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竹
(大連盲聾學校 遼寧大連 116011)
視障學生隨班就讀支持體系研究*
劉竹
(大連盲聾學校遼寧大連116011)
隨班就讀工作一直是我們研究探討的焦點,本文針對隨班就讀的巡回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針對“低視力”隨班就讀學生的需要給予了康復訓練,對隨班就讀教師給予了專業(yè)培訓等相關建議。
低視力 隨班就讀
“隨班就讀”的形式在我國早就存在,但是隨班就讀一詞的正式提出最早見于1988年公布的《中國殘疾人事業(yè)五年工作綱要》(1988年-1992年)的第42條:“堅持多種形式辦學。辦好現(xiàn)有的盲、聾和弱智學校,新建一批特教學校。同時,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推動普通學校和幼兒園附設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殘、輕度弱智、弱視和重聽(含經過聽力語言訓練達三級康復標準的聾童)等殘疾兒童隨班就讀?!薄半S班就讀”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特殊孩子能夠與普通學生一起活動、相互交往的同時,獲得必要的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務,以及必要的康復和補償訓練,以便使這些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開發(fā)潛能,為他們今后自主、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1]
目前“視障隨班就讀”的孩子大部分是低視力,下面是針對“低視力隨班就讀”孩子的現(xiàn)狀進行的分析。
1.缺乏對“功能性視力訓練”的認識
大部分隨班就讀的學生在入學前或是小學初級階段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功能性視力康復訓練”,很多學生的家長認為“低視力”的孩子能夠看得清,但是“低視力”孩子看清的是什么呢?也許他們能夠看清楚對面來了一輛車,但是卻有可能看不清車輛的顏色;總而言之就是家長和孩子對自己的視力沒有充分的認識,并通過相應的訓練對其進行改善和提高。[2]
2.認知水平相對較弱
大部分低視力學生的認知水平都低于同齡的孩子,幼兒期在家長的幫助和引導是低視力孩子生活的主要方式,可是對于明眼的孩子,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獨自完成很多的事情,并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會提出很多的疑問,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逐步將認知能力不斷提升,想要完成這些“低視力”的孩子是存在較多困難的。到了學校處于同樣的起點上,我們的“低視力”學生就明顯處于劣勢。
3.基礎知識較差
明眼孩子大多會經過“幼兒園”“學前班”的學習,到了小學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相對豐富。可是“低視力”的孩子在幼兒期間接受知識訓練的孩子較少,大多處于被家長過度保護的狀態(tài),因此在一年級之前已經形成的基礎知識相對較弱。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沒有“輔助器具”的介入,大多數(shù)孩子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存在看不清晰的情況,在書寫的時候就不會十分準確,尤其是筆畫、結構較為復雜的漢字。[3]
4.缺乏自信心
隨著在普?!半S班就讀”時間的增加,和明眼孩子的接觸越來越多,有的“低視力”學生會受到普校學生的歧視,言語上會受到傷害;更有甚者遭受暴力行為,導致“低視力”學生越來越內向,不愿與他人接觸。在篩查走訪的過程中就遇見了一名學生,原本學習較好,在班級屬于中上游學生,但是因為承受不住來自其他同學異樣的眼光和言語上的傷害,初一下半年就不再去學校,輟學在家,把自己關在屋里,和父母都極少講話。
5.教師缺乏對“視障”相關知識的了解較少
有很多的“低視力“學生也感受到了來自老師和同學的關愛,在班級排座位的時候,班主任就會特別照顧 “低視力”的學生,會對班級的同學進行教導教育,積極將班集體帶向良好的一面發(fā)展,讓我們的“低視力”學生感受到了來自他人的關愛。但有時由于隨班就讀教師缺乏對“視障”相關知識的了解導致并沒有將這樣的關愛發(fā)揮到極致。
1.提供隨班就讀學生康復訓練
為了讓“低視力”學生更好的進行隨班就讀,我們應該提供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首先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前期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與家長、班主任互相討論以確定學生的個別化康復計劃,進行階段性康復訓練,并根據(jù)學生實際的需求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隨班就讀學生在用眼、運動、認知、感知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盡可能的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其全方位發(fā)展,為日后的職業(yè)規(guī)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2.提高隨班就讀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端正隨班就讀教師對“低視力”隨班就讀學生的態(tài)度,堅決杜絕不管不顧、過度關照等不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行為。對隨班就讀教師進行溝通,促使隨班就讀教師對隨班就讀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幫助隨班就讀教師克服工作上的困難,對隨班就讀學生有正確的有態(tài)度和認識,促進隨班就讀工作的正常開展。
對隨班就讀教師進行特殊教育理論和心理知識的培訓,讓每一名隨班就讀教師都成為相對專業(yè)的“特殊教育教師”,在班級管理上滿足隨讀學生的“特殊需求”,在課堂上照顧到隨讀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后盡可能及時對隨讀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只有提高隨班就讀教師各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才能使“隨班就讀”工作落到實處,正確詮釋“全納教育”的內涵。
3.為“低視力”隨班就讀學生配備適合的輔助器具
在巡回指導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的視力受損程度不一樣,在隨班就讀中存在不同的需求,資源中心要充分掌握對隨班就讀學生的資料,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要為學生提供視功能輔助器具,如遠近助視器、近用助視器、單筒望遠鏡,放大鏡、手持式助視器等。滿足“低視力”學生的需要,將隨讀學生的困難降到最低。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隨班就讀學生能否進行有效學習交往的關鍵,我們要盡可能的為隨讀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條件和環(huán)境。
首先對隨讀學校的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并對待隨班就讀的“低視力”學生,不歧視、不嘲笑,設身處地的感受他們的情感與需要。另外,積極的班級氛圍也是極為重要的,隨讀教師和學生要多為隨班就讀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肯定他們的進步,幫助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樣對培養(yǎng)“低視力”隨班就讀學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好處的,為其日后獲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情緒基礎。
[1]肖非,中國的隨班就讀_歷史·現(xiàn)狀·展望. 中國特殊教育,2005,3.
[2]華國棟,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中國特殊教育,2003,2.
[3]夏峰,普特融合推動隨班就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