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常州市新北區(qū)實驗中學)
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探索
黃潔
(常州市新北區(qū)實驗中學)
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注重對生活化課堂的打造,以活躍氣氛,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立足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策略。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教學現狀
對于初中生來說,物理這門學科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物理這門學科的相關知識,這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化的知識引入其中,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形象化,降低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難度,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學活動由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其中,導入環(huán)節(jié)占據基礎地位。如果教師不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一上課就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這會讓學生感覺到較為突兀,并且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快速集中在本節(jié)課上。鑒于此,教師要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有趣的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物理教師要將導入環(huán)節(jié)與生活相結合起來,借助生活現象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我們以“光的折射”這一教學內容的講解為例子,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來導入新課:(1)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讓學生觀察其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2)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么現象?有的學生回答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還有的學生回答:看到沒錯位。接著教師總結:筷子沒有折斷,粉筆沒有錯位,為什么我們會產生錯覺呢?要想找到產生錯覺的原因,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要學的新內容——光的折射。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所引用的現象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引出新課題,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充滿了好奇。
從本質上講,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如果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得當,這勢必會影響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要保證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借助生活現象來引出物理知識,利用物理知識來詮釋生活現象。當然,教學方法生活化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并慢慢對物理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問題設計得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在講解某一個物理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專門設計問題,并將問題與生活相結合,保證教學問題的生活化。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學問題生活化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學生能借助生活中的常識來解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這樣做學生不再對問題產生畏懼的心理,而是愿意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我們以“靜電現象”這一教學內容的講解為例,當老師在解釋靜電現象這一概念時,可以設計這樣的生活化問題:(1)用梳子梳頭發(fā)時,頭發(fā)被站起來了,怎么解決?(2)褲子粘在大腿上怎么辦?(3)為什么油罐車后面都有一個尾巴?(4)高層建筑物上為什么都有一根避雷針?通過讓學生回答以上這四個問題,學生對靜電現象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借助生活現象來引出問題這一做法增加了物理課堂的趣味性,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
物理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為了能夠便于學生輕松地理解物理知識,有時候必須借助實驗,讓學生了解到理論知識的來源。通過實驗,學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理理論知識的真實性。在物理實驗中,教師要賦予物理實驗生活化,讓學生認識到物理這門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在學生身邊存在很多實驗資源,如:日常用具。與實驗器材相比較,從價格上來講,日常用具較為便宜,借助日常用具來開展物理實驗,既突破了時間上的限制,又突破了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科的豐富多彩。
在物理實驗中,教師可以借助空礦泉水瓶、注射器等來完成很多有趣的物理小實驗。在做慣性實驗和密度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石塊、木塊、水來完成這些實驗。我們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教學內容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推桌子、拉桌子;用腳蹭地;用手拉彈簧測力計,測出拉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身邊的物體來做簡單的物理實驗,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處處存在物理。當學生在做不同的物理實驗時,學生能分清楚施力和受力,由此來理解本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近幾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開始涌現出來。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物理課堂中,物理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起來,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物理教學生活化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1]張鶯.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4(5).
[2]魏彥斌.初中物理課堂生活化教學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29).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