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飛
(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 杭州 310018)
英國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線》是一本用平常的語氣講述一群平凡小人物經(jīng)歷的不平凡的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在戰(zhàn)亂中與親人失散的女孩卡捷琳娜如何在亂世中生存的故事。最令讀者驚奇的不是主人公卡捷琳娜傳奇式的一生和書中大環(huán)境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的離奇遭遇,而是作者精巧的構思,從題目到內(nèi)容、情節(jié)的安排,乃至行文的技巧,無一不向讀者展示了“線”這一特定意象的深刻含義。
文中的人物大多都和“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這里,“線”更多的是成為他們在亂世中填飽肚子、安身立命的謀生手段。
卡捷琳娜由于戰(zhàn)亂同母親和妹妹失散的時候,只有五歲,盡管身上帶著流彈的灼傷,她卻沒有慌亂。她被列奧尼達斯所救之后,幸運地碰到出色的紡織工寡婦尤金妮婭和她的雙胞胎女兒。從此她成為尤金妮婭家庭的一員,經(jīng)過輾轉取得聯(lián)系的母親卻無法承擔撫養(yǎng)她的責任。于是卡捷琳娜自從展現(xiàn)出杰出的縫紉天賦以來,主要就靠“線”來謀生。
鄰居莫雷諾太太不遺余力、毫不保留地教授卡捷琳娜精湛的刺繡和女紅,并接納她在自家的縫紉廠工作?!斑M來她在給椅罩、桌布和枕套織蕾絲邊……這些織品制作精美,物超所值……卡捷琳娜的一雙巧手從沒讓她們餓肚子?!盵1]“她的針線功夫更為驚人,她對針線也更為癡迷?!币灾劣诤髞硭蔀槿_洛尼基最好的裁縫,這使她不僅在戰(zhàn)亂中安身立命,并且成為她一生的謀生手段。
文中多次提到卡捷琳娜精湛的縫紉技藝和對線的偏執(zhí)熱愛。她的媽媽澤尼亞就是一名裁縫,戰(zhàn)亂中她逃到雅典城,也是靠縫紉謀生。尤金妮婭盡管帶著雙胞胎女兒和卡捷琳娜抵達塞薩洛尼基的時候身無分文,可是她靠著政府、鄰居的接濟,和用羊毛線織毛毯養(yǎng)家糊口,沒有抱怨絕望,而是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鄰居莫雷諾家族也是靠著縫紉謀生,他們開辦縫紉廠的家族,絲毫沒有有錢人的勢利、冷酷與刻薄,不僅技藝精湛,還樂善好施。奧爾加也是住在伊里尼街上的富太太,她的丈夫經(jīng)營布匹生意也和“線”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文學構思絕對不是拼湊碎片,而是作家圍繞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揉合成一個能夠體現(xiàn)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過程?!盵2]這些線的巧合,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社會關系網(wǎng)。這估計是作者為小說取名為《線》的最初的安排。讀者在這里體會到了別具一格的“線”的世界。
“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把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種關系都當成復雜的原因造成的結果,把每一個結果后面隱藏著的一系列多層次的原因找出來,在多數(shù)的任務環(huán)節(jié)中找出多系列、多層次的原因還不夠,還不能讓它們各不相干,而要把它們互相聯(lián)系起來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結構。”[3]
《線》中充滿了各種災難和悲情。從小說伊始的毀滅性的火災,到慘絕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的入侵、滅絕人性的猶太人大屠殺、妻離子散的政府軍和共產(chǎn)黨之戰(zhàn)、二戰(zhàn)后的內(nèi)亂,左傾與右傾,以及天災——地震。在這些天災人禍面前,人物的命運就顯得分外凄慘。在書中,小人物被災難戰(zhàn)爭織就的大環(huán)境之線緊緊地拉在一起。
五歲的卡捷琳娜由于戰(zhàn)亂與母親和妹妹失散,幸運地被列奧尼達斯所救,進而遇見同樣因戰(zhàn)亂被迫遷徙的養(yǎng)母尤金妮婭,由于形勢所逼來到塞薩洛尼基的伊里尼街,和猶太人莫雷諾一家相識,相處,互幫互助。
一場毀滅性的大火使富商康斯坦丁諾斯瀕臨破產(chǎn),他不得不將妻兒安置在伊里尼街,自己一個人自信滿滿地侍機東山再起。正是戰(zhàn)亂和災難將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們集中到同一個地方,仿佛一條看不見的線在從四面八方牽引他們到同一個地方,成為鄰居,并開始了不同種族、不同家庭的悲情故事。
卡捷琳娜顯示出驚人的縫紉天賦,在莫雷諾夫人的無私教授之下并最終進入莫雷諾家的制衣廠工作。這些經(jīng)歷成了牽引她不斷穿插在康斯坦丁諾斯家和莫雷諾家族之間,是見證兩個家族的悲情故事的“線”。于是,卡捷琳娜見證了奧爾加日益憔悴、抑郁、無能為力;康斯坦丁諾斯日益貪婪無恥、賣國求榮;見證了迪米特里的堅韌不拔和堅定信仰,見證了迪米特里被鎮(zhèn)壓、被隔離,被迫簽悔過書,見證了他被迫背上終生的政治污點;見證了德軍入侵希臘的殘暴和血腥;見證了納粹如何巧取豪奪莫雷諾家族的工廠和財產(chǎn);見證了德軍如何誘騙希臘猶太人遷徙,并一舉毒殺;見證了猶太種族的毀滅、宗教信仰的毀滅、人性和人類文明的毀滅。
因此,這根災難戰(zhàn)爭串起的悲情之線,還牽引著男女主人公相識相知并相愛,牽引著迪米特里去參軍抗戰(zhàn),反對納粹,并在二戰(zhàn)之后陷入政府軍和共產(chǎn)黨的紛爭,被鎮(zhèn)壓,被禁錮,即便最終簽了悔過書可以重返家園,但是卻因為這個政治“污點”使子女入學教育受到限制。
這些悲歡離合錯綜復雜,連成了一個沉重的“線”的世界。
《線》中的講述一直在壓抑痛苦之下散發(fā)著淡淡的溫情。這從側面體現(xiàn)出作者希斯洛普的精巧謀篇布局,總是在人物在瀕臨絕境之下境遇突然峰回路轉,正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書里特有的溫情,包括鄰里之愛、陌生人之愛、親情之愛、情人之愛和人間大愛。這些脈脈溫情,不僅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的豐滿,而且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曲折動人,催人淚下。
奧爾加在壓抑的家庭氛圍里抑郁終日,唯一的兒子是她活下去的唯一的力量和動力??ń萘漳葹l臨走失的絕境,卻能得到渴望靈魂救贖的列奧尼達斯的救助。尤金妮婭一無所有,獨自撫養(yǎng)兩個女兒,卻毫不猶豫地收留并養(yǎng)育素不相識的卡捷琳娜。鄰居莫雷諾家族的友好幫助使他們渡過了難關??ń萘漳仍谀字Z夫人的教授下學會了賴以謀生的精湛縫紉技藝。她甚至在莫雷諾夫人的影響下找到了縫紉與愛的深層次聯(lián)系。她精心繡制的手帕給予尤金妮婭一絲溫暖,使她從戰(zhàn)亂、遷徙、夫亡的傷痛中振作起來。奧爾加在鄰里友愛的關懷之下日益開朗快樂。奧爾加主動借錢給尤金妮婭買了織布機,使她能夠養(yǎng)家糊口。德國入侵時,莫雷諾家為了工人的生存堅持開業(yè)??ń萘漳仍谙萑肴缤瑠W爾加相同的遭遇時,能夠機智地除掉敵人,并執(zhí)著地等待愛人的歸來。
故事總是給人“家”的感覺,家這個詞在書中反復出現(xiàn)。尤金妮婭在遷徙的途中用彩線在帳篷上繡制的家的單詞,“至少對于孩子們來說,背井離鄉(xiāng)的創(chuàng)痛開始在記憶中減弱,睡夢重新變得香甜”。也只有在在伊里尼街才能感受到家的感覺,在那里多種族的鄰里相親相愛守望互助。
莫雷諾夫人在被子上繡圖案,她說的“哪怕我再活一百年,也永遠沒有完工的那一天。有開始,但永遠不會結束”使“愛和縫紉從此在她(卡捷琳娜)心中關聯(lián)了起來”。人間大愛體現(xiàn)在莫雷諾一家和鄰居們齊心協(xié)力將猶太教堂的珍寶(經(jīng)卷、手稿、幕簾)隱藏在繡品之中,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免遭納粹的洗劫。猶太人被迫害時,卡捷琳娜為他們隱藏珍寶,收留他們并提供衣食,并終其一生為猶太鄰居保存這些搶救下來的珍寶,時時準備他們的歸來。
這是在動蕩動蕩殘酷的大時代下開出的絢麗之花。在這里,善良的人們由一根友愛互助的線緊緊牽連在一起,這根線看似脆弱易斷,實則韌性十足。人們在災難和戰(zhàn)亂面前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般隨波逐流,正是溫情的力量使人們緊緊地交織在一起,擁抱成團,像家一樣幸福地生活。
“本文不時喚起讀者期待視野的預定積累,同時又在不斷設法打破讀者的期待慣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節(jié)或意境牽動讀者的想象。讀者既會因舊有經(jīng)驗的重溫而快適,又會因期待視野得以豐富補充而欣慰。”“文學作品,只有通過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才能真正發(fā)揮認識、教育、審美之類的社會作用?!盵2]《線》能很好地調(diào)動讀者的共鳴情緒,他們關注故事中人物的各種曲折的命運,為他們感動、流淚、同情、快慰,猶如身臨其境,達到思想情感上的強烈共鳴,這正是作者鋪設的溫情之線的巨大魅力。
“小說中人物的活動和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都不能離開時代的、社會的和自然的環(huán)境?!盵2]《線》毫不例外地展現(xiàn)了這種“藝術真實”。
這是一部跨越百年的希臘塞薩洛尼基城的史書,更是一部小人物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大環(huán)境下生存的傳奇。作者巧妙地將歷史加入到虛構的情節(jié)中去。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書中的人物、許多街道和場所純屬虛構,但那些歷史事件都曾真實發(fā)生。希臘附近仍保留著許多相關遺跡?!?/p>
書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生活在塞薩洛尼基最為動蕩的時期。一系列的政治災難和人為的禍事貫穿全篇,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從王權到民權、從戰(zhàn)亂到和平、從苦難到平靜的歷史圖景。這一點,也充分證明了“文學是一種社會性話語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話語溝通活動,這種話語活動是社會的產(chǎn)物;它或隱或顯地代表著超個人的階層、階級、民族或人民的利益”。[2]讀者在書中閱讀到火災、二戰(zhàn)、迫害猶太人、地震、內(nèi)戰(zhàn)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這些都是希臘歷史中真實地發(fā)生了的。
“藝術是一個假定性的東西,不是一種絕對的真。”[3]小人物們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中的悲歡離合、情感體驗,是作者賦予的,她為了表達特有的思想或觀點而虛構的?!白x者期待視野形成的特定歷史處境如果與一定作品所反映的歷史狀況有某種相同相似之處,也會引起強烈的共鳴?!盵2]讀者從這部書里既可以了解希臘歷史始終真實的一面,也可以從書中人物的人生境遇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引起他們對書中情節(jié)、人物的際遇的共鳴。
作者行文的絕妙之處在于,在她的筆下,希臘的歷史并不如歷史書一般枯燥乏味,而是書中的人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在喝杯茶的功夫,將她在歷史中所經(jīng)歷的故事向讀者娓娓道來。這樣顯得既不枯燥晦澀,又親切感人。作者對戰(zhàn)況和政治的精巧的處理使讀者感同身受,潸然淚下。故而,此書既引人入勝又發(fā)人深省,既淋漓盡致又刺痛人心。
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主人公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的隱忍和堅強。這種隱忍和堅強正如線一般看似柔弱纖細卻有一種延綿不絕的力量。
卡捷琳娜五歲與母親走散,居然“表現(xiàn)出不可思議的鎮(zhèn)靜”。[1]因為她覺得“這是她的故鄉(xiāng),她明白自己一定能找到人幫她”。
她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找到媽媽,“每一天她都在裙子的下擺繡上一個小小的‘十’字,盼著在繡滿一圈前與媽媽重逢”。[1]她終于與媽媽取得聯(lián)系之后欣喜若狂,卻在得知媽媽無法將她接到身邊養(yǎng)育時默默接受,并用縫紉和女紅的技能謀生。
卡捷琳娜的堅韌不拔感染了她周圍的人??ń萘漳人徒o尤金妮婭精心繡制的手絹,不僅慰藉了她滄桑疲累的心靈,更使她看到刺繡的完美和刺繡手法的純真?!叭酥灰袥_動憑直覺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美,就有希望去實現(xiàn)?!盵1]
德國入侵時,她被迫縫制德國人規(guī)定猶太人戴的星星,并在猶太人撤離時,精心保存那些藏珍寶的繡品。一輩子不曾動搖,心中總有一種希望,盼望猶太鄰居們歸來。
她在被迫嫁給古爾古利斯時,失去了縫紉的工作,卻“每天出去買菜做菜滿足丈夫驚人的食量,余下的時間她就一頭扎進刺繡里,忘記一切”。[1]她將對朋友們的思念融入縫紉中,加上對母親的回憶和對親人鄰居的關愛。她在隱忍地度日。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人迪米特里沒死時,更是堅定地等待。她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奧爾加相同的困境時,并沒有逆來順受,而是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只為自己的愛情和信仰爭取機會,盡管這個等待充滿了痛苦,卻還有一線希望。
迪米特里的堅韌和倔強,使讀者明白什么是信仰。他為了自己的信念堅決和父親決裂,參加抗擊德軍的戰(zhàn)斗,并在二戰(zhàn)結束后的內(nèi)亂中堅守自己的信仰?!拔乙簧姓嬲恍腋5臍q月,就是離開這里的那些年。那時候我盼啊盼,盼望恐怖趕快結束,好回到這個城市,同你奶奶結婚。”[1]
他們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人生態(tài)度,冥冥之中將二者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相濡以沫,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共同堅守承載他們太多回憶和過去的城市,等待昔日猶太鄰居的歸來。這種堅韌不拔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作者所推崇的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它是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包括這個人對宇宙人生的了解和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自覺,包括這個人的感情、欲望、支取、愛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盵4]“審美活動對人生的意義最終歸結起來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盵4]
書中主人公的人生境界深深地打動了萬千讀者的心。這也是本書獨具魅力之所在。作者在描述大環(huán)境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的同時,賦予他們堅韌頑強的人生態(tài)度,促使他們披荊斬棘,堅韌不拔,用鋼鐵一般的意志和宗教般的虔誠對待生活、對待友人和愛人,這也正是作者想要告訴大家的:希望的存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顯得更加有意義。
作者采用“逆時敘述”方式,先告訴讀者故事的結局,然后再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再現(xiàn)生動的故事,使作品更加令人神往?!霸S多逆時不是簡單地對宏觀情節(jié)進行重組,而是使時序變換的作用滲透在敘述的內(nèi)部。這樣,往往可以試作品產(chǎn)生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2]這是一本關于回憶的小說。整篇小說由時間串成一段深刻、沉郁,充滿悲情、等待和希望的歷史。
卡捷琳娜與母親失散的時候,她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所有的事件都由時間之線串在一起,扣人心弦,曲折感人,形成一幅精妙絕倫的、記錄生活與情感的藝術織品。
“我們經(jīng)歷的一切都在這里,根也扎在這里。我們可以去別處生活,這些記憶也永存在我們心中,只不過留著這里記憶會更鮮活?!盵1]他們的過去和現(xiàn)在只能存在于這座城市,如果離開這里,他們就會斷掉過去,斷掉回憶與過去自我的連接的線。
這條精妙的時間之線,貫穿四代人,將他們的生活和情感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一代代地傳承,一代代地記憶。盡管回憶里有太多的人離開,但是那些人留下的回憶和財富會讓他們在活著的人的心里得到永生。每一個生命軌跡都是一條線,無數(shù)個生命軌跡錯綜交織,形成一個“網(wǎng)”。網(wǎng)里有卡捷琳娜,有迪米特里,還有曾經(jīng)相互守望幫助的鄰居們。有些線斷了,消失了,還會有新的線加進來。小說的最后再現(xiàn)了血跡斑斑的襯衫袖子和精心縫制的被子,呼應了男女主人公不能忘卻的記憶。正如小說的封面一樣,茫茫大海上的地平線,人們只能循著這條生活之線繼續(xù)走向遠方,永遠沒有盡頭。
希斯洛普的《線》通過“線”這個意象向讀者展現(xiàn)了在歷史的動蕩年代男女主人公苦難堅守的一生。書中多重的“線”縱橫交錯,既充滿悲歡,又處處溫情,時而場面悲情令人絕望,時而在災難中透出一線細微的希望,令人讀后柔腸百結、氣血翻滾、充滿力量、余音裊裊。讀者在領略歷史的沉重的同時,體悟到生活的真諦,那就是不拋棄、不放棄,用堅韌不拔的斗志對未來充滿希望,與人為善,仁愛互助。
[1](英)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線[M].王愛燕,郭莉,譯.??冢耗虾3霭婀?,2014:151,146,71,83,150,319,363,363.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8,302,304,172,61,304,219.
[3]孫紹振.文學性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14,20.
[4]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5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