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東方市東方中學 宋 委
?
抓住教學生成,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由一個教學片段引發(fā)的反思
□海南省東方市東方中學宋委
2015年10月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fā)明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是我國第一位獲此獎的本土科學家,繼莫言獲獎后我們再一次分享著喜悅。2014年在我的課堂里曾發(fā)生與諾貝爾獎有關的一幕。
在講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物理學是認識自然界的基礎,是當今眾多技術發(fā)展的基石。所以每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都非常地引人關注。大家知道2014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誰嗎?我以為有人知道,結果有人搖頭說不知道,更多的人沉默。我告訴學生們是日本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天野浩、赤崎勇。三位獲獎者在發(fā)現(xiàn)新型高效、環(huán)境友好型光源,即藍色發(fā)光二極管(LED)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在藍光LED的幫助下,白光可以以新的方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使用LED燈,我們可以擁有更加持久和更加高效的燈光來代替原來的光源。我的想法是借助世人關注的諾貝爾獎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興趣引入新課,結果在這個班發(fā)生了我沒有想到的事兒。
當看到我展示的日本科學家及他們的成就時,學生們表示了他們的態(tài)度——
學生1:“去年我國有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p>
學生2:“為什么是日本人獲得這個獎?”
學生3:“我不喜歡日本人得這個獎?!?/p>
學生4:“日本人獲得這個獎是不公平的?!?/p>
學生5:“評委是不是偏心,他們是不是偏向日本人?”等,從這些學生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們是明顯地對日本科學家獲獎不滿,甚至是討厭日本人。
我問學生:“你們?yōu)槭裁磳θ毡究茖W家獲獎如此不滿?”
“老師,你懂的。日本人殺了很多中國人,所以我們不喜歡他們?!?/p>
“老師,日本占著釣魚島不歸還?!?/p>
“因為歷史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所以你們就排斥它。這個我們理解,可是你們連日本的科學家獲獎也不愿看到?!蔽覜Q定轉移下注意力后接著說“我覺得你們這就是盲目排外,是不理性的。歷史上就有盲目排外的不理性的愛國者,也有主動向西方學習的理性的愛國者。大家想想,都有誰?”
下面學生議論紛紛,很快有人說出理性的愛國者。有人說“孫中山”。其他的學生受到提示接下來說還有林則徐、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并認識到孫中山等愛國者是理性的,他們主動學習西方,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和道路。他們沒有盲目排斥源自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
不理性的愛國者有誰呢?看著大家的反應,我開始提醒:“義和團運動在民族危機加深之時,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滅洋’不僅僅是反帝還排斥西方一切文明。他們是愛國者,但卻是不理性的。”
有學生說:“有人破壞日系車,甚至焚燒,這種行為就是不理性的?!?/p>
“有人排斥日本科學家獲獎,我覺得實際上排斥科學,他們研究成果將會給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帶來進步,降低人類生活成本。我們今天開始學習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就是要崇尚科學,熱愛科學,了解每項重大成果背后科學家的努力探索和奉獻精神?!?/p>
反思1:“導入”沒有最好,只有是否合適。杜芳教授在《新理念歷史教學論》一書中講到“無論選用何種導入法,均應注意:一是要避免毫無歷史感的、牽強附會的、為導入而設計的導入;二是導入必須符合中學生年齡、年級、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則會弄巧成拙,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三是導入要盡量避免平淡刻板,演獨角戲;四是導入不要拖沓、冗長,要簡明扼要,在歷史的感悟和起興中迅速步入正題?!庇眠@四條對照我的此課導入——用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個事件作為導入新課,我這個導入問題在哪?找到我的問題了,那就是導入不符合文科班思維!授課的班級是我校高二的一個文科班,這個班女生偏多。文科班的學生對科技前沿發(fā)展成就不怎么感興趣,他們更感性。
如果換一種導入,既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又能激發(fā)科學興趣,能讓學生了解物理學發(fā)展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又不會激發(fā)他們的偏激,讓課堂順利地進行下去。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文科班的導入重新設計為:展示19世紀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悼念席勒的詩:我們?nèi)极@益不淺,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早已傳遍廣大人群。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把無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連結。
1955年4月18日在美國新澤西州特倫頓的小火化場教堂里,這首詩再度響起是為了紀念一位科學巨匠。
后來到另一個理科班講授這節(jié)課,根據(jù)理科班的學科特長,我的導入新課的方式,讓學生來舉例說說物理學的發(fā)展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做簡要的總結說明物理學的發(fā)展在通信的便捷、醫(yī)療水平的提高、自動化的程度完善等方面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經(jīng)過這樣處理后,我發(fā)現(xiàn)新課導入時讓學生參與他們的積極性也是蠻高的,雖然七嘴八舌,但基本上能說出物理學的發(fā)展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這種導入符合高二理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
反思2:引導學生成為“奮青”而不是“憤青”。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對日本科學家獲獎非常排斥?因為他們是一群單純可愛的孩子,他們有著樸素的愛國情懷。他們痛恨日本歷史上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種種罪行,他們痛恨當今日本政府對歷史不愿反省不愿正視的態(tài)度,痛恨日本占著釣魚島不歸還!他們是祖國的脊梁,對他們的愛國情懷我們要保護要珍視,但是要引導他們理性愛國,而不是泄憤式的愛國。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理性是科學精神的表現(xiàn)之一,面對愛國熱情高漲的中學生,我是不是可以從環(huán)境營造上引導其理性接受日裔科學家獲獎事實。如何處理呢?我從中外比較入手來解決。
先前講授本課時,結尾從近代經(jīng)典力學和現(xiàn)代物理學兩個方面進行小結,我重新處理本課的結尾:“自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吸取教訓,開始以各種方式向西方學習現(xiàn)代科技,1900年從日文翻譯的‘物理學’出版,我國正式有‘物理學’這個學名。1919年我國首次在北京大學設立物理學系。在近代史我國物理學發(fā)展異常艱難而緩慢。新中國成立后,物理學發(fā)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我國物理學的總體水平離國際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比缓笳故静煌瑖ㄈ毡疽岬奈锢韺W諾貝爾獎獲得者及他們的成就。這樣介紹同時期中外科技的差距讓學生了解我們需要腳踏實地、奮起直追,自覺地努力學習提升自身科學素質(zhì)。在展示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時,從學生專注的思索的表情可以知道,他們接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是各國科學家努力創(chuàng)新共同推動的。
近代國民黨人戴季陶先生在1928年寫的《日本論》一書中講道:“‘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對,再也不肯下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話都不愿意聽,日本人都不愿看見,這真叫作‘思想上的閉關自守’,‘智識的義和團’了。”看著這番話想想我們可愛的學生,他們是生活在全球化的中國,為了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他們面向世界,而不是自守、狹隘的心界。
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講道:“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包含著多重豐富的意義。首先,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它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發(fā)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yè)生活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態(tài)度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睆膶W生當前、今后的發(fā)展和從對老師的價值實現(xiàn)來看,要關注課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敏銳地抓住教學生成,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做出教學調(diào)整,才能實現(xiàn)師生在課堂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