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化學組)
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化學教學
劉潔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化學組)
主要闡述了在“教改”的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改變:一是課堂教學的改變;二是教材知識的相關處理;三是教學方式的改進。
新課改;初中化學;教學改進
“教改”在全國教育界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種各樣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令人應接不暇,它們在一定領域都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風采。下面,我將根據(jù)自己具體的教學情況就新教改下初中化學的施教做幾點淺析。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里所論述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仍然是現(xiàn)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真理,依舊適用。
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主要是讓學生獲得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著重于知識的傳輸,就是單純的說教式教學,太過于強調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知識的記憶上,有的甚至是死記硬背。這樣很可能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限制他們的思維,造成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同時,一味片面地強調基本操作技能,使得學生的操作能力僅僅局限于教師要求的操作技能的嫻熟,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在“教改”的施行中,要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必須掌握的知識,還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不僅看作一個受教育者,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把學生看作一個能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呈現(xiàn)已有的知識,而應該邊呈現(xiàn)相關知識,邊創(chuàng)設條件,指導學生通過相互的探討交流,從而在最大限度上自主獲得相關知識。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具體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在新觀念的指導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更大的活躍,動手能力大大提升,素養(yǎng)也有了有明顯的提高。
例如,在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關于CO2與H2O反應并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這個實驗中,我向學生提出“是什么物質使石蕊變紅呢?”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答案,最后在我的指引下,班上總共提出了三種思路:(1)CO2本身使石蕊變紅;(2)H2O使石蕊變紅;(3)CO2與H2O反應后生成的物質讓石蕊變紅。針對學生提出的三種假設,小組討論出對應的三個措施來驗證三個思路。最后通過實驗說明了確實是CO2與H2O反應后生成的物質讓石蕊變紅。通過這樣的全班頭腦風暴,讓學生對這一節(jié)的知識記憶深刻;同時還讓他們知道了學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以前聽我的老師說“教書就是單純地把書本的內容從頭到尾教一遍”,而當自己踏上三尺講臺并且遇到“教改”后,才發(fā)現(xiàn)教書并沒有那么容易。“教改”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要求每個教師要充分備好每一堂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把傳授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貫穿整個授課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所教的專業(yè)知識有深刻、全面的掌握,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還要將本學科的知識在比較大的層面上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
例如,在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二氧化碳的性質這一課時的學習中,在學生對碳酸性質不穩(wěn)定這一知識加以了解后,我馬上就會請學生來回答“為什么喝完汽水后會打嗝?”讓他們把這一知識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在“教改”的指導下,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能單純地教書本,而應該著重考慮知識的前后連貫性,并補充相應的知識。
例如,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教材的編排是:課題1金剛石、石墨和C60,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因為課題1中有講到碳的還原性,利用還原性這條線索我將課題3中的一氧化碳放到課題1之后講,并在這里補充了同樣具有還原性的H2。又因為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中要運用到二氧化碳的有些性質,所以我又大膽將課題3剩下的內容全部講完,在學生擁有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的知識之后,再帶領學生一起探究課題2。
“教改”實施后,初中化學教材也進行了修改,現(xiàn)在的教材有利于更多的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這個模塊。探究式學習主要有探究性實驗、討論、資料卡片、調查與研究等常用的方法。各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的基本技能等各個方面有了本質上的突破和飛躍。可以說,化學這門學科中很多知識是許多科學家通過探究和科研積累起來的。我們在中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就是培養(yǎng)他們基本的科學研究素質。
[1]曹洪昌.化學教學最優(yōu)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37.
[2]丁健琦.新課程下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7(13).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