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艷
“過”“回”的漢英及物性對比分析
○盧興艷
文章通過對 “過”“回”兩個常用方向動詞進行漢英及物性對比分析,探討漢英動詞及物性的異同。
過 回 及物性
動詞是句子結構的核心,現代漢語語法界一直以來都高度關注動詞的及物性問題。“‘及物性’是動詞的一種特征,指的是動詞是否具有賓語的潛在能力,一般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1](P1)本文的“及物性”與哲學意義上的一定要指一個客觀事物的“及物性”不同,也不是完全照搬印歐語言簡單地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更不是單純地考慮動詞與賓語的搭配問題,而是立足于動詞本身的特點,兼顧了動詞的形式和意義,是動詞本身運用過程中帶賓語的程度,以動詞在運用過程中行為動作與受事之間的關系的聯系程度來判斷動詞的及物性。漢語動詞不能像英語動詞那樣以形式上是否帶賓語為標準來決定動詞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
漢語是無詞形變化的高度分析型語言,英語是詞形多變化的高度綜合型的語言。這兩種語言的動詞在各自的語言中有著各自的語義特點。這里所講的語義是指名詞和動詞之間所反映出的意義關系,例如施事、受事、與事等。在英語里,以動詞可否帶賓語來判斷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在句中及物動詞必須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一定不帶賓語,形式上是否有賓語與意義上是否有受事基本對應。而在漢語里,大多數動詞形式上帶賓語,意義上也帶受事,少部分動詞形式上帶賓語而意義上不帶受事,漢語中的動詞形式上是否帶賓語與意義上是否有受事并不完全對應。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漢英動詞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某些動詞在漢英中都是及物動詞,在意義上都可以帶賓語,某些動詞在漢英中的及物性卻不一樣。
方向動詞在意義上有方向的概念,本文所討論的動詞及物性是指該動詞作為實義動詞并且具有方向意義而不是趨向動詞或助動詞。比如,以“過”“回”為例,經過某個空間或時間的方向或從一個地點或時間移到另一個地點或時間就是“過”,從別處到原來的地方就是“回”。這兩個動詞的漢英及物性不一樣,進行漢英比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漢語動詞特點,可以預防留學生在動詞及物性的問題上產生的偏誤,從而更好地理解并運用這兩個漢語動詞。
漢語的“過”后面可以帶“馬路”“節(jié)”“汽車”“目”“款”等名詞作賓語,在句子中和賓語構成處所、時間、致使、施事、受事等語義。如,
(1)過馬路看紅綠燈。
(2)過節(jié)了。
(3)這橋可以過汽車。
(4)請過目。
(5)今天去銀行過一筆款吧。
例中的“馬路”是“過”的處所,作處所賓語,漢語中的“過”后面帶處所賓語的情況較常見,如,過河、過橋、過戶、過秤、過界等?!肮?jié)”是“過”的時間,作時間賓語,“過”后面帶時間賓語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如過國慶、過年、過期、過季等。“汽車”是“過”的致使,作致使賓語。“目”是“過”的施事,作施事賓語,意思“眼睛過一下”“過”和漢語其他動詞一樣可以帶含有數量成分的施事賓語,如“門道很窄只能過一個人”“過”帶施事賓語僅限于“過”的本義解時?!耙还P款”是“過”的受事,作受事賓語,“過”后面帶受事賓語僅限于“過”的從甲方轉移到乙方這層意思時,如,過名字、過一筆賬等。需要注意的是“過一筆賬”的“一筆賬”作受事賓語,而“過賬”中的“帳”卻是作處所賓語,因“過賬”現指把傳票、單據記在總賬上或把日記賬轉登在分類賬上。
英語中的“過”——cross既可以作及物動詞使用,也可以作不及物動詞使用。作及物動詞時,后面帶處所賓語:
(6)We have to cross the railway line by the foot bridge.
但英語的cross不能像漢語那樣帶時間、施事、受事、致使等賓語,在語義上也沒有漢語“過”那樣豐富。
“宿舍”“頭”“電話”等名詞都可以作“回”的賓語,在句中與“回”構成處所、致使、受事和對象的語義關系:
(7)吃完飯我就回宿舍。
(8)他正看著我呢,我不回頭。
(9)記得回李明電話。
例(7)中的“宿舍”是“回”的處所,作處所賓語?!盎亍睅幩e語較常用,如,回家、回成都、回學校。例(8)中的“頭”是“回”的致使,作致使賓語,“使頭轉過去”的意思,“回”使用“掉轉”這層意思時,后面才能帶致使賓語,再如,請您回身!例(9)中的“李明”是“回”的對象,作對象賓語;“電話”是“回”的受事,作受事賓語?!盎亍钡囊馑紴椤按饛?、回報”時才能帶對象和受事賓語。另外“回”能進入雙賓結構,在例(9)中,“李明”是間接賓語,“電話”是直接賓語。再如,“老師回了我一封電報。”也是雙賓結構。
英語中無單一的動詞對應漢語“回”,需要用不同的短語來表達漢語“回”的各層意思。如,go home(回家)、turn round (回身)、reply to one’s letter(回信)、go back to the dormitory(回宿舍)、go back to school(回學校)。Teacher back to me a telegram(老師回了我一封電報)。因表達英語的“回”需用不同動詞短語,故不能像分析漢語“回”那樣進行語義分析。
表方向的動詞“過”和“回”帶處所賓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而英語則沒有這方面的動詞。漢語的“過”帶處所賓語時是及物動詞,帶時間、致使、施事、受事賓語時是不及物動詞,英語的“過”cross既可以做及物動詞也可以做不及物動詞,做及物動詞時代處所賓語,做不及物動詞時不能帶賓語。漢語的“回”為不及物動詞,但形式上代處所、致使、受事、對象賓語,英語的“回”需用不同的短語來表達,無及物與不及物之分。
由此可見,英語中的動詞大多數都兼作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后面必須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一定不能帶賓語。漢語及物動詞占大多數,及物動詞在語義和形式上都帶賓語,某些不及物動詞在形式上帶賓語。英語動詞在句中形態(tài)一致、意義一致,其及物和不及物在帶賓語的問題上形態(tài)和意義是一致的。而在漢語里動詞的形態(tài)和意義并不一致,如不及物動詞在形式上卻一樣能帶多種語義的賓語,形式和意義沒嚴格地保持一致。
漢語動詞后面的賓語語義廣,英語動詞后面的賓語范圍較窄。漢語更簡練,更經濟,用表結果、目的、原因、方式等的名詞來作賓語,省去了用介詞表達的繁瑣。漢語是表意文字,屬于漢藏語系,重意合,動詞豐富,漢語句子結構松散,富有彈性,各成分之間靠意念、隱性連接。英語是表音文字,屬于印歐語系,重形合,以形顯意,介詞豐富,句子結構嚴謹,各成分之間靠關聯詞來連接。簡單地說,英語動詞重形態(tài),漢語動詞重語義。
注釋:
[1]徐杰:《“及物性”特征與相關的四類動詞》,語言研究,2001年,第3期,第1頁。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盧興艷 貴州銅仁 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 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