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施坤
學校設施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
●李施坤
學校設施建設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學校建筑景觀、基礎設施、環(huán)境綠化等設施建設應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課程內容,真正使校園成為陶冶師生情操、啟迪師生心智、促進師生發(fā)展的精神家園。
學校設施;校園文化;辦學理念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它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建設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師生情操、啟迪師生心智、促進師生發(fā)展,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熏染作用。下面結合易地遷建海寧市培智學校工程項目,談談在學校規(guī)劃設計階段如何以學校建筑、景觀等基礎設施為載體,展現(xiàn)學校辦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等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
辦學理念是校長基于“辦怎么樣的學?!焙汀霸鯓愚k好學校”的深層次思考的結晶,體現(xiàn)的是學校的辦學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管理之道。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用愛心、責任和智慧為殘障兒童提供最優(yōu)化的教育服務”。
(一)建筑風格蘊涵辦學理念
校園里,有思想的建筑是會說話的教材。新學校工程項目中,規(guī)劃了教學樓、康復樓、宿舍樓、行政綜合樓、圖書館、師生食堂、風雨操場、連廊等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我們將學校的辦學理念體現(xiàn)在建筑的外觀色彩上。把“用愛心、責任和智慧為殘障兒童提供最優(yōu)化的教育服務”辦學理念概括為“紅黃藍”三色,即“紅”代表“愛心”、“黃”代表“責任”、“藍”代表“智慧”。“紅黃藍”三色像三個跳躍的音符,在校園里各幢建筑上反復出現(xiàn)。師生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紅黃藍”三色的組合,想起學校的辦學理念,并使之成為大家思想行動的指南。
(二)景觀布置凸顯辦學理念
校園景觀是承載校園文化的“土壤”。它是文化與思想的載體,起著傳遞文化信息、引導思想方向的作用;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通過美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所以,校園景觀應與校園文化相匹配。
“愛心、責任、智慧”是我們學校二十多年發(fā)展中形成的文化核心價值。從教職工方面來說,“愛心”即對殘障學生真誠的師愛,“責任”即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智慧”即用個人和集體的聰明才智、人類智慧的結晶——現(xiàn)代科學技術,為殘障學生提供最優(yōu)化的身心補償與潛能開發(fā)服務。從學生方面來說,“愛心”即對別人要友愛,“責任”即做每一件事情都有責任心,“智慧”即做事動手又動腦,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能力。
新學校采用以三個主題園為核心的景觀布局。愛心主題園結合學校主入口中心廣場布置,充分體現(xiàn)“有愛無礙”的思想。責任主題園和智慧主題園布置在教學樓與康復樓之間,便于師生走進主題園,分別體現(xiàn)“做事責任在先”和“動手動腦,優(yōu)勢發(fā)展”的思想。三個主題園構成了一幅凸顯學校文化核心價值觀念的圖景,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的文化特色、歷史特色和教育特色。
培養(yǎng)目標,就是學校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目標,即對學生發(fā)展的定位。根據(jù)各類殘障兒童少年特點,我們提出了“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培養(yǎng)目標。在新校園設計中,我們采用模擬生活情境、建立主題文化長廊、設置行為規(guī)范提示等形式,把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具體化、形象化。
(一)模擬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生活
學會生活是學校首要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提高殘障學生基本生活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學校開設生活適應課,專門訓練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能,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且課堂教學必須在課外活動中落實到位,讓學生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于生活實踐。
新校園里設計了模擬十字路口,裝有紅綠燈、畫有斑馬線,供學生練習過馬路技能。此外,還有模擬超市、模擬銀行、模擬菜市場、模擬醫(yī)院門診部、模擬公共汽車停靠站等,訓練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能。
(二)建立主題文化長廊——讓學生學會做事
一個人只有學會做事,生命才有意義。我們鼓勵每一個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學習撕報紙、涂抹、裁剪、粘貼開始,到學習十字繡、皮貼畫,再到學習編織袋子、籃子、花瓶等,逐步提高學生手工勞動技能。學生作品品種繁多,琳瑯滿目。
學校充分利用連廊等公共空間,設計了四個“主題文化長廊”,即繪畫作品長廊、貼畫作品長廊、編織作品長廊、陶藝作品長廊,用于展示學生精美作品,鼓勵學生參與活動,學會做事。
(三)設置行為規(guī)范提示——讓學生學會做人
讓學生學會做人是我們學校的最終目標。學會做人道理很多,學問深奧,對智障學生進行說教很難收效,只有實踐才是可行辦法。我們制定了50條“學生一日常規(guī)”,把學生起床、早操、上課、吃飯、課余活動、晚自修等一天生活規(guī)范化,讓學生知道一天中每個時段應當做什么,怎么做。
新校園里,處處設計了行為規(guī)范提示,走廊樓梯旁有“靠右走”的提示,學生宿舍里有穿衣步驟的圖解提示,廁所水槽旁有洗手步驟的圖解提示,食堂餐廳里有吃飯注意事項圖解提示,等等??傊?,讓校園里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不知不覺看到,耳濡目染受到感化。
學校地處錢塘江北岸,屬亞熱帶氣候,適合生長的花木很多。新校園花木的選擇,主要根據(jù)校園文化、實用功能(遮陰、降溫)、課程內容等因素確定,融教育性、觀賞性于一體。
(一)精選花木品種——認識常用漢字
智障兒童的學習特點是學得慢忘得快,辨認能力差(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中出現(xiàn)會難以辨認),認識事物需要更多直觀支持,需要多次反復辨認。根據(jù)這個特點,新校園綠化品種以課程內容為主要參考。我們整理了一至九年級課程中涉及的38種花草樹木,并將之納入到綠化設計中。而且每一個花木品種都標明名稱,便于學生識認。
(二)多選落葉品種——感受四季變化
為了讓學生在校園里切身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在選擇樹木品種時多選落葉樹種,江南榿木、胡頹子、紫藤、合歡、楊梅、杏、李、櫻桃、棗、葡萄、石榴、山楂、法國梧桐、銀杏、垂柳等。并且,種植觀花類花木,強調四季的季節(jié)特點。如,種植迎春花、杜鵑花、玉蘭花強調春天的季節(jié)特點,種植荷花、紫薇花強調夏天季節(jié)特點,種植桂花、菊花強調秋天季節(jié)特點,種植梅花、茶花強調冬天季節(jié)特點。
(三)建立校內種植園——積累生活常識
新校園里設計了種植園。每一個班級都有一塊“責任地”,學生可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放學時間到菜地里打理照看,使他們通過勞動鍛煉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更積累了學習學科知識所需的生活“經歷”與感性認識。
青菜、蘿卜、菠菜等常見蔬菜,南瓜、紅薯、蘋果、梨、桃等常見瓜果在種植園里均可以看到,以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小當家樂園”“我的農場”等給學生自己命名“責任地”的機會;“綠色蔬菜”“有機水果”等讓學生設計自己的環(huán)保標語。
總之,新學校的每一處設施都體現(xiàn)學校特有的文化思想,使全校師生在共同的校園文化價值觀念引導下,一同思考、實踐、成長,用愛心編織美好的教育生活,用責任收獲成長的快樂,用智慧書寫一個個教育傳奇。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寧市培智學校,3144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