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學者張中行30年代在北大求學。據他回憶,當時風氣,師長及校方很寬容來自學生的質疑和批評。張舉了三個例子:
例一,公開質疑?!耙淮问乔嗄杲處熡崞讲v古詩,蔡邕所作《飲馬長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兩句。俞說:‘知就是不知。一個同學站起來說:‘俞先生,你這樣講有根據嗎?俞說:‘古書這種反訓不少。接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出六七種。提問的同學說:‘對。坐下?!?/p>
例二,公開批評。“這種站起來提問或反駁的舉動,有時還會有不禮貌的。如有那么一次,是關于佛學某問題的討論會,胡適發(fā)言比較長,正講得津津有味的時候,一個姓韓的同學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胡先生,你不要講了,你說的都是外行話。胡說:‘我這方面確是很不行。不過,叫我講完可以嗎?在場的人都說,當然要講完。因為這是紅樓的傳統(tǒng),堅持己見,也容許別人堅持己見?!?/p>
例三,師生因學術問題發(fā)生利害沖突,校方維護學生?!斑@種堅持己見的風氣,有時也會引來小麻煩。據說是對于講課中涉及的某學術問題,某教授和某同學意見相反,互不相讓。這樣延續(xù)到學期終了,不知教授是有意為難還是選取重點,考題就正好出了這一個。這位同學自然要言己之所信。教授閱卷,自然認為錯誤,于是評為不及格。照規(guī)定,補考分數要打九折,記入學分冊,評六十七分,九折得六十分多一點,勉強及格。且說這次補考,也許為了表示決不讓步吧,教授出題,仍是原樣。那位同學也不讓步,答卷也仍是原樣。評分,寫六十,打折扣,自然不及格。還要補考,仍舊是雙方都不讓步,評分又是六十。但這一次(校方)算了及格,(教授)問為什么,(校方)說是規(guī)定只說補考打九折,沒有說再補考還要打九折,所以這次不打折扣。這位教授違背了紅樓精神,于是以失敗告終。”
(選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