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平
(浙江樹人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京師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研究
張美平
(浙江樹人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期間創(chuàng)辦的近代中國第一所新式外語學堂。作為直屬于總理衙門的教學機構,同文館有一套復雜而又獨特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對其教學管理系統(tǒng)組織結構的梳理及其利弊得失的分析,有助于對晚清外語學堂管理系統(tǒng)及學校組織機構變遷的了解。
京師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外語學堂
京師同文館(以下簡稱同文館)作為洋務運動期間創(chuàng)辦的近代中國第一所新式外語學堂,在教學管理和組織機構方面進行了探索。在早期階段,同文館雖是一個教學機構,其實它更像一個衙門[1]63。同治六年(1867)天文算學館設立以后,同文館進行了制度改革,管理體系更趨完善,形成了較為復雜的教學組織機構,它既有縱向的層次結構,又有橫向的部門結構。具體地說,同文館的組織層次結構分為決策、執(zhí)行兩個層級;組織部門結構包括各外文教學館、各科學教學館、前館和后館以及各教學輔助機構等。這些構成了同文館整體的組織架構。本文擬對同文館管理系統(tǒng)中的組織層次結構及其利弊得失進行分析,以進一步了解晚清外語學堂管理系統(tǒng)及學校組織機構變遷的情形。
同文館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分為決策和執(zhí)行兩個層級:決策層級包括總理衙門大臣、同文館管理大臣和清廷總稅務司兼任的監(jiān)察官;執(zhí)行層級則包括同文館總教習、提調(diào)和幫提調(diào)、教習和副教習及助教等。
(一)決策層級
1.總理衙門大臣
總理衙門(又稱總署、譯署)是晚清主管外交、派遣駐外使節(jié)并兼管通商、關稅、海防、路礦、軍工、郵電、同文館以及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由皇帝特簡(按:皇帝對官員的破格選用)的大臣組成,由王大臣或軍機大臣兼領,并仿軍機處體例,設大臣和章京兩級職官。咸豐十一年(1861),總理衙門成立,接管了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zhí)掌的對外交往事務,由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和戶部左侍郎文祥等三人出任總理衙門大臣。此后人數(shù)不斷增加,光緒十一年(1885)曾一度達到13人。除奕、桂良、文祥以外,晚清重臣李鴻章、倭仁、翁同龢、郭嵩燾、曾紀澤、左宗棠等先后擔任過此職。
《欽定大清會典》規(guī)定總理衙門的職責和議事方式為:“掌各國盟約,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陸出入之賦,舟車互市之制,書幣聘饗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譯傳達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屬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每日集公廨以治庶務?!盵2]1王大臣率部屬“每日集公廨以治庶務”的這種全體大臣合議的決策方式,頗有現(xiàn)代行政組織中合議制的精神,總理衙門對于共同商酌的事項,由全體大臣聯(lián)銜具奏于皇帝,或咨劄照會有關部院和人員。對于同文館的館務,同樣是經(jīng)由這一程序辦理。若對該館有所令示,則統(tǒng)稱為“堂諭”,即表示該館是在全體大臣隸屬之下,即使在派有專管事務大臣期間,總理衙門的其他大臣仍經(jīng)常參與館務,甚至主持其事[3]20。雖然總理衙門大臣掌管的外交、商務、軍事、經(jīng)濟等領域的事務非常多,但同文館教育也是其關注的重點。他們事必躬親,事無巨細,不僅參與同文館的決策和大政方針制定,而且也參與接待新生、出題、監(jiān)考、閱卷、巡視等非常具體的事務。翁同龢記述:“(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初二日……偕樵赴同文館查課,與總教習款曲,提試六人,以洋譯漢?!盵4]2946這種處事方式雖有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善于抓主要問題之嫌,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他們對同文館的重視和對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渴望。
2.同文館管理大臣
“同文館管理大臣”一詞來自《欽定大清會典》[2]2,但在奕呈奏的《請飭派徐繼畬為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折》中,又稱其為“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5]4437,《同文館題名錄》中則又稱“同文館專管大臣”。為方便討論,本文一律稱“同文館管理大臣”。
根據(jù)《欽定大清會典》,同文館管理大臣“于本衙門大臣內(nèi)特簡,無定員,掌通五大洲之學,以佐朝廷一聲教”[2]2。因此,讓堪稱“士林矜式”的徐繼畬從事文治聲教的事業(yè),是奕等人奏請設立同文館管理大臣的初衷之一,反映出總理衙門對同文館的重視與期望。但由于同文館之爭①,招選學生學習科學的計劃擱淺,徐繼畬難以有所作為,只好于同治八年(1869)以老病乞休。
迄至光緒中葉,社會風氣出現(xiàn)明顯轉(zhuǎn)變,對外語學習顯示出進一步的認同,甚至光緒皇帝也都親自過問同文館的館務狀況及外國語文學習之情形。曾紀澤記述,光緒十五年(1889)二月二十五日,他覲見光緒帝,后者“問中國通洋語者多少”。翌日,“皇上問同文館事……問西洋語言文字之大凡”[7]4316-4317。同文館因此獲得了較好的發(fā)展機遇,其學生人數(shù)、課程、規(guī)模等都已大為擴充。光緒十五年(1889),總理衙門大臣、慶親王奕劻考慮到“現(xiàn)在交涉事宜較前倍多,翻譯言語文字最關緊要”,而近年“招考學生額數(shù)加添”“漢洋并習,功課較緊”“非有大臣總理其事,不足以專責成”[8]61,于是在二十余年后,再次簡派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徐用儀二人為同文館管理大臣。自徐繼畬起,曾紀澤、徐用儀、張蔭桓、翁同龢、崇禮、袁昶等人先后擔任過同文館管理大臣。
3.監(jiān)察官
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的決策層級中,只有監(jiān)察官由外籍人士擔任,但“監(jiān)察官”一詞尚未見諸奏定章程或總理衙門的奏折。不過,自光緒五年(1879)起的歷次《同文館題名錄》中都有“監(jiān)察官”的記載。如光緒二十四年(1898)《同文館題名錄》記載:“監(jiān)察官,頭品頂戴布政使銜,赫德。”[8]63監(jiān)察官一職可能設于同治八年(1869)丁韙良擔任總教習之時,它一直由清廷海關總稅務司赫德?lián)巍F浔O(jiān)察官職權包括同文館經(jīng)費的支應稽核、洋教習的任免遷調(diào)、采購器材設備等,特別是洋教習(包括總教習在內(nèi))的管理,赫德握有決定權。他還對該館負監(jiān)督之責,并參與館務的管理。但是,法文館教習李壁諧于1870年2月在致《北華捷報》編輯部的信中對赫德的官僚作風表達了強烈的不滿[9]244-245。赫德還監(jiān)督一切財政,由于他是海關總稅務司,故總理衙門令撥該館經(jīng)費之船鈔,亦由赫德經(jīng)手。可見,赫德對同文館的影響力之大,當不遜于總理衙門的各位大臣。
赫德是愛爾蘭波塔當(Portadown)人,于咸豐四年(1854)來華,先后在香港商務監(jiān)督處、英國駐寧波和廣州領事館以及粵海關擔任翻譯、助理及副稅務司,又充港督書記官。同治二年(1863),他正式出任清廷海關總稅務司,掌權長達45年。在主持清廷海關的近半個世紀中,赫德不僅建立了總稅務司的絕對統(tǒng)治,而且其活動涉及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以至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說,赫德是“總理衙門的外籍總顧問,常對政府決策產(chǎn)生一定影響。如推動始于1866年的半官方的斌椿使團等出使海外活動、擴大同文館設立天文算學館等。他對外交政策的建議和在外交談判中提供的幫助等得到了總理衙門的極大重視”[10]515。赫德是為數(shù)不多的受到清政府賞識的外國人之一,被清廷視為客卿,其官階升至正一品。赫德去世后,清朝政府追授他為太子太保。
縱觀赫德一生,他對同文館的貢獻主要有三:第一,為同文館選聘了合適的負責人。同文館之爭使學校陷入極大的困境,在“領袖無人,創(chuàng)始諸人也都不復再存奢望”[8]162的情況下,赫德接過同文館這個爛攤子,動員剛從美國完成國際法進修回來的丁韙良出任這個“遂趨衰落”的機構負責人。第二,為同文館選拔優(yōu)質(zhì)師資。同文館甫一誕生,赫德就一直關注這一新興的教育機構。同治五年(1866),赫德因私回國前,向總理衙門提出派遣一位使節(jié)和若干同文館學生隨他前往歐洲游歷。他還希望獲得授權,為同文館招聘科學教習??偫硌瞄T首肯了他的建議,將聘用教習的權限賦予了赫德,“延聘洋人一事一概由赫德代為招聘”[11]23。赫德為同文館成功物色到了畢利干(化學)、李壁諧(法文)、額伯廉(英文)、歐禮斐(格致)、駱三畏(天文)、德貞(醫(yī)學)、吉德(英文)等優(yōu)秀教習。第三,為同文館的運行提供強大的經(jīng)費支持。丁韙良接受赫德要求其主持同文館館務的首要條件是他每年從海關稅收中撥出一筆經(jīng)費來支持同文館的正常運轉(zhuǎn)[12]293。赫德沒有食言,他“一直為同文館提供穩(wěn)定的財力支持”[13]72。
(二)執(zhí)行層級
1.總教習
同文館成立之初,并無總教習之設??偨塘曇宦氃O于同治八年(1869),由剛從美國耶魯大學進修回華的丁韙良擔任。對于總教習的任職條件和職責,《欽定大清會典》稱,“總教習用洋人之兼通洋文洋學及熟中國語言文字者”,“設漢洋教習以分導之,立總教習以合語而董成之”[2]2。這樣的說法很籠統(tǒng),我們很難得知總教習的職責所在。從同文館的運行規(guī)則來看,總教習的職責大致包含制定課程計劃、督察各館功課、聘用教習、組織編譯教科書、組織招生考試、籌建教學設施以及每隔三年主持編纂反映同文館辦學狀況的《同文館題名錄》等。就實際地位而言,在教務上,總教習雖居最高之職位,但如有條陳館務情事,須由幫提調(diào)察其可行與否,會同正提調(diào)核辦,要事則呈堂。
同文館歷史上,僅有丁韙良和歐禮斐兩人擔任過總教習一職。前者自同治八年(1869)擔任斯職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退休,足歷25年;后者系來自愛爾蘭的同文館原格致和英文教習,1895年接替丁韙良,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成為大學堂翻譯科為止。限于篇幅,僅以丁韙良為例,對總教習一職在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中的位置及實際發(fā)揮的作用作簡單討論。
丁韙良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他于道光三十年(1850)攜妻子來到中國寧波,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傳教生涯。作為傳教士,丁韙良早年在寧波布道的直接效果并不明顯。同治二年(1863),丁韙良來到北京傳教,從此逐步形成“以教育和西方世俗科學為內(nèi)容的自上而下的世俗化傳教思想”[14]85。次年,他創(chuàng)辦了一所主日學校,即崇實館,教授英文、科學及中國經(jīng)典。同治四年(1865),經(jīng)美國公使蒲安臣和英國公使威妥瑪?shù)囊],正式出任同文館英文教習。同治六年(1867),丁韙良被任命為國際法及政治經(jīng)濟學教習。為使自己更勝任教學,丁韙良專程返美師從著名法學家、耶魯大學校長吳爾璽,研修國際公法。同治八年(1869),丁韙良回到中國,應赫德之邀,受聘為瀕臨崩潰的同文館首任總教習。自是時起,丁韙良暫時脫離了傳教活動,專注于同文館的教育工作。他這樣做,是因為相信“基督教真理可以首先通過對中國人的施教而得到傳播”[15]27。從此,他在這一崗位上服務時間長達25年。丁韙良離開同文館后,因?qū)O家鼐奏,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民國五年(1916)卒于北京。
丁韙良于道光三十年(1850)來華至歿,時間長達66年。除返美進修、休假約三四年以外,丁韙良基本都在中國??v觀丁韙良一生之事業(yè),我們認為,其最具意義及不朽者有二:一是負責同文館的日常教學管理,拯救同文館于危難之中,使之成為清代最著名的外交官、外文教習等各類人才的培訓基地之一,為清末其他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和經(jīng)營提供了借鑒;二是形成了以他為中心的翻譯團隊,組織翻譯《萬國公法》等30余部西學書籍,其中絕大多數(shù)系首次得以在中國傳播,啟動了近代中國團隊有規(guī)模地譯介西書的運動,對執(zhí)掌中國朝政的士大夫們進行西學啟蒙。但是,丁韙良是一個性格多元的人物,曾干過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功過得失系于一身”[16]139。從正面來說,他幾乎將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中國的文教事業(yè)。在眾多的來華傳教士中,很少有人像丁韙良那樣與一所外國語學堂的聯(lián)系如此密切,既從事教學和翻譯工作,又承擔管理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光緒十六年(1890)五月,丁韙良回國,該館師生為之餞行并獻頌詞,稱學堂人才輩出,賴總教習分門析類、督課有方。其培養(yǎng)的學生,遍布海內(nèi)外,或奉差出洋,或充各埠領事,或在各省機器局、學堂當差[17]11297。西方世界對丁韙良的評價也很高。著名傳教士明恩溥稱:“丁韙良長期主持同文館,為中國政府提供了絕大多數(shù)的口筆譯譯員?!盵18]2291917年4月出版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校友會季刊》發(fā)表的一篇紀念優(yōu)秀校友的文章稱:“有史以來至少在中國的美國傳教士群體中,丁韙良是擁有最寬基座和最高塔頂?shù)慕鹱炙??!盵19]134在19世紀末曾任美國駐華公使的田貝稱其為“最著名的在華美國人”[19]134-135。
2.提調(diào)、幫提調(diào)、助教
提調(diào)、幫提調(diào)、助教和總教習一樣,是同文館教學管理架構中的執(zhí)行層級,即受總理衙門委托,主要負責同文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直接從總理衙門的官員中選派。對于提調(diào)、幫提調(diào)的任職資格和職責,《欽定大清會典》有簡略記載:“提調(diào)二人,于總辦章京內(nèi)派充。幫提調(diào)二人,于館股資深章京內(nèi)選充。掌經(jīng)理訓課及督察生徒勤惰之事,常日輪班駐館,朝夕稽查館事,治其文書,達其條議,督其訓習,制其膏獎,紀其勤能,糾其游惰,典其鋟籍?!盵2]3-4
同文館創(chuàng)辦初期,即設滿漢提調(diào)官各一人,由總理衙門總辦章京內(nèi)派充。但由于總辦章京公務繁重,難以兼顧,一度曾委派原俄文館助教國世春負責部分館務。同治十年(1871)前后,整頓館務期間,又添設幫提調(diào)二人,實際處理日常館務。從《欽定大清會典》所載及各項規(guī)定來看,和提調(diào)一樣,幫提調(diào)也掌管學生的考勤、稽查館事、文書撰寫、巡視督導、勤惰考核、成績獎懲、膏火發(fā)放以及印書處的管理等事務,并要“常日輪班駐館”,處理館務。根據(jù)光緒二十四年(1898)《同文館題名錄》,在同文館存續(xù)期間,共有42人擔任過提調(diào)。擔任提調(diào)的基本上是總理衙門大臣、道員及六部司官。其中,最初擔任提調(diào)的成林、夏家鎬、周家楣、吳廷芬、袁昶等五人系總理衙門大臣,說明了清廷對同文館的重視。不過從斌椿開始(1884),不再有總理衙門大臣出任提調(diào)一職,這說明同文館不如初期之受重視,以致同文館的管理日漸松弛,陋弊叢生。光緒九年(1883)六月,御史陳錦上折朝廷,要求整頓同文館并將提調(diào)苑棻池嚴懲,列舉了同文館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學生與教習、副教習協(xié)同作弊;學生敘補,僅靠關系;克扣膏火,以飽私囊;館內(nèi)事宜,概不管束。這些問題被陳錦概括為“考課不真”“銓補不公”“獎賞不實”“館規(guī)不嚴”等四大問題,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且都與提調(diào)、幫提調(diào)大有關聯(lián)[11]59-62。其實,由于體制的原因,同文館提調(diào)官是一個很肥的缺,除課堂教學、教務諸事歸總教習管理外,其余的事務,大都歸其管。齊如山在其回憶錄中詳盡記述了同文館提調(diào)肆意克扣、中飽私囊的事例[20]37。
早期同文館曾沿用俄文館舊例,設有助教一職。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奕制定了“酌擬變通同文館章程六條”,其中第三款對助教一職的職責、待遇等作出了規(guī)定:“請飭助教常川住館以資照料也。查俄羅斯館助教國世春,系元年奏明留充同文館助教。該助教自留館以后,每遇月課、季考、歲考,皆在館照料收卷等事,并未議令值班住宿。……嗣后應飭令國世春常川在館住宿,專司稽查三館教習、學生出入,并隨時約束蘇拉,以防流弊,兼收掌該館各項冊籍。其每年俸銀八十兩,……由臣衙門按季給發(fā),無庸行文戶部支領。”[6]3537-3538從上述文獻資料來看,助教的職責似乎在行政性事務管理方面,從事學生事務的管理,類似于今天的“學生輔導員”或“學生干事”,但權力似乎更大,因為他還可以“稽查三館教習”。早期同文館沒有設置幫提調(diào)一職,設置助教可能是為了協(xié)助提調(diào)管理學生事務。
3.教習、副教習
同文館的教習由三部分構成,即總教習、教習和副教習??偨塘?、教習類似于當下的正式在編教師,副教習由拔尖學生充任,協(xié)助教習開展教學工作,同時也承擔教學工作,但其身份依然是學生,仍習功課,接受教習的管理。其中,總教習既是管理人員,又承擔教學任務,如丁韙良是國際公法的教授,歐禮斐是英文和格致的教授。教習有漢教習和洋教習之分,漢教習負責漢文教學,先后有徐澍琳、楊亦銘等29人擔任此職。同治六年(1867)以后還要負責算學教學,出任算學教習的有李善蘭、席淦和王季同,他們都是當時著名的數(shù)學家。同文館洋教習負責外國語文和各類西學課程的教學。同文館在其存續(xù)期間,先后聘請了丁韙良、傅蘭雅、畢利干等51名洋教習?!稓J定大清會典》對各類教習的職責有簡要介紹:“設漢洋教習以分導之,立總教習以合語而董成之??偨塘曈醚笕酥嫱ㄑ笪难髮W及熟中國語言文字者,漢教習用漢人舉人貢生出身者。洋教習用洋人,副教習由高足學生兼充,仍習學生功課。”[2]2
同文館洋教習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還要譯書和編寫論著,以茲彌補教材之不足。以丁韙良為首的翻譯團隊,為世人貢獻了30余部譯作和論著,其中多數(shù)充作教材。雖然這些書籍中的學問,有不少在當時西方已有些陳舊過時,但對中國而言,仍屬全新的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彌足珍貴。從文獻記載來看,學堂兼作譯書機構,雖不是同文館首創(chuàng),但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來說,它可能是僅次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翻譯最出色的教學機構。教習譯書一直是中國外語學堂的傳統(tǒng)。例如,元代回回國子學、明代四夷館,曾讓各館教習編纂了近似教材的各種譯語,通稱“華夷譯語”,供學習外國語言文字的學生使用。
我國自西周起一直是“官師合一”的官學體系,學校的教師都是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師,師即是官[21]91。同文館也沿襲這一傳統(tǒng)。漢教習既是教師,也是官員,也就是說,具有一定資歷和工作年限的教習,即可出任知縣。例如,同治二年(1863)到館的俄文館漢教習楊亦銘、法文館漢教習張旭升在兩年的任期屆滿后,奕上奏要求對楊、張二人“照章獎敘,均以知縣用”[6]3080。英文館漢教習徐澍琳也照此辦理,獲得了知縣的職位。對于洋教習,清政府也是用品級獎勵的,如以三品銜(虛銜)賞總教習丁韙良,即是一例。
同文館副教習職位介于教習和學生之間,雖兼具兩者身份,但仍在學生之列,均如其他學生一樣須每日按時到館,“仍習學生功課”[2]2。違者以不到論,并扣罰膏火。光緒十七年(1891)十月“堂諭”規(guī)定:“同文館前后館以及副教習等,每日經(jīng)提調(diào)于九、十點鐘畫到時有不到者,一律注不到字樣,逾時不準補行畫到。計日罰扣膏火?!盵8]108和前后館學生一樣,他們還要參加口筆譯考試。光緒十八年(1892)正月“堂諭”曾提及試署英文副教習文祐、茂連“以洋譯漢試卷,均因翻譯較遜,名列于后”[8]109。除筆試,還要每周參加口試,“除按月考試外,本大臣現(xiàn)定于每月初二、初九、十六、二十三等日親赴提調(diào)公所,分班接見洋漢教習,抽考副教習及前后館生徒,面試洋漢文及各國言語,并一切技藝等項”[8]115。副教習除像普通學生那樣參加學習和考試以外,還要承擔教習的職責,擔任后館新生的教學,業(yè)績突出的,還可獲得獎勵。例如,總教習丁韙良因試署英文副教習文祐、茂連“自試署以來,向來殷勤教授各生”,便要求銷去其頭上的“試”字,并加給津貼[8]109。此外,經(jīng)總理衙門的同意,副教習還須協(xié)助教習的西書翻譯工作。副教習汪鳳藻等人就協(xié)助教習翻譯了多部西學書籍。
各科基本上都設有副教習,每科通常設有一人,也有設二人及以上的。其名額似無定數(shù),各館人數(shù)也不相等。根據(jù)《同文館題名錄》,光緒五年(1879),文續(xù)、那三(英文館),席淦、汪鳳藻、杜法孟、貴榮(算學館),承霖(化學館),巴克他訥(俄文館)等人被任命為副教習。光緒十三年(1887)、二十二年(1896)、二十四年(1898),斌衡、貴榮、周自齊等28人任各館副教習。就其待遇而言,不僅是學生中最高,甚至比漢教習還要高,“月給薪水十五兩”[22]46,而漢教習僅有十二兩(早期同文館漢文教習僅有八兩)。丁韙良在《同文館記》中介紹了副教習的職責:“同文館的學生在外交界及領事署曾經(jīng)任職一兩期,現(xiàn)在尚在候差者,可以入館復學。他們通常授以副教習名義,負領導一班之責,也有任為正式翻譯官的?!盵23]227
按照《欽定大清會典》,副教習“由高足學生兼充”[2]2。從相關文獻來看,這些副教習確實是學生中之翹楚,“皆同文館之一時俊彥”[24]185。首先,部分副教習的專業(yè)水準達到了業(yè)界的頂尖層次,如算學副教習席淦是清末繼李善蘭之后最著名的數(shù)學家。其次,多數(shù)副教習的外語水平相當高,已達到獨立翻譯專業(yè)書籍的程度。例如,算學副教習汪鳳藻翻譯了《公法便覽》《富國策》等5部法學、經(jīng)濟學、語言學書籍;算學副教習貴榮翻譯了《俄國史略》《西學考略》等;天文副教習熙璋翻譯了多部《天文合歷》;化學副教習承霖、王鐘祥與教習合作翻譯了《化學闡原》《分化津梁》等。用當下的話語來說,這些副教習均屬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業(yè)人才。再次,部分副教習其后在政界、軍界、外交界、教育界等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如周自齊,擔任了游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的監(jiān)督(即校長),是后來國立清華大學的奠基人。他還先后擔任過中國銀行總裁、交通總長、陸軍總長、署理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等職務。
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是總理衙門組織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系統(tǒng)中大部分的構成要素都是中國教育史上的新生事物,對于后來的新式學堂教學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首先,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中的大部分職位在中國教育史上系首次出現(xiàn),為后來的近代新式學堂教學管理職位的設置提供了示范。例如,總教習、提調(diào)、副教習等職位為不少新式學堂所沿用。光緒八年(1882)成立的天津水師學堂聘請嚴復擔任該校總教習。光緒二十四年(1898),京師大學堂成立伊始,聘請原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出任該??偨塘?。又如,同治二年(1863)成立的上海廣方言館,仿照同文館之例,除設置教習外,還設置英文、算學、天文等副教習。著名學者、原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章梫曾任同文館的后繼京師譯學館的提調(diào)。
其次,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嚴密、規(guī)范,雖然層次多,但依舊可以實行垂直管理,一旦發(fā)生教學亂象,能及時干預并整頓。同文館作為總理衙門的直屬機構,享有中國傳統(tǒng)的官學、書院、私塾所不具有的地位,由總理衙門大臣或總理衙門委派的同文館管理大臣直接管轄。同文館未曾設置校長一職,教學由總教習丁韙良主管,學生和行政事務由提調(diào)或幫提調(diào)主管。這樣的組織架構方便總理衙門垂直管理。同文館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直接由總理衙門進行整頓的情形。最典型的是光緒十五年(1889),總理衙門大臣曾紀澤奉命整頓同文館。經(jīng)過整頓,該館教學秩序步入正常軌道。
再次,通過設立教習職位,聘用外籍教習,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外語和西學教育。此舉為其他新式學堂所仿效。中國歷史上有過聘請外籍教師的先例,如明代四夷館的外文教習大多來自外國,“此四夷館之設,猷慮甚弘遠也。當是時為館傅者多征自外國,簡吾子弟之幼穎者而受學焉”[25]15。所以,同文館和歷史上的同類機構一樣,一開始就選聘外籍人士充任教習。不同的是,四夷館的外文教習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同文館的外文和科學教習主要來自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歐美國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學養(yǎng)深厚的傳教士出身,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同文館的教學質(zhì)量。
最后,聘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lián)瓮酿^監(jiān)察官,有利于同文館各項事業(yè)的有序開展。一是利用赫德廣泛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聘請了不少來自歐美國家的優(yōu)質(zhì)師資長期服務于同文館,如被丁韙良稱為“中國化學之父”的畢利干(29年)、華畢樂(25年)、歐禮斐(22年)、駱三畏(21年)等;二是通過赫德掌管的中國海關,解決了辦學中最重要的要素——經(jīng)費問題,使得同文館在四十年的運行中免受經(jīng)費缺乏的困擾;三是利用赫德自身是愛爾蘭人的英語優(yōu)勢,為同文館外語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根據(jù)文獻資料,赫德經(jīng)常參與同文館的教務,如充當大考的面試官、擬定試題、帶領學生查核中外條約以及開展海外語言實踐等活動。
凡事都有利弊。同文館教學管理系統(tǒng)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其一,雖然嚴密、多層次的管理體制有便利同文館順利運行的好處,但往往也會導致職責不明,甚至產(chǎn)生越權插手的現(xiàn)象。例如,同治四年(1865),首屆30名學生學習屆滿舉行大考,總理衙門大臣、監(jiān)察官、提調(diào)、中外教習等都來監(jiān)場。有時,擬定試題、批卷、外語口試等本該是教習的分內(nèi)之事卻都由總理衙門大臣代勞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經(jīng)由通曉英文的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所批改決定名次的英文試卷,同是總理衙門大臣的翁同龢竟能加以變動名次先后。這些都是權力過于集中所引起的弊端。總之,同文館的一切館務無論大小巨細都由總理衙門大臣會商決策,并奏請皇帝批準。這一情形往好處說是總理衙門重視教學質(zhì)量建設,事必躬親,關懷體恤教師;往壞處說是越俎代庖,不分輕重緩急,毫無近代學校管理的理念與方法。
其二,聘用外籍人士掌控同文館,弊端也很明顯。雖然總理衙門對同文館承擔管理之責,并且管得非常具體,但在涉及諸如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課堂教學的組織與開展、教習的選聘等學校具體的事務時卻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只能將其托付給丁韙良、赫德等人,導致同文館對外籍教習的教學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外籍教習可以利用其教學便利,向?qū)W生灌輸與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格格不入,甚至是污蔑中國人的內(nèi)容。丁韙良在《花甲憶記》中記述:“在我剛來這所譯員學校任教時,我在一堂英語課上讓他們閱讀一本地理書,書中有段話竟將中國人描述成‘膚色骯臟的黃牛皮’。學生并沒有因為這句失敬的話而感到生氣。”他竟然聽之任之。他還提及,教室里有一塊禁止在課堂教授《圣經(jīng)》的牌子,但他依然故我,從不回避跟學生談論這一問題,還要求其他教習不要在書上看到討論宗教問題的段落時,就跳過去不讀。作為一個傳教士出身的教習,他在課堂上最樂于討論的話題就是異教徒和基督教世界的信仰問題[12]325。
綜上,同文館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作為近代中國有條件實行開放后誕生的新生事物,有其積極的一面,并因而成為新式學堂仿效的樣本,甚至在當下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它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在同文館的發(fā)展進程中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
注釋:
[1]O’brien M J. The Peking College [N].The North-China Herald,1870-01-25.
[2]欽定大清會典卷一百[M]. 昆崗,等,纂修.上海:商務印書館,光緒戊申(1908)十一月.
[3]蘇精. 清季同文館及師生[M]. 臺北:上海印刷廠,1985.
[4]翁同龢. 翁同龢日記 第六卷[M]. 翁萬戈,編. 翁以鈞,校訂.臺北:中西書局,2012.
[5]皇朝政典類纂卷二百三十[M]. 席欲福,沈師徐,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6]寶鋆. 籌辦夷務始末[M].北京:故宮博物院,1930.
[7]曾紀澤. 曾惠敏公手寫日記[M].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65.
[8]高時良. 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9]Lépissier E. The Peking College [N].The North-China Herald,1870-04-04.
[10]Fairbank J K,Liu K-C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0,Late Ch’ing,1800—1911,Part I) [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11]中國史學會.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Martin W A P. A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M].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00.
[13]Teng Ssu-yü,F(xiàn)airbank J 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14]王文兵. 丁韙良與中國[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15]Liu K-C.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Papers from Harvard Seminars [M].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16]陳平原. 老北大的故事(增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7]佚名. 北京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先生紀略[C]//林樂知,主編. 萬國公報. 上海:墨海書局,1890.
[18]Smith A H. China and American Today [M].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07.
[19]Foster J W. An Appreication of Dr. W. A. P. Martin [J].Indiana University Alumni Quarterly. Vol. IV,No.2,April,1917.
[20]齊如山. 齊如山回憶錄[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21]黃運紅. 晚清京師新式學堂教師聘任初探——從京師同文館到京師大學堂[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5):91-96.
[22]同文館題名錄(第四次)[Z]. 北京: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復制中心,光緒十三年(1887).
[23]Morse H B,Martin W A P. 傅任敢,譯. 同文館記 [J].教育雜志,1937,27(4):215-231.
[24]孫子和. 清代同文館之研究[M].臺北:嘉新水泥公司,1977.
[25]王宗載. 四夷館考[M].北京:東方學會印本,甲子(1924)夏六月.
StudiesonEducationManagementSystemofthePekingT’ung-wenKuan
ZHANGMeip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310015,China)
As the first new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established in modern China’s westernization movement,the Peking T’ung-wen Kuan is under the direct control of the Tsungli Yamen,the foreign office of the Qing Dynasty,and has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se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presents quite complicated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By analyzing the T’ung-wen Kua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is system,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the Peking T’ung-wen Kuan;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319
A
2095-2074(2016)01-0044-08
2015-12-24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5NDJC234YB)
張美平(1964-),男,浙江遂昌人,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