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銘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 430062)
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兒童行為培養(yǎng)中的應用
吳紹銘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 430062)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兒童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兒童新行為的出現(xiàn)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都是強化的結果。因此,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學校、家長和社會可利用強化理論來培養(yǎng)和塑造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糾正和改造兒童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使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本文詳細論述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中的強化理論,包括強化與強化物、強化物的來源和選擇、強化的程式等,進而分析其在兒童課堂行為以及生活習慣培養(yǎng)中的應用。
強化理論 兒童行為 培養(yǎng)
作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在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最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是斯金納箱。在此實驗中,食物的出現(xiàn)是小白鼠無意反應后的結果,它增加了小白鼠按壓杠桿行為的頻率。由此,斯金納認為有機體行為的形成和塑造主要是強化的結果,行為發(fā)生在刺激之前,行為的后果影響著有機體隨后的行為。
1.強化的含義和分類
斯金納認為,強化是指增加或減少某種刺激以使某種反應概率增加或維持某種反應水平。[1]在操作性條件中,強化是最主要的自變量,它的作用在于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根據其含義中的增加或減少某種刺激可知,強化主要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指呈現(xiàn)一個愉快刺激以提高一個反應發(fā)生的概率。斯金納箱實驗中,當饑餓的白鼠按動開關時給予食物而增加白鼠按動開關的頻率,這種程序就是正強化,這種愉快的刺激即食物就是正強化物。負強化則指撤銷一個厭惡刺激以提高一個反應發(fā)生的概率,這種厭惡刺激就是負強化物,如噪音,強光,寒冷,電擊等。如當處于電擊狀態(tài)下的白鼠按動開關時就停止電擊,以增加白鼠按動開關的頻率,這種程序就是負強化,電擊在這里就是一種負強化物。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正強化物還是負強化物,他們的結果都是提高反應發(fā)生的概率,是刺激對反應的結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質決定這種刺激是否是強化物。
2.強化的來源和強化物的選擇
斯金納根據人類受強化影響的程度,將強化的來源分為一級強化物和二級強化物。一級強化物是指在沒有任何反應發(fā)生的情況下也起強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性等滿足生理需要的事物。二級強化物則必須通過與一級強化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起作用,如與錢幣、地位等相聯(lián)系的其他事物。
對于強化物的選擇,斯金納提出了普雷馬克原則,它是指用高頻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的有效強化物,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fā)生,又稱為祖母原則。它能幫助教師選擇最有效的強化物。在兒童行為的培養(yǎng)中,即用兒童喜歡的行為作為獎勵來增加其不喜歡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在生活中,有許多運用普雷馬克原則的例子,如父母告誡孩子先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yè),然后可以玩游戲;期中考試取得好成績,然后可以上網。在運用這個原則時需注意,高頻行為和低頻行為發(fā)生的順序不可顛倒,要慎重選擇強化物且要有節(jié)制。
3.強化的程式和扇貝效應
對于強化的程式斯金納也做了詳盡的研究,強化程式是指強化物給予的時間位置,即反應在什么時候給予了強化刺激。[2]斯金納在研究什么條件下強化能發(fā)揮最佳作用時,根據行為發(fā)生與強化物出現(xiàn)間隔的時間,把強化分為連續(xù)式強化和間隔式強化。連續(xù)式強化是指對每一次或每一階段的正確反應予以強化;間隔式強化則指行為發(fā)生于強化物的出現(xiàn)或撤去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僅偶爾強化某一行為。[3]
在固定時間的強化中,有機體會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即有機體在強化后會出現(xiàn)反應停頓,然后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會達到最高峰。如斯金納在他的白鼠實驗中發(fā)現(xiàn),如果每隔20秒對白鼠強化一次,在強化后白鼠的反應會停頓,然后反應速度增加,在下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達到高峰,說明它學會了根據強化的時間進行反應。這種行為就被稱為扇貝效應。由此可見,固定時間的獎勵和強化不能維持有機體新的行為,但這并不代表應該徹底避免固定時間的強化,因為連續(xù)的固定強化在學習新知識、新行為、新習慣的初始階段能讓有機體很容易按要求完成任務。而當有機體的學習和行為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要不斷延長強化的間隔時間,直到最后撤銷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變化間隔的時間,使有機體不能找到變化的規(guī)律,避免專心的等待強化。
1.在兒童課堂行為中的應用
① 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運用正強化和負強化來培養(yǎng)兒童在課堂中的良好行為表現(xiàn)。首先,教師可運用社會強化。它是指利用語言文字或軀體表情等方式,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使所期望的行為得到鼓勵和強化。[4]如當學生做出正確的幫助同學的行為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贊賞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或者輕撫學生的頭或肩膀,這種行為屬于對學生的正強化。這些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都是鼓勵學生下次再做出正確行為的有效的正強化物,可以使學生得到很大鼓舞,積極的去做正確的事,培養(yǎng)助人為樂的好習慣。其次,學生的平時分數(shù)也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強化物,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平時成績算到學生期末總成績中,由呈現(xiàn)平時成績來增加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做出良好行為的頻率。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用獎品等物質獎勵來促進兒童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如給每天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學生發(fā)本子或鉛筆等小獎品,培養(yǎng)兒童每天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但是物質獎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過于依賴物質可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所以在運用這個方法時要把握好度。
在學校中,塑造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還可適當?shù)倪\用負強化的手段。比如,學校和教師可以預先告知學生,當他們欺負同學或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時會接受一定的懲罰,那么兒童就會為了避免這種懲罰而不做出這種不良行為,取而代之會增加兒童友善對待同學、按時完成作業(yè)的頻率。再如,當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和周圍同學說話影響其他學生認真聽講時,教師可和該學生保持目光接觸或走近他,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學生則會為了避免老師和其他人的目光而認真聽講,端正自己的行為。
② 程序教學法的應用
斯金納根據強化理論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程序教學法,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可將知識學習細分為一系列過程,每下一個過程的復雜程度都比上一個過程要深,且每一次學習的知識量都是比較合適的。[5]教育的行為就是設計好教育特定步驟的強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為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將各門學科的知識按內在邏輯聯(lián)系分解為一系列的知識項目,這些知識項目之間前后銜接且逐漸加深,然后讓學生按照知識項目的順序逐個學習每一項知識,伴隨每個知識項目的學習,及時給予反饋和強化,使學生最終能掌握所學的知識,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該教學法可在各個學科中得到運用。例如,以“電流”教學內容為例,可設計如下問題:電燈泡發(fā)亮的原因是燈絲(發(fā)熱),電燈燈絲發(fā)熱的原因是燈絲通過(電流),電燈變光亮的原因是電流強度(增大),電燈變暗的原因是電流強度(減?。旊妷涸龃髸r,電流強度就(增大)。[6]其中每下一題的難度都比上一題大,但每一題都要控制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在每正確做完一題時就給予相應的強化,使學生積極完成每一步任務,直至達到學習目標。
2.強化理論在兒童生活習慣培養(yǎng)中的應用
① 塑造的應用
塑造是發(fā)展新行為的一種方法,主要通過小步反饋幫助兒童達成目標,原則是學生必須在力所能及的行為范圍內得到強化,且這些行為必須能向新的行為延伸。它的主要應用是連鎖塑造,通過小步子實現(xiàn)大目標,有步驟的訓練對于兒童來說復雜的行為,使復雜行為的過程變得簡單有序。如年輕的父母在教孩子穿衣服時就可應用這種方法。父母可把穿衣服的行為分為6個動作,先由父母幫孩子完成前5個動作,最后一個動作讓孩子自己完成,等孩子能獨立熟練后,父母就再多留一個動作讓孩子自己完成。這樣循序漸進就可以塑造孩子新的生活習慣。家長需注意的是不能忘了要在每一步結束后對孩子進行強化,以鼓勵孩子獨立完成接下來的動作。除此之外,連鎖塑造還能消除兒童已有的不良的行為,使兒童端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
② 矯正的應用
斯金納認為強化理論也可以用于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中。對于兒童一般的不良行為,需要不給予任何形式的強化作用,達到矯正的目的。例如,當兒童不好好吃飯總是要家長追著喂或者飯前飯后總要吃零食時,家長可以不喂他也不給零食他吃,每天按時進餐,那么孩子由于饑餓就不得不好好吃飯了。對較嚴重的不良行為的矯正,可以通過一些特定的方法如系統(tǒng)脫敏法、模仿或隨機強化法,這些都是強化理論在行為矯正中的應用。
3.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① 強化手段的應用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強化理論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應在不同情況中采取不同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兒童作為特殊的群體,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和個體差異。如有些學生經不起表揚,老師一表揚就會驕傲自大,致使學習成績出現(xiàn)下滑;而有些學生一被批評就很容易泄氣,致使沒有學習斗志。因此,強化手段的使用要因人而異,教師和家長都要對兒童的生理特點、個性特長、學習習慣、行為特征還有個人生長環(huán)境等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根據這些特征對兒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兒童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塑造和培養(yǎng)。
② 強化的使用應及時和具體
教師和家長要學會觀察兒童的行為舉止,當兒童表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應及時捕捉并及時給予強化,不錯失激勵孩子的機會。由于兒童的認知水平不高,只有及時強化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某個行為是值得表揚的,才會建立自己的行為和強化之間的關系。[7]與此同時,教師和家長也要控制好強化的頻率,在兒童學習新行為、培養(yǎng)新習慣時,可以給兒童固定時間的強化,等到兒童習得某項行為時,再用隨機時間的強化進行鞏固,直至逐漸撤銷強化,使兒童完全形成某個良好的行為。
③ 強化物的選擇應適當
在強化過程中,應適當運用普雷馬克原理,用高頻活動作為兒童低頻活動的強化物,即用兒童喜歡的活動作為不喜歡活動的強化物來提高兒童完成不喜歡活動的頻率。在這個過程中,應選擇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強化物來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應注意,不同兒童期望得到的獎勵會有所不同,有的希望得到物質方面的獎勵,有的則希望得到精神方面的獎勵,要根據兒童的個人特征選擇最合適的強化物。
④ 應提高兒童的自控能力和主體性
依據斯金納的理論和觀點,兒童行為的養(yǎng)成雖由強化所控制,但這并不能說明兒童的成長是機械的。強化只是一種外界控制的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幫助兒童提高自控力,自覺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8]外在的控制只是暫時的,隨著兒童的不斷成長,強化的手段和內容也會不斷發(fā)生改變,所以依靠強化來長期維持兒童的行為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使兒童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和主體意識,達到兒童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目的。
[1]史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付瑜.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0).
[3]劉杏瑤.斯金納強化理論及其在幾個方面教學中的應用[D].河北:河北保定天祥技校, 2013.
[4]吳冰.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09(21).
[5]張越.試論強化理論在課堂行為管理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07(2).
[6]謝應寬.斯金納強化理論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21(1).
[7]沈勉榮 郭景揚 胡學增.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J].現(xiàn)代教學論系列介紹,2010(7).
[8]楊元超.斯金納強化理論對班級管理的啟示[J].教育論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