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放
(咸陽市渭城區(qū)文化館,陜西 咸陽712000)
?
[陜西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
咸陽市渭城區(qū)一帶的備喪習俗
杜放
(咸陽市渭城區(qū)文化館,陜西 咸陽712000)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咸陽市渭城區(qū)及周圍地區(qū)人們在備喪階段已經(jīng)形成固定習俗。這些習俗也成為人們宣泄情感、寄托情思的群體共識。雖然不同地域存在一定差異,其傳承過程也逐漸變化,但是基本禮俗大同小異。
關鍵詞:咸陽市渭城區(qū);備喪習俗;臨終關懷
咸陽市渭城區(qū)歷史上曾是周、秦、漢、唐等王朝的都城和京畿重地。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當?shù)厝酥匾曅⒌?,對老人“后事”準備非常講究。[1]724-725筆者走訪了咸陽市渭城區(qū)“關中喪葬禮俗”傳承人杜三衛(wèi)、禮賓司張雄先生,調查當?shù)貑试崃曀?,擬對這一帶的備喪民俗進行平面描寫。
俗話說“十里能同鄉(xiāng),五里不同俗”,這一帶的喪葬禮俗受宗教信仰和當?shù)亟?jīng)濟狀況的影響,與關中其他地區(qū)差異較大,[2]71-73但是傳統(tǒng)禮儀還存在很多相同之處。就備喪習俗來看,渭城區(qū)一帶20世紀90年代以前,備喪年齡為60歲左右。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口平均年齡逐年增大,備喪時段也逐漸后延。2000年后農(nóng)村群眾70歲開始備喪。備喪一般都選農(nóng)歷有“閏月”的年份,民間認為閏月是多出來的月份,備喪可以為老人添壽。
棺材,也叫壽材,渭城一帶叫“枋”,一般由兒子出錢制作?!拌省鄙w叫“天”,枋底叫“地”,枋的兩側叫“人廂”,枋的前后叫“檔”。做枋選料以柏木為上等,松木中等,其次雜木,如桐木、楊木、椿木等。忌用桑木,因為桑同“喪”諧音。人們講究老人健在時制作棺材,所以叫“枋”“壽材”。還有人把制作棺材叫“蓋房”,給老人把房蓋好了,說明兒女孝順,日子過得殷實,老人活得幸福。老人見到自己的“房”,離開人世也就放心了。
一般來講,棺材分九種:(1)狗碰頭:枋板厚度一寸有五,也叫“薄皮枋”。(2)空二五:枋板厚度不足二寸五。(3)二五足:天足二寸五,地和人廂不足二寸五。(4)實二五:天、地、人廂均足二寸五。(5)實三寸:天、地、人廂均足三寸。(6)假三寸:天足三寸,人廂和地不足三寸。(7)三頂四:三寸以上、四寸以下的枋。(8)四五枋:天足五寸,地和人廂不足五寸。(9)五寸墩子:天、地、人廂均足五寸。
枋板分三種:(1)四頁瓦:也叫四大塊,即天、地、人廂各一塊。(2)十大塊:天、地各三塊,人廂四塊。(3)十二溜:天、地各六塊,人廂六塊。
枋檔也分三種:(1)五星檔:前檔三塊(頭部),后檔兩塊(腳部)。(2)七星檔:前檔四塊,后檔三塊。(3)九星檔:前檔五塊,后檔四塊。枋檔選料必須為柏木,據(jù)說柏木氣味可以保護亡者頭部,還可以防止穿山甲吞噬尸體。
制作棺材,叫“攢枋”,一般根據(jù)家庭情況購置材料,請木匠到自己家里攢。木匠必須是當?shù)赜忻慕橙?。木匠進門后,主家先設香案祭祖,然后請木匠把工具置于香案前,濹斗置于香案上。放置濹斗時,拉出小掛鉤,據(jù)說這是祭拜魯班和他母親的一種方式。傳說魯班工作時,其母常在一旁拉線,后來因為年老體弱,就在線的一端制作了小掛鉤,干活時掛在木板沿上,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小掛鉤叫“班母”,咸陽市淳化縣一帶叫“酬母”。
攢枋最后一道程序是“上材地”,主家往往選擇吉日待客,以答謝匠人。這一天,外甥、女婿等主要親戚都要來家里“坐席”??腿藗涠Y一般為煙酒、紅被面、鞭炮等。匠人把材地上好后,親朋在門口鳴炮祝賀,主家要給匠人“搭紅”,還要在枋的小頭設一祭案,主家明燭敬香,以告家神祖宗。有的家庭還舉行“交木拜壽”儀式。這種儀式是把枋用板凳支起來,按喜神方位擺于院中,設祭案,請樂人,祭天地祖宗后,最后請老人坐在枋前,兒女至親依次叩拜,祝老人“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如同過壽一般。禮畢,主家設宴款待來賓,感謝匠人技藝精湛。
枋制成后,需要刷漆。漆的顏色講究與上輩統(tǒng)一,如果上輩枋為黑色,那么下輩枋都要漆成黑色。人們忌諱父母棺材一個黑、一個白,認為棺材一黑一白,后輩會出小偷。枋內裝飾,一般底為黑色。男枋前檔多刻“福祿壽”圖案,后檔多刻“壽”“香爐”圖案,人廂兩側多刻“二龍戲珠”圖案;女枋前檔多刻“朱世昌尋母”圖案,后檔多刻“蓮花帶藕”圖案,人廂兩側多刻“八仙過?!眻D案,也有刻“二十四孝”圖案或是老人生前喜愛的圖畫。舊時,一些大家族還“涮枋”,就是將四十斤松香溶解后,摻入十二斤豬油和五斤礦蠟,在桶內攪拌均勻后,掛在枋上部的支架上,把桶內的混合液均勻注進枋內,并將枋前后左右不停搖晃,使混合液均勻涂在枋內,然后沾上粗棉布擦拭,反復十幾次后,枋內就形成一個堅硬的內殼。據(jù)說這樣可以起到保護尸體的作用,即使木頭腐朽,松香層還能保存完好。
停放棺材,講究放置廳房一角,并有意在棺材里留些木屑。等到老人亡故入殮時,孝子于正廳打掃棺材,叫“掃材”,取意“升官發(fā)財”。
有的人到“棺材鋪”買枋,枋抬進門時,講究大頭向前進門。迎棺入門要鳴炮,取意“迎財進門”。據(jù)杜三衛(wèi)講,在關中東部合陽、蒲城一帶,棺材進門時,一人站在大門內,用小碗猛擊枋的大頭,據(jù)說是為了驅趕那些想隨枋而入的外祟。而在寶雞一帶,先置枋于大門口,打開枋蓋,放入一些干柴,然后蓋上蓋板抬進大門,取“柴”“財”諧音,寓意“帶財進門”。棺材諧音“官”和“財”,所以人們就把棺材看做官運、財運的象征?,F(xiàn)在楊陵區(qū)的一些村莊,在村口的牌樓或門樓上還放置小棺材,就是希望村民官運亨通、財源滾滾。
壽衣,即為亡人準備的衣服,渭城一帶也叫“老衣”??p制壽衣也要選擇農(nóng)歷有閏月的年份,一般由出嫁女兒出錢制作。壽衣講究用傳統(tǒng)的樣式,顏色多為黑色,也有用棕色的,襯布多為紅色,取意后輩紅火。其件數(shù)規(guī)制為五身至七身,或七套至九套,講求單數(shù),因為單數(shù)為陽,取意人在陰間,仍向往脫生陽世。
壽衣用料講究綾羅棉綢,忌諱用緞子、獸皮或帶毛物件。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獸皮或帶毛衣物與牲畜類似。一般要求單、夾、棉、袍齊全,以回應春、夏、秋、冬四季。男性壽衣有襯衣、棉衣、大襖或袍子5件,加上外套共7件,為長袍短卦。女性有襯衣、棉衣、裙子5件或襯衣、棉衣、外套、裙子7件,為上衣下裙。壽衣上衣叫“領”,忌諱說“件”;褲子叫“腰”,忌諱說“條”。通常以“五領三腰”最多見,取五子登科之意,也有“七領五腰”的。過去富戶人家還有“九領七腰”的,貧寒人家做不起壽衣,用假領、假腰來配足“五領三腰”,實際件數(shù)不夠五領三腰。男式壽衣一般都是黑色棉衣和外套,女式壽衣多為藍上衣黑褲子。內襯皆白色單衣??p制壽衣時,要注意尺寸比生前衣服寬大,尤其是袖子褲腳更要寬松。
壽衣還包括被、褥、鞋、帽等物品。褥子、被子要講“鋪的”“蓋的”?!颁伒摹敝v究用黃色,“蓋的”講究用白色,俗稱“鋪金蓋銀”。鞋一般都是黑色,女鞋繡花,鞋底繡蓮花圖案,取意腳蹬蓮花好升天。男帽為傳統(tǒng)挽邊帶紅頂?shù)陌私抢饷?,民間認為紅色能祛除煞氣。女帽為傳統(tǒng)的“箍圈帽”,上有繡花,前正方為紅園珠。枕頭皆為白色“公雞枕”,也叫“雞鳴枕”,取意天曉雞鳴,叫醒亡靈,也有“吉”時引路的作用。在渭城南部及周邊一帶,凡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家庭,還要縫制一個書本大小的紅布小上衣,叫“重孫襖”。老人亡故后拿在左手,取意長命百歲。有一句諺語說的好:“你看我活的老不老,手里拿著重孫襖?!狈从沉诉@一帶群眾以老為榮、以老為尊的自豪感。
縫制壽衣時,有諸多忌諱。一是忌諱流眼淚,民間認為亡者穿著帶淚的壽衣到陰間去,會掛念兒女,過不了“奈何橋”,在陰間會受無盡的苦。二是忌諱縫線一端有疙瘩,布料有接茬,否則亡靈就會糾結過去,不能順利超生。三是忌諱帶紐子、領子,當?shù)亍凹~”“硬”音同,預示后輩不聽話;領子如同“領走兒子”。四是忌諱空縫棉壽衣。棉衣必須放置棉花,并攢有棉籽,取意子孫延綿不斷。
過去,一般請風水先生點穴確定。點穴前,風水先生要做自我正身,首先要沐浴,戒葷吃齋,以示虔誠。在實際操作中,一般先觀察地形地勢,再確定方位,講究尋龍脈、砂環(huán)、水抱、明堂、點穴幾個步驟。尋龍脈講究山勢起伏綿亙,逶迤曲折,忌選不生草木的童山、崩塌坑陷的斷山、土壤不滋的石山、孤獨無雌雄呼應的獨山。砂環(huán)就是要藏風得水,凝聚生氣。其山巒走向與形態(tài)要求龍要勢奔,砂要行止,龍要綿亙起伏,砂要龍虎保衛(wèi)。水抱就是藏風得水為吉,其關鍵在于“聚氣”,講究“乘生氣”遇水環(huán)繞,如果遇水直去,則氣隨散蕩。明堂為地氣聚合之處,潔凈、寬廣、藏風、聚氣最宜,完整屈曲、高低分明、四面平穩(wěn)、中間低凹最宜??傮w來說,點穴要以逝者靈魂與后世昌盛為依據(jù),所以民間有“三年尋龍,十年點穴”之說。
在渭城當?shù)兀鄶?shù)家庭都請族里長輩點穴,講究頭枕山、腳蹬水,就是旱塬也尋找水渠來蹬;或頭向東南,腳蹬西北。有些講究的或富裕家庭還趁老人健在時修筑墳墓,一般多用磚塊璇砌,稱“磚箍墓”。還有人在老人彌留之際挖墓的,若給一個病人挖好了墓而病人未死,按照習俗要往墓道里掛一件病人的舊衣服。如果有人病危或去世后,箍墓時順便給其配偶預留堂口,以便將來合葬。挖墓時要請專人,這些人一般是宗族內部的人。挖墓的人每天吃四頓飯,其中三頓飯在主家吃,半下午送“偏晌戶”,由老人長子等一行孝子送到墓地。送到墓地的飯食或者吃完,或者倒掉,忌諱帶回家里去,民間認為把送到墓地的飯食帶回家里,就會把野外的鬼祟帶回家里而帶來災禍。
臨終,就是老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最后時光。舊時叫做“挺喪”,希望親人能扛過這一關;現(xiàn)在人們習慣叫“停床”或“搬鋪”。停床就是將臨終的人由炕上移到正廳臨時搭成的木板床上。男移正廳左側,女移正廳右側,面部要避開房屋的大粱,腳向外,頭朝里,取意亡靈即將向外走去。移至正廳,是希望親人能在家中最好的地方,走得舒心。如其長輩健在,臨終之人要移至側室。2000年以前,農(nóng)村居民家庭多數(shù)建有土炕,人們認為老人死在土炕上,他的靈魂就要背著炕坯走,在陰間會受無盡的苦。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關中西部一些地方會在土炕上放一塊石頭,讓大石壓住土炕坯,猶如一座大山,亡者是無法背走的。
老人病危,子女要及時告訴老人的娘舅家(父親的舅家、母親的娘家),娘舅家得知,要拿上禮物看望。娘舅家在看望的時候,順便檢視老人后事安排是否滿意。特別招呼眾子孫與老人晤面,兒女守著父母,伴其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叫做“送終”。下來的程序就是為老人凈身、理發(fā)、梳頭、穿壽衣,均由長輩人或同輩人操作。穿壽衣時,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中間穿黑色的棉衣棉褲,外面套一件黑色長袍。整套服裝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為了“帶子”,就是希望宗族后繼有人。在頭上戴一頂綰邊的黑色帽子,帽頂上縫一個紅布做成的疙瘩,取意驅除煞氣。男性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皆為傳統(tǒng)的樣式,人們認為人死了之后要去見祖宗,如果改換服裝,老祖宗就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也不會讓他認祖歸宗。穿壽衣時,忌諱孝子哭泣,因為哭聲會干擾靈魂升天,使亡靈迷失路途。
在老人彌留之際,親人不但要日夜守候,還要不停呼喚,有的還不時用絲絮放在其鼻口上,試看是否絕氣。現(xiàn)在醫(yī)療技術進步,人們可以利用電波觀察人心臟跳動情況,也可以知道心臟停止的時間,也就是死亡時間。而過去,尤其在農(nóng)村,通常只能通過人的呼吸來斷定這個人的生命跡象。一般臨終之人,七天之內可絕氣。也有個別“停床”十幾天不走的,既不吃也不喝,喚不醒,死不了。人們會認為此人留戀家里不想走,或者是讓外祟擋住去路而走不了。遇到這種情況,咸陽五陵原一帶會給此人“開路”。所謂開路,就是用白紙從“停床”的地方一直鋪到家門口,形成“路”,“路”兩旁每隔一米左右點燃一根白色蠟燭,直至此人去世。這種“開路”現(xiàn)象可能是舊時道場或法場的遺痕,也反映了人們相信靈魂存在,并希望臨終之人盡快解脫人世困苦,升天到達極樂世界。
當然,在咸陽市渭城區(qū)一帶,各個區(qū)域民間備喪也存在一定差異。就拿縫制壽衣來說,原上各村講究裁縫壽衣剩余一塊布,給孩子作衣衫,取意蔭庇后輩;原下各村講究縫制“重孫襖”,拿在亡者手中,表示壽終正寢、福星高照。原上點穴挖墓講究頭枕東南,腳蹬西北,取意奔走西天,向往陽世;原下講究頭枕原(北),腳蹬溝(南),其豎穴式墓葬,與靠崖式、下沉式窯洞模式相似,反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及民間陰、陽二宅模擬關系。正因為這些差異,愈顯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源遠流長。2013年1月實行火葬制度以后,老人病重住進醫(yī)院,臨終習俗大大簡化,其骨灰盒安葬公墓里,人們也就不再點穴挖墓了。
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需求和審美也在變化。我們應該看到,喪葬文化在現(xiàn)在看來可能過時,但蘊含在喪葬禮儀中的孝、靈魂、和等主要文化價值觀念,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通過對先祖的祭祀,以及服裝樣式、枋顏色等念祖懷親,心中還跟他們有感應,這就是孝。為老人備喪,需要家族成員共同參與,這就體現(xiàn)了“和”的觀念。人生終點對每一位臨終的人來說,都是無法回避和迫在眉睫的。在這個時候,用宗族成員聚合的方式完成也許是最自然和圓滿的。這種方式能促進家族內的相互了解,增進鄰里之間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喪葬禮儀活動可以達到對子孫后代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咸陽市渭城區(qū)地方志辦公室.渭城區(qū)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2]孫立新.關中民俗[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914(2016)03-0073-04
收稿日期:2016-04-03
作者簡介:杜 放(1962—),男,陜西咸陽市人,原咸陽市渭城區(qū)文化館館長,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和地方志。
TheArea of Weicheng District of Xianyang City in Funeral Preparation Customs
DU Fang
(Culture Museum of Weicheng District of Xianyang C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area of Weicheng District of Xianyang City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area has formed a fixed custom in the preparation stage of a funeral.These customs have become a group consensus with emotional catharsis of affection.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the inheritance process also changes gradually,but the fundamental etiquette remains.
Key words:Weicheng District of Xianyang City;funeral preparation customs;hospice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