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軍
(調兵山第一高級中學 遼寧鐵嶺 112700)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基本方法
高大軍
(調兵山第一高級中學 遼寧鐵嶺 112700)
寫作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難點。作文體現著學生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寫作的理論和方法,去指導學生更好的寫作。
高中寫作 能力 理論
現今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缺少成熟的教學理論,因而在實際課堂寫作教學中,對于學生也缺少有針對性的寫作指導,但是在實際的英語寫作當中,人們對于這些有關寫作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發(fā)現至少可以歸納為三種寫作理論或觀點,而這些理論正是各種英語寫作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1]
“產品論”源于一種自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的關于第一語言寫作的看法,即一種基于經典學習的寫作方式:學生通過閱讀、背誦和翻譯短篇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優(yōu)秀文本,學習和模仿作品中的表達方式,并傳承其優(yōu)秀的文化。該理論最大的特點是對寫作“產品”質量的高度重視。基于這些觀點,寫作教學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不同的文章體裁及其行文方式。寫作教學的過程是首先讓學生閱讀、分析各種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然后以這些作品為范本,讓學生對其語言形式和寫作手法等進行模仿,最后由教師根據文學作品的標準來評價學生作文,提出反饋意見。
“產品論”流行的另一原因是人們確信:寫作能夠使作者的語言更加精確。以“鞏固語法知識”為首要目標的第二語言寫作,很容易接受這種強調產品質量的寫作理念,比如在“聽說法”盛行的時候,寫作就被用來強化口語的精確性。也正是因為這種理念,人們認為寫作的內容并不重要,寫作語言的準確性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才是最重要的。[2]
由于對寫作“產品”質量的強調和對寫作過程的忽視,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往往不注意學生寫作策略及相關認知手段的培養(yǎng)和訓練。他們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寫作任務的各種需要,如怎樣為寫作做準備,怎樣產生思想,運用哪些寫作策略可能使作品更為完善,如何圍繞一個話題產生不同版本的作品,怎樣考慮讀者的反應等。當“產品”質量不盡人意時,又武斷地將一切原因全部歸結為學生“悟性低”,而不反思自己寫作教學的失誤。
“過程論”是一種重視寫作過程的理論,出現在20世紀60至80年代,源于人們對于傳統(tǒng)“產品論”的反思:把寫作看成一個表達自己、發(fā)現想法、解決問題和構建自我身份的過程,一個寫作能力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過程。由于對不同寫作過程因素的強調,該理論又分為“表達主義”和“認知主義”兩種。
所謂“表達主義”是一種強調作者自己自身的寫作觀點,認為寫作是一個作者發(fā)現和表達自我的創(chuàng)造過程。人們之所以能夠就自己關心的話題進行寫作、表達思想,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也隱藏著能夠將這些情感表達、宣泄出來的巨大潛能,寫作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表達和宣泄的途徑。由于“表達主義”強調寫作是個人的自由創(chuàng)作,鼓勵作者盡可能地打開思路、天馬行空、自由發(fā)揮,在沒有太多限制和要求的環(huán)境下,無拘無束地發(fā)現和表達自我,因此,日記、隨筆等就成為這種寫作訓練的主要形式。鑒于這種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的聲音,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們往往更重視寫作的量和表達的流暢性,而不是觀點、命題的正確性和語言形式的準確性。
所謂“認知主義”強調的是“寫”的認知過程。盡管也與表達主義一樣,認為寫作是一個內在的個人表達過程,但它強調作者在不斷深入的認知過程中“解決問題”,認為人們之所以寫作,是因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通過寫作來理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每接受一個寫作任務,作者就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周密的思考,集思廣益,發(fā)現和發(fā)展能夠解決問題的不同想法或看法,并對它們進行邏輯分析,梳理歸納出內容提綱,并根據提綱來補充具體的內容和修改段落、句子和詞匯等。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作者的語言也可能同時得到發(fā)展。
由于“表達主義”和“認知主義”都認為寫作是作者個人內在的認知過程,基于“過程論”的寫作教學提倡促進學生“學會”寫作而不是“教會”他們寫作。為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的角色開始改變,從指點學生寫什么和怎么寫,改為僅僅向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如通過問題幫助學生發(fā)現和清理思路,對學生的某種想法或思路給予支持、鼓勵,為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與條件等。
“體裁論”是在反思“過程論”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寫作理論。綜合過程論”的缺陷,認知主義者很快就從“缺乏目的性”這一主要弱點中發(fā)現了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性,形成了“體裁論”的理論基礎?!绑w裁論”認為寫作是一定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產物,因為作者和讀者不是在真空中交流信息和情感,每個讀者的興趣、需要、閱讀與思維的習慣都與其所處的“語境”聯系在一起,因為每個社會都會有一套共享的、通常難以察覺的思維和閱讀習慣,這些習慣直接影響讀者對作品的解讀。因此,作者在寫作時必須考慮讀者的社會期待。例如,東方文化傾向于使用故事來明理,用大量例子來說服或影響對方的理解;西方文化則傾向于使用證據來論理,通過援引研究數據和采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果作者更本不考慮這些社會文化因素,讀者很可能因無法理解而失去閱讀、交流的興趣。
以上分析讓我們不難看到“產品論”“過程論”和“體裁論”三種理論的思路和變化,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對寫作本質的認識有所發(fā)展:從“一種靜態(tài)的知識反應”發(fā)展為“一種非線性的、生成的個人認知過程”,最后發(fā)展到“一種與文化環(huán)境緊密相關的社會認知過程”。
[1]張文瑜.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 速讀旬刊, 2014(1).
[2]吳浩然. 基于過程體裁法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