整合,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為自己一生的發(fā)展奠基。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有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是王國維先生所談的人生高境界,其實也是教師“教”的高境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高境界與人生的高境界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感悟語文的人文美,體味生命的多姿多彩,從而激發(fā)起熱愛生活的情感。
比如,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jīng)>》《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祖父、后園和我》《爸爸的花兒落了》等篇幅較長的寫人敘事的課文時,讀書這個環(huán)節(jié)往往做得不夠。面對這樣文質(zhì)兼美且極具文學價值的作品,我們?nèi)绻麅H限于引導學生掌握生字詞、把握文意、理清層次、分析人物形象、領悟?qū)懽魇址?、理解文章主旨,我們的教學基本是走在功利化的“康莊大道”上。這樣的做法,恐怕只能對考試有幫助,對學生的成長未必能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不妨先來引導學生反反復復地讀課文,朗讀、默讀、同桌對讀、分角色讀、舉行讀書比賽等等,有些段落應達到熟讀成誦的水平。如此,學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領略文章內(nèi)容的人文美——感悟熾熱的真情,體悟人性的溫暖,提升審美的境界。這就能為分析人物形象、領悟?qū)懽魇址?、理解文章主旨等切實作好鋪墊,為語文學習打好根基。
當然,除去各種朗讀,我們還應該帶領學生走進作家生活的時代、社會,以及家庭,感受作家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學生才極有可能走進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的世界。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走上未來的理解語文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授人以漁,教師不必喋喋不休地講解,就能較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健康的審美情感、積極的人生觀,以及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同時,教師也能夠進一步認識初中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不斷超越自我,使教學境界得到提升。
(二)以學促教——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正確抉擇
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是一個人成為有意義的社會人的重要基礎。另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依然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學習并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只有這樣,才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跟得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常講常新。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是“學習化社會”,國際教育委員會把“學會學習”作為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2],不具備這種品質(zhì)的教師怕是很難培養(yǎng)出“學會學習”的學生。
信息時代,知識日新月異,教師扮演的“知識壟斷者”的地位早已不復存在。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就不能深刻理解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其結(jié)果或者是日復一日地重復自己,或者是“墻頭草,隨風倒”,喪失教學中的自我。不錯,語文課本中的經(jīng)典,是屬于過去的,但并不表明語文課是老古董,我們的語文課應該充滿現(xiàn)代氣息和人文關懷。
除了讀教育名著外,在教學相關文章時,我們還應該有針對性地選讀名家的相關篇目。比如,在學習賈平凹的《落葉》,王鼎鈞的《那樹》,張抗抗的《地下森林斷想》等說理性較強的課文時,倘若僅局限于課文本身,對文本的解讀就會失之于淺薄。我們不妨引導學生跳出教材,與他們一起再來選讀賈平凹的《對月》《丑石》《天上的星星》,王鼎鈞的《一方陽光》《中國在我墻上》《紅石榴》,張抗抗的《天山向日葵》《窗前的樹》《埃菲爾塔沉思》等篇目。這樣往往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開闊其視野,對相關作家作品形成立體的認識,把課文中的“理趣”理解得更深刻,從而讓課堂學習充滿張力。對于教師而言,我們能夠把教材“吃”得更加透徹,讓課堂教學切實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學過程興味盎然,達到以學促教的目的。
倘若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僅限于教學課本,課堂教學很有可能會變成“盲人摸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就只能陷在傳統(tǒng)的倉庫型教學泥沼中不能自拔。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初中語文教師絕不能再做迂腐的私塾先生,而應該以開闊的目光學習知識,以學促教、正確抉擇,積極實踐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
(一)民主平等——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境界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現(xiàn)由學科知識本位到育人發(fā)展本位的轉(zhuǎn)移,真正成為以人為本的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成果最終要由培養(yǎng)的人才體現(xiàn)出來。
實踐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首先要求尊重學生。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話,而應體現(xiàn)在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教師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仙。倘若我們高高在上,做孤家寡人,呆板地要求學生洗耳恭聽,他們扮演的角色就只能是低劣的小倉庫。毫無疑問,學生智慧的火花將被熄滅,創(chuàng)新的精神將被扼殺,我們也就只能在傳統(tǒng)教學的泥沼中掙扎。
在教學活動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積極探索等主體性人格素質(zh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矛盾焦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盵3]
例如,在學習《故鄉(xiāng)》這篇小說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星期天去一趟農(nóng)貿(mào)市場,留心觀察普通人買東西時是如何討價還價的。這樣的作業(yè)對于深刻理解小說中“楊二嫂”的形象幫助比較大。下面是一段課堂實錄:
師:楊二嫂勢利、庸俗,是一個愛占人便宜的小市民。但是,這樣的理解總讓人覺得缺點什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你在農(nóng)貿(mào)市場的見聞,有沒有遇到過像楊二嫂那樣的人。
生1:我遇到了一位60多歲的奶奶買雞蛋,這位老人衣著比較整潔,不像是貧窮的人??墒牵思屹u9元錢一斤的山雞蛋,她站在那兒死纏硬磨,硬是17元錢買了2斤,還又強硬地拿了人家一個雞蛋作添頭。她跟楊二嫂有一點相似,愛占小便宜。
生2:我遇見了一位50多歲的奶奶用嬰兒車推著小孫子去買“圣女果”,人家要3.5元一斤,她講價到了3元一斤,買了5元錢的“圣女果”,還又趁人家不注意抓了幾個,惹得賣“圣女果”的商販很不高興。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就是一個“楊二嫂”。
……
師: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并不缺乏“楊二嫂”式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當今社會“楊二嫂”仍然具有代表性。
這樣的課堂更好地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 使文章內(nèi)容更接地氣,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展開探究,進而把文章學得更加深刻。
放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余時間,我們都要以平等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引導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一種學習的高境界,值得我們探討。
(二)實踐求知——素質(zhì)型語文教學中學習方式的根本轉(zhuǎn)變
呂叔湘先生曾說:“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盵4]教會學生能動腦筋思考,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就意味著知識內(nèi)化為思維品質(zhì),這是學生終身受用的一種智慧。
語文是中學階段最為復雜的一門學科,其工具性決定了它在學生學習中應處于核心地位??墒牵S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卻對語文學習感到乏味,甚至逐步喪失信心。我們不妨從學習能力形成的角度來找一下原因。
人的能力是怎樣形成的呢?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實踐。初中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不是教會的,只能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頭腦都是需要被教師點燃的蠟燭,我們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求知,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p>
例如,在學習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領會“用生活中典型的小事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是教學重點之一。用“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xiàn)了母親什么品性”這樣的問題來引領課堂教學,固然不錯。但是,這樣的課堂是有較大欠缺的。我們不妨先引導學生來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拿自己的作文與課文形成比較閱讀。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踐性作業(yè),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下面是筆者的一段課堂實錄:
師:請一名同學來讀一讀自己的作文,然后大家來說一說他的作文是如何表現(xiàn)母親品性的。
生A:讀自己的作文。
生B:我覺得A同學的作文是在泛泛地記敘關于母親的事情,缺少細節(jié),有點籠統(tǒng)。
生C:我覺得A同學的作文議論性文字太多,在反復地談母親的優(yōu)良品質(zhì),但是沒有生動的事例。
師:那么,課文是如何來表現(xiàn)母親品性的呢?
生D:課文通過具體的小事來表現(xiàn)母親的品性,敘述得比較生動。
生E:課文在敘述關于母親的小事時,有細節(jié)描寫,母親的語言、動作顯得很真實,很感人。
……
師:對,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用生活中典型的小事來表現(xiàn)母親的品質(zhì),我們的作文也需要這樣寫。
南宋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睆恼n堂上學來的知識、方法,要形成能力,應該付諸實踐。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實踐素質(zhì)型教學,精心設計作業(yè)練習,潛心研究課堂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己梳理自己的頭”,非常重要。如此,從尋找問題,到解答問題,再到應用創(chuàng)新,學生就能找到一把關于語文學習的鑰匙。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揚棄倉庫型模式,全面實施素質(zhì)型教學,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與學的關系,揚棄陳舊的教學思想,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只要我們勇于探索,積極實踐,就一定能夠開拓素質(zhì)型初中語文教學的高境界。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李志紅)
Treating students as the storehouse receiving knowledge, the main task of teaching is to fill students’ brains with knowledge. This view has long been widely criticized. However, in Chinese clas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situation still abounds. As teachers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implementing quality-based teaching, students are masters of learning, we should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ransform storehouse teaching into quality teaching to open up a new realm of Chinese teaching. Besides, we try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for quality-based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dimensions of “teaching” and “l(fā)earning”.
storehouse; 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2016-03-16
丁吉彬(1973-),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建橋?qū)嶒瀸W校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G648.8
A
(2016)03-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