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清
(遼寧省錦州市實驗學校)
智慧德育把“說教”趕出課堂
——以“個人隱私權(quán)”教學為例
董文清
(遼寧省錦州市實驗學校)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都希望自己對學生進行的情感教育能深入人心,達到理想的效果。可是現(xiàn)實情況卻常常事與愿違,學生的態(tài)度時常令人失望,要么左耳進、右耳出,不屑一顧;要么七嘴八舌一通質(zhì)疑,讓人難以預料、應接不暇。
比如,在講八年級個人隱私權(quán)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請大家談談生活中都有哪些侵犯個人隱私權(quán)的現(xiàn)象?!北緛硪詾樗麄儠悍憾?,舉一些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之類的普遍的例子,沒想到學生反應很激烈,紛紛把矛頭指向了老師和家長。
“老師,每當同學給我打電話時,我媽總是在另一個房間里用分機偷聽?!?/p>
“我媽總是翻我書包,我最反感了。”
“老師上課沒收我們的紙條,還非要打開看看里面的內(nèi)容?!?/p>
“上次有人給我發(fā)短信,老師沒收了我的手機,還看了短信的內(nèi)容呢。”
“我把日記鎖在抽屜里,我媽居然偷偷配了把鑰匙打開偷看了,真是防不勝防?!?/p>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訴說著自己的“遭遇”,課堂紀律也亂了。聽著他們的控訴,我很氣憤,于是我馬上制止了他們的議論,然后苦口婆心地展開了說教:“你們都這么大了,凡事不能只為自己著想,要學會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多替他人想想。老師家長之所以會這么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們好嗎,他們整天為了你們辛辛苦苦,操心費神,你們不應該多理解他們一些嗎?”聽我這么一說,學生全都默不作聲了,可是課堂上接下來的時間,他們也都無精打采,顯然,剛才的說法并不令他們滿意。
課后我對這個教學片段進行了反思,顯然這是一個有價值的“生成”,是對我的教學機智的一次考驗,可惜我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雖然道理上都明白,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效果常會不理想。而這樣的簡單說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心甘情愿地將其內(nèi)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呢?
認真地反思之后,在另一個班我對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了調(diào)整。當我提出那個問題之后,果然不出所料,預想的混亂場面又出現(xiàn)了,這次我是有備而來,所以耐心多了。于是,我干脆放手讓他們討論,幾分鐘之后,學生的興奮勁兒過去了,“苦水”也倒得差不多了,班里漸漸靜下來,他們看我一直不出聲,不知道我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于是都安靜下來看著我??磥?,有的時候維持課堂紀律也很簡單,只要多幾分耐心的等待就可以了。看到時機成熟了,我說:“家長和老師的做法的確侵犯了大家的隱私權(quán),我們有權(quán)加以制止。真沒想到,大家的維權(quán)意識都這么強,這一點值得表揚?!甭牭轿疫@么說,他們都很驚訝,不好意思地笑起來。我也笑笑繼續(xù)說:“既然大家覺得老師和家長的做法欠妥當,那么你們認為他們怎樣做才好呢?”可能沒想到我會把“皮球”踢還給他們,一時間被我問得啞口無言。我靜靜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幾個有思想、反應快的學生舉起手來。
學生1:“其實,老師和家長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這一點事后我們也能理解,作為老師和家長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也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和教育我們,只是不一定非要用侵犯我們隱私權(quán)的做法來了解我們吧?還有其他很多的合法的,更能令我們接受的方式可以采用啊,比如定期抽出時間和我們坐下來像朋友一樣談談?!?/p>
學生2:“對啊,也可以給我們寫信,發(fā)電子郵件或者發(fā)短信啊,這樣就更像朋友了?!?/p>
學生3:“如果他們肯犧牲一點兒自己的隱私就更好了。比如,給我們講講他們年輕時的一些經(jīng)歷和想法,我們自然愿意拿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來交換?!?/p>
誰說學生不懂事了,看他們說得多好,于是我順勢點撥:“大家的想法真的很好,可是我們老師和家長不一定了解呀,所以溝通是理解的橋梁。既然你們那么渴望平等,那么就不要一味等著老師和家長來找你談心。成人的世界紛亂復雜,忙忙碌碌,有時候考慮問題就不會那么細致周到了,所以你們時常主動地提醒我們一下好嗎?”
我看到很多學生臉上綻開了真誠的笑容,得到了認同和鼓舞,我更加有信心,繼續(xù)往下說:“保護隱私權(quán)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誰都不信任,內(nèi)心的想法跟誰都不說。老師和家長都是成年人,和同齡的朋友相比,可以給你們提供更多經(jīng)驗和指導,這一點你們承認吧!”
“承認———”學生異口同聲。
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原來用不著我的長篇大論,大費周章,那樣反而徒勞無功,只要“四兩撥千斤”地使點巧勁兒,問題自然就可以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到解決。
可見,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不能一味空洞說教,它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潤物細無聲”。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不是教師灌輸給學生,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一些情境,學生從中自己感悟到的;或者是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理性的思辨學生自己認識到的。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教師具有教學機智和教學智慧。教師要想擁有這種智慧,必須不斷學習、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在這一過程中,使自己的教學功力日益深厚,日臻完善。
杜樹忠.論德育走向[J].教學研究,2012(2).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