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友
(信陽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河南 信陽464000)
?
·歷史研究·
戰(zhàn)國時期封君的特點及類型
吉家友
(信陽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河南 信陽464000)
春秋戰(zhàn)國間,周天子地位下降,諸侯崛起。戰(zhàn)國時期,為了配合兼并戰(zhàn)爭,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適應深刻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各諸侯國相繼進行了變法改革,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為了適應新形勢,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一種新的獎勵軍功和皇親國戚的方式——封君制。封君制與分封制既有相同之處,又具有自己獨自的特點。封君制有三種不同的類型以適應獎勵軍功和皇親國戚的需要。
戰(zhàn)國時期;封君制;分封制;特點;類型
分封制產生于夏商時期,至西周時期,周天子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使分封制日趨完善,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這時的周天子,與西周時期的周天子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的地位都是今不如昔,一落千丈,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改革運動,廢除了舊貴族的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發(fā)展壯大了軍事力量,從而形成一套強大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大部分諸侯國廢除了分封制和世襲制,而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獎勵軍功賞賜皇親國戚的封君制。封君制與分封制既有相同之處,但又有很多不同之處,并有它獨自的特點,還有不同的類型,本文擬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于分封制的起源史學界眾說紛紜,張廣志先生總結得比較好,他認為:“所謂‘分封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中國早期階級社會中政權結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由部落聯(lián)盟轉變而來的‘聯(lián)邦’或‘邦聯(lián)’式的松散的國家結構形式。這種國家政權結構形式,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孕育,夏、商二代產生、形成,至西周漸趨完備、典型,春秋戰(zhàn)國時代走向衰落并逐漸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所取代。”[1]121
分封制產生時間比較早而且模糊,而真正形成規(guī)模化、制度化,乃是西周周公攝政后,特別是東征以后。關于西周分封的史料也多了起來。
昔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2]1495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商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師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3]127
分封制是層層分封的。最大的天下共主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和統(tǒng)治權力分封給皇親國戚和功臣,被封者稱為諸侯;諸侯又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臣屬,他們稱為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于是就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等級。各層級的封主所封的土地、人民和財富,原則上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只能分到次一等的權力和地位。在周王國和各諸侯國里,世襲的卿大夫便按照聲望和資歷來擔任官職,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這就是世卿、世祿制度。各級貴族就是依靠這些經濟上和政治上的世襲特權,世代進行統(tǒng)治。
西周的封國,大約有姬國王室子弟、姻親、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國等六種類型。其中,以第一種類型,即周室子弟之封最為重要,是西周王朝賴以生存的基石和主要支撐力量;第二、三兩種,即姻親和功臣之封,如齊等,也是西周王朝團結信賴的重要力量;其他三種,除宋、楚較大外,余皆無足輕重,周人新封或重封他們,主要是出于“羈縻”“統(tǒng)戰(zhàn)”的考慮[1]126。
在關于分封制所反映的國家結構形態(tài)上,史學界有正反兩方面的觀點。以田昌五、臧知非為代表的史學家認為:西周“取代商朝以后,建立的仍然是一個周邦與庶邦并存的格局,周王從商王手中接過來的是方國聯(lián)盟盟主或共主的位子。……西周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周邦和萬邦并存的局面”?!笆诿袷诮羶H是一個象征,僅施之于少數(shù)諸侯……不能作為周王朝擁有天下主權的證據”[4]10。
而以葛志毅為代表的史學家則認為:“周天子以授土授民的方式分封諸侯,乃是以國家君主的身份賜予臣下列土治民之權,使受封的諸侯成為代表中央統(tǒng)治地方的政權機構首腦”;分封制下“政治體制的權力結構是由一元化的君臣統(tǒng)屬關系維系起來的”;“分封諸侯的過程,乃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建置活動,周天子有意識地借此建立起隸屬于自己的地方政權”;“周代國家乃是一個由國王及大小不等的諸侯邦國通過上下隸屬關系結合成的政治共同體,其中不存在任何一個自治的政治單位。……周代的諸侯國根本不是獨立自治的城邦國家,它們是周代國家統(tǒng)一體內的地方政權單位”[5]前言6。
本文認為,雖然西周政權有些松散聯(lián)盟的味道,但如葛志毅所言,周代分封的諸侯國根本不是獨立自治的城邦國家,它們是周代國家統(tǒng)一體內的地方政權單位。周天子不管在名義上還是在實際上都是天下共主,他是被諸侯擁立的,而諸侯是周天子用自己擁有的土地分封的。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西周覆滅,周平王被諸侯擁立,標志著東周開始,也是春秋時代的開始。春秋時代的周王,與西周時期的周王不可同日而語,政治、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從西周中、晚期開始,周天子的地位就已經開始動搖,平王東遷后,周室不再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形成諸侯各自為政的局面。一些在經濟上、軍事上實力較強的諸侯國,蠶食弱小諸侯,更有甚者侵占周王室的土地,周王對此無能為力,只得默許。其結果是強者愈強,出現(xiàn)實際左右全國政局的霸主。春秋出現(xiàn)春秋五霸,戰(zhàn)國出現(xiàn)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此時已經名存實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6]58。因此,周天子也就無權、無地可分封了。而各諸侯國通過一系列改革,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和分封制,逐漸強大起來。為了適應新形勢,到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一種新的獎勵軍功和皇親國戚的方式——封君制。
商周時期分封的行使主體是商王和周王,而封君的行使主體已經變成了諸侯國王(公)。封君制就是諸侯國王把自己擁有的土地封給諸侯國王的近親、寵臣和有功之臣,或者僅僅給他們一個名義上的封號,沒有土地。他們一般都具有封號,或稱某某君,如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歇);或稱某某侯,多見于秦國,如秦之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等等。
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的的國情不同,因此封君情況也有所不同,就其被封者的身份而言,基本上是:皇親國戚、國君和太后的寵臣、功臣等,而皇親國戚占比相對較大。
秦國由于落后,變法改革也最徹底,實行衛(wèi)鞅制定的按軍功授予爵位的制度后,封君中皇親國戚占比較少。
當時楚國由于舊貴族勢力強大,封君是最多的,見于文獻記載的有18人,近年發(fā)現(xiàn)于考古資料的多到36人,共有54人[7]268,其中不少出于世襲。
戰(zhàn)國時代有些封君既不是皇親國戚,也不是功臣,而是一些國王或太后所寵愛的人。例如楚的安陵君,秦的嫪毐等,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的腐敗,也說明各國的改革并不徹底,這與分封制下的情況沒有什么區(qū)別。
在各諸侯國的封君中,有軍功的大臣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例如魏的樂羊、趙的趙奢、廉頗,燕的樂毅,秦的衛(wèi)鞅、白起等,都是以軍功被封。
從整體上看,戰(zhàn)國時代的封君制度,還是不同于過去的分封制的,它具有自己的特點。
權力大幅下降。戰(zhàn)國時代的封君有在封邑征收租稅的特權;封君在其封邑之內,必須奉行國家統(tǒng)一的法令,接受國君的命令;趙、秦等國封君的“相”往往由國君從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權,一般來說封君是沒有軍事權力的,而分封是有軍隊和軍事大權的;封君的封邑,在習慣上是可以世襲的,而在實際上,一些諸侯國所封的功臣,很少世襲的;所封的宗室,只有齊的孟嘗君、魏的安陵君出于世襲;封君往往擁有私田,并在經濟上有特權[7]266。由此看來,戰(zhàn)國時代的封君不同于西周、春秋時代所分封的世襲諸侯。
封君的封地多寡不等,多者可占到十余個乃至數(shù)十個縣邑。如呂不韋任秦相后,被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后又“食藍田十二縣”[3]2509;少者僅千余戶邑。所謂食邑,指占有邑內居民應交給國家的租稅。其時封君已不像過去那樣擁有對封邑內居民的行政權和司法權,更沒有征發(fā)邑兵的權力,并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得世襲[8] 92。盡管如此,封君仍不失為一個權力與地位僅次于國君的重要社會階層。依靠對封邑內眾多百姓的租賦剝削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如經商、放高利貸)的收入,封君仍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如平原君,當秦圍邯鄲,趙甚危急之時,他仍“后宮以百數(shù),婢妾被綺縠,余粱肉……器物鐘磬自若”[3]2369。戰(zhàn)國中后期,一些封君動輒收養(yǎng)門客數(shù)百上千人,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勢,那是不可想象的。
重要的經濟發(fā)達城市是封君們爭奪的目標。如宋國的定陶,是當時中原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定陶本屬宋國,而三大強國齊、秦、趙都想奪為己有,并引發(fā)了一系列合縱連橫的戰(zhàn)爭。在齊國滅宋后,經濟軍事實力加強,形成了對其他各國的威脅,于是又發(fā)生了五國攻齊的歷史事件。秦國首先攻取了定陶,把定陶作為魏冉的封地。魏冉死后,秦收回封地,設定陶為陶郡。再后來,魏、楚戰(zhàn)勝了秦國,魏安釐王也就乘機攻取了定陶,并且滅亡了衛(wèi)國[7]129。不僅大的、富庶的商業(yè)城市是當時爭奪的目標,而且一些手工業(yè)城市,也為各國國王和封君們所喜愛和爭奪。
戰(zhàn)國時期,根據土地的多寡和功勞的大小,有的有土可封,有的無土可封,只給榮譽,還有既有土地又有榮譽的。因此,封君的封號又分為三種不同類型:以封邑之名為封號的;不用封邑之名而以功德為封號的;只有封號而無封邑的。下面以史料為例分別說明之。
1.以封地之名為封號
其封號名稱與封地地名一致的情況是最多的一種,如秦之商君(商鞅或衛(wèi)鞅)封于商(今陜西丹鳳),齊安平君(田單)封于安平(今山東淄博東北),魏信陵君封于信陵(今河南寧陵東北),秦應侯封于應(今河南魯山)等等。
《史記·商君列傳》載: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驅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⒐扔眯l(wèi)鞅,鞅欲變法,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3]2227
商鞅變法取得巨大成效,于是商鞅升為大良造。不久,“商鞅用兵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9]。
衛(wèi)鞅既破魏還,秦封之于、商十五邑,號為商君。集解徐廣曰:“弘農商縣也?!彼麟[于、商,二縣名,在弘農。紀年云秦封鞅在惠王三十年,與此文合。正義于﹑商在鄧州內鄉(xiāng)縣東七里,古于邑也。商洛縣在商州東八十九里,本商邑,周之商國。案:十五邑近此*(三)*邑。[3]2233
《史記卷·范雎蔡澤列傳》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索隱封范雎于應。案:劉氏云“河東臨晉縣有應亭”,則秦地有應也。又案:本紀以應為太后養(yǎng)地,解者云“在潁川之應鄉(xiāng)”,未知孰是。正義括地志云:“故應城,在汝州魯山縣東四十里也?!盵3]
從兩例看出,商鞅封于商,范雎封于應,商、應都是確有其地的,說明他們的封號與封地是一致的。
還有一種是獲得異國封地。戰(zhàn)國時,各國貴族常接受別國封地。奉陽君李兌是趙相,但由于當時趙國強大,齊相孟嘗君為了討好李兌和趙國,在齊國給李兌封地封君。據《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載:
臣以死之圍,治齊燕之交。后,薛公、乾(韓)徐為與王約功(攻)齊,奉陽君鬻臣,歸罪于燕,以定其封于齊。[10]10
《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一)》載:
謂齊王曰:“薛公相脊(齊)也,伐楚九歲,功(攻)秦三年。欲以殘宋,取進(淮)北,宋不殘,進(淮)北不得。以齊封奉陽君,使粱(梁)、乾(韓)皆效地,欲以取勺(趙),勺(趙)是(氏)不得?!盵10]27
2.有封地但不用封地之名而以功德為封號
一些諸侯國在封君時,給予封君有土地,但不以封地為封號,而是以封君的功德來命名,如呂不韋封于河南洛陽而號文信君,田文世襲薛地而號孟嘗君等。
《史記·呂不韋列傳》載:
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3]2509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田嬰相齊十一年,宣王卒,愍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嬰于薛。[3]2351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文卒,謚為孟嘗君。[3]2358
但也有史學家認為嘗是地名,但我們仍然以為以功德為封號為主。
集解皇覽曰:“孟嘗君冢在魯國薛城中向門東。向門,出北邊門也?!痹娫啤熬映Ec許”,鄭玄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孟嘗邑于薛城也。索隱按:孟嘗襲父封薛,而號曰孟嘗君,此云謚,非也。孟,字也;嘗,邑名。詩云“居常與許”,鄭箋云“‘常’或作‘嘗’,嘗邑在薛之旁”是也。[3]2358
這兩例都是有封地而沒有用封地名而是用他們的功德來命名的,甚至孟嘗君是死后才給一謚號的。
3.只有封號而無封地的
有些封君只是榮譽上的,沒有封地,只有封號,如白起因功封武安君、趙奢封為馬服君等。還有一些是國王或王后喜歡的人物得封,也是沒有封地只有封號的,如楚頃襄王時把兩個以色相侍奉之臣封為鄙陵君和壽陵君,而蘇秦由燕、趙、齊三國先后都封武安君。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干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3]2331
可以看出,白起雖然軍功很大,也有封號,但沒有封邑。
[1] 張廣志.西周史與西周文明[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2] 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5]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6] 王美鳳,周蘇平,田旭東.春秋史與春秋文明[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7] 楊 寬.戰(zhàn)國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8] 沈長云,楊善群.戰(zhàn)國史與戰(zhàn)國文明[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9] 吉家友.國力的增長與秦國國都東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4):124-128.
[10] 戰(zhàn)國縱橫家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責任編輯:韓大強)
2016-09-08
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142400410770)
吉家友(1964—),男,河南商城人,副編審,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K231
A
1003-0964(2016)06-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