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研究
江蘇 王丹鳳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然而,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不容樂觀,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加強初中語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一)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學方法拖后腿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師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變一言堂的授課形式為多言堂的民主課堂。一言堂的授課形式,由于缺少了師生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xiàn),缺少師生互動,填鴨式的結果是教學質量并沒有提高,學生學得吃力,教師教得費勁。
(二)對語文學科教學理念把握不到位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處理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分隔了三維目標之間的骨肉以及靈魂的關系,使得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很好地結合甚至對立起來。造成語文學科教學的誤區(qū),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導致素質教育的目標無法真正落實。
(三)你語文教材本身設置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變化,教材的內容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緊隨時代的腳步。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性的人文學科,是具有人文性的,二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卻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分隔開來,形成語文學科的兩面性。初中語文學科的開設,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其中選取的作品應該成為時代學習的典型范例。然而,這些選材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學生為了完成考試的目標,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死記硬背,這樣產生的后果是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厭倦。
(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合理的設置的影響
初中語文閱讀的正確理念還未真正形成。原有的舊的閱讀模式是,先由教師給出閱讀的思路,讓學生照著文章的生字詞,在此基礎上再劃分文章的段落,寫出段落大意,最后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陳舊的閱讀模式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有整體——具體——整體的閱讀思路。在錯誤的閱讀教學指導下,會造成學生對課文的片面理解,無法把握課文的全局。
(五)初中語文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
素質教育雖然已經提出多年,但衡量教師語文教學水平的標準依然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即使是一分之差也要把教師和學生分出個三六九等來。通過等級來評定業(yè)績和績效。在這種教學理念的管理下,教師會更加重視客觀內容的教學,忽略主觀性內容的教學。例如,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加重視語文的生字詞的默寫,因為這是客觀的東西,好檢查,一評估好得分。而對于課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作文寫作能力等主觀性強的內容,由于不好檢查也不容易判斷,而且見效也很慢,往往會受到教師的冷遇。這種偏愛標準答案的語文教學,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影響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應該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與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關系。教師要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受理素質教育的思想。當前應試教育在教師中依然盛行,學生的學習就是為了中考,為了得到高分的觀念依然存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好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其次改變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來改變課堂的教學結構,從而探索出新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應該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質疑,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主動的學習方式。再次,為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基礎。,教師要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要和學生形成平等的人格。只有在平等的主體地位上來討論問題,學生才能夠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二)教師的素質是影響初中生語文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初中語文教師的素質如何,是影響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素質教育的目標能否達成關鍵在于初中的語文教師。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修養(yǎng)。但是往往受到地域和條件的限制,能夠有機會參加語文各種先進教育理念研討會的學習機會的只有那么幾個人,大部分的教師無法通過這途徑來實現(xiàn)提高自己語文素質的提升。同時,幾個參加語文教學研討會提高了自己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語文教師,也未必能夠吃透理念,然后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貫徹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形成群體效應達到提升全體教師教學理念的帶動作用。但是目前的網絡資源非常發(fā)達,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
(三)深化課程改革高度重視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學習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不要人為地割裂兩者之間的血肉關系,要把語文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沒有語文知識的學習來談人文素養(yǎng),就像空中樓閣。人文素養(yǎng)就沒有了根基,如果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學習沒有了人文素養(yǎng),人就變成知識的容器,失去生命的色彩。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讓學生分享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秀的文化,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
(四)改變過去的應試教育的觀念,建立大的語文教學觀
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主,改變過去的教育觀念,建立新的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課程觀念。將過去那種割裂文本的分析式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淘汰掉,采用聽說讀寫相結合的體化的語文學習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來進行設計一些獨特的交流活動,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可以讓學生自由平等的交流討論發(fā)言的機會,甚至勇于質疑課本中的觀點和老師的看法,讓學生感受感想敢質疑。教師隨時給予學生關注和點撥,引導她們深入的討論,打開她們思維的局限,引導她們感悟和反思。
總之,初中語文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地開闊思路,轉變觀念,提倡新的解決的辦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洪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