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揚
(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qū)南街鷹城一中 河北承德 067200)
中學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實踐探索及嘗試
于飛揚
(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qū)南街鷹城一中 河北承德 067200)
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為了順應時代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教師要深化德育教學策略,實現(xiàn)德育生活化教育結構的發(fā)展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同時,真正實現(xiàn)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教學價值。本文從本校德育生活化實踐活動入手,從價值觀、實踐教學結構、師生互動框架以及教育顯隱性四個層面對中學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瓶頸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集中闡釋了提升中學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發(fā)展路徑,旨在為中學教師提供有價值的教學建議,以供參考。
中學德育 生活化教育 實踐 問題 解決路徑
承德鷹城一中為大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提升學生在課間能提高質量,鷹城一中在2015年3月20日至4月19日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大課間驗收評比”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中,學校體育組和學生會組成了課間質量驗收小組,對學生的安全疏散意識、朗讀能力以及跑步行進等問題進行考核評比,并在每周評出優(yōu)勝班級,集中頒發(fā)獎,借助這一德育活動,激發(fā)了一中學生奮發(fā)進取、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
1.中學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瓶頸問題
(1)中學教育結構中宣揚社會價值缺乏自我價值教育
在我國教學結構中,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更加傾向于社會價值觀的宣講,要求學生在實際生活學習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社會利益確定德育教學目標,這就導致多數(shù)學生只是感受到一些口號性質的德育教學,教學過程中沒有將學生列為獨立的個體,德育目標和德育機制也缺乏針對性,這就導致多數(shù)學生對德育產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德育教學內容和自身關聯(lián)不大,這也是德育教學得不到實際收效的主要原因[1]。
(2)中學教育結構中倡導德育課程缺乏生活實踐教育
一直以來,教師對于德育的重視程度都不及文化知識教育,教師認為學生的成績是硬性要求,學校和家長都更加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認為只要保證學生順利進入高中或者是大學,就是對學生負責,也就導致教師投入到德育教學中的精力和措施都十分有限。加之德育課程出現(xiàn)了嚴重脫離實際的問題,將很多重要的道德課程壓縮在幾個小時內進行集中灌輸,學生沒有建立深刻的認知結構,也就不會形成有效的效果輸出[2]。
(3)中學教育結構中運行單向傳授缺乏師生互動教育
在進行德育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德育課程時,多數(shù)都是進行單方面的傳授,缺乏有效的互動和交流機制,這也就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并且學生也在道德觀念的桎梏中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由于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就導致學生和教師之間對知識不能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教師利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生沒有對知識進行內化,也就不會獲取有效的德育教學效果。
(4)中學教育結構中關注顯性教育缺乏隱性教育結構
在對德育教育檢驗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等更加關注顯性標準,缺乏對隱性能力和素質的關注,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水平也利用分數(shù)進行衡量,加之一些評價有違情感和真實情況,也就導致德育教育結構失去了實效性[3]。
1.中學德育目標要貼合學生實際生活要求
教師要想提升德育目標的完善水平,就要針對具體問題建立具體的管控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機制,強化德育教學結構,建立貼合于學生素質和需求的德育教學目標,強化差異化教學和德育教學的融合,真正從學生德育水平出發(fā),將德育教育轉化成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塑造學生的主體價值,確保德育教育能在完善學生發(fā)展框架的同時,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4]。
2.中學德育目標要保證學生投入其中
在德育教育推進過程中,教師不能一直沿襲傳統(tǒng)教育結構,要從教育環(huán)境和實際需求出發(fā),將教育目標設立的更加常態(tài)化,確保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概率,有效轉變學生學習客體的身份地位,從而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行,并將實踐活動融合在教學目標中,提升學生的德育能力,真正從生活中規(guī)范學生的行知結構。
3.中學德育目標要引導學生實際行為
教師在建立德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將德育教學任務貼合于實際生活,特別要注意的是,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德行對于學生有一定的作用,會產生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學習效應,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有效的教學行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德育品質,真正實現(xiàn)德育教學從灌輸向陶冶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德行和德行。特別要注意的是,隨著網絡發(fā)展進程的不斷深入,德育教育要對網絡虛擬空間給予有效關注,教師要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有效屏蔽不良網絡因素,提高德育水平,真正建立多層次和多渠道的德育大格局[5]。
4.中學德育目標要踐行課外延伸
教師要想獲得有效的德育效果,就要將德育轉化為常態(tài)化教學,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教師要針對德育課程建立有效的課外延伸教學,構建良性的校園文化,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動體系,從而提升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效果,德育過程要實現(xiàn)價值取向和開放性教育的整合,才能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格局,確保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另外,教師在建立德育教學目標和考核標準的過程中,要建立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機制,確保能對學生的情況建立統(tǒng)籌管控,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基本能力。
總而言之,要落實中學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實踐要求,就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素質建立有效的管理框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學生的學習訴求出發(fā),確保學生能將德育教學內容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真正實現(xiàn)德育教學的目標。
[1] 劉軼梅,丁日杰.關于加強中學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學德育工作的新視角:德育生活化[J].教育探索,2016,19(04):94-96.
[2] 李成月,侯冬發(fā),段貽安等.德育生活化與生活德育化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24(11):34-36.
[3] 洪菲.用“虛擬社會”模式開展中學德育教學的實踐和思考[J].東方教育,2013,13(03):135-136.
[4] 王棲.儒雅教育撐起學生成長的藍天--班級德育活動生活化實踐研究系列論文之二[J].語文學刊,2015,17(08):175-176.
[5] 劉佳.關于我國中學政治化、知識化德育向生活化德育轉變的思考[J].家教世界,2013,26(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