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宏(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
勞動與技術課堂生活實踐教學探究
王黎宏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
勞動與技術分別是存在于社會與學術兩個領域,但是在如今科學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的時代,跨學科的知識種類繁多,內容龐雜,培養(yǎng)新一代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能力變得尤其重要。通過以勞動技術課中的蛋撻制作為例來闡述勞動與技術課堂生活實踐教學的探究。
實踐;探究;學習
勞動與技術教育這一課程在新課改中成為國家指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課程項目,給予學生一個可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空間,在實踐中獲取課程的意義與真諦。勞動與技術這一課程在新課改中成為非常必要的一門科目,是國家指定的,擴展學生學習科目到綜合實踐的一個領域。幫助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親身實踐中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感悟勞動與技術的融合,提升學生自主操作的實踐能力。學生可以通過這樣一個自主學習,親身實踐的課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且也能夠在實踐中獲取寶貴而又豐富的經驗。新課標改革中的這一舉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不同于以往枯燥課堂的新穎平臺,激發(fā)了學生面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相較于其他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學生可能更喜歡更加容易接受這種自己也投入到其中成為課堂內容的一部分這樣的授課方式。教師在講臺上強硬進行灌輸式的講課其實并沒有讓學生親自參與課堂實踐所收獲到的效果好。教學實踐往往能夠點燃學生面對新鮮事物的熱情,使他們全部都置身于課堂中去享受勞動的樂趣。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探究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興趣,引導他們實踐操作,會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何為探究性學習呢?其實探究性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者是社會生活領域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在探究過程中表達和交流,合作與協(xié)作等一系列的活動內容。本文就是從社會生活中的眾多行為活動中挑選出的一個活動來讓學生在勞動與技術課堂上完成實踐的過程,充分感受勞動與技術的相互配合以及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一些收獲。
本次勞動與技術課程安排的實踐活動是蛋撻的制作,課前已經向學生說明由于時間等問題的限制,我們利用兩個課時的實踐只能進行蛋撻液的配比制作。而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是掌握蛋撻液的配置技術,并且每組完成15-16個蛋撻所需蛋撻液的制作,在最后每組還要完成一盤蛋撻的烤制。教師首先展示蛋撻圖片,并提問蛋撻制作的幾部分,揭示課堂實踐制作的主題。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蛋撻制作的兩個部分,明確制作主題。接下來進行的就是探究新知部分,教師要學生明確安排意圖和職責。根據(jù)市場售賣情況,定出每組準備15-16個蛋撻皮。給出學生處理每組多余蛋撻的合理建議,引導學生尊師重道。下一個步驟是播放蛋撻液制作視頻,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準備特色蛋撻所需的輔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從視頻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制作西點所需的工具比較專業(yè),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所以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認識。學生根據(jù)視頻,記錄做蛋撻液所需要的工具。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通過層層深入,一步一步階梯式上升,有的放矢總結蛋撻液的制作流程。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己思考的習慣,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同時,學無定法,方法和流程都是根據(jù)自身情況優(yōu)化的。學生填寫流程表,進行分工討論,填寫分工表。學生通過直觀獲得的感受,經過思維內化后,經過筆頭落實到紙上,對于學生掌握技術技能是非常有幫助的。鋪墊完前面的工作,接下來就是實際操作步驟了。
第一步,用剪刀、量杯和不銹鋼盆將事先準備好的鮮牛奶量取100mL,倒入不銹鋼盆里;
第二步,用剪刀、量杯和不銹鋼盆將事先準備好的淡奶油量取200mL,倒入不銹鋼盆里;
第三步,用量勺、筷子和不銹鋼盆將事先準備好的糖粉量取50克,倒入不銹鋼盆里。在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用白砂糖,必須打勻;
第四步,用事先準備好的雞蛋取3個蛋黃,倒入不銹鋼盆里。有條件可先打勻;
第五步,用到準備好的工具:筷子和不銹鋼盆,將前幾步準備好的蛋液原料全部打勻,要求是糖粉要全部融化掉,蛋黃要不結塊;
第六步,將打勻的蛋液放置到量杯中,再用量杯將蛋液灌注到蛋皮里,要求是留邊一厘米;
第七步,將事先準備好的油紙平整鋪在烤盤上,將蛋撻的半成品有序排列在烤盤上;
第八步,帶好手套,將蛋撻的半成品小心搬動,送去烤箱,不要打翻,也要小心不要燙傷;
第九步,同樣的帶好手套,將蛋撻的成品搬出烤箱,過程中還是一樣要小心,不要燙到手,脫掉手套,再戴好一次性手套,將蛋撻的成品裝入包裝盒。
以上就是學生實踐蛋撻制作的全過程。在進行完上述基本蛋撻制作過程后,還要完成后續(xù)的一些收尾工作。也是勞動與技術學科中實踐部分的一個拓展延伸,每組的個性化蛋撻點綴以及精美包裝,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完成以上步驟之后,就是最后的課堂整理,填寫記錄表,將桌椅歸位,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責任意識。其實在進行所有蛋撻制作過程之前,學生還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填寫分工表,具體內容如下:分為工具材料和項目兩類,在工具材料的分類下,有蛋撻皮、純牛奶、淡奶油、糖粉、蛋黃、輔料、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手套、垃圾袋、包裝盒、還有剪刀。第二欄分別標明它們的數(shù)量。而在素質及實踐運用能力的顯著提升及穩(wěn)固發(fā)展。
因此,在課堂知識點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在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的同時,帶領學生反復進行大量的英語聽、說、讀、寫的實踐操作練習,并輔助于高效的英語任務,以此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所學語篇材料。
同樣以Unit 3 The secret of success reading版塊中Sir Clive Sinclair為例,在該語篇材料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將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為如下環(huán)節(jié):
(1)過渡,即自然地把之前free talk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過渡到本課真正要學習到的內容上來:I think,success means achieving brilliant results in one’s work.In this sense,Sir Clive Sinclair is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Do you know why I say that?Let’s go and see,ok?通過設置一定的疑難問題,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及思維自然而然地過渡、轉移到Sir Clive Sinclair該語篇材料的學習上。
(2)針對班上的實際認知水平與理解、運用能力,為其設計與語篇材料內容密切相關的閱讀任務,在完成該任務的過程之中,學生可以實現(xiàn)對新詞匯、新句型、新語法短語等眾多內容的有效理解與記憶。
Sir Clive Sinclair該語篇材料的閱讀任務如下:
Skimming: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expr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Scanning: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introduce to other students what happened in each year of Sir Clive Sinclair’s life.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idn’t Sinclair go to university?
What was the first thing that Sinclair made and sold?
What was Sinclair’s big picture?
Why was the ZX80 computer so popular?
...
如此,借助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設計,就使學生擁有了認真閱讀語篇材料并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認識及看法等同其他學生一起分享、溝通、交流的良好機會,如此,既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了其英語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在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同時幫助他們真正實現(xiàn)了對Sir Clive Sinclair該語篇材料具體內容的更深刻認識與理解,有利于他們在掌握“the man in the street”“in buck”“be blessed in”“be flooded with”等瑣碎英語知識點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整篇語篇材料的宏觀把握與全面認識,真正獲得一舉多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總之,高中英語教師應當積極正視牛津版英語教材在語篇材料編寫上的特點,并對自身的教學策略進行靈活調整及優(yōu)化,這既是提高牛津版高中英語語篇材料教學有效性、幫助學生發(fā)展其英語綜合實踐運用能力的首要前提,更是促進教師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得到切實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周殿軍.文章標記對英語語篇信息理解與保持的影響[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8(2).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