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北京 100732)
?
社會主義民主視野中的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
吳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北京 100732)
在關于民主政治探索的歷史敘事中,既有西方的經驗也有中國的經驗;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探索不僅是一場民主的實踐,更是一場超越與揚棄資本主義民主的努力,這是正確認識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雙重維度。當下關于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特點和優(yōu)勢的闡釋與論證比較充分,但對于這條道路探索過程中呈現出的基本特點,依然存在進一步闡發(fā)和總結的理論空間?;谏鐣髁x民主的建構立場,秉持鮮明的問題意識,準確揭示當今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現實矛盾,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性工作。在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制度和原則的前提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政治體制改革首要和關鍵的任務。
中國道路;政治發(fā)展;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基礎;民主集中制
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民主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是要增加和擴大我們的優(yōu)勢和特點,而不是要削弱和縮小我們的優(yōu)勢和特點”。[1]基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深化對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社會主義屬性及其實踐探索過程中基本特點的認識,秉持鮮明的問題意識,準確揭示當今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現實矛盾,正確把握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著力點,對于進一步堅定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自信和把握道路的未來,不斷增加和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和優(yōu)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中國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于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正確認識,首先需要依托中國道路特殊性的分析框架。中國道路之所以呈現出一系列特殊性而最終沒有完全循就西方現代化的軌跡,并非主觀設計的結果。只有實際而深入地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具體條件,并結合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和歷史過程的具體分析,才能找到這一必然性最深層的根據。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沒有以社會現實為定向的具體化,所謂中國道路就是完全未被理解甚或完全不可理解的”。[2]眾所周知,“本身就是一個宇宙”[3]的中國是在與西方幾乎完全不同的獨特國情與獨特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并擔負起自己的現代化任務的。正是這一根基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天然地不可能完全進入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之中,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從現代化一開始其實就展開了一個自我塑造的歷史過程。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識到,在關于現代化探索的歷史敘事中,西方的經驗并非全部。換言之,在承認西方現代化經驗與模式的同時,必須同時承認中國經驗與模式對人類社會現代化的貢獻和價值。應該看到,民主的中國經驗長期以來在西方思想世界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性的分析狀況正在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如德國古登堡大學政治學教授羅德斯特因指出,“反思西方對自身經驗的路徑依賴,就必須去發(fā)現中國治理體制中某些被忽視的制度特征……以往的制度理論沒能看到中國公共治理體制中獨特的‘干部體制’(cadre organization)”,[4]該體制中意識形態(tài)立場和“人民公仆”的假設這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構成性要素需要予以特別重視,“二者互為條件,抵消了法治薄弱、官員腐敗所造成的消極作用”,“在社會治理效果方面,前者因其獨特的運行邏輯,比后者更有效率,從而也在總體上為執(zhí)政黨增強了政治合法性”。[4]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存在,它的實質性內容取決于一個國家社會形態(tài)的性質、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文化傳統(tǒng)與現實。在中國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也并非與民主無關。在關于民主政治探索的歷史敘事中,既有西方的經驗也有中國的經驗,這是正確認識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第一重維度。
長期以來,無論是現代化還是民主的討論,一直存在著擺脫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現實課題。一些人一直沉浸在西方民主才是真正民主的思想世界之中,即使當下的西方民主呈現衰敗情形也沒有動搖這一信仰。他們以西方民主剪裁自己,無意于基于中國前提條件的把握論證中國式民主如何成為了可能,而是對基于西方的民主模式論證中國式民主的不可能津津樂道。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1]
值得深思的是,在中國與世界越來越頻繁的對話和交流中,對于中國究竟是不是一個民主國家的提問和質疑,諸多正面的回答中呈現的多是自辯的被動色彩,關于中國政治發(fā)展的道路自信并沒有真正展示出來。這意味著,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雖然在事實上瓦解了西方民主模式的“普世價值”,但關于這條道路的自我認知和為自身正名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完全破題。
這種狀況的出現有諸多原因,關鍵的一條在于:與當下對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特殊性闡釋與有效性論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于這一道路的社會主義價值屬性闡釋不足,基于理想性的引導對自身的批判性反思薄弱。破解這一課題首先必須澄清的是,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探索不僅是一場民主的實踐,更是一場超越與揚棄資本主義民主的努力。換言之,今天無論是討論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特點與優(yōu)勢,還是展開與西方民主的對話與比較,都需要在社會主義民主而不是資本主義民主的話語框架中展開,在中國民主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進行,由此構成理解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第二重維度。
在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屬性判定上,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決不是抽象的理論區(qū)分,兩者關系的討論也不是毫無實際意義的空談,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實際內容是歷史性實踐的賦予。一旦脫離了社會主義民主探索的基本框架,那么,關于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理解就可能會陷入絕對的特殊主義之中。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是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取得的核心成果,如果離開社會主義民主的敘事框架,就不可能獲得正確而有力的說明。
另一方面,高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旗幟誠然重要,但決不是依托這個符號或標簽就萬事大吉?!爸乩硐胼p現實”是改革開放前一個歷史時期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的重要教訓,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一面鏡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優(yōu)越性尚沒有充分顯現,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完善,依然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也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這樣,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社會主義維度認識的意義,就不僅在于強化對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特點和優(yōu)勢的自知和自信,更在于以社會主義民主的價值原則檢視和反省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不足與缺陷,做出規(guī)范性矯正的努力。由此,在這個分析框架內,討論西方民主制度衰敗顯示的政治危機的政治意義,也就不僅在于通過論證資本主義民主的局限性,來反證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正確性,更在于提出避免陷入西方民主的告誡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
關于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特點與優(yōu)勢,在中國道路肯定性闡釋與論證中已經非常充分。而與之密切聯(lián)系的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本土探索的基本特點,及其與社會主義民主實踐要求的內在一致性,依然存在進一步闡發(fā)和總結的理論空間。
第一,注重政治發(fā)展的經濟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5]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政治發(fā)展從來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它與經濟和文化的因素總是千絲萬縷地聯(lián)系在一起。經濟和文化在為政治發(fā)展提供支持和動力的同時,也制約和影響著政治發(fā)展?;诮洕A探討政治發(fā)展的問題,既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特色,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顯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不可能生長出“真正的民主制”,當下美國社會的現實為馬克思主義這一觀點提供了充分的現實佐證。有國外左翼學者指出,“當下西方在經濟上的壟斷化和寡頭化,帶來了政治上極大的變化,即權力的集中和民主的衰退。今天,資本不僅操縱了選舉,還操縱了媒體、網站、學校,操縱了反抗的可能性。”[6]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資本是侵蝕和扭曲西方社會權力結構的總根源,西方民主衰敗的情形,只不過是在資本的強力作用下資本主義民主實質的充分暴露而已??傮w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始終遵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則,以經濟基礎的變革開辟了揚棄和超越資本主義民主的現實可能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適應現實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要求,始終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為民主的社會主義探索構筑了最為深刻而關鍵的條件和基礎。
第二,堅持民主形式的自主探索。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歷史原則的具體化承諾首先就在于捍衛(wèi)現實的差別”。[7]遵循唯物史觀這一基本精神,始終堅持自我主張和自主探索,不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構成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探索的一條重要經驗和鮮明特色。深刻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處于資本主導的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社會主義,其生存和發(fā)展始終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相對優(yōu)勢的強大壓力,這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探索過程中,西方民主從思想觀念到發(fā)展模式持續(xù)不斷的深刻影響就可見一斑。就此而言,獨立自主的探索就不僅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更深刻地展示為社會主義的辯證態(tài)度和超越精神。在唯物史觀的視野中,民主實踐的東西方差別不僅不是人類政治發(fā)展的異常,反而是政治發(fā)展的動力和常態(tài)。有人認為,民主只有選舉民主唯一的形式,民主政治就是政黨輪換政治。民主固然有其一般性的形式要求,但不能由此排斥選舉民主之外的其他形式;民主政治的關鍵也不在于政黨的輪換,而在于是否真正由人民群眾來選擇和評判,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的統(tǒng)一,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勢,顯著標識出民主的本土特色。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豐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內涵,對于擴大政治參與,提高民主質量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既防止了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現象的出現,也避免了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現象的出現,不僅是“中國建構現代國家過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政治創(chuàng)造”,[8]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優(yōu)越性的具體表征。
第三,注重民主實質的實踐視角。無論西方資本主義民主表演得多么淋漓盡致,但從效果上看,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始終處于或遠或近的分離與對立狀態(tài)。對于當下的美國民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民主早已背離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實質上美國民主已經變形為‘百分之一所有,百分之一所治,百分之一所享’?!盵9]這一論述是對當下美國民主虛偽性的深刻揭示。正如福山對美國“代表性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所闡明的那樣:“普通公民感到民主成為了一個幌子,政府被各路精英們暗中操縱,不再真實地反映大眾的利益訴求?!盵10]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性由此可見一斑。社會主義民主始終堅持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的統(tǒng)一,并在民主實踐上采取了傾向于實質的基本思路,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與利益的實現和保障,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評價標準。鄧小平在改革初期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提出的“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的“兩個是否”的新標準,一脈相承,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改革成效評價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對于民主實質和效果的注重,有效地減少了政治成本,提高了決策效率,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是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一條重要經驗。
第四,堅持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相協(xié)調。社會結構由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要素構成,各要素之間有機聯(lián)系、相互作用,協(xié)調得好,就能夠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協(xié)調得不好,就會制約甚至破壞社會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在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看來,“實際上,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目標,在二者的進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11]6他認為,經濟發(fā)展促進或破壞政治穩(wěn)定的例子也存在,并且以更加公平地分配物質和資源為目的的社會改革與政治穩(wěn)定之間關系也基本相似。 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三者之間關系如何平衡是改革面臨的最大難題,尤其在加速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時期,政治體制改革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堅持循序漸進、積極穩(wěn)妥的原則,實現了政治發(fā)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統(tǒng)一。當下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相較經濟體制改革而言明顯滯后。當前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確實面臨著一系列重大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但平心而論,“滯后論”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既忽視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成效,也忽視了政治發(fā)展必須基于政治穩(wěn)定的原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12]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就是這樣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涉及諸多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與處理。聯(lián)系當前世界上一些國家民主化實踐帶來的社會失序與動蕩,堅持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相協(xié)調這個特點彰顯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有效性。
正如亨廷頓正確理解的那樣,“馬克思主義者關于人類社會演變的理想,就是在歷史進程的終點,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盡善盡美的共同體,其時政治就將成為多余之物”。[11]11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既蘊涵社會主義民主的一般性特點,還蘊涵社會主義民主的階段性特征。把握這一點非常重要。正是上述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提出了面向未來探索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思想任務和實踐任務。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堅持和完善,不能回避當前中國政治結構和政治生活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谡紊钪姓沃黧w的分析視角,這些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社會階級階層結構也相應地發(fā)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普通工人和農民在中國政治結構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現了相對下滑的態(tài)勢。在一些地方、一些單位,政治地位更多地和資本與權力而非勞動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據有關黨政官員2015年透露,“一些地方人大代表的結構嚴重失衡,真正來自基層的農民和工人的代表少。有的企業(yè)負責人占了一半以上的數量”,“還有就是代表的身份嚴重失真,一些企業(yè)主以工人、農民或者是科學技術人員的身份獲得了代表的提名,使得那些真正來自基層的,符合條件的人選無法提名”。[13]亨廷頓認為,一個政治體制 “應當能夠成功地同化現代化所造就的獲得了新的社會意識的各種社會勢力”。[11]127顯然,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分析框架內,政治參與的實際狀況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運動的特征。有學者對此感嘆:“在社會主義時期占據著特殊地位的工人階級的衰落,這一轉變的歷史深度遠遠超出了當代人的想象視界,我們或許要隔一個世代才能理解其歷史含義?!薄拜^之20世紀的工人階級,新工人群體的人數與規(guī)模要龐大得多,但這一群體在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卻幾乎沒有自己的位置,以至于他們究竟是一個階級還是階層至今仍然是學者們爭論的問題?!盵14]僅從這一變化中就可以判定,中國政治體制的社會主義屬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第二,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也不斷提升,權利意識也逐漸增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通過網絡空間表達政治態(tài)度和立場的政治參與越來越廣泛和頻繁。有學者指出,農民工階級在完成自身的代際替換的同時,也“迅速改變了自己馴服、沉默的形象,展示出抗爭和表達的趨勢”,“這些特征并非僅僅基于年齡差異而來,更不能歸結為青年人的心理問題,而是深刻地折射出當今中國基本制度安排的約束和影響,體現出農民工階級再市場的悖謬邏輯”。[15]據最高法院披露,近五年來法院所受理的80余萬件行政糾紛案件中,圍繞拆遷引發(fā)的案件占比超過40%以上。[16]就政治發(fā)展而言,目前的基本態(tài)勢是,“社會民主超前于黨內民主、基層民主超前于高層民主、網絡民主超前于代議民主、參與民主超前于選舉民主”。[17]廣大普通民眾為此付出了利益代價和精神成本,實際上對政治體制合法性構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蝕和傷害,偏離了通過政治體制的有效性來積累合法性的主觀愿望,社會主義民主形式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逐步突出。
第三,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和執(zhí)政黨內既得利益群體成為影響中國政治發(fā)展方向的兩個重要變量。就前者而言,私營企業(yè)主發(fā)展到今天,“不僅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力量,而且已經能夠通過影響執(zhí)政黨政策和國家法律來實現與維護經濟利益,這是該群體趨于成熟的集中表現和顯著標志?!盵18]在擴大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私營企業(yè)主階層明顯比其他新興社會階層更容易獲得政治上的便利,總體看來,在現階段,該階層的政治參與基本立足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但不可否認的是,私人企業(yè)主階層由于其在思想能力、組織能力和經濟能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自然成為“我國新興社會集團最具政治參與行動能力的群體,也是未來對中國政治發(fā)展最具影響力的集團”。[19]就后者而言,執(zhí)政黨的狀況不僅直接影響政治結構的穩(wěn)定,而且決定政治結構的變化。在市場和資本作用越來越強大的條件下,執(zhí)政黨內部分成員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權力通過尋租發(fā)財致富,存在官商一體現象??赡艹鲇谡蚊舾行缘目紤],有的政治學研究成果在討論社會力量構成與政治體制改革關系的問題時,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關于這一群體在中國政治未來發(fā)展中的分析。聯(lián)系蘇聯(lián)解體的經驗教訓,在社會力量的構成中,該群體不僅是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關鍵性力量,也是影響中國道路未來方向的關鍵性力量。
關于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進一步評價:一方面,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總體穩(wěn)定,為政治體制的有效性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說明;但另一方面,政治體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并沒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何實現有效性與合法性的統(tǒng)一性,是社會主義民主視角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課題。事實已經說明,在30多年改革開放之后,單純依靠經濟發(fā)展已經不可能很好地解決當前中國社會現實中的重大問題,政治發(fā)展問題的解決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一條是政治上發(fā)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盵20]116“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20]164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只有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2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以經濟的巨大成就和物質的巨大豐富作為標識,中華民族精神的再造和社會主義民主優(yōu)越性的展示,無疑更具標志性和根本性的意義。
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探索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對于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未來和前景,有學者認為,“在未來10年至20年現行政治體系和政治權力結構將會保持基本穩(wěn)定,發(fā)生結構性變動的可能較小”。[19]在保持中國政治結構質的穩(wěn)定性基礎上,積極穩(wěn)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避免中國政治結構的顛覆性破壞,具有較為廣泛的思想基礎。在正確認識和總結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優(yōu)勢和經驗的基礎上,既要具有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的自覺性,更要積極籌劃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未來,不斷縮小社會主義民主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適應擴大人民民主、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積極穩(wěn)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22]
經濟基礎依然是首先需要討論的問題。強調上層建筑需要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要求固然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上層建筑的改革應在社會主義民主理想的引導下,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的復雜性要有充分的考慮和把握。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現實和前景是以勞動為原則超越資本邏輯的民主類型,至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著抵制封建殘余和資本力量浸染的雙重政治任務。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必須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決拒絕種種私有化的改革主張。一旦失去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支撐,民主的性質就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就會喪失擴大和增加社會主義民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國有企業(yè)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yè)在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起支柱作用。在做大做強做優(yōu)國有企業(yè)的基礎上,應不斷實現國有經濟在公有制經濟中的意義與價值。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努力為社會主義民主的進一步展開建構起更為豐富而深厚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盵22]而關鍵在于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實現了國家的有效治理,是中國國家能力的重要表現。但是,今天“先進性不僅意味著更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還意味著更好的治理模式和更真實的民主制度”。[23]在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的同時,必須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政治體制改革的著力點。有國外學者甚至指出,“執(zhí)政黨的改革應當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核心內容”。[24]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核心課題。無論是民主還是集中的實踐,都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必須基于民主與集中的統(tǒng)一,必須強化制度性的保障。只有沿著這個改革方向,才能真正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效率與效果的一致性提供根本保障,也才能實現如盧梭所說的,“將力量化為正義,將服從化為責任”,有效地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的發(fā)生,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
社會主義民主是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的統(tǒng)一。社會主義民主不僅意味著人民有依法實行民主選舉的權利,也有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權利。實質民主雖然是中國式民主的一大鮮明特點,但不能由此忽略程序民主帶來的一系列重大的社會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1]在堅持注重實質民主的基礎上,需要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權利意識增強對民主形式的新需求,這一重大任務已經異常緊迫地提了出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未來探索,應加快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形式,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進一步保障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的統(tǒng)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提出的重大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25]一方面,依法治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學者針對性地提出要打破“律法中心主義”和“法院中心主義”的迷思,逐漸擺脫對西方法治模式的刻板模仿,將黨規(guī)黨法、社會習慣法與國家律法處于同樣的重要地位,確立整體主義法制觀。[26]另一方面,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需要向執(zhí)政黨依法執(zhí)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方面轉換。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往的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更多地關注的是人大的立法和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未來一段時期里,執(zhí)政黨依法執(zhí)政和政府依法行政應得到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更多的關注。
[1]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N].人民日報,2014-09-06(1).
[2]吳曉明.馬克思的現實觀與中國道路[J].中國社會科學,2014(10):4-21.
[3]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429.
[4]木懷琴.中國干部體制與韋伯官僚制[J].文化縱橫,2015(3):1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6]薩米爾·阿明.資本主義國家正在走下坡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0-16(4).
[7]吳曉明.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及其具體化承諾[J].哲學研究,2013(7):3-13.
[8]林尚立.協(xié)商民主對中國國家建設的價值[J].紅旗文稿,2015(5):4-9.
[9]朱云漢.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6.
[10]弗朗西斯·福山:衰敗的美利堅[EB/OL].[2014-10-12].http://www.guancha.cn/fu-lang-xi-si-fu-shan/2014_10_12_275200.shtml.
[11]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12]習近平.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chuàng)美好亞太——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2013年10月7日)[N].人民日報,2013-10-08(1).
[13]郭超.中組部:有代表身份嚴重失真企業(yè)主冒充農民[N].新京報,2015-03-11(1).
[14]汪暉.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階級政治的衰落、再形成與新窮人的尊嚴政治[J].開放時代,2014(6):49-70.
[15]郭于華.當代農民工的抗爭與中國勞資關系轉型[EB/OL].[2014-06-22]http://www.zgxcfx.com/nongmingongzhuanlan/84927.html.
[16]2015年中國拆遷年度報告:強拆手段更加血腥[EB/OL].[2016-02-28].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2-28/doc-ifxpvysx1728274.shtml.
[17]胡偉.中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應有頂層設計[J].探索與爭鳴,2013(2):26-31.
[18]吳波.新中國社會形態(tài)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365.
[19]房寧.民主的中國經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82.
[2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47.
[22]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N].人民日報,2012-12-05(1).
[23]修遠基金會.群眾路線:人民民主的當代實踐形式[J].文化縱橫,2014(6):18-26.
[24]閆健.對話李成:中國的政治改革、國際環(huán)境及未來[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3(3):1-8.
[2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0-29(2).
[26]強世功.“法治中國”的道路選擇——從法律帝國到多元主義法治共和國[J].文化縱橫,2014(4):38-47.
(責任編輯吳月芽)
Road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U Bo
(ChineseEvaluationCentrefor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I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at explore democratic politics, there is experience from both the West and China.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 democratic practice, but also an effort that transcends and sublates the capitalist democracy, which provides double dimensions for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road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Currently there are ample interpretations and argumen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road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still a room for further elabor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oa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dhering to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and accurately revealing the realistic contradictions of today’s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re the premise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Sticking to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principles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as the cor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re the primary and key tasks of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Chinese roa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economic foundation; democratic centralism
2016-03-30
吳波(1971-),男,安徽五河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道路系列重要論述研究”(14ZDA003)
D616
A
1001-5035(2016)03-0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