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娜麗 胡志強
丹麥中小學教學運用ICT的實踐及特征研究*
喬娜麗胡志強
信息化以及新型學習理論的興起,推動了丹麥基礎教育的改革及ICT在教學中的應用。當前,ICT的應用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師培訓等多個層面和領域,并且呈現出政府主導并財政支持、全面規(guī)劃和逐步推進、社會參與及多方合作的特征。
ICT;丹麥;中小學教學
丹麥是典型的高收入福利國家,以先進的科技和優(yōu)質的教育作為雄厚的支撐。當前,國內外對丹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方面,而對于其中小學教育,尤其是教學中引用信息通訊技術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大數據運用的背景下,研究丹麥中小學中ICT應用的情況,不僅能對教育信息化的“北歐模式”有所管窺,對于我國的教育信息化進程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信息化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從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及1969年阿帕網(ARPA net)正式啟用,以計算機為核心、以網絡為媒介的信息通訊技術蓬勃發(fā)展。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它使世界變得更為平坦,使人們的交流、分享更為便捷。信息通訊技術不斷推動“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知識社會”轉型,不僅促進了商業(yè)、制造業(yè)、服務業(yè)、醫(yī)療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對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發(fā)起了挑戰(zhàn),教育領域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早在1997年,丹麥教育部就明確表示: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知識和信息越來越成為溝通和取勝的關鍵,于是教育越發(fā)重要。根據其改革文件和派爾格洛姆的觀點,丹麥教育必須在教育結構、教育目標、教學形式、教學組織、教師角色、教學空間、學習過程七大方面進行調整和革新,以幫助其從工業(yè)社會順利過渡到信息社會[1]。
2.新型學習理論倡導教學革新
信息通訊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在技術層面提升教育的質量水平,同時也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模式的探討和更新。新型學習理論,如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都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行為主義學習觀強調環(huán)境與條件的刺激和強化,學習是行為改變的結果,而學習軟件則可以通過程序教學,指導學生進行自學[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注重學習者內在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其關鍵要素為注意、知覺、編碼、記憶、提取及應用,信息通信技術能夠有效組織學習材料,并且表現形式豐富,有助于學習者對信息的加工和處理[3]。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能夠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外部環(huán)境,體驗式、交互式的學習過程能夠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全面性和滲透性[4],信息通訊技術能夠通過友好的人機界面、豐富的學習資源能夠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差異性,做到以人為本,技術服務于人的需求。
1.ICT參與下的教學目的
信息通信技術的出現及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滲透、推廣、應用,使教學的目的發(fā)生了改變。丹麥中小學中應用信息通信技術,目的在于使學生學習關于ICT的知識,掌握相應技能,能夠做到用ICT進行自主學習。1994年丹麥研究部所發(fā)表的“信息社會2000”報告的總體目標提出,從發(fā)展信息社會的角度使丹麥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并且取消公民之間因是否會使用ICT而所做的特別的區(qū)分[5]。2002年丹麥頒布的政府文件《更好的教育》,提出了資格和能力、彈性、創(chuàng)新和企業(yè)家文化、彈性、輸出管理等五大目標,為此需要增加教育中信息技術含量,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使所有學生都能在考試和測驗中使用信息技術,發(fā)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考試形式和以國際互聯網為基礎的教學材料[6]。可見,丹麥已將使用信息通訊技術作為信息社會,繼讀寫算之外,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2.ICT作為教學內容
為了與增加了信息通訊技術的教學目標相適應,丹麥也開設了有關計算機、網絡等信息信息技術的課程。ICT具化為教學的對象,學生學習的材料和內容,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形態(tài)。從1974—1984年,丹麥就進行了眾多有關信息技術的實驗性研究項目,并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制定電子數據處理課程。該課程被設置為八至十年級以及普通高中的選修課,并于1984年成為初中選修課,在1990—1993年成為公立小學和初中的必修課。在1993年關于公立學校法案的修正案中,丹麥強調將ICT融入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的所有學科中,并將文字處理、技術和媒體課設為學校選修課[7]。近些年,丹麥教育部更提出要在高中課程中新增新信息技術課,由學生選修或者進行研究性學習??梢?,丹麥為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增強其使用ICT的能力,設置信息技術課程的時間逐步提前,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概念、知識。信息技術課程不斷地與其他的學科內容融合,拓寬了其覆蓋面,豐富了自身的內涵。
3.ICT作為教學手段
丹麥沒有強制的義務教育學校,使學生可以選擇在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繼續(xù)學校或者在家中完成學習,為ICT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在學校中,所有的課程講授都必須按照教育部課程大綱的規(guī)定使用信息通訊技術。教師利用ICT進行備課、上課、交流,學生利用ICT進行自主學習。目前,中小學課程中25%的課程可采取遠程教學方式,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拓展了學習的領域,有利于實現無縫學習和終身學習。在丹麥高中階段的職業(yè)教育課程中,學生到公司進行實踐培訓,也需要學生、學院、公司通過國家“學員計劃”網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并通過該網站進行信息的實時共享[8]??梢姡琁CT作為中小學的教學手段,其中介性、溝通性是其功能性優(yōu)勢。
4.ICT作為教學資源
丹麥是率先出臺全面數字化教學資源政策的北歐國家之一,其政策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在2001年丹麥教育部發(fā)起的“教育中的ICT行動計劃”中,就強調從關注機器和網絡轉變到關注實質與知識共享,以借助IT學習(learning with IT)取代學習IT(learn about IT)[9]。而在2004年的教育行動計劃中,丹麥政府更是投入50億克朗,應用ICT開發(fā)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資源[10]。近些年,丹麥也通過多個項目,如在線測評、在線家庭作業(yè)自助服務系統(tǒng)、學習管理系統(tǒng)、培訓者、國家教育門戶網站(教育世界電子會議室)等開發(fā)學習資源。其中,“培訓者”(the Trainer)能夠為6~19歲學生的在家學習提供免費的在線學習資料[11]。從教學手段到教學資源,可見對ICT的重視,更加強調其原生性、開放性、豐富性,實現其從教學工具向信息庫的轉變。
5.ICT應用于教學評價
丹麥很早就將ICT引入學生評價和考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丹麥語、英語、數學、地理、生物、物理或化學的全國統(tǒng)考中,考試以計算機為基礎,學生逐步適應,采取類似程序教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查和測評??荚嚦浞煮w現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并沒有與其他同學比較的標準,突出了個性化評價的特點。
1.政府主導財政支持
丹麥是典型的福利國家,高收入、高稅收、高消費是其重要的特征。教育一直被視為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支撐。丹麥政府一直是國家教育的投資主體,并始終堅持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教育投入總量上,丹麥早在1998年就成為世界上教育支出占GDP比例最高的國家(7.2%),并且在支出結構上,向基礎教育傾斜,中小學(包括學前)教育、高等教育分別占GDP的5.4%和1.5%。
2.全面規(guī)劃逐步推進
教育信息化是復雜、龐大的工程,需要法律政策、財政資金、基礎設施、師資配備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傮w而言,丹麥的ICT應用經歷了從“硬件—軟件—資源—移動”學習的過程,并且始終關注教師的培訓和專業(yè)化發(fā)展。教育部在2010年又為地方政府提供8億美元建設和整修日托中心及公共學校。在軟件和資源方面,丹麥政府建立了EMU教育網站,共享教育信息和資源,同時也提供了包含Skolelntra,Minskole,Fronter等網絡產品,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隨著移動學習的興起,2011年8月,丹麥政府出臺了“未來福利數字之路”(Digital Path to Future Welfare)的信息戰(zhàn)略,并將投入資金用于建設更為高效的網絡和移動平臺。同時,丹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為學生購買筆記本電腦,基本實現了“攜帶自己的設備”(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的移動學習模式。最近,丹麥44%的小學更是使用一項名為WriteReader的應用程序來幫助學生識字,提高讀寫能力。
3.社會參與多方合作
信息通訊技術的建設、推廣、應用,不僅需要政府系統(tǒng)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配合,教育部門、財政部門、技術部門、通訊部門之間的協調,同時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在新公共管理以及治理范式下,公司、私營部門也更積極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領域之中。丹麥教育部成立了名為UNI-C的專職部門負責通信技術的推廣,地方部門積極配合并為之投入資金。同時,也鼓勵私營部門對諸如“教育世界電子會議室”等優(yōu)質產品進行推廣。另一方面,丹麥也通過“義務教育學校信息技術計劃”,為公司提供種子資金,開發(fā)數字化教學資源[11]。私有企業(yè)Skoleintra的學習管理系統(tǒng)軟件Skoleintra也在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內使用。
在丹麥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以及服務型社會的轉變過程中,全球化和信息技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代信息技術和學習型經濟對丹麥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丹麥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中,以發(fā)展教育為根本點,積極推廣信息通信技術,提高國民素質。從將ICT增加到教學目標、進而將其作為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并應用于教學評價、教師培訓,丹麥的ICT應用從“外引”走向“內生”,逐步具化、細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國家特色。在此過程中,丹麥政府的重視以及財政支持,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項目推進,加上社會力量的參與,使得丹麥的教育信息化成績斐然。但是,丹麥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大面積推進無紙化考試的適切性、教師培訓相對于英國仍然較低、教師課堂教學應用ICT不足等。眾所周知,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而ICT的推廣使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其有效性和效益。為此,我們要拋棄“技術萬能論”和“技術無能論”兩種錯誤的理念,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真正做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
[1] 孟慶軍.歐盟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6):85-88.
[2] 李永才.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教育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8(15):9-10.
[3] 苗逢春.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的視角[EB/ OL].[2003-12-10].http://www.jledu.com.cn/xxjsjyzx/ dqxxhjygz/gjyth/3.ppt.
[4] 苗逢春. 解析信息技術整合于中小學學科教學的時效性及其實施途徑[J].電化教育研究,2003 (6):73-77.
[5]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Z].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Education to Working Life-The Danish Country Report.
[6] 程鳳春,常紅梅.丹麥中小學教育的特點及未來走向[J].外國教育研究,2004(8):1-4.
[7] 鐘巧平.ICT在丹麥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8] 唐云富,武學超. 改革中的丹麥VET體制特征[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5):48-50.
[9] A. Larson.N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n ICT in Education: Denmark[M]. Greenwich: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44.
[10] A. Larson.N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n ICT in Education: Denmark[M]. Greenwich: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46-247.
[11] 董宏建,許方舟.丹麥教育信息化概覽[J].世界教育信息,2012(11):27-32,68.
喬娜麗,在讀碩士研究生。胡志強,在讀碩士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10097
本文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與政策系與焦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的橫向課題《利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優(yōu)質學校建設》階段性成果(編號:141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