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熠
(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
涼山彝族服飾色彩研究
余虹熠
(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涼山州彝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大家庭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苑中的一塊瑰寶,在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長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涼山彝族服飾的造型與色彩特點是與當?shù)匾妥迦嗣竦娜粘I钕⑾⑾嚓P的,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色彩鮮艷,豐富艷麗。同時服飾文化作為一種地域物質文化形態(tài)的代表,同時又體現(xiàn)了涼山彝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社會形態(tài)、生活環(huán)境、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綜合面貌,蘊含著古老的歷史文化。
涼山彝族;尚黑民族;民族信仰;服飾色彩
涼山州地處中國西南,位于四川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著中國彝族最古樸與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涼山州獨特的民族文化。在自然封閉形態(tài)下產生的這種獨特文化包括天文、星相、歷法以及彝族服飾。彝族服飾色彩與自然崇拜和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其形成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依據(jù)所處環(huán)境的自然條件,經(jīng)濟生產的發(fā)展程度、交通的便利程度、人們的審美心理、習俗文化所決定的。彝族服飾種類繁多,包括婚服、喪服、祭司服,首服等各種用途不同的服飾,也有性別,年齡,盛裝,日常裝的區(qū)別。因此,彝族服飾可以說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是彝族人民的文化歷史與智慧的結晶。
2.1 尚色文化。涼山彝族服飾中的色彩充分體現(xiàn)了彝族人獨特的審美觀念以及文化底蘊,這與彝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環(huán)境以及宗教信仰息息相關。黑、紅、黃是彝族人服飾中最主要的三種顏色,通過顏色來表達自身的信仰與觀念。在彝族人的色彩觀里,黑色最為尊貴也最受歡迎,黑色象征著土地與豐收;而紅色源于彝族人對火的依賴,火塘是彝族人的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黃色,代表著生命力。尚黑、喜紅,愛黃是彝族人主要的色彩傾向。另外,不同的色彩也區(qū)分出彝族的不同階層,彝族人以黑為貴,在過去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奴隸社會,只有貴族才能穿黑色服裝,以顯示身份尊貴。其次,在服飾的質料、色彩、款式的運用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用顏色區(qū)分的身份等級是彝族人民一種獨特的生活習慣,也對當代彝族人民的服裝觀產生極大影響。
2.2 尚黑,尚火民族。在彝族的民族文化中,有崇尚黑色的習俗,這跟彝族人的生存環(huán)境,歷史根源,以及宗教信仰是不可區(qū)分的。黑色被賦予了尊貴權利的象征?,F(xiàn)今涼山州地區(qū)彝族的傳統(tǒng)服飾多以自染黑布為地料,男女服裝均以黑色或青黑為主,以花邊為修飾。彝族從古至今以黑為貴,黑彝為貴族,以白彝為平民,血統(tǒng)混雜不純者謂之花骨頭、黃骨頭的觀念盛行。至今涼山彝族自稱“諾蘇”,烏蒙、哀牢山的族自稱“納蘇”、“聶蘇”,皆意為“黑人”,因此稱彝族為尚黑民族。涼山彝族因其特殊的生存條件,對火的依賴性較強,在意識形態(tài)上,火對彝族人的影響就更大。自然界的電閃雷鳴為先民所不理解,他們認為冥冥中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這一切,在彝族史詩《俄勒伊特》中記載道:“天上掉下祖靈來,掉在恩接介列山,變成熊火在燃燒,九天燒到晚,九夜燒到亮。白天燒到黑煙滾滾,晚上燒到火光閃閃,天是這樣燃,地是這樣燒,為了創(chuàng)造人類燃,為了誕生祖先燒。”他們認為火是雷引燃的,火和雷是一樣的東西,雷就是天上的火,其敬畏之意不言而喻,因此彝族人每年舉行三天的火把節(jié)表示對火的崇拜。
3.1 紅色。涼山彝族有“四方色”的概念?!拔迳焙汀八姆缴敝芯袃蓪﹃庩?,即“五色”中相對的東方青為陽,西方白為陰;南方赤為陽,北方黑為陰;“四方色”中的東方赤即為陽,也就是紅色。由于彝族人對火的崇拜,而火的代表色即是紅色,因此彝族服飾上大都會有紅色。在彝族人的觀念中,火能驅除一切邪靈污穢以及不好的東西。此外,在彝族史詩《勒俄特依》中也曾記載彝族祖先是由天火降落大地而出生,因此,彝族人對紅色的敬仰不言而喻。在彝族服飾中裙擺中也多見紅色作為裝飾,這正正表示了彝族人民對紅色的喜愛。
3.2 黑色。“尚黑”習俗與涼山族歷史文化緊密相連。涼山彝族自古存在黑彝,白彝之分黑彝以黑色著裝顯示身份的尊貴;白彝以白色表示身份平凡。在火把節(jié)祭祀活動上的畢摩也以黑色為主,以表示身份尊貴有,法術強大以及威望。在彝族本民族的語言中,黑有高大深重意思。因此,現(xiàn)今涼山州彝族著裝也多以黑色或青黑為主。而白色,由于時代演變,彝族社會由奴隸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觀念也逐漸改變,因此,彝族人民除了在喪事活動中身著白色服裝以示對死者以及生命的尊重外,在日常生活中身著便服時也少有白色出現(xiàn)。
3.3 黃色。在涼山州彝族人民的心目中,黃色代表美麗,鮮活,生命力,誘惑。在彝族的法事活動中,畢摩招魂時,以黃色祭牲物吸引邪靈污穢的注意力,引導它們走它們應該走的道路,遠離生者,以保證事主的平安。在傳統(tǒng)的喪事活動中,為了悼念已經(jīng)逝去的先人,男子需要在腰間系上黃色把網(wǎng)帶,而婦女則需在頭發(fā)后面系一條黃調:此外,小孩的慶生活動中也取黃色為吉,選則黃色牲口進行祭祀,以求孩子健康平安,無憂無慮的成長。
彝族色彩文化反映出了彝族人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及個性的審美取向。彝族色彩延續(xù)至今,傳統(tǒng)的五色觀色彩體系其發(fā)展與演變的過程凝結了無數(shù)彝族先民的智慧與審美思想,從五種主色搭配的豐富變換,既有以一貫之的脈絡和傳承,又有變幻多姿的創(chuàng)新,它以其獨立又統(tǒng)一的風格,豐富的思想內涵、濃郁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了獨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tǒng)和視覺文化,成為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 《千年涼山》.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2004.
[2] 楊晶.涼山彝族服飾審美文化研究[J].書畫長廊,2012
[3] 鮑麗.涼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J].黑河學刊,2015
[4] 張嵐.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研究[J].輕工科技,2014
[5] 蘇潔.涼山彝族服飾文化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余虹熠(1993-),成都人,碩士,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彝族服飾。
TS94
A
1671-1602(2016)20-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