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東玲
(中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五一社區(qū) 河南南陽 473132)
美術欣賞和音樂相結合的嘗試
賈東玲
(中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五一社區(qū) 河南南陽 473132)
在幼兒園教學中,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審美情感,引導幼兒對美術的興趣,這對孩子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作者自身教學的實際和經驗的累積,提出了一些建議,即在教學活動中將美術欣賞和音樂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
藝術感受力 結合 審美想象 啟發(fā)
新《綱要》中指出“要初步培養(yǎng)幼兒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美的欣賞力?!彼?,幼兒園美術教育并不僅僅在于簡單的傳授繪畫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和表現美,從中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審美情感,使幼兒身心得到愉悅。所以,在幼兒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動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對開闊幼兒的視野,提高幼兒的藝術興趣,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情感體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作用。[1]
但是,長期以來,許多幼兒園在課程設置和活動的安排中,單獨的欣賞課程很少,即使有那么一兩節(jié)欣賞課,大多也是為了欣賞而欣賞。另外,有一些老師雖然已經意識到了美術欣賞的重要性,卻又不知如何下手。[2]
隨著我園美術特長的開展,以及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逐步深入,大家對美術欣賞活動越來越重視,到底該如何組織幼兒的美術欣賞活動呢?如何在欣賞活動中把音樂也融合進去,是不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孩子的的審美感受呢?帶著這些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具體的看法與做法。[3]
美術是凝固的藝術,而音樂是流動的藝術。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言簡意賅地說出了繪畫和音樂的關系:“音樂和繪畫有著較密切的親族關系,兩門藝術里內心生活的表現都占較大比重,繪畫可以越過邊境進入音樂的領域?!倍刀ㄋ够苍f過:“繪畫是一種視覺的音樂?!边@充分說明了美術和音樂之間存在著某種天然的聯(lián)系,它告訴我們美術、音樂的融合是可能的。[4]
藝術都是抽象的,美術和音樂又是最能純粹、直接反應藝術效果的,一個是視覺藝術,需要用眼睛去欣賞,但它是靜的,無法聽到。一個是聽覺藝術,流動的,但它看不見摸不著,得要我們去聽,用心感受。美術和音樂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如果讓這兩者相結合,會怎么樣呢?是不是就能達到圖文并茂的立體效果呢?
在一次欣賞現代畫家徐悲鴻《八駿圖》的活動中,一開始,我把《八駿圖》展示給孩子欣賞時,通過觀察,孩子說:“好多馬呀!”“我喜歡”“老師,這幅畫真漂亮!”僅此而已,對于這幅畫,孩子們很難感受出真正的美在哪里?具體圖畫以外的意義就更是不得而知了,此時,我加入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賽馬》:“仔細聽聽,這是什么聲音?”當音樂中那歡快的馬蹄聲由遠到近響起的時候,孩子們馬上興奮起來,“老師,我聽到馬蹄聲了!”“它跑的好快,尾巴和鬃毛都飛起來了”“它的腿好黑好粗,肯定特有勁!……”美妙的音樂,讓孩子們對靜止的畫面產生了動態(tài)感受,這時孩子們在盡情地感受著奔馬的氣勢和力度,體驗著他們的激昂,毫無顧忌地表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欣賞的興趣油然而生。
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所描繪的景物往往細致入微,形象栩栩如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但這并非真有聲音發(fā)出來,而是欣賞者自己的想象,是一種心領神會。所以,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借助一些與畫面相同意境的音樂,能更直接、更有效地體現作品的內涵,使孩子們能很快的在直觀中獲得最初的審美愉悅,進而領略作品博大精深之美。
又如,在一次欣賞米萊作品《盲女》的活動時,我共用兩課時的時間去完成,其中第一課時我給學生講解《盲女》描繪的情景。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畫面中的兩個相互依偎的小姑娘,其中一位是盲姑娘,另一個姑娘則在給她講述雨過天晴時的彩虹及周圍的美麗景色:彩虹當空、原野濕潤、飛鳥起落,而可憐的盲姑娘卻無法目睹這一切。她殷切地傾聽著小伙伴的描述,在用心感受著大自然的美麗:沉浸在心靈的想象之中,好像嗅到了周圍的新鮮空氣。盲女膝上的手風琴說明了她的流浪生活,而笨重的鞋子和帶補丁的衣服都顯示了兩個女孩的貧困命運。孩子們對畫面的理解使他們對盲姑娘產生深切的同情,同時,也給這幅畫蒙上一層淡淡的傷感的面紗。第二課時,為了使孩子們能充分感受作品中盲女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靜謐與安逸,我選擇了《森林鳥語》和《柔如彩虹》作為背景音樂。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來讓他們邊聽音樂,邊欣賞畫,邊提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自己的理解。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起來。他們一個個豎起耳朵聚精會神地聽,瞪大了雙眼仔細的看。當靜靜的音樂響起時,仿佛一個個孩子們也變成了“盲女”,閉著眼睛在用心感受,原來躁動的心平靜了,好像在聆聽小女孩講述著周圍的自然美景。輕柔的音樂加上畫面的感染力,孩子們被深深打動,達到了較好的審美效果。[5]
每一幅作品都是有構圖、色彩、線條等基本元素組成,而色彩是造型藝術語言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人的神經對色彩的感覺是最快、最直接的,所以“色彩的感覺是引人入勝、加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條件之一。
音樂的旋律與色彩中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都是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而色彩中的紅、橙、黃等暖色令人想起火焰、太陽等物,給人以溫暖和熱烈的情趣。綠、青、藍等冷色則使人想起草地、天空等,往往給人以涼爽的感覺。而音樂中旋律、節(jié)奏的快慢、力度的強弱等跟線條、色彩有著奇妙的、異曲同工的象征意義。美術的節(jié)奏是視覺在畫面上所作的有秩序、連續(xù)的運動,而音樂中的節(jié)奏是音的長短按一定的衡速組合,兩者是互通的,都能引發(fā)人們無盡的遐想。因此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我嘗試引導幼兒將作品中線條、色彩等與音樂中的節(jié)奏、力度等進行結合,從而更好的引發(fā)幼兒對作品的審美想象。所以,在觀看熱情、奔放的美術作品時,配放一些歡快的樂曲,觀看悲壯的畫面時則使用一些低調的曲子。
總之,美術欣賞與音樂的結合是讓幼兒從欣賞中進行比較,開動腦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能看到別人視而不見的事物,去想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提高幼兒的審美感受能力。
[1]《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 屠美如主編
[2]《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
[3]《 美 學 》 黑格爾
[4]《上海教育》
[5]《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