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能
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應用華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觀察
文健能
目的觀察高齡伴血栓形成史心房顫動(房顫)患者應用華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類似病例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方法82例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采用拜阿司匹林抗凝治療,觀察組采用華法林抗凝治療,治療前、治療后4周均檢測血脂和凝血功能,記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隨訪1年,比較終點事件包括外周動脈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腦梗死及死亡發(fā)生率。結果治療4周后兩組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凝血酶原時間 (PT)較治療前延長,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較治療前升高(P<0.05)。觀察組治療4周后血脂指標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PT時間長于對照組,INR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1.95%,對照組為19.5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7.07%(P<0.05)。結論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應用華法林抗凝安全有效,但應在嚴格把握用藥指征,做好監(jiān)測和監(jiān)護。
高齡;血栓形成史;心房顫動;華法林;效果;安全性
房顫是心律失常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也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1],特別是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群,房顫是腦卒中發(fā)病的唯一的獨立危險因素[2]。目前臨床對于高齡患者的抗凝治療以拜阿司匹林為主,華法林的應用率較低,其原因是醫(yī)師對其安全性有所顧忌[3]。本研究選擇82例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對華法林應用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評價,為類似病例的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82例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年齡80~86歲,平均年齡(83.3±3.3)歲,房顫病史5~19年。排除有出血傾向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瓣膜性心臟病所致房顫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用藥前常規(guī)檢測凝血指標、血脂指標、肝腎功能等。觀察組患者給予1.25~2.50mg華法林(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口服,1次/d,療程為12個月。用藥前詳細告知患者和家屬用藥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用藥期間定期隨訪并監(jiān)測INR(開始治療每周隨訪1次,1個月后每月隨訪1次),并根據(jù)INR值調整劑量,指導家屬進行監(jiān)護。對照組患者給予300mg拜阿司匹林(德國拜耳公司)口服,1次/d,療程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血脂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脂血癥(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凝血指標[INR、P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記錄治療期間出血等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隨訪1年,記錄終點事件包括外周動脈栓塞、TIA、腦梗死及死亡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脂、凝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T較治療前延長,INR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4周后血脂指標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PT時間長于對照組,INR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血脂指標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血脂指標比較(±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 TC TG LDL-C H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6.2±1.3 5.1±0.8ab 2.7±0.4 2.3±0.3ab 2.9±0.5 2.4±0.2ab 1.0±0.1 1.3±0.2ab對照組 41 6.1±1.1 5.8±0.9a 2.7±0.5 2.5±0.4a 2.9±0.6 2.7±0.5a 1.0±0.2 1.1±0.2a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凝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凝血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 PT(s) INR APTT(s) FIB(g/L) PLT(109/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14.6±2.8 37.2±6.3ab 1.2±0.2 2.4±0.3ab 33.0±6.2 44.7±9.2a 3.6±0.8 4.5±0.9a 129.8±19.4 133.7±16.2a對照組 41 14.9±3.2 28.1±5.4a 1.1±0.2 1.9±0.3a 33.6±7.2 42.9±8.8 3.7±0.7 4.3±0.8 130.5±18.4 132.6±17.8
2.2 不良反應和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9例,發(fā)生率為21.95%;對照組發(fā)生8例,發(fā)生率為19.5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腦梗死、TIA等終點事件2例,發(fā)生率為4.88%;對照組發(fā)生7例,發(fā)生率為17.0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顯示,房顫患者腦卒中的發(fā)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xù)增加。薈萃分析已證實了華法林抗凝治療可顯著降低房顫所致腦卒中的危險性,但目前高齡房顫患者中華法林的應用率仍較低[4]。原因在于高齡患者全身并發(fā)癥多,應用華法林治療出血的風險較大。同時高齡患者行動不便,反應遲鈍,記憶力和依從性較差,劑量掌握和復診困難。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4周后血脂指標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PT時間長于對照組,INR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1.95%,對照組為19.5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7.07%(P<0.05)。提示華法林治療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療效優(yōu)于拜阿司匹林,高齡患者應用華法林是安全的。
綜上所述,高齡伴血栓形成史房顫患者應用華法林治療時,做好用藥宣教、隨訪和監(jiān)測,并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用藥安全。
[1]劉長萍,席新龍.華法林抗凝治療非瓣膜病心房顫動58例影響因素分析.海南醫(yī)學,2014,25(19):2895-2897.
[2]鄭立文,劉晨,文應峰,等.華法林對老年非瓣膜房顫抗凝療效及安全性評價.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2739-2740.
[3]袁早送,黃從新,郭宗文,等.達比加群酯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疑難病雜志,2014,13(9):947-951.
[4]周娟華,程曉討,張珠鳳,等.老年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行華法林抗凝治療的規(guī)范化管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 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133
2016-01-22]
529075 江門市蓬江區(qū)杜阮鎮(zhèn)衛(wèi)生院內科