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妹(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上杭第四中學)
高中化學實驗的巧妙應用和趣味
余曉妹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上杭第四中學)
化學課題以有趣的實驗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使課堂氣氛活躍,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探知欲、創(chuàng)造欲。從教學經驗總結來闡述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巧妙應用和趣味,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化學實驗;趣味;學生;課外活動
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注重學生實驗技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使化學實驗教學難以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實驗教學成為教師講、學生做、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的欲望和熱情。那么,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讓化學實驗巧妙應用并且具有趣味性呢?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節(jié)省時間,很多教師會選擇做演示實驗,導致學生動手機會降低,實驗技能得不到加強。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增加學生的實驗時間,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興趣小組和自行實驗活動。課外活動時間充足,可根據不同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實驗,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講硫與金屬反應的課前,本人會先簡述電視劇里常有銀針試毒的情景,然后設問銀器真的可以試毒嗎?銀器變黑究竟是“中毒”還是普通的化學反應?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前查閱資料并利用自己的銀飾品做一系列的課外實驗。學生實驗結果顯示,除了獼猴桃外,雞蛋蛋黃也會讓銀器變黑,而真正有毒的殺蟲劑、蟑螂藥等卻不能使銀器變黑。學生很是驚訝。教師解釋古代生產技術落后,砒霜里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及硫化物,這些硫與銀器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讓銀針變黑?,F如今,砒霜產品中含硫量極低,使用銀器直接接觸不再會有明顯變化,這種驗毒方法也就失去了應用的價值??梢娿y針可以試毒是假的,而像獼猴桃、蛋黃都是因為含有硫或硫化物,而導致銀器變黑。而這些食物中的硫化物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同學們不必擔心、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大地得到提高。讓學生寫出方程式:2Ag+S=Ag2S,并學會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得出S為氧化劑,Ag為還原劑,從而引入新課讓學生自行書寫并總結出其他金屬(Fe、Cu、Na等)與硫反應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例如,在講解碘的性質時,我通常課后會給每個學生發(fā)些淀粉碘化鉀試紙,讓學生利用食用白醋去檢驗碘鹽中碘元素的存在;在講解溶液酸堿性時,通常課后會發(fā)給學生一些pH試紙讓他們去測試身邊的常用品;讓學生親自用水果做原電池實驗,用食用醋去泡雞蛋等。這樣,學生實驗的體驗得到了加強,實驗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實驗的興趣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迅速得到提升。
這些課外實驗的順利進行可以讓有強烈求知欲且有不同需要的學生各得其所,生活實際、教學理論和實驗相結合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而獲得知識,增強能力。
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和設計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例如,在講酸堿指示劑通性時,就可以讓學生自行揭秘江湖騙術血手印,先把酚酞噴在一張白紙上晾干,然后用手沾點堿水,按在白紙上就會有血手印出現,擱到水盆(水里兌了稀鹽酸、白醋等)里變無色了,原理是酚酞遇堿變紅遇酸變無色,血光之災純屬無稽之談,讓學生學會分辨生活中的偽科學。同樣的還有用FeCl3噴在黃色草紙上晾干,然后用手沾點水(水中兌了無色的KSCN溶液),按在草紙上會有血手印出現,原理是Fe3+與SCN-發(fā)生結合反應生成血紅色物質。例如,在講I2的物理性質時,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做指紋鑒定實驗,取一張干凈、光滑的白紙條,用手指在紙條上用力摁幾個指印,將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試管中,再把白紙條懸于試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貼在管壁上),塞上橡膠塞。把裝有碘的試管在酒精燈火焰上方微熱一下,待產生碘蒸汽后立即停止加熱,發(fā)現紙條出現明顯的個人黃色指紋印跡,進而讓學生深入了解了I2易升華和易溶于有機溶劑的性質。用碘液檢驗學生從超市買來的香腸中的淀粉含量(I2遇淀粉變藍)。這樣的情景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能設計,但至少向著這一方向努力,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把實驗中每一個微小的現象都看得清清楚楚,它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生動有趣和聯系生活實際的實驗有利于調動課堂氣氛,幾乎學生都會動手動腦去設法完成這些有趣的學習和實驗,真正追求寓教于樂、寓教于新、寓教于創(chuàng)造。任何事情實踐過就容易理解得清楚,讓實驗和理論結合這就更有可能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探究力和想象力,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也許課后學生還會有興趣設計出更多的新內容、新項目,并去驗證、去試驗,大膽地去完成他們自己的想法,在實驗中獲得新知,從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黃海軍.趣味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5(11).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