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
淺析幾種不同性質悲劇美的形態(tài)
李洋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摘要:悲劇是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關于悲劇,西方古典哲學與現代美學有過許多精彩的論述。本文將集中把握悲劇美的悲壯、悲憫、悲憤以及喜劇性的悲劇美這幾種不同的風格。
關鍵詞:悲??;美學;風格
什么是悲???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是以表現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結局為基本特點。悲劇精神就是個體生命無限追求與命運擺弄的沖突。關于悲劇,西方古典哲學,美學有過許多精彩的論述。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給其性質下一個定義: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賀拉斯認為:在悲劇中,忒勒福斯和珀琉斯也用散文的對白表示悲哀,他們身在貧困流放之中,放棄了“尺半”、浮夸的詞句,才能使他們的哀怨打動觀眾的心弦。布瓦洛《詩藝》認為:“如果沒有激情的那種可人的狂驟,嘗使我們的心頭充滿甜美的恐怖,或在我們靈魂里激起憐憫的快感,則你盡管擺場面、耍手法,都是枉然?!爆F代美學對悲劇的實質產生了新的認識。尼采認為,希臘悲劇產生于兩種精神的激蕩,一是體現希望、理想的阿波羅精神,一是體現真實、享受和放縱的迪奧尼索斯精神,這兩種精神合在一起產生了希臘悲劇。巴赫金認為喜劇是用復調、狂歡式的結構呈現反思的視角,那么悲劇是人神權力關系的體現。
總體而言,古典美學是表現英雄的毀滅,而現代美學的悲劇是站在人的視角觀察人與神之間的斗爭,其效果是引發(fā)恐懼與憐憫之情,使人們內心得到陶冶與凈化,境界得到提升。因而基于以上悲劇的分析,悲劇美的形態(tài)有幾種不同的典型類型。
1悲壯的悲劇美
悲劇所產生的美感是悲壯感,主要是壯,壯中帶悲,雖使人淚流滿襟,但壯懷激烈,慷慨激昂。這類悲劇美是能教育人們認識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激勵人們去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這類悲劇人物是崇高的英雄,是社會力量的代表。他們?yōu)閲颐褡宓莫毩⒆杂啥⒂聤^斗,寧死不屈,流血犧牲。悲劇沖突的性質有社會矛盾沖突,或是國家民族之間的沖突。
2悲憫的悲劇美
這類悲劇的悲劇人物是善良的,但又麻木不仁、懦弱的。當遇到社會環(huán)境的逼害,苦難深重,但又不知苦從何來,以為命中注定,或知苦從何來,但又不敢起來反抗,只是吞聲忍氣、逆來順受,或者心中雖有不滿,但又不敢大聲吶喊。這類悲劇美,主要激起的情感是悲,其次是憐憫和同情。由于這類悲劇人物不是崇高壯美的人,只是善良的人、麻木的人,凄凄苦苦地活著,悲悲戚戚地死去,所以不能引起悲壯的感情,只能引起悲憫同情之情。
悲憫的悲劇美,盡管蒙上一層悲涼凄苦的色彩,但亦具有較大的認識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正如魯迅指出:“這些極平常的,或者簡直近于沒有事情的悲劇,正如無聲的語言一樣,非由詩人畫出它的形象來,是很不容易覺察的。然而人們滅亡于英雄的特別的悲劇者少,消亡于極平常的,或者近于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多”。因而這類悲劇人物極為常見,如魯迅作品中《祝?!返南榱稚?、《孔乙己》的孔乙己,曹禺的《雷雨》中的侍萍,大都屬于這類悲劇人物。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于勒也屬這類人物。這類悲劇的審美價值在于啟發(fā)個體生命認識社會的本質、分清是非善惡的道德觀念,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對社會弱小及善良群體的同情心,凈化人的心靈。
3悲憤的悲劇美
這一類悲劇是性格的悲劇,或者是人性的悲劇。悲劇人物的苦難或死亡,不是由于社會矛盾的沖突造成,而是由于人物自身的性格弱點造成。如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奧賽羅其實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理想人物,他英勇無畏,真誠坦白,嫉惡如仇。但性格中存在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的弱點。他輕信虛假的表面現象,讓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戰(zhàn)勝了等級觀念和種族歧視的偏見,卻釀成悲劇結局。
這種類型的悲劇人物,雖稱不上崇高偉大的英雄,他(她)們的抗爭也不全為國家、民族,但他們敢于蔑視命運,而顯示人的自由意志及其精神品格的光彩。這類悲劇沖突的性質更多的是內部兩種思想、倫理觀念的斗爭,這種矛盾沖突也是社會斗爭的一部分。如元雜劇的《竇娥冤》中的竇娥,《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屬于這類人物。因此,這類悲劇的審美特點,在于激起人們悲憤與贊美之情,贊美悲劇人物的反抗斗爭精神。
4喜劇性的悲劇美
這種形態(tài)的悲劇人物,總的來說,他們受苦受難,值得同情和悲痛。但這種人同時也有許多缺點,這些缺點又以喜劇的形式出現,引起我們的譏笑。他們的悲劇性格是通過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悲劇引起的美感很特別,既悲痛又好笑,淚中帶笑,或笑中帶淚,即人們常說的“含淚的笑”。堂吉訶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心靈與現實世界的脫節(jié),完全生活在主觀幻想中。但他身上有閃耀著許多崇高、莊嚴的東西。這一切又同平庸丑陋的西班牙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富于催人淚下的悲劇性意味。
綜上所述,通過悲劇美的實質,我們可以集中把握悲劇美的典型類型。悲劇中悲壯、悲憫、悲憤這幾種重要的美學概念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帶給讀者更巨大的心靈震撼,進一步引發(fā)惋惜、同情或反思之情,更好的能體現悲劇美的光輝。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著(古希臘),羅念生,楊周翰譯.賀拉斯 《詩學 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布瓦洛著(法國),任典譯.詩的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馬丁·海德格爾(德國),蘇隆編譯.尼采十講.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4]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幾乎無事的悲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5]韓捷進主編.外國文學史新編.海南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李洋(1992-),男,漢,江蘇,研究生,海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西文論比較。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